《追風箏的人》:沒人幫得了犯錯的你,唯有自我救贖

2020-12-17 硯無聲書屋

作者:硯無聲

這兩天,我再一次看了《追風箏的人》,這是一部令人震撼的小說。

美國前總統歐巴馬,曾把這本書作為生日禮物,送給女兒。

至今,這本驚世之作全球銷量達4000萬冊,而且還在不斷增加,作者是阿富汗裔美國作家卡勒德.胡塞尼。

1970年,卡勒德.胡塞尼隨父母一起移民美國,並在美國完成了醫學院的學業。

但他沒有從事醫學,從小熱愛寫作的他,畢業後選擇了以寫作為職業。

《追風箏的人》,是卡勒德.胡塞尼出版的第一本小說,也是第一部由阿富汗裔作家創作的英文小說,和後來出版的《燦爛千陽》、《群山回唱》,一同構成了他的「阿富汗三部曲」。

小說講述的是上世紀70年代的阿富汗,富家少爺阿米爾和他的僕人哈桑,他們從小住在阿富汗首都喀布爾,從小一起長大,一起玩耍。

阿富汗有個放風箏的習俗,家家戶戶的少年拿著各自的風箏,爭奇鬥豔,最後的勝出者會贏得很高的聲譽。

而鬥敗的風箏,則會作為特殊的戰利品被人們追逐。

誰追到了那隻風箏,就屬於誰,並且享有至高無上的榮譽。

阿米爾和哈桑都很喜歡這項活動,本書以追風箏為主線,以一個電話為開端,講述了愛、恐懼、愧疚和贖罪的故事。

一起來看看,主人公阿米爾,是如何在犯下錯誤後,走向自我救贖之路的。

01:年少時的友誼,最珍貴

聽過很多人感慨:「人越大,朋友越少。」

而在年少時,我們或許都有過一兩個知心朋友,你們相依相伴,心有靈犀,願意為對方赴湯蹈火,給予他最溫暖的慰藉。

阿米爾和哈桑,就是這樣一對好朋友。

阿米爾是富家少爺,人人都說他父親的房子是瓦茲爾.阿巴克.汗區最華麗的屋宇,甚至有人認為它是全喀布爾最美觀的建築。

而哈桑,是阿米爾家的僕人,一個一出生就有兔唇的殘疾人,他還是地位低下的哈扎拉人,經常被地位高的普什圖人嘲笑欺辱。

兩個身份懸殊巨大的少年,成了一對親密無間的好友,兩人喝同一個人的乳汁長大。

準確來說,哈桑是阿米爾最珍貴的朋友,哈桑從不拒絕阿米爾任何事,他經常說的一句話是:「為你,千千萬萬遍。」

哈桑是這麼說的,也是這麼做的。

會說話時,阿米爾說出的第一個字是「爸爸」,哈桑第一個說出的是「阿米爾」。

長大後,阿米爾慫恿哈桑用彈弓射鄰家獨眼的德國牧羊犬,被哈桑父親逮到後,阿桑從不提這是阿米爾的鬼主意。

阿米爾從小熱愛寫作,他希望父親能看看他的創作,父親對此卻置若罔聞,他希望阿米爾跟他一樣熱愛足球。

可阿米爾對足球毫無興致,他連觀看比賽都心不在焉。

父親對阿米爾不假辭色,這讓他失望至極。

他想到哈桑,哪怕深夜,阿米爾也會隨時搖醒哈桑,讓哈桑聽他寫的故事。

哈桑是阿米爾最完美的聽眾,他聽得入迷,臉上的神情隨著故事的情節變化。

他總是耐心聽完最後一句話,並鼓勵阿米爾:「我的天啦,阿米兒少爺,你太棒啦,阿拉保佑,你肯定會成為偉大的作家。」

有人欣賞認可自己,沒有比這更令人欣慰、更激動人心了。

儘管哈桑比阿米爾小一兩歲,但凡有人欺負阿米爾,不管對方有幾人,哈桑總是挺身而出,用他的彈弓做武器。

阿米爾獲得鬥風箏比賽的冠軍,他叫哈桑去撿那隻被他鬥敗的風箏。

臨別時,哈桑說了一句:「為你,千千萬萬遍」,就去了,義無反顧。

年少時的友誼,簡單純真忠誠,所以珍貴。

02:摧毀一段友誼,一次背叛就夠了

阿米爾割落了最後一隻藍色風箏,哈桑撒腿就跑,去追那隻風箏。

他露出哈桑式的微笑,消失在街角。

哈桑這一去,發生了意外。

阿米爾跟大家握手,然後收回自己的風箏,像個英雄般班師回朝,他要向父親證明自己。

想到哈桑怎麼還沒回來,阿米爾四處尋找他。

阿米爾跑遍每個街區,在一個老人的指引下,來到一個巷子面前。

在那個死胡同裡,阿米爾看見哈桑站在末端,擺出一副防禦的姿勢:拳頭握緊,雙腿微微張開,眼裡流露出恐懼。

擋住哈桑去路的是三個男孩:為首的是阿塞夫,他的兩個幫兇,卡莫和瓦裡。

他們要哈桑交出手裡的風箏,哈桑不肯,他說:「阿米爾少爺跟我是朋友。」

阿塞夫大罵哈桑是「可憐的白痴,像狗一樣的忠心總有一天你會從這個小小的幻想中醒來,發現他是個多麼好的朋友。」

阿塞夫改變主意了,他不要風箏,他要做一件事。

在兩個助手的圍攻下,阿塞夫把哈桑打趴在地,兩個助手按著哈桑,他脫了哈桑的褲子,擺好位置,他被強暴了。

阿米爾瞥見哈桑的臉龐,那逆來順受的神情。

在哈桑需要阿米兒的時候,阿米兒沒有出挺身而出,也沒有呼叫人來救哈桑,他選擇了逃跑。

如果阿米爾能站出來,或者尋求外界幫助,哈桑就不會受到這麼大的傷害,兩個人的友誼,會一直持續。

而他,也不會一直心懷愧疚。

他停止了觀看,轉身離開了小巷,他害怕阿塞夫,害怕受到傷害。

約莫過了十五分鐘,哈桑搖搖晃晃走來,他衣服破了,雙腿之間在流血,還有眼淚和鼻涕。

阿米爾卻裝作沒看見地撒謊道:「你到哪裡去了?我在找你。」

在這段友誼裡,哈桑是奉獻者,阿米爾是背叛者。

奉獻的本質是敬重,背叛的緣由是鄙視。

阿塞夫曾一針見血地指出:「為什麼他總在沒人的時候才理睬你?因為對他來說,你什麼都不是,只是一隻醜陋的寵物。一種他無聊時候可以玩的東西,一種他發怒時可以踢開的東西。」

兩個朋友,最怕的是我對你肝膽相照;等我孤立無援時,你明明知道卻無動於衷,任憑我被人欺凌。

不站出來,其實就是幫兇,就是對這段友誼的背叛。

這是阿米爾最後一次,看到哈桑追風箏。

從此,他們的友誼,再也回不到從前了。

摧毀一段友誼,一次背叛就夠了。

關於朋友,我對奉獻者和背叛者,各說一句話:

如果你是奉獻者,但願你能無怨無悔,因為可能,你在對方眼裡無足輕重,你對別人好,並不代表朋友也會對你好,你不要對他期待太高。

假如你是背叛者,希望你不要弄丟了一個對你好的人,因為結果,你不是遭報應,就是承受良心的譴責。

03:人最不可取的,是錯上加錯

如果做錯了事,停止就是進步。

人最不可取的,是錯上加錯,對於受害者造成二次傷害。

哈桑受傷回來後,像變了一個人,他變得沉默寡言,也不想見人。

有一個星期,阿米爾幾乎沒有看見哈桑。

他起床,發現麵包已經烤好,還有個水煮蛋,統統放在廚房的桌子上。

阿米爾當天的衣服,已經熨好疊好,擺在藤椅上。

而過去,哈桑總是等阿米爾下來吃早餐,他才熨衣服,兩人談談心,有時哈桑唱唱歌。

阿里(哈桑父親)問阿米爾,哈桑衣服破了,發生了什麼事?

阿米爾以不知道為藉口,迴避阿里的提問。

阿米爾父親也說很少見到哈桑,他對父親的憂慮,非常不滿。

他向父親提出去看電影、走親戚散心。

在夢裡,他自說自話:「我看著哈桑被人強暴」,可他就是不敢說出真相。

再次見到哈桑,是半個星期後,哈桑一下子蒼老了,他消瘦了,雙眼泡腫,下面還有灰白的眼圈。

人生的諷刺在於:你想方設法恢復兩人的友誼,對方千方百計想擺脫你。

哈桑盡一切努力,想恢復他們的關係,在強烈的負罪感的折磨下,阿米爾希望哈桑能報復他。

哈桑那該死的、毫不動搖的忠心,阻止他報復。

阿米爾心生一計,把他們的友誼推向了終點。

他叫父親重新找一個僕人,遭到父親憤怒拒絕,他後悔極了,父子關係再一次降到冰點。

接下來,他做了此生都無法讓他安寧的事:他把自己的手錶和錢,放在哈桑床的毛毯下,然後跟父親說是哈桑偷的。

父親約談阿里父子,他問哈桑,是不是他幹的?

對阿米爾忠心耿耿的哈桑,承認了。

這是哈桑再一次為阿米爾犧牲,也是最後一次。

因為,阿里帶著哈桑,堅決離開了。

臨走時,阿里環住他的兒子,那是一個保護的動作。

阿米爾知道,阿里對兒子的保護,是在抵禦什麼人的傷害;他還知道,哈桑把一切告訴阿里了。

阿米爾在背叛哈桑之後,又一次背叛了哈桑,阿里和哈桑痛苦極了,阿米爾的父親也十分悲傷和恐懼,他這才明白自己給大家帶來了多深的愁苦與悲痛。

無論阿米爾父親怎麼努力挽留,也不能讓阿里父子回心轉意。

過去的生活,一去不復返,父親的幸福與滿足,已經消失不見。

取而代之的,是他的哀愁與恐懼。

再加上,後來蘇聯入侵阿富汗,阿米爾跟隨父親到美國避難,他連道歉和贖罪的機會,都渺茫。

犯錯不可怕,可怕的是錯上加錯,那樣只會傷害了真正愛你的人,也加深了自己的負罪感。

04:良心和美德,是自我救贖的最佳良藥

《追風箏的人》裡,有這樣一句話:「許多年過去了,人們說陳年往事可以被埋葬,然而我終於明白這是錯的,因為往事會自行爬上來。」

從此,追風箏的事,就成了阿米爾無法打開的心結。

阿米爾還有機會贖罪嗎?

20年後,阿米爾大學畢業,娶了同為阿富汗裔美國人的妻子,他靠寫作為生,父親已去世。

他也終於懂了父親,懂他:「愛之深,責之切」,父子兩人達成和解。

有一天,阿米爾接到來自巴基斯坦的電話。

電話那頭,是看著哈桑和阿米爾長大的長輩拉辛汗,他是阿米爾父親最好的朋友和生意夥伴,也是阿米爾人格的塑造者,在阿米爾身心受挫時,給了他寬慰和指導。

拉辛汗告訴他:這裡有一條再次通往好人的路。

阿米爾飛到巴基斯坦。

拉辛汗說出了後來發生的事。

在阿米爾父子離開後,拉辛汗一直負責照看阿米爾家的房子,他到遙遠的地方,找回了哈桑,請哈桑幫忙看管舊屋。

哈桑帶著新婚妻子回到阿米爾家的老宅。

ta利班武zhuang為了霸佔阿米爾家的房子,他們殺死了哈桑夫妻,還把他們唯一的孩子帶走。

阿米爾悔恨極了,哈桑去世,意味著他再也沒有機會道歉。

隨著年齡的增長,他開始直面童年懦弱的自己,選擇了勇敢和寬容。

他和妻子結婚,就是邁出勇敢的第一步。

他的妻子曾經和一個男人私奔,這在保守的阿富汗文化裡,簡直就是傷風敗俗。

但他絲毫不在意,照常和妻子舉行了婚禮。

阿米爾,每個人都有過去,妻子的過去,與他不堪回首的追風箏的下午來比,完全不算什麼。

在他看來,寬容的對待妻子,也是對自己不堪回憶的一點贖罪。

結婚後,他們過得很幸福,即便他們不能生孩子,也不影響兩人的感情。

拉辛汗還向阿米爾請求一件事:從塔利ban手裡,救回哈桑的孩子索拉博。

這太危險了!

雖然阿米爾對哈桑十分愧疚,但他還是拒絕了。

就在這時候,拉辛汗向阿米爾揭開了一個天大的秘密--哈桑是阿米爾同父異母的弟弟哈桑的孩子,就是他的親侄子。

原來,阿米爾母親生下他阿米爾後,難產去世。

阿米爾父親,跟阿里的妻子有染,兩人生下了哈桑,由於哈桑母親是底層人,父親不敢公開哈桑身份,所以只能當作僕人的孩子對待。

但父親告訴拉辛汗,他希望阿米爾和哈桑能互相扶持,成為勝似兄弟的好朋友,沒想到兩人決裂了。

拉辛汗跟阿米爾說,哈桑把追風箏的事告訴他了,他是錯了,但那時他是個騷動不安的男孩。

他說:「我希望你意識到,沒有良心、沒有美德的人不會痛苦。我希望你這次到阿富汗去,結束你的苦楚。」

拉辛汗的話,喚醒了阿米爾。

他告知妻子的原委後,歷盡艱險回到阿富汗,救出了哈桑的兒子,並決定收養他,以補償他當初犯下的錯誤,也回報當年哈桑為他所做的一切。

救回索拉博回到美國後,阿米爾帶鬱鬱寡歡的孩子放風箏。

看著索拉博因為風箏而明亮起來的臉色,阿米爾說出了哈桑當初對他說的那句承諾:「為你,千千萬萬遍!」

心甘情願,忠誠不悔。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每個人都不完美,我們都曾犯下這樣那樣的錯誤。但是,只要作為人的良知不曾泯滅,總有一天,走過彎路的人,也可以再次踏上那條成為好人的路。

良心和美德,是自我救贖的最佳良藥。

相關焦點

  • 《追風箏的人》:「為你,千千萬萬遍」,一個人的輪迴救贖
    電影《追風箏的人》,根據胡塞尼的小說《追風箏的人》改編而成,主要講述了男主阿米爾的童年背叛與中年救贖的故事。從阿富汗到美國,又從美國回到阿富汗,冥冥之中好像輪迴一樣為自己當初犯下的過錯進行彌補。回憶爬上心頭,讓他無法逃避,沒有釋懷的苦苦心結,最終只能自我救贖。
  • 書評|《追風箏的人》——何旭雁
    ——《追風箏的人》每個人心中都有一隻風箏,它也許是一種信念,也許是一個夢想,也許是拉著風箏的那個人,追上風箏的過程,也許就是兩個人扯不斷的羈絆,但不管怎樣,始終不能阻礙它被追上……《追風箏的人》是一本文學小說,是從阿富汗移民到美國的作家卡勒德·胡賽尼的第一部長篇小說。
  • 好書分享,《追風箏的人》,關於人性的背叛與救贖
    因為往事會自己爬上來哈嘍大家好,小編又來推書了,今天小編給大家帶來的是:好書分享,《追風箏的人》,關於人性的背叛與救贖。如果你還沒有看過這本書的話,小編推薦您去看看。喜歡的話可以點點關注。下面小編就來談談看了這本書之後的感受吧!一起來看看。你可曾見過戰爭?可曾見過滿目的瘡痍?你可曾流亡?遠走在異國他鄉?
  • 《追風箏的人》讀後感:堵在心裡的愧疚,唯有行動才能彌補
    人性的救贖,離不開行動,行動是彌補愧疚感的唯一方式。《追風箏的人》是美籍阿富汗作家胡塞尼的作品,這部作品一經問世便被讀者追捧,成為口碑極佳的暢銷書。全書以風箏為線索,圍繞著富家子弟阿米爾和其僕人的兒子哈桑之間的友情與親情、愧疚與救贖,展開了一場並不複雜、曲折,但卻盪氣迴腸、感人至深的故事。小說以時代為背景,通過追逐風箏,勾勒出了一副人性從懦弱、逃避到勇敢、面對的鮮明畫面,通過閱讀,使我們明白和平之不易,以及感人至深的情誼之重,在閱讀中汲取能力和養分。
  • 《追風箏的人》為你千千萬萬遍,讀懂哈桑的忠誠就理解救贖的意義
    ——《追風箏的人》《追風箏的人》是美籍阿富汗作家卡勒德·胡賽尼的處女作。該書在2002年首次出版,並在2005年獲得全美暢銷書排名第三名的好成績,該書的讀者受眾過以億計。人們都在為書中哈桑那一句發自內心的「為你,千千萬萬遍」而感動。這句話也是本書的精華所在。
  • 放風箏的人成為追風箏的人,是選擇逃避,還是踏上救贖之路
    小時候到現在,第一次一口氣閱讀完了一本書以及看完了小說改編的電影《追風箏的人》。我不知道從哪裡看到了這部本,並且決定要去讀一遍它。在網上搜索的時候,我看到了這一本書。他在網上和《擺渡人》以及《偷影子的人》都被稱為治癒系的書。
  • 追風箏的人:一個人的自我救贖就是敢於面對過去
    尤其是當你還不夠壞的時候,你的良心總會受到譴責,從自己的譴責中,也顯得表現無動於衷。其實,能救自己的,一直只有自己。自我救贖就是要敢於面對過去的自我,過去的事情。陳婷討厭李尖尖的原因是他們知道陳婷最不想面對的真實一面。
  • 《追風箏的人》:人生的「救贖」,是一場曠日持久的「輪迴」
    《追風箏的人》就是這樣一本書,書中的溫情與殘酷、美麗與苦難,讓在閱讀過程中多次停下來反覆冷靜,也多次流下鱷魚的眼淚。這本書以寫實的筆法,向我們展示了真實的阿富汗生活,以及跨度長達半個世紀的心靈成長史,勾勒出了人性的本質與救贖,讀起來令人盪氣迴腸。
  • 《追風箏的人》:為過去的「不堪」救贖,與自己和解
    1975年冬季的風箏大賽(是阿富汗古老的冬日風俗),在「尊風俗、厭規則」的阿富汗人心中,這是極為重要的一件大事。風箏大賽分鬥風箏與追風箏兩部分,阿米爾是鬥風箏的能手,而哈桑是追風箏的能手,那一年阿米爾渴望爭取到第一名來獲取父親的愛與認可,在鬥風箏中阿米爾得到第一名,在哈桑去追風箏的途中發生的事,成為了阿米爾一生的悔恨。
  • 《追風箏的人》一部關於忠誠與背叛,愧疚與救贖的電影,值得深思
    《追風箏的人》是美籍阿富汗作家卡勒德·胡塞尼的第一部長篇小說,是美國2005年的排名第三的暢銷書。電影版的《追風箏的人》是派拉蒙公司於2007年發行的劇情片,由馬克·福斯特執導,赫立德·阿卜杜拉、阿託莎·利奧妮、肖恩·託布、薩伊德·塔格馬奧等人主演。
  • 電影《追風箏的人》影評
    ——《追風箏的人》《追風箏的人》改編於美籍阿富汗作家卡勒德胡塞尼的同名暢銷小說,獲第65屆金球獎電影類最佳外語片提名。影片講述了發生在兩個阿富汗少年阿米爾和哈桑身上的故事。夢魘一樣的經歷使阿米爾移民美國,當他面對一個拋開罪惡感,重新找回那個善良純真的自我的機會,會如何選擇。
  • 《追風箏的人》:「為你千千萬萬遍」,我陪作者完成一次心靈救贖
    一年一度風箏大賽,為了讓我拿第一名,哈桑去幫我追風箏,哈桑跑的飛快。我被他落在了身後,他跑到一條荒蕪的小徑中,遇到了阿塞夫一伙人,哈桑受到了欺辱。我躲在角落裡默默看著這一切,並沒有為他挺身而出,並不是因為我懦弱而是出於嫉妒,為了贏回爸爸,跑開了。
  • 《追風箏的人》::人終其一生,到底在追尋什麼?
    如果你有看過《追風箏的人》這部電影的話,之後你的答案會是什麼?《追風箏的人》是派拉蒙公司於2007年發行的劇情片。該劇改編自卡勒德·胡賽尼(Khaled Hosseini)同名小說你可能沒看過這部電影,但是你肯定聽過電影當中的那句經典臺詞:For you, a thousand times over.
  • 追風箏的人:我們內心隱藏的惡魔,終其一生,都在渴望救贖
    《追風箏的人》是第一本讓我沒忍住流出眼淚的國外小說,相信很多讀者有和我一樣的感受,讀完以後,並不知道內心為何有如此之大的震撼,難道只是為了主人公哈桑與阿米爾之間的友誼嗎?難道只是出於對哈桑的同情嗎?似乎都不是。於是,我不禁想要靜下來再細細想一想這本書的,到底帶給了我什麼。
  • 「為你,千千萬萬遍」國家一級作家帶你解析《追風箏的人》
    多彩貴州網·眾望新聞訊(記者 李楨)「這是一個男人跨越近半個世紀的自我救贖之路......」8月29日,由貴州省作協、貴州文學院等主辦的第36期精讀堂如期而至,國家一級作家、貴州省作協副主席王華以「我們命裡的那些風箏」為主題,與書友分享由阿富汗裔美籍作家創作的長篇小說《追風箏的人》
  • 書香有線丨員工薦書——《追風箏的人》
    會關注到這本《追風箏的人》,是因為當時在當當網上給女兒買書時,無意間注意到這本書的排名很高,心想追風箏的人應該也會渴望像風一樣自由吧。細細讀來,被文中阿米爾和哈桑之間的童年友誼而感動,但兩人之間的友誼備受考驗,就像放飛的風箏一樣既堅韌又脆弱,在一場風箏比賽後,發生了一件悲慘的事情,阿米爾因無法面對自己心裡的自責和痛苦,用計逼走了哈桑。自己也跟著父親逃亡美國,但是阿米爾心裡的內疚無時無刻都在折磨著他,最終他踏上了救贖之路。
  • 其實每個人都是《追風箏的人》,最讓你印象深刻是那句話?
    曾經那個願為我千千萬萬次撿風箏的人已經逝去,人生中錯過了就不會再得到,也許我們會懺悔,會救贖,但這些似乎都已經晚了。每當放飛風箏的那一刻,我們應該問問自己我們是否真的珍惜過我們所擁有的一切。 --卡勒德·胡賽尼 《追風箏的人》得到了再失去,總是比從來就沒有得到更傷人。
  • 淺析《追風箏的人》:善與惡,背叛與救贖不過是一體兩面
    在所有人都閉門不出倍感無聊的日子裡,重溫了小說《追風箏的人》,正值今日雨雪紛紛,眼前浮現了兩個少年追風箏的畫面,十分應景!《追風箏的人》是美籍阿富汗裔作家卡勒德·胡賽尼的第一部小說,也是第一部由阿富汗裔作家創作的英文小說,於2003年出版,連續兩年位列《紐約時報》暢銷書榜首,在美國銷量超過700萬冊,全球銷量超過2000萬冊。百科中寫到:小說講述了兩個阿富汗少年關於友誼、親情、背叛、救贖的故事。
  • 《追風箏的人》:為你,千千萬萬遍。靈魂救贖的故事
    我們|一起品一本書《追風箏的人》在一年冬天,阿米爾和哈桑參加風箏大會,阿米爾是鬥風箏的能手,而哈桑是追風箏的能手,阿米爾渴望成為第一名,希望能在父親面前證明自己,渴望以此改變他與父親的關係。阿米爾如願的成為了第一名,哈桑在為他追風箏前給他一個微笑,那是阿米爾見到哈桑最後一次微笑。阿米爾知道哈桑追到了風箏,大街小巷的尋找他的身影,終於在小巷子裡發現了哈桑。
  • 品讀《追風箏的人》:走出一步,方能救贖,是有何含義?
    品讀《追風箏的人》走出一步,方能救贖,是有何含義?原創|軒墨社每個人的心中總有懦弱的一面,能面對自己,就是最大的勇敢。看過這本書後,我常在想,如果社會環境不發生如此巨大的變化,主人公能否面對自己的懦弱、面對自己的錯誤,走上那條所謂的「救贖」之路。每個人得本性都是不同的,有的純真善良,有的虛偽狡詐,但無論什麼樣的人,能夠坦然面對自己所經歷的一切,也去,他就是勇敢的。品讀《追風箏的人》走出一步,方能救贖,是有何含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