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硯無聲
這兩天,我再一次看了《追風箏的人》,這是一部令人震撼的小說。
美國前總統歐巴馬,曾把這本書作為生日禮物,送給女兒。
至今,這本驚世之作全球銷量達4000萬冊,而且還在不斷增加,作者是阿富汗裔美國作家卡勒德.胡塞尼。
1970年,卡勒德.胡塞尼隨父母一起移民美國,並在美國完成了醫學院的學業。
但他沒有從事醫學,從小熱愛寫作的他,畢業後選擇了以寫作為職業。
《追風箏的人》,是卡勒德.胡塞尼出版的第一本小說,也是第一部由阿富汗裔作家創作的英文小說,和後來出版的《燦爛千陽》、《群山回唱》,一同構成了他的「阿富汗三部曲」。
小說講述的是上世紀70年代的阿富汗,富家少爺阿米爾和他的僕人哈桑,他們從小住在阿富汗首都喀布爾,從小一起長大,一起玩耍。
阿富汗有個放風箏的習俗,家家戶戶的少年拿著各自的風箏,爭奇鬥豔,最後的勝出者會贏得很高的聲譽。
而鬥敗的風箏,則會作為特殊的戰利品被人們追逐。
誰追到了那隻風箏,就屬於誰,並且享有至高無上的榮譽。
阿米爾和哈桑都很喜歡這項活動,本書以追風箏為主線,以一個電話為開端,講述了愛、恐懼、愧疚和贖罪的故事。
一起來看看,主人公阿米爾,是如何在犯下錯誤後,走向自我救贖之路的。
01:年少時的友誼,最珍貴
聽過很多人感慨:「人越大,朋友越少。」
而在年少時,我們或許都有過一兩個知心朋友,你們相依相伴,心有靈犀,願意為對方赴湯蹈火,給予他最溫暖的慰藉。
阿米爾和哈桑,就是這樣一對好朋友。
阿米爾是富家少爺,人人都說他父親的房子是瓦茲爾.阿巴克.汗區最華麗的屋宇,甚至有人認為它是全喀布爾最美觀的建築。
而哈桑,是阿米爾家的僕人,一個一出生就有兔唇的殘疾人,他還是地位低下的哈扎拉人,經常被地位高的普什圖人嘲笑欺辱。
兩個身份懸殊巨大的少年,成了一對親密無間的好友,兩人喝同一個人的乳汁長大。
準確來說,哈桑是阿米爾最珍貴的朋友,哈桑從不拒絕阿米爾任何事,他經常說的一句話是:「為你,千千萬萬遍。」
哈桑是這麼說的,也是這麼做的。
會說話時,阿米爾說出的第一個字是「爸爸」,哈桑第一個說出的是「阿米爾」。
長大後,阿米爾慫恿哈桑用彈弓射鄰家獨眼的德國牧羊犬,被哈桑父親逮到後,阿桑從不提這是阿米爾的鬼主意。
阿米爾從小熱愛寫作,他希望父親能看看他的創作,父親對此卻置若罔聞,他希望阿米爾跟他一樣熱愛足球。
可阿米爾對足球毫無興致,他連觀看比賽都心不在焉。
父親對阿米爾不假辭色,這讓他失望至極。
他想到哈桑,哪怕深夜,阿米爾也會隨時搖醒哈桑,讓哈桑聽他寫的故事。
哈桑是阿米爾最完美的聽眾,他聽得入迷,臉上的神情隨著故事的情節變化。
他總是耐心聽完最後一句話,並鼓勵阿米爾:「我的天啦,阿米兒少爺,你太棒啦,阿拉保佑,你肯定會成為偉大的作家。」
有人欣賞認可自己,沒有比這更令人欣慰、更激動人心了。
儘管哈桑比阿米爾小一兩歲,但凡有人欺負阿米爾,不管對方有幾人,哈桑總是挺身而出,用他的彈弓做武器。
阿米爾獲得鬥風箏比賽的冠軍,他叫哈桑去撿那隻被他鬥敗的風箏。
臨別時,哈桑說了一句:「為你,千千萬萬遍」,就去了,義無反顧。
年少時的友誼,簡單純真忠誠,所以珍貴。
02:摧毀一段友誼,一次背叛就夠了
阿米爾割落了最後一隻藍色風箏,哈桑撒腿就跑,去追那隻風箏。
他露出哈桑式的微笑,消失在街角。
哈桑這一去,發生了意外。
阿米爾跟大家握手,然後收回自己的風箏,像個英雄般班師回朝,他要向父親證明自己。
想到哈桑怎麼還沒回來,阿米爾四處尋找他。
阿米爾跑遍每個街區,在一個老人的指引下,來到一個巷子面前。
在那個死胡同裡,阿米爾看見哈桑站在末端,擺出一副防禦的姿勢:拳頭握緊,雙腿微微張開,眼裡流露出恐懼。
擋住哈桑去路的是三個男孩:為首的是阿塞夫,他的兩個幫兇,卡莫和瓦裡。
他們要哈桑交出手裡的風箏,哈桑不肯,他說:「阿米爾少爺跟我是朋友。」
阿塞夫大罵哈桑是「可憐的白痴,像狗一樣的忠心總有一天你會從這個小小的幻想中醒來,發現他是個多麼好的朋友。」
阿塞夫改變主意了,他不要風箏,他要做一件事。
在兩個助手的圍攻下,阿塞夫把哈桑打趴在地,兩個助手按著哈桑,他脫了哈桑的褲子,擺好位置,他被強暴了。
阿米爾瞥見哈桑的臉龐,那逆來順受的神情。
在哈桑需要阿米兒的時候,阿米兒沒有出挺身而出,也沒有呼叫人來救哈桑,他選擇了逃跑。
如果阿米爾能站出來,或者尋求外界幫助,哈桑就不會受到這麼大的傷害,兩個人的友誼,會一直持續。
而他,也不會一直心懷愧疚。
他停止了觀看,轉身離開了小巷,他害怕阿塞夫,害怕受到傷害。
約莫過了十五分鐘,哈桑搖搖晃晃走來,他衣服破了,雙腿之間在流血,還有眼淚和鼻涕。
阿米爾卻裝作沒看見地撒謊道:「你到哪裡去了?我在找你。」
在這段友誼裡,哈桑是奉獻者,阿米爾是背叛者。
奉獻的本質是敬重,背叛的緣由是鄙視。
阿塞夫曾一針見血地指出:「為什麼他總在沒人的時候才理睬你?因為對他來說,你什麼都不是,只是一隻醜陋的寵物。一種他無聊時候可以玩的東西,一種他發怒時可以踢開的東西。」
兩個朋友,最怕的是我對你肝膽相照;等我孤立無援時,你明明知道卻無動於衷,任憑我被人欺凌。
不站出來,其實就是幫兇,就是對這段友誼的背叛。
這是阿米爾最後一次,看到哈桑追風箏。
從此,他們的友誼,再也回不到從前了。
摧毀一段友誼,一次背叛就夠了。
關於朋友,我對奉獻者和背叛者,各說一句話:
如果你是奉獻者,但願你能無怨無悔,因為可能,你在對方眼裡無足輕重,你對別人好,並不代表朋友也會對你好,你不要對他期待太高。
假如你是背叛者,希望你不要弄丟了一個對你好的人,因為結果,你不是遭報應,就是承受良心的譴責。
03:人最不可取的,是錯上加錯
如果做錯了事,停止就是進步。
人最不可取的,是錯上加錯,對於受害者造成二次傷害。
哈桑受傷回來後,像變了一個人,他變得沉默寡言,也不想見人。
有一個星期,阿米爾幾乎沒有看見哈桑。
他起床,發現麵包已經烤好,還有個水煮蛋,統統放在廚房的桌子上。
阿米爾當天的衣服,已經熨好疊好,擺在藤椅上。
而過去,哈桑總是等阿米爾下來吃早餐,他才熨衣服,兩人談談心,有時哈桑唱唱歌。
阿里(哈桑父親)問阿米爾,哈桑衣服破了,發生了什麼事?
阿米爾以不知道為藉口,迴避阿里的提問。
阿米爾父親也說很少見到哈桑,他對父親的憂慮,非常不滿。
他向父親提出去看電影、走親戚散心。
在夢裡,他自說自話:「我看著哈桑被人強暴」,可他就是不敢說出真相。
再次見到哈桑,是半個星期後,哈桑一下子蒼老了,他消瘦了,雙眼泡腫,下面還有灰白的眼圈。
人生的諷刺在於:你想方設法恢復兩人的友誼,對方千方百計想擺脫你。
哈桑盡一切努力,想恢復他們的關係,在強烈的負罪感的折磨下,阿米爾希望哈桑能報復他。
哈桑那該死的、毫不動搖的忠心,阻止他報復。
阿米爾心生一計,把他們的友誼推向了終點。
他叫父親重新找一個僕人,遭到父親憤怒拒絕,他後悔極了,父子關係再一次降到冰點。
接下來,他做了此生都無法讓他安寧的事:他把自己的手錶和錢,放在哈桑床的毛毯下,然後跟父親說是哈桑偷的。
父親約談阿里父子,他問哈桑,是不是他幹的?
對阿米爾忠心耿耿的哈桑,承認了。
這是哈桑再一次為阿米爾犧牲,也是最後一次。
因為,阿里帶著哈桑,堅決離開了。
臨走時,阿里環住他的兒子,那是一個保護的動作。
阿米爾知道,阿里對兒子的保護,是在抵禦什麼人的傷害;他還知道,哈桑把一切告訴阿里了。
阿米爾在背叛哈桑之後,又一次背叛了哈桑,阿里和哈桑痛苦極了,阿米爾的父親也十分悲傷和恐懼,他這才明白自己給大家帶來了多深的愁苦與悲痛。
無論阿米爾父親怎麼努力挽留,也不能讓阿里父子回心轉意。
過去的生活,一去不復返,父親的幸福與滿足,已經消失不見。
取而代之的,是他的哀愁與恐懼。
再加上,後來蘇聯入侵阿富汗,阿米爾跟隨父親到美國避難,他連道歉和贖罪的機會,都渺茫。
犯錯不可怕,可怕的是錯上加錯,那樣只會傷害了真正愛你的人,也加深了自己的負罪感。
04:良心和美德,是自我救贖的最佳良藥
《追風箏的人》裡,有這樣一句話:「許多年過去了,人們說陳年往事可以被埋葬,然而我終於明白這是錯的,因為往事會自行爬上來。」
從此,追風箏的事,就成了阿米爾無法打開的心結。
阿米爾還有機會贖罪嗎?
20年後,阿米爾大學畢業,娶了同為阿富汗裔美國人的妻子,他靠寫作為生,父親已去世。
他也終於懂了父親,懂他:「愛之深,責之切」,父子兩人達成和解。
有一天,阿米爾接到來自巴基斯坦的電話。
電話那頭,是看著哈桑和阿米爾長大的長輩拉辛汗,他是阿米爾父親最好的朋友和生意夥伴,也是阿米爾人格的塑造者,在阿米爾身心受挫時,給了他寬慰和指導。
拉辛汗告訴他:這裡有一條再次通往好人的路。
阿米爾飛到巴基斯坦。
拉辛汗說出了後來發生的事。
在阿米爾父子離開後,拉辛汗一直負責照看阿米爾家的房子,他到遙遠的地方,找回了哈桑,請哈桑幫忙看管舊屋。
哈桑帶著新婚妻子回到阿米爾家的老宅。
ta利班武zhuang為了霸佔阿米爾家的房子,他們殺死了哈桑夫妻,還把他們唯一的孩子帶走。
阿米爾悔恨極了,哈桑去世,意味著他再也沒有機會道歉。
隨著年齡的增長,他開始直面童年懦弱的自己,選擇了勇敢和寬容。
他和妻子結婚,就是邁出勇敢的第一步。
他的妻子曾經和一個男人私奔,這在保守的阿富汗文化裡,簡直就是傷風敗俗。
但他絲毫不在意,照常和妻子舉行了婚禮。
阿米爾,每個人都有過去,妻子的過去,與他不堪回首的追風箏的下午來比,完全不算什麼。
在他看來,寬容的對待妻子,也是對自己不堪回憶的一點贖罪。
結婚後,他們過得很幸福,即便他們不能生孩子,也不影響兩人的感情。
拉辛汗還向阿米爾請求一件事:從塔利ban手裡,救回哈桑的孩子索拉博。
這太危險了!
雖然阿米爾對哈桑十分愧疚,但他還是拒絕了。
就在這時候,拉辛汗向阿米爾揭開了一個天大的秘密--哈桑是阿米爾同父異母的弟弟,哈桑的孩子,就是他的親侄子。
原來,阿米爾母親生下他阿米爾後,難產去世。
阿米爾父親,跟阿里的妻子有染,兩人生下了哈桑,由於哈桑母親是底層人,父親不敢公開哈桑身份,所以只能當作僕人的孩子對待。
但父親告訴拉辛汗,他希望阿米爾和哈桑能互相扶持,成為勝似兄弟的好朋友,沒想到兩人決裂了。
拉辛汗跟阿米爾說,哈桑把追風箏的事告訴他了,他是錯了,但那時他是個騷動不安的男孩。
他說:「我希望你意識到,沒有良心、沒有美德的人不會痛苦。我希望你這次到阿富汗去,結束你的苦楚。」
拉辛汗的話,喚醒了阿米爾。
他告知妻子的原委後,歷盡艱險回到阿富汗,救出了哈桑的兒子,並決定收養他,以補償他當初犯下的錯誤,也回報當年哈桑為他所做的一切。
救回索拉博回到美國後,阿米爾帶鬱鬱寡歡的孩子放風箏。
看著索拉博因為風箏而明亮起來的臉色,阿米爾說出了哈桑當初對他說的那句承諾:「為你,千千萬萬遍!」
心甘情願,忠誠不悔。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每個人都不完美,我們都曾犯下這樣那樣的錯誤。但是,只要作為人的良知不曾泯滅,總有一天,走過彎路的人,也可以再次踏上那條成為好人的路。
良心和美德,是自我救贖的最佳良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