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前幾天,跟兒子分享童年那些不花錢的遊戲時,除了說到拍三角、滾鐵環、玩玻璃球,我還額外分享了一個小昆蟲,土話叫土鱉,現在也叫土元。相信很多人都不認識了吧。
那個時候,這個土鱉可是很多人的最愛。彎一根鐵絲做鉤,找一所廢棄的或者上了年紀的老房子,在牆角的洞裡鉤啊鉤,總能勾出許多的土元來。攢夠了當中藥曬乾,就可以換很多的零花錢……
可是現在,很多的孩子,有些昆蟲叫不上名字,有些昆蟲即使見過圖畫,可實際上,從來就沒有摸過。
我統計了一下,部編版語文小學教材一到六年級,與昆蟲相關的課文就有12篇之多,裡面的昆蟲即使耳熟能詳,真正觸碰到的也是寥寥可數。
01
蝸牛——一年級上冊《小蝸牛》
小時候經常在雨後,可以抓到很多的大蝸牛,餵它們青菜吃。玩它們的含羞草一般的觸角。最重要的是,把它們放到紙上行走,會畫出很多銀閃閃的絲線來。
對了,還有一首膾炙人口的歌曲,叫《蝸牛與黃鸝鳥》,那個年代的孩子幾乎都會唱。
阿門阿前一棵葡萄樹蝸牛與黃鸝鳥圖片蝸牛與黃鸝鳥圖片阿嫩阿嫩綠地剛發芽蝸牛背著那重重的殼呀一步一步地往上爬
02
蜻蜓——一年級下冊《小池》
記得以前的教材插圖,只要是抓昆蟲,肯定少不了蝴蝶和蜻蜓。抓蜻蜓難度不小,但下雨前很容易,最喜歡看它的腦袋,尤其是神奇的複眼,從來沒見過,一個昆蟲會有那麼多的眼睛。
03
蚜蟲——二年級上冊《我要的是葫蘆》
蚜蟲其實沒什麼好玩的,主要是小時候因為都喜歡葫蘆娃,所以萬分痛恨蚜蟲。說到蚜蟲,不得不提它們的天敵,七星瓢蟲。現在的孩子幾乎見不到了吧。很多瓢蟲背上的星星是不一樣的,有的是益蟲,有的卻是害蟲。
04
天牛——二年級下冊《我是一隻小蟲子》
天牛連我都很多年沒見過了。一般見它們,都是因為去抓知了(蟬),天牛的甲殼很硬,牙咬人很疼。
05
蜘蛛——二年級下冊《蜘蛛開店》
小朋友們認識蜘蛛,大部分是因為它會織網,小時候一大惡趣味就是破壞蜘蛛網,然後看它們再一點點織起來。還記得有種蜘蛛不愛織網,我們叫它跳虎,看到蒼蠅蚊子,都是餓虎撲食一般直接下嘴咬。
06
蟈蟈——三年級上冊《大自然的聲音》
蟈蟈的認知度挺高的,因為市場上有賣的,叫聲也挺好聽,就是挺難養活的。當然,抓也跟不容易,不過很少有孩子知道怎麼去抓它。
07
蜜蜂——三年級下冊《蜜蜂》
蜜蜂的辨識度也挺高,一是稱讚蜜蜂的文章很多,二是現在的小朋友都會背「採得百花成蜜後,為誰辛苦為誰甜」。我們認識小蜜蜂除了生活中經常接觸之外,那時央視還有版動畫,就叫《小蜜蜂》(或者小蜜蜂找媽媽),主題曲現在都能哼唱出來。
08
蟋蟀——四年級上冊《蟋蟀的住宅》
蟋蟀跟蟈蟈差不多,叫聲好聽,而且數量多,比較好抓。小時候抓它們都是玩鬥蟋蟀。以前有個著名的動畫片,講的是小男孩化身蟋蟀的故事。現在的文言文以後還會學到。就是出自《聊齋志異》的促織。
09
蒼蠅——四年級下冊《琥珀》
蒼蠅蚊子沒啥說的,幾乎是辨識度最高的昆蟲了,之所以說到這個,是因為記得有一段時間,很多人都以買到蟲珀為榮,畢竟小時候,誰的零花錢都不多。
10
螢火蟲——五年級上冊《四季之美》
螢火蟲大家耳熟能詳,動畫片中也常見,只是生活中越來越難見到了。像囊螢映雪一般的抓一袋子,幾乎是神話了。
11. 螞蚱——五年級下冊《祖父的園子》
玩螞蚱是童年的樂趣之一,就像祖父的園子裡提到的那樣。黃的螞蚱我們叫蝗蟲,青的螞蚱我們叫它扁擔,抓住雙腿,可以做出挑水的動作。小時候烤著吃過,清香稍苦。現在在鄉下應該還能看到很多,城裡的孩子怕是無緣了。
12. 黑甲蟲——六年級上冊《草蟲的村落》
黑甲蟲種類太多了,提起它,我倒是想起來小時候一種常見的黑甲蟲來,那就是屎殼郎,它滾出來的糞球又大又圓,就像現在的四喜丸子一般。(汗一個)也幾乎是現在的學生見不到了。
仔細想來,也不明白,為什麼現在的孩子離大自然越來越遠了。我給孩子買了一本法布爾的《昆蟲記》,閒來無事,就一起朗讀一篇,偶爾我還能回憶一下往事,我想,我現在能做的好像只有這麼多了吧。
《昆蟲記》是一本講昆蟲生活的書,涉及蜣螂、螞蟻、西緒福斯蟲等100多種昆蟲。在這個世界上,人類現在已知的昆蟲種類約100萬種,佔所有已經知曉的動物種類的5/6;並且仍有幾百萬的未知曉的昆蟲仍待人類去發現和認知。法布爾在19世紀中期,於學校教課之餘,和自己的孩子一起在田野間觀察各類昆蟲,為之定名,為之謳歌。
讀這本書,我並不考慮是不是因為它是課標推薦的讀物,我只希望自己的孩子,離大自然更近一些。
你的童年,有哪些記憶深刻的小昆蟲呢(比如螳螂),一起來說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