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問題很有趣~
當我面對喹唑啉、莨菪鹼、吡咯烷酮這些名詞時,也曾經有過這樣的疑問。
當時我去查了很多資料,慢慢了解,越了解越發現中國化學命名有很多學問。
題主,你聽我慢慢給你說。
1.化學元素的命名
十九紀六十年代以前,國際上的化學元素名稱很混亂。1860年9月世界各國著名化學家140多人在德國卡爾斯羅開了一次會議,化學元素才有了國際通用的拉丁文名稱。現今我國化學元素的中文名稱看起來很簡單,可是這些字的極大多數在我國古代書籍裡是沒有的,是近一百多年來我國化學工作者根據拉丁文名稱的第一音節或第二音節的發音創造出來的新字。經過許多化學家不斷研究和創新,多次開會討論和選擇,才得到現今通用的中文名稱。
a.提到元素名稱的中文譯名,就必須要提到一個人,這個人 @Shfxc Xu的回答中有講到,即徐壽。
1868年,徐壽在江南機器製造總局內專門設立了翻譯館,還招聘了傅蘭雅(英國人,是在華外國人中翻譯西方書籍最多的一人,下文會提到)等西方學者參與翻譯工作。在翻譯《化學鑑原》這本書時,徐壽發明了音譯的命名方法,首創了一套化學元素的中文名稱。即把化學元素的英文讀音中的第一音節譯成漢字,作為這個元素的漢字名稱。
例如固體金屬元素的命名,一律用「金」字旁,再配一個與該元素第一音節近似的漢字,創造了「鋅(Zinc)」、「錳(Manganese)」、「鎂(Magnesium)」等元素的中文名稱。
b.1932年公布的《化學命名原則》中有這樣的規定:
這些規定總結了多年來命名的經驗,非常的科學,而且切實可行,因此所制定的絕大部分元素名稱一直沿用至今。
此外,《化學命名原則》中還作了一些具體的規定:
典型的諧音命名有如:氦、氬、鋰、鉀、砷、碲等。
而會意字就是取意造字,例如氫、氯、氧、氮等。
「氫」曾名為「輕氣」,因為它是最輕的氣體,改為單個字時,將輕字的偏旁去掉加氣字頭;「氯」曾名為「綠氣」,因其單質狀態是綠色的氣體,故把綠字的偏旁去掉加氣字頭;「氮」出自「淡」,表示把空氣中氧衝淡了,故把淡字的偏旁去掉加氣字頭;「溴」帶水旁表示其單質為液態,溴單質有惡臭味,故將「臭」加水旁而會意。
怎麼樣,這些命名是不是非常合理且有意思呢?
c.元素中還有些名稱是很特殊的,它們也是諧音字,例如釕(liao 三聲,Ru)、釤(shan 一聲,Sm)、鈀(ba 三聲,Pd)、鍅(fang 一聲,Fr)、鉍(bi 四聲,Bi)等,在古字中都可以找到,而且有自己的意義。
但現在它們失去了原有的意義,作為元素用字存在與化學新字中。
2.有機化學物質名詞的命名
a.和化學元素一樣,提到有機化學名詞的命名,就必須提到這樣一個人,他叫虞和欽。在19世紀時,中文有機化學名詞大部分是音譯的,常常過於冗長,不僅很難說,記憶也很困難。在日本留學的虞和欽重新開始了中文有機化學名詞系統的命名。
他沒有造一個新的漢字,卻能把重要的有機物用譯義的方法予以命名,這是我國首次制定有機化合物的系統名稱。
在19世紀50、60年代,中國引入了許多西方有機化學的觀念和理論,因此更多的中文有機化學名詞也被翻譯過來。《化學初階》(1870年)、《化學指南》(1873年)、《化學鑑原續篇》(1875年)這幾本書的出版讓西方知識在中國的傳播達到一個巔峰,更多的中文有機化學名詞也隨之產生。自此之後,中文有機化學名詞的翻譯工作進入低潮。
甲午戰爭之後,雖然日本無機化學名詞對於中文無機化學名詞產生了很大的影響,但在有機化學名詞方面,卻沒有帶來同樣的影響。這與日本有機化學名詞的翻譯原則是音譯有很大的關係,而中國人更偏好意譯的名詞。在一片低迷中,虞和欽的《中國有機化學命名草》出現了。冥冥之中也改變了多年後我們這些理工科學生的命運:)
19世紀,翻譯西方有機化學名詞基本上有兩種方法:
第二種便是音譯,即以中文字來模仿西文的發音,例如:阿西多尼(丙酮)、由裡阿(尿素)。代表人物是上文中提到的傅蘭雅。
下面我來舉幾個例子讓題主感受一下「好寫好記」:
感覺如何?是不是開始覺得中文博大精深了~
b.下面我來講講虞和欽的命名法。
為了表示取代基的位置,虞和欽分別用了「易」和「化」這兩個字來表示,這兩者之間區別在於:當用「化」時,如四氯化碳,自「化」字左右兩邊之物質相合而成;
這句話有點難理解,打個比方。甲烷(分子式CH4),它裡面的4個氫原子都可以被氯順次置換,現在用一個氯取代一個氫,就稱之為「氯易一炭矯質」。
虞和欽的化學背景我們在他的中文有機化學名詞系統命名中能捕捉到一些蛛絲馬跡,例如「化」、「左旋」、「右旋」等字的使用是受日本的影響,而「精」、「鹻(jian 三聲)」的用法是受丁韙良和畢利幹的影響。
c.根詞用字:
①為了簡化化合物的名稱,中國化學家們給最常用的的化學集團創用了一些切音新字。如:「羥」表示「氫氧基」、「羰」表示「碳氧基」、「羧」表示「含氧酸基」。
②有機化學中採用會意法造字的類名。如:「烷」表示化合價完足之意,而「炔」表示化合價缺少之意。
③含氮化合物的類名,以月字旁表示,多為諧音。如:胺讀暗(多謝 @三兒 指正)、脲讀尿、肼讀井。
④氮族元素的烴化物:磷、砷同屬氮族,它們的氫化物中的氫原子被烴基取代而生成的化合物與胺類似,所以也從月旁。
⑤非金屬有機四價根,有類似金屬的性質故其名稱以金旁表示。
⑥芳香環烴的母核特定名稱所創新字均加草頭,讀諧音。
⑦雜環母核的特定名稱,所創新字一般加口旁,讀諧音。
⑧象形字。例如很多回答中提到的「甾」,四個環三個支鏈。
我還有很多想講,但是好睏啊,先去睡覺了~
有空我一定來補充。才疏學淺,歡迎指正,開放討論。
這是以前研究化學命名時寫的文章,現在拿出來修改補充了一些,參考資料如下:
《化學元素中文命名的由來》 張綸
徐壽 維基百科詞條
《中國有機化學命名草》 虞和欽
《化學命名原則》
《中國化學史.近現代卷》 趙匡華
《中國化學教育史話》 郭保章
《化學定命說略》 鄭貞文
《有機化合物中文名稱中的化學介詞:由來與演變》 何涓
補充內容:苯和芳香族化合物的命名:(主要講苯的命名,芳香族的命名可以類推)
1.苯和芳香族化合物的命名歷程
19世紀時,有機名詞大多以音譯名詞出現,如苯(Benzene)的譯名就為徧(bian 四聲)西尼。
1908年,虞和欽的《中國有機化學命名草》出版後,絕大部分有機名詞開始以意譯名詞被提出,如苯這時就被譯為「輪質」。
1931年,(一個屠一個包耳旁,這個字不知道讀音,有知道的給我說一聲~這字念tu,二聲,多謝 @窮人馬二 科普~ )恂立為這些名詞冠上了草部單字音譯名詞(除了苯),如艿(nai 三聲)、荌(an 四聲)與芠(wen 二聲)。
1932年,南京舉辦的化學討論會上採用了他的命名方法。
1933年,苯、甲苯、二甲苯、1,3,5-三甲苯、萘、蒽、菲出現在《化學命名原則》中,成為官方標準有機名詞。
2.苯的命名
a.苯的英文命名
上文提到,19世紀有機名詞大多以音譯名詞出現,但是苯的英文命名在19世紀時尚未統一,這就導致了苯的中譯名詞差別很大。
有的化學教科書使用benzine,有的則用benzole。1833-1835年間,德國化學家EIlhard MItscherlish把一份安息酸與三份石灰混合,蒸餾產生的液體稱之為benzin。而另一個德國化學家Justus von Liebig卻建議稱之為benzol,他認為以「in」為字尾容易和strychnin(番木鱉鹼,現為strychnine)及chinin(奎寧,現為quinine)等名詞混淆,因此改為以「ol」作字尾。1892年,日內瓦化學命名會議確定為benzene,並沿用至今。
你們可以去搜一下benzole,現在德國還在使用,我們則把benzole翻譯為粗苯了。
b.苯的中文譯名
因此,按西文音譯的苯名詞有很大的差別。benzine的音譯名詞有「徧西尼」、「笨辛」、「本浸」。benzene譯為「徧蘇恩」、「扁淺」。benzole譯為「徧蘇裡」、「笨坐」。值得注意的是,杜亞泉(近代著名科普出版家、翻譯家)用一個音譯字「安」來表示。1920年,科學名詞審查會舉行的第五次化學名詞會議中,決定苯被翻譯為「扁淺」。
1865年,德國化學家凱庫列解開了令化學家困惑許久的謎題——苯的結構式,這個介於單鍵和雙鍵之間的化學分子結構,就像一條咬住自己尾巴的蛇,形成一圈,因而他提出六角形苯的結構式。這種結構的特殊性為虞和欽及其後以中文意譯名詞為主的人帶來了靈感,比如虞和欽就命名為「輪質」。幾年之後,杜亞泉和鄭貞文在他們合著的《有機化學》中將benzene翻譯為「㷍」,火旁是為了與烷、烯、炔形成命名系統,而侖部則是來自於「輪」字。
這其後苯的命名又有了一系列的發展,但是都並非今日所用的「苯」,並且未冠以草字頭。
直到1930年,(一個屠一個包耳旁,這個字又來了!)恂立提出將其命名為「崙」:
崙字冠上艹部,是因為芳字含有一個草頭,於是他將芳香族化合物都冠上草頭。 這是@兄才最初提出的疑問,現在問題好像變了。
再之後,《化學命名原則》中benzene稱為「苯」,而並未沿用「崙」。因為崙是象形字,而其他芳香族化合物名詞是音譯的,這顯然是矛盾衝突的,無法形成一套系統。故定為「苯」。
其實苯的譯名還要結合有關它的結構的討論,接下來我附一個苯的結構式比較和苯的命名比較,好奇譯名由來的可以問我:)
<img src="https://pic1.zhimg.com/2f158b4fa631bd1419b7c24afdd539d8_b.jpg" data-rawwidth="548" data-rawheight="11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48"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2f158b4fa631bd1419b7c24afdd539d8_r.jpg"><img src="https://pic4.zhimg.com/0cfd398eb6d3fdff09dda2a347f52973_b.jpg" data-rawwidth="558" data-rawheight="55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58"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0cfd398eb6d3fdff09dda2a347f52973_r.jpg">最近真的比較忙,有空一定會來更新的,謝謝支持。
補充內容:雜環化合物的命名:
1.虞和欽對雜環化合物的命名(1908年)
虞和欽採用的意譯的方法,儘量用「淺近易解」的漢字來命名。對於雜環化合物的母核上僅含一個雜原子的有機物,他的命名方法是將碳原子和雜原子的名稱及個數分別表現出來,再以「異輪質」結尾,通式為「若干炭一淡(養或硫)異輪質」。例如,吡咯(pyrrol)被譯作四炭一淡異輪質、吲哚(indol)被譯作八炭一淡異輪質、噻吩(thiophene)被譯作四炭一硫異輪質等。這些名稱主要傳達出有機物的重要元素成分(如碳、氮、氧、硫等)及原子個數信息,其命名思想仍然停留在無機物命名的思想上。「異輪質」這個名詞也只能籠統的提示它屬於雜環化合物,至於雜環化合物中環的個數及每個環的不飽和成都如何都無法體現出來。而且這些名詞實在過於冗長,作為雜環化合物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有機物,中文名稱太長,對於命名它們的衍生物是有諸多不便的。虞和欽對於唑類(azoles)的命名,通式是「若干淡易四炭(養或硫)異輪質」。西文名稱中用a,a1,b,b1定位唑類中氮原子的位置,虞和欽將它們分別譯為甲、呷、乙、(一個口一個乙,這個字念什麼?)。例如:
<img src="https://pic2.zhimg.com/0aaffa556e28bd09d5d2097f8872bb0d_b.jpg" data-rawwidth="78" data-rawheight="54"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78">[Pyrro-(a)-monazole]名為甲·淡易四炭一淡異輪質。[Pyrro-(a)-monazole]名為甲·淡易四炭一淡異輪質。
按照虞和欽對吡咯、吲哚的命名方式,他應將唑類命名為「若干炭若干淡(養或硫)異輪質」,但是因為要翻譯西文原名中各個組成部分,所以虞和欽採用了不同的命名方式。這與他一一對譯西文原名的整體風格是一致的。
2.雜環化合物的命名進程
1919年,陶烈在《有機物質命名法》中提出,既然「有機物與無機物無化學上之差異」,「而歐美之炭化合質學名尚無統一」,那麼有機物的中文命名規則須與無機物相同。據此,他把吡啶命名為環式硝·炭化輕。特點是繁冗不簡潔,也不準確。
1920年,惲福森編纂的《詳註英漢化學辭彙》中「有機物之名辭,大抵遵虞銘新先生所定」,因此基本與虞和欽一致。
1922年,留法學生王祖榘、李書華、沈覲寅等1918年在法國成立的中國化學研究會擬定的《有機化學譯名》草案也以「意譯」為主。雜環化合物的名稱統一以「環若干某體」結尾,「某」指代雜原子名稱。例如,他們把吡咯命名為六結叄虧(虧的繁體字)環一氮體。特點仍是字數偏多,不夠簡潔。
鄭貞文的命名要精簡一些。1928年,日本水津嘉之一郎著、孔慶萊譯的《有機化學》書後附錄《有機化合物命名提要》摘錄了鄭貞文有機化學命名草案的一些要點。其中,有一條規則涉及雜環化合物的命名:「異(一個火一個瞏,求讀音)屬之母體(一個火一個瞏)中所含各原子之數以伍陸等數字表之。」例如噻吩譯作一硫伍(一個火一個瞏)。
其間一些命名方法參見上文中表格。
我還要提到一個人,叫馬君武(中國近代獲得德國工學博士第一人、政治活動家、教育家)。馬君武在《實用有機化學教科書》中拾起了單字音譯法,他制定的部分化學雜環化合物的名稱有:硫芬(噻吩)、比羅兒(吡咯)、比裡酊(吡啶)等。將雜環化合物母核的西文名稱中國的詞尾用單字譯音,作為該類物質及衍生物的類名,是馬君武有機名詞的一大特點。不過,需要指出的是,馬君武的有機名詞是在譯書的過程中創作產生的,沒有一貫的體系,前後也並不總是一致。
1932年頒布的《化學命名原則》規定:「從構成環核各元素之數,稱為若干某若干某圜。碳以外如有二種元素時,從氧,硫,氮之順序,而略碳字。但主要之母核,得特創兩個從口旁之字,以為簡名。」例如:含一個氧的五元環稱為一氧二烯伍圜或呋喃,含一個氮的五元環稱為一氮二烯伍圜或吡咯,含一個氮的六圓環稱為一氮三烯陸圜或吡啶。也就是說,對於雜環化合物的命名,《化學命名原則》使用了兩種方法:意譯法和雙字音法。
至此,雜環命名法已基本成型,吡啶、吡咯、呋喃等名稱沿用至今。
作者:小粉紅
連結: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0653008/answer/50004917
來源:知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