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床試驗表明:薑黃素膠囊可控制糖尿病風險

2020-12-22 中國網財經

  一個小型臨床試驗表明,在目前製劑中加少量香料中含有的化合物可以幫助控制糖尿病的風險。

  研究人員發現,服用9個月日常劑量的薑黃色素,可以控制前驅糖尿病患者發展成糖尿病。在這項研究中,240名患有前驅糖尿病的泰國成年人被隨機分配在服用薑黃色素組或服用安慰劑組(安慰劑是和試驗組完全相同而沒有活性成分的膠囊)。9個月後,在服用安慰劑的116名患者中有19名發展成2型糖尿病。而服用薑黃素膠囊的119名患者中沒有一人發展成2型糖尿病。

  由泰國Srinakharinwirot大學Somlak Chuengsamarn教授領導的研究人員認為,這些發現是對研究結果的一種認可。同時研究人員在文章中稱鑑於它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建議在前驅糖尿病患者中使用薑黃素提取物作為介入治療藥物。

  然而有糖尿病專家稱,服用薑黃素補充劑還為時過早。營養學院的糖尿病教育家和發言人Brown Riggs認為,試驗中存在的問題包括試驗過程過短、療效不顯著、飲食及生活習慣改變造成的影響、補充劑中原料的質量、試驗花費等。同時他建議人們嘗試亞洲式烹調方法。Riggs認為關於薑黃素膠囊的研究應該繼續下去。研究中發現了幾例副作用,但原因未明。

相關焦點

  • 薑黃素膠囊可控制糖尿病風險
    一個小型臨床試驗表明,在目前製劑中加少量香料中含有的化合物可以幫助控制糖尿病的風險。   研究人員發現,服用9個月日常劑量的薑黃色素,可以控制前驅糖尿病患者發展成糖尿病。在這項研究中,240名患有前驅糖尿病的泰國成年人被隨機分配在服用薑黃色素組或服用安慰劑組(安慰劑是和試驗組完全相同而沒有活性成分的膠囊)。
  • 路博潤推出薑黃素微膠囊,抗衰老更有效
    美國特種化學品公司路博潤(Lubrizol)生命科學部門向美容市場推出一款高生物藥效率的微膠囊薑黃素,名為Curcushine。該公司稱,Curcushine微膠囊薑黃素專用於抗衰老、防紫外線及護髮。路博潤稱,該原料的微膠囊遞送系統以天然密封母體包裹薑黃素,使之轉化為一種高生物藥效率的配方。Curcushine薑黃素的生物藥效率提高得益於其分子粒徑小,水溶性高。正因為它的高溶解度,Curcushine薑黃素可加入廣泛的美容營養補充劑和飲料。路博潤的一項體外試驗證明了Curcushine減少自由氧的功效。
  • 薑黃素治療新冠患者首個臨床試驗結果出爐
    這一天,首個評價薑黃素治療新冠感染的臨床試驗出爐。這為我們帶來了新的希望。人,不就是靠希望支撐嗎?相信你已經迫不及待了,我又何嘗不是。我們趕快來看看這個發表在《Phytotherapy Research(植物治療研究)》的文章說了啥吧。既然是臨床試驗,我們按照PICO的邏輯來看一下。
  • 薑黃可以預防和治療糖尿病?
    還有證據表明,薑黃可能對糖尿病患者尤為有益。相信薑黃素是薑黃的很多醫療益處的來源。大多數研究的重點是薑黃素本身,而不是整個薑黃。「循證補充和替代醫學雜誌」雜誌綜述了13年來關於糖尿病與薑黃素聯繫的研究。
  • 【盤點】薑黃素的多種功效你知道嘛?
    這篇綜述文章分析了過去的許多臨床試驗,相關臨床研究都利用薑黃素來治療癌症患者,並且發現薑黃素是一種治療癌症的安全有效的分子。研究者Gautam Sethi表示,包括癌症在內的大多數疾病都是由多種基因的異常調節所引起的,因此為了治療癌症就需要多重靶向作用製劑,而並不像過去僅僅使用單一的癌症靶向製劑。
  • 薑黃素真的有如此神?讓腫瘤萎縮?減少機體疼痛並且殺菌?
    對全身疼痛的影響慢性炎症往往和多種疾病的發生直接相關,比如肥胖、糖尿病、心臟病和癌症等,有研究證據指出,薑黃素能夠降低引發機體炎症的特定物質(細胞因子類)的水平。研究人員進行了系統性回顧與統合性分子,其中結合了來自多個隨機試驗的研究數據證實了薑黃素的功效。
  • 最新臨床試驗顯示;閉環可有效控制6歲以上兒童的1型糖尿病
    最近糖尿病中心進行的一項臨床試驗發現,一種新型的人工胰腺系統能夠自動監測和調節血糖水平。 對於治療1歲以下的6歲以下兒童的血糖水平是安全有效的。該試驗美國由消化與腎臟疾病研究所資助。
  • MitoQ銳智膠囊+MitoQ薑黃素膠囊 健腦的王者之選
    作為專注於研究「線粒體功能保持」的紐西蘭卓越健康品牌,MitoQ推出MitoQ銳智膠囊+MitoQ薑黃素膠囊組合,不僅為線粒體提供能量,更能夠高效提升神經元活躍性,預防大腦疾病,助力人類腦健康。不僅如此,為了最大程度改善大腦功能,MitoQ更推出健腦「神器」組合-- MitoQ銳智膠囊+MitoQ薑黃素膠囊。銳智膠囊是MitoQ全新推出的全能健腦型產品,致力於補給高效大腦需要的營養成分,全方位打造最強大腦;MitoQ薑黃素膠囊則是一款全能的保健產品,其主要成分薑黃素不僅是西方國家鍾愛的「超級食物」,更是多次被科學研究論證,能一定程度上有效預防阿茲海默症,幫助對抗大腦衰老,守護大腦健康。
  • OPKO:多功能2型糖尿病新藥2b期臨床試驗結果積極
    日前,OPKO Health公司宣布,該公司開發的治療2型糖尿病和肥胖症的OPK88003,在臨床2b期試驗中達到主要終點。與對照組相比,統計顯著降低糖化血紅蛋白(HbA1c)和患者體重。
  • 額外補充薑黃素可改善輕中度潰瘍性結腸炎患者的疾病活動性
    額外補充薑黃素可改善輕中度潰瘍性結腸炎患者的疾病活動性 2020-12-11 10:3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薑黃素—當之無愧的黃金營養素
    這麼神奇的薑黃素,其實它的歷史很悠久。於是我們不難理解為什麼美國的國家衛生局(NIH)會批准薑黃素開始實行臨床實驗,治療乳腺癌,直腸癌和胰腺癌了。美國最大的安德森腫瘤醫院首席專家甚至說,還沒有發現薑黃素對哪一個癌症沒有效果。當然,關於薑黃素與各種癌症的研究,還在深入進行中。 3,抗氧化作用: 抗氧化是一個近年來很熱門的詞彙。
  • 保護大腦——「黃金營養素」薑黃素研究新進展
    隨著研究水平的進步,研究的深入,薑黃素對健康的好處越來越多地被發現。近日,多項研究表明,薑黃素可以對抗抑鬱症、焦慮、腦老化等疾病。 目前,臨床最常見的五種關於大腦及其功能的疾病為:1.重度抑鬱;2.阿爾茨海默病;3.帕金森病;4.腦中風;5.腦癌。這幾種看似複雜多樣的疾病有著相似的致病原理:氧化應激反應和炎症反應。
  • 正確理解臨床試驗中的風險比(HR)
    風險比(HR)通常用於報告腫瘤學隨機臨床試驗的結果。然而,它們仍然是臨床醫生最困惑的概念之一。在腫瘤學隨機臨床試驗(RCT)中,經常使用風險比(HR)來估計至事件發生時間終點的治療效果,如總生存期(OS)和無進展生存期(PFS)。HR提供了整個研究期間試驗組和對照組之間風險率比值的估計值。而風險率指的是研究中每個治療組在短時間間隔內發生關注事件(包括死亡、繼續監測或停止監測)的患者比例。
  • 貝達藥業:抗腫瘤新藥BPI-16350膠囊獲批臨床試驗
    貝達藥業(300558)6月13日午間公告,近日,公司收到了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籤發的《藥物臨床試驗批件》(批件號:2018L02532、2018L02533),公司自主研發的 BPI-16350 膠囊用於乳腺癌適應症治療的藥品臨床試驗申請已獲得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批准。
  • 饒慧瑛:跟蹤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臨床試驗-藥物分類
    Saroglitazar PPARα/γ雙效激動劑,用於治療糖尿病性血脂異常, 尤其適用於他汀類藥物無法控制的﹑由2型糖尿病引起的血脂異常和高甘油三脂血症。在臨床前期研究模型中,Saroglitazar能夠有效降低血脂水平並提高胰島素敏感性。
  • ...質量控制標準達歐美要求-膽寧片 薑黃素 虎杖 指標成分 大黃素...
    它具有疏肝利膽、清熱通下功效,可治療肝鬱氣滯、溼熱未清所致的慢性膽囊炎、膽石症。雖然長期臨床使用表明該藥具有療效,但如果把這些話譯成英文告訴西方人,他們很可能「聽不懂」,也不會承認它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陳凱先說,中藥國際化的一大障礙,是用現代科學語言「講不清楚」。一是藥物的物質成分講不清,單方就含有多種化合物,複方所含成分更多,它們的療效分別是什麼?
  • |咖喱|薑黃粉|卵巢癌|癌症|薑黃素
    自2018年英國的醫生報導出一位多發現骨髓瘤患者停止一切臨床治療,改吃保健品薑黃素後成功抗癌5年的案例後,薑黃素抗癌的消息一下子在中國流傳開來,越來越多的保健品增加了薑黃素系列,薑黃也一度銷量飆升,甚至日常飲食中很多人增加了咖喱、薑黃豆腐之類含有薑黃素的菜譜。仿佛只要有薑黃兩個字或者成分裡面有薑黃就能抗癌。那麼,薑黃或者薑黃素真的能夠抗癌嗎?
  • 2型糖尿病患者感染新冠肺炎,應該這樣控制血糖
    楚天都市報5月4日訊(記者柯稱 通訊員程佳)研究表明,患有高血壓、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基礎疾病的人群,如果不幸感染新冠肺炎,往往風險更高,死亡率也更高。那麼,糖尿病患者得了新冠肺炎該怎麼辦?血糖控制和新冠肺炎可有什麼關聯?
  • 糖尿病患者福音將至!上海創新藥三期臨床試驗結果公布
    最近,張江科學城企業華領醫藥宣布了Ⅲ期臨床研究28周安全評估階段的主要結果:針對二甲雙胍足量治療(1500毫克/日)失效的中國2型糖尿病患者,在24周和52周治療期間,首創新藥多扎格列艾汀(dorzagliatin)表現出良好的安全性和耐受性。
  • 薑黃素或許並非什麼靈丹妙藥!
    2017年1月16日訊 /生物谷BIOON /——薑黃素是薑黃中的一種化合物,作為一種可能治療一系列疾病(如腫瘤、阿爾茲海默症等)的天然藥物,薑黃素備受追崇。但是一項關於薑黃素研究的最新綜述表明事實可能並非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