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史#
《科學史》對於讀者來說,不僅僅有利於從「知識」產生的背景來理解知識內容,是什麼樣的時代背景,催生了這一門學科?它產生之後具體解決了哪些問題?還有利於從整體的角度來了解現代科學知識的體系,我們所學的數學、物理、化學、光學、力學、電學都是被拆分後的學科,而整體科學知識的發展是交叉的。這些東西在科學知識產生的時候,是沒有區分的,有的科學家即是數學家,又是物理學家,同時還是天文學家。
《科學史》對於作者來說,要求是比較高的。這意味著,著作者不僅要了解科學知識的內容,還需要對歷史的發展深入研究,同時還需要一定的文筆功夫。能寫了《科學史》應該都是「文理通才」吧!儘管多少年來,許多人吐槽「文理分科」是不合理的,但是這並非沒有解決的辦法。你可以自己選擇交叉學習,比如很多理工科的大學生,考歷史、哲學專業研究生。
《科學史》是溝通文理的橋梁,不管文理科的分歧的大。都不得不承認《科學史》既是《歷史》又是《科學》,同時還闡述著《哲學》。純粹的文科生是沒辦法寫出《科學史》的,很多學術屬於他根本理解不了,很多公式他根本看不明白。純粹的理科生也沒辦法寫出《科學史》,即是他讀過很多文史哲的書,但是讀書跟寫作所需要的功夫是不一樣的。
我最崇拜的既不是博而不精的泛泛之士,也不精而不博的尖端人才。古人講了:「致廣大而盡精微」,這就要求博學通覽方可「致廣大」,需要專攻一端才能「盡精微」。在筆者看來的,人才必須是既可以「致廣大」,又可以「盡精微」的。比如歷史學科的人才,不能總研究通史,必須在某一專業領域有突出貢獻的情況下,又可以對通史有著比較全面的認知。博而不精,精而不博,這都是不行的。
清華大學提出兩個貫通,一是要貫通中西,二是要貫通古今。季羨林老先生又補充了一個「貫通文理」,我覺得是很有必要的。一個人可以做到「三貫通」,博覽古今,學兼中外,文理雙修。在我看來,這是真的成才了。雖然說起來容易做來難,但是加上「終身學習計劃」呢?用一輩子的時間去幹這件事,還能有多難?
最後安利一些《科學史》的著作:
上個世紀,我國流傳比較廣的是丹皮爾著作的《科學史》商務印書館1975年出版的,和梅森著作的《自然科學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71年出版。
2000年之後,引進翻譯了麥克萊倫的《世界科學技術通史》上海世紀出版社2007年出版,羅南的《劍橋插圖世界科學史》山東畫報出版社2009年出版,阿里奧脫的《西方科學史》商務印書館2011年出版。
這些書的共性是,都是職業科學家寫的,意思是不夠通俗易懂。還有就是他們用語習慣跟我們區別很大,譯文讀起來很彆扭。優點是內容權威,大神級別可以直接讀英文原著。
《科學史》的書我有兩套,《劍橋科學史叢書》是用來收藏的,書架上吃灰。而真正看完了的是《科學的歷程》,作者是清華大學科學史系主任吳國盛。他是83年的北大理工學士,86年哲學碩士,98年哲學博士。很顯然,這是一個貫通文理的學霸。也是我欣賞的那種「既能致廣大,又可以盡精微」的人才。
吳國盛教授著作等身,今天推薦的這本《科學的歷程》,從「史前文明」一直寫道「當代科學」,不可不謂是鴻篇巨著了。世界讀書日專屬活動,可以五折購買,我是去年原價在新華書店買的。從著作風格來看,語言樸實,通俗易懂,非常時候作為入門讀物。另外,B站有他講的《科學通史》課。是2009年北大的選修課,內容要比書中簡略的多,估計還不到一半的知識量。喜歡聽課的去聽課,喜歡看書的去看書,各得其所。
科學簡史:古希臘的天文「公理化」體系
科學簡史:古希臘的物理「公理化」體系
科學簡史:古希臘的數學「公理化」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