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科學史》出版,迅速了解現代科學的全貌

2020-12-17 廣州日報

近日,

《現代科學史》出版,

該書是以科學發展為輪廓,

渲染人文情懷的宏大畫卷。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

該書按時間順序記錄了科學思維演變中的所有重要進展。

開篇介紹了過去三十年間科學史的發展以及對科學史的積極研究所引發的爭議,隨後分為兩部分。

第一部分主要討論了現代科學史上發生的重要事件,包括17世紀顛覆性的科學革命以及科學家在物理學、化學、地質學和生物學等領域取得的個人成就。

第二部分則呈現了一系列更具專題性的科學史典型話題,其中既有傳統關注的主題,如科學與科技、醫學的關係,也有新的研究內容,如通俗科學。兩位作者經驗豐富,通過本書鼓勵讀者不要只將科學史看作一系列的人名和辯論,而應將其看作科學和現代社會之間的關係網絡,這個網絡具有內在關聯性,並且非常複雜。

(新書插頁翻拍:倫敦的英國皇家理工學院大廳一覽)

著作科普作家米歇爾·魯斯曾這樣評論本書:「《現代科學史》是我們所有人都在等待的一本書。它將會成為關於科學史的可靠研究,對於專業人士和普通學生來說都具有同等價值。本書涵蓋了範圍極廣的一系列問題,如歷史、哲學和社會學,對不同主題的論述細緻入微,這讓其顯得獨具一格。本書在參考極具價值的文獻的基礎上,行文深入淺出,將會成為未來多年的標準文本。它將定義科學的歷史。」

《現代科學史》立足科學,將對科學與社會發展之間關係以及科學對人類思維影響的思考貫穿全書。讓我們跟隨作者一起走進科學、認識科學、尊重科學、更好地理解科學對我們生活的重要影響。

(新書插頁翻拍:威廉·斯特金的電磁學儀器)

記者推薦

科學界籌備多年,千呼萬喚,被認為難以超越、填補空白的科學史普及作品;

圖文並茂,加入大量繪畫、實驗示意圖、手稿、照片等珍貴歷史圖片;

立足科學,高屋建瓴,發人深省,始終貫穿著關於科學與社會發展之間關係,以及科學對人類思維影響的思考;

深入淺出、通俗易懂,可以讓所有讀者都能迅速了解現代科學的全貌。

書名:《現代科學史》

作 者:[英]彼得·J.鮑勒 [英]伊萬·R.

莫魯斯 著 朱玉 曹月 譯

出版社:中國畫報出版社

廣州日報全媒體文字記者 吳波

廣州日報全媒體圖片記者 吳波

廣州日報全媒體視頻記者 吳波

廣州日報全媒體編輯 卜松竹

相關焦點

  • 描繪現代科學發展的全貌,《現代科學史》出版
    近日中國畫報出版社推出由英國科學家彼得·J.鮑勒和伊萬·R.莫魯斯合著的《現代科學史》一書, 以科學發展為輪廓,圖文並茂、深入淺出地為讀者描繪了現代科學發展的全貌。《現代科學史》按時間順序記錄了科學思維演變中的所有重要進展。
  • 《現代科學史》,科學的終極發展,對人類是有益還是有害?
    由擔任大學科技史教授,擁有劍橋大學學士學位的彼得.J.鮑勃和科學史學家伊萬.R.莫魯斯共同撰寫的《現代科學史》,原本是為科學史的大一新生開設課程所寫的教材,經實踐教學後證明適合科學史專業,同時也是本適合普通讀者的關於科學史的書籍。
  • 對科學史無知,便容易對科學盲目崇拜或盲目反對|專訪科學史家吳國盛
    進入研究生階段以後,他選擇了哲學系自然辨證法專業,跟隨黃耀樞攻讀科學哲學。1990年前後,吳國盛翻譯出版了英國哲學家、歷史學家柯林伍德的《自然的觀念》,之後又陸續出版了《自然本體化之誤》《希臘空間概念》《時間的觀念》等著作,《科學的歷程》也創作於這一時期。
  • 專訪|吳國盛:對科學史無知,便容易對科學盲目崇拜或反對
    進入研究生階段以後,他選擇了哲學系自然辨證法專業,跟隨黃耀樞攻讀科學哲學。1990年前後,吳國盛翻譯出版了英國哲學家、歷史學家柯林伍德的《自然的觀念》,之後又陸續出版了《自然本體化之誤》《希臘空間概念》《時間的觀念》等著作,《科學的歷程》也創作於這一時期。
  • 胡恩海︱科學史絕非科學的註腳:科學革命的人文理解
    關於科學革命的討論濫觴於十七世紀。不過其時革命尚在如火如荼地展開,相關討論的焦點集中在科學的本性,而未有所謂「科學革命史」的理解。到十九世紀,現代科學的基本模式逐漸定型,一些學者便回到現代科學的源頭做起了編史和整理工作。
  • 中國近現代科技史研究嚴重缺位?學界回應楊振寧
    1978年,中科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以下簡稱科學史所)成立了近現代科學史研究室,其研究重點是西方近現代科技史。幾年後,工作重心才逐步轉向中國近現代科技史。1991年,由科學史學家董光璧先生撰寫的《中國近現代科學技術史論綱》出版。後來,他帶領一批學者撰寫了《中國近現代科學技術史》(1995年出版)。這兩部書成為推動中國近現代科技史研究的標誌性成果。
  • 世界讀書日,推薦一些《科學史》著作!
    還有利於從整體的角度來了解現代科學知識的體系,我們所學的數學、物理、化學、光學、力學、電學都是被拆分後的學科,而整體科學知識的發展是交叉的。這些東西在科學知識產生的時候,是沒有區分的,有的科學家即是數學家,又是物理學家,同時還是天文學家。《科學史》對於作者來說,要求是比較高的。
  • 張劍:追念中國近現代科學史學科奠基人樊洪業先生
    他對中國近現代科學史的興趣,可能源於他長期與老科學家的交往。他曾說,「從『舊』社會過來的老科學家們,都有一段可以話說的『前朝』科學史,趙錢孫李燴在一起,原認為『一片空白』的那段歷史,突然變得豐盈起來」,「受此誘惑,我開始了對中國現代科學舊蹤的探尋」。(《科學舊蹤·前言》,江西教育出版社,2000年)。
  • 科學簡史:科學史概論
    科學史,是人類認識世間萬物的歷史。從一開始人類並不是用「科學地方法」來認識世界,那個時候雖然有認識,但是沒有科學,也沒有科學史。當「科學」成為主流意識形態之後,人們開始追溯「科學認識」的起源,一般認為起源於古希臘對自然萬物的思考。
  • 《科學史與教育》書評:感受科學史的力量
    近日,由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出版的《科學史與教育》帶你回望科學史的教育應用的歷程—— 感受科學史的力量「將兩種文化融合到教育中是一個很好的觀念,但問題是如何將觀念以具體形式表現出來,如何體現在具體的教材中、課堂教學上,其中有很多步驟,譬如為了提高學生科學、人文素養,教育部特別推出的《新課標》。」劉兵說。但目前,很多教育者可能不太了解科學史及其教育方法。毋庸置疑,《科學史與教育》對廣大教育工作者而言是很有意義的。
  • 作為科學史的文明史
    《希臘黃金時代的古代科學》,(英)喬治·薩頓著,魯旭東譯,大象出版社2010年5月出版,定價:158.00元 在薩頓看來,科學史對於溝通科學與人文有著重大作用,與提出「兩種文化」的斯諾類似,薩頓的「新人文主義」是要重新詮釋「人文」,即把「科學」放到人文的核心。
  • 我在劍橋讀科學史博士
    在劍橋大學科學史與科學哲學系 (Department of History and Philosophy of Science),我的博士研究獲得兩項重要資助。白瑪麗博士在我們系主講現代東亞科技及醫學史,參與了多門本科課程的設計和授課,很受學生歡迎,得到很多好評。她的專業領域集中在二十世紀中國的公共衛生及醫學史。同時,我的學業指導顧問是 Jim Secord 教授。他的研究興趣集中在英國18世紀及 19 世紀的科學社會史,特別關注博物學歷史、地質學歷史、及科學交流史。博士一年級時,我旁聽了他們兩位主講的多門本科生課程。
  • 《中國近現代科學技術史研究叢書》與讀者見面
    《中國近現代科學技術史研究叢書》對人們認識和了解中國近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必將十分有益,從中獲得的啟迪將有助於推進我國科技體制的改革與發展,建設有中國特色的國家創新體系,提升我國科技自主創新能力。在已經出版的21種裡,探討中國近代科技發展的著作有《中國數學的西化歷程》、《中國近代代數史簡編》、《近代西方識華生物史》、《地質學與民國社會》、《科學社團在近代中國的命運》、《中國近代疾病社會史》、《日偽時期的殖民地科研機構》等;闡述中國現代科技發展的著作包括《兩彈一星工程與大科學》、《蘇聯技術向中國的轉移》、《中國航天技術發展史稿》、《高分子科學在現代中國的建立》、《合成一個蛋白質》、《中國計算機產業發展之研究
  • 7本經典帶你了解科學史上的那些事兒
    不深入了解科學的發展,就很難看清人類思想發展的契機和原動力。小編今天帶來《科學史譯叢》的7本書,一覽西方科學技術的孕育和發展過程。不了解神秘學傳統,我們對西方科學、技術、宗教、文學、藝術等的理解就無法真正深入。
  • 現代科學起源揭秘:化學之父伊本·哈揚是穆斯林(01)
    事實是,後人所說的(弗朗西斯)培根哲學(Baconian Philosophy),或曰科學研究方法的三步驟——觀察、實驗和歸納,很早以前就被阿拉伯帝國的學者廣泛採用。        包括現代自然科學在內,科學無一不是建立在「觀察事實,用分析和實驗加以證實,進而建立科學的法則」的基礎上。因此實驗法在科學中的地位是不可或缺的。
  • 中國出版集團現代教育出版社唐山分社正式掛牌
    中國出版集團現代教育出版社唐山分社正式掛牌  環渤海新聞網消息 (唐芬)近日,中國出版集團現代教育出版社唐山分社,在唐山廣播電視大學正式掛牌。該分社是中國出版集團現代教育出版社在地市級設立的第一家分社,填補了我市出版業的空白。  現代教育出版社隸屬於中國出版集團,是國家級出版機構,主要出版教育類、少兒類、學術著作類、普及讀物類圖書和電子出版物、音像製品。該社成立以來,出版主體地位和作用日益凸顯,社會影響力日益擴大。
  • 沈辛成評《科學史新論》|「瑣碎」的力量:邁向跨學科的未來
    《科學史新論:範式更新與視角轉換》,[德]薛鳳、[美]柯安哲 編,吳秀傑譯,浙江大學出版社2019年4月出版 清華大學劉東教授常年致力於將具有學術價值和啟發意義的西方文獻引入中文世界,這本《科學史新論——範式更新與視角轉換》作為劉東先生領銜主編的「科學與社會譯叢」中的一冊,亦承擔著向國內學界傳播新知的使命
  • 感受科學史的力量
    近日,由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出版的《科學史與教育》帶你回望科學史的教育應用的歷程—— 感受科學史的力量「將兩種文化融合到教育中是一個很好的觀念,但問題是如何將觀念以具體形式表現出來,如何體現在具體的教材中、課堂教學上,其中有很多步驟,譬如為了提高學生科學、人文素養,教育部特別推出的《新課標》。」劉兵說。但目前,很多教育者可能不太了解科學史及其教育方法。毋庸置疑,《科學史與教育》對廣大教育工作者而言是很有意義的。
  • 《現代漢語詞典》App上線
    8月22日,《現代漢語詞典》APP在第26屆北京國際圖書博覽會上隆重發布。《現代漢語詞典》APP的出版歷經了兩年的研發時間,也是商務印書館對數字出版動態和移動互聯用戶市場認真分析後的成果。《現代漢語詞典》APP在全貌呈現《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內容的基礎上,依據《新華同義詞詞典》《新華寫字字典》《通用規範漢字字典》等辭書內容開發了同義詞反義詞(10000多組)、同義詞辨析(3000多組)、漢字動態標準筆順(3500字)、字級等增值服務,邀請中央電視臺著名新聞主播李瑞英製作了全詞典69000個字詞的標準普通話音頻。
  • 「博雅大學堂」雲課程直播預告|江曉原:作為通識的科學史
    本書由學科力量較強的上海交通大學人文學院科學史系的幾位專家學者合著,從科學史的意義發端,在總論其學科史、功能、定位、方法範式以及在中國的歷史和現狀後,前五講追溯了古希臘、古代中國、阿拉伯、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的科學發展歷程,後十講則著眼於獨立學科如天文學、物理學、數學、化學等,以若干具有劃時代意義的裡程碑連線,貫串整個人類科學史,兼顧內史與外史,擇要敘論重要人物、事件及其社會功能、文化性質並時加點評,顯現了紮實的科學和人文功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