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人是很喜歡母親這個主題的,因為這是一個可以進行深度發散的人設。母親可以是母親,之後牽扯出來親情;母親還是可以是愛人,背後引申出來一段婚姻;母親還是可以是堅持,堅持著為自己的孩子為自己的家庭永不放棄;同樣的,母親還可以是某種力量的象徵,可以象徵保護,也可以代表真正意義上,女權主義的疾呼。
但是在這麼多的發散中,我們還是更願意母親這個詞語與家庭與孩子以及愛人之間的這種關係。因為它很溫順,聽起來不枯燥,同時也會感人至深。
今天給大家推薦的這部電影,講的就是一位母親與一個家庭之間的故事。艾米利亞是一位年輕的母親,但是她的生活一團糟,因為剛剛失去了出生只有三天的孩子,艾米利亞沉浸在痛苦之中不能自拔。而在這個時候,她要面對的還有很多,她與丈夫組成的家庭中,自己的角色是繼母,而丈夫的兒子與她之間的相處並不融洽。丈夫的前妻一直都咄咄逼人,而艾米利亞的家庭也成為她揮之不去的陰影。所有糟心的事情一起湧了過來,作為一個母親,作為一個家庭的親人,艾米利亞究竟該如何抉擇?
值得一提的是本片是娜塔莎波特曼首部參與製片的電影,而她也是片中的女主艾米利亞。但是這僅僅是值得一提,對於本片來說並沒有什麼明顯的作用。唯一能確定的是,本片的質量還行,這與娜塔莎波特曼這位製片人其實關係不大吧。
母親這個話題正如前文提到的一樣,她的含義本身就很複雜,從來沒有一兩個意思就能說清楚的,本片也不例外,它充分的發掘了我們所認為的母親應該有的那部分情感,然後適當地進行了拓展延伸,最後獲得了一個大家都很喜歡的結局,因此,質量上其實挺不錯。
多看幾眼本片的情感主線大家就會明白,要塑造一個大家能直接感覺到豐滿的人物形象從來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本片中的艾米利亞自身的形象就很多樣化。首先她是一個年輕的戀愛中的女人,她與自己的丈夫從相識到相愛,期間自然有著輕鬆愉悅的軼事時不時的發生。然後他們如同大多數人期待的那樣,有了一個完美的結局,而很快,這個結局就有了愛情結晶。孩子永遠是推動情感發展的關鍵因素,而本片中一開始,這個孩子成功地促成了兩人的愛情進一步甜蜜起來。
不過,這種好事是有源頭的,意外的失去孩子,對於艾米利亞來說是一件痛苦的事情,而這件事情對於身邊的所有人來說其實都不好受。只不過母親這個身份,自然要比其餘的親人更加能夠感受到這種痛,而且艾米利亞也堅信自己比所有人都要痛苦。於是,這個想法在她的心中產生了一個負面的循環。
脆弱的心理使得艾米利亞面對任何一個可以勾勒起自己對於已經離世的女兒的回憶的畫面都會傷心難過。而「明天更美好」這樣的期待並不會在艾米利亞身上發生,至少不會在那個時候發生。痛苦確實是痛苦,但是艾米利亞剛開始時候,她的這種痛苦是會影響到周圍的很多人的,慢慢的這種痛苦就會變成一種神經質的痛苦。這個時候,我們就要開始思考,失去親人後能從悲傷中走出來好點,還是一直將自己沉浸在這種悲痛中更佳。這不是一個有著明確回答的問題。
艾米利亞在片中的後半段,顯然已經從這種悲痛中走了出來,但是艾米利亞的回答並不是所有人的回答。只不過這是一個讓大家都能接受的回答而已。失去孩子的悲痛並不如我們看電影一樣,每一個人的痛苦都是獨一無二的,而這種獨一無二的痛苦並不能被感同身受。所以,影片中的丈夫以及艾米利亞自己最後的妥協看似很順暢,其實現實中並不都是這樣。
而艾米利亞自身形象的豐滿還有一點就是同周圍人的關係中體現的。她與父親之間耗時很久的不理解,她與丈夫前妻之間的緊張關係以及與丈夫之間小心翼翼維持著的關係等等,都在對艾米利亞失去孩子這件事情產生了負面影響。本來一個母親對於自己失去孩子,不管是任何的原因都會有內疚,而艾米利亞正是因為這種內疚而胡思亂想,進而產生自己失手致死孩子的想法。雖然後來被證實是她的胡思亂想,但這依舊是給艾米利亞產生了不小的心理陰影。
母親確實是天底下最難定義的一個詞語或者一種身份,也正是因為如此,偉大這個詞語大多數時候才會與母親緊緊相依,這點我們不得不承認。
……
你好,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