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題倉庫!應有盡有!最新高考試題作文高中試題小學試題作文初中試題作文中考試題作文!關注本號可每天收到各種資料。
海量免費試題,請關注:1試題倉庫2018年6.1-7.5全部語文試題 2.試題倉庫2018年6月1日前全部語文試題 3.語文2018年7月試題倉庫一 4.試題倉庫2018年7月全部語文試題 二
預習練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後面的問題。
端午的陽光
熊紅久
公元前278年的五月初五,被流放至汨羅江畔的屈原,得知秦國軍隊已攻破楚國郢都,頓時感到支撐生命的最後一點亮光熄滅了。
當他把「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的詩句吟誦給江邊漁父的時候,就已經決定,要將自己的清澈與江水的澄明合二為一了。我知道,這是屈子為保留個體純淨最無奈的選擇,也是迄今為止,文化祭壇上最高尚的選擇。
最終,三閭大夫坐在了汨羅江邊,坐在了五月初五的陽光裡,把最後的生路溺死水中。
懷中石的沉重,恰如其心,所以屈原是抱著自己冰涼的心,走進激流之中的。而那些「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亦餘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的詩句,留在了岸上,留給了端午。一條江因為成了一個詩人心靈最後的歸屬地,而永遠被世人銘記。一個普通的節日,因為收留了偉大詩人的高尚魂魄,而內涵充盈。
端午,把緬懷和敬仰裹成了節日的粽心。
節日的壽命當然要比人的壽命長久許多,所以,三閭大夫把自己的傲骨託付給了這個日子。在結束自己物理生命的同時,也放射出了精神的光芒。被江水濯洗的靈魂,猶如江面的粼粼波光,刺痛了後人的視線和思想。我知道,這種深入骨髓的隱痛,來自時間深處的行吟,一個背負著深重苦難,行走了兩千多年的節日,其實是在為自己的存在尋找一個答案。
所以,端午節帶給我們的,應該是溯流而上的文化追源,恰如詩人余光中所說:「藍墨水的上遊,是汨羅江。」
以我們現在的視角來看,用一個詩人的隕落,喚醒了一種文化的崛起,就像屈大夫生未能拯救楚國,卻用死成就了《離騷》一樣。忽然覺得,端午節其實更像是包裹粽子的葦葉了,它把所有的內容和精髓,密密細細地包藏起來,讓我們極具耐心地一層層打開,最後領略到事物的真相。熟透之時,葦葉汲取了糯米的黏質,糯米滲透著葦葉的清香,似如端午與屈子之間的浸染,節與人的統一。
我對端午節的最初認知,完全來自粽子:那時候的小學課本,還沒有涉及「楚辭」或者《離騷》的片言碎語,文化不高的母親也無法給我們講述端午節的由來,好在粽子並不因為我們的無知而改變所蘊含的味道,我總會把端午節和甜香黏軟的糯米聯繫起來。這使得整個貧乏的生活,還能透射出星星點點的光亮,就像枯枝間的苞蕾,滲漏出些許隱秘的春意。
現在看來,那些夾雜在一年日曆中為數不多的能激發我們飲食嚮往的節日,早已成為精神上抵擋艱難生活的盾牌。從這個意義上說,我們應該為擁有這些值得回味的生活而向三閭大夫叩謝。對童年而言,這是一個多麼充滿人情關懷的節日啊!那種甜膩的感覺,一直泛舟舌津。
後來知道了屈原和楚懷王,知道了《國殤》和汨羅江,知道了每年這一天,人們蜂擁江岸,插艾蒿、掛菖蒲、吃粽子、競龍舟,把一種悲情的懷念渲染成了歡悅的行為,熱熱鬧鬧,轟轟烈烈。
歷史會在很多場合拐出一道彎來,就像屈原投江時所選擇的河泊潭一樣——它是汨羅江注入洞庭湖口前的彎曲處。這種彎道,對河流而言,只是改變了水的流向;對三閭大夫而言,卻是以生命為筆,填充了歷史的章節,引領了情感的走向。許多典故都停泊在河流的彎道,這些遠航至此的細節,因為承載了有溫度的夙願,使得堅硬的歷史柔軟了許多。所以,更多的時候,是生命的結局讓歷史的敘述更具悲情。明白了這一點,再品嘗粽子時,心情會沉重許多。
事情往往是這樣,在分享一種傳統時,我們更多的時候只在關注它所帶來的結果,而其中蘊含的真諦,卻很少探究了。因為時空的距離,讓來源變得愈加縹緲和混沌。好在歷史給了我們最好的解決方式,它讓時間淡化了一個國家的破碎的同時,卻強化了一種品質的高貴。它讓我們穿越兩千三百年的距離,聆聽到了一條河流古老的潮汐。這時候的端午,或許更像是一縷陽光,從汨羅江的源頭流淌過來,映照著江邊每一位過客的內心。
我知道,有些品格是無法超越的,它更像一面古鏡,端放在我們必經的路口,讓人們從歷史影像中,找到現實的映象。
(有刪改)
1.(理解詞語含義)如何理解文中加點詞語「堅硬」「柔軟」的含義?
2.(理解語句含意)理解下列語句在文中的含意。
(1)三閭大夫坐在了汨羅江邊,坐在了五月初五的陽光裡。
(2)端午,把緬懷和敬仰裹成了節日的粽心。
預習練
1.「堅硬」「柔軟」兩詞,原來是用來形容人們對有形物體的觸覺感受的,在這裡移用到人們對歷史的感覺。「堅硬」形容歷史的殘酷,無溫情;「柔軟」形容歷史的感性,有溫情。(符合這個意思即可)
2.(1)屈原的名字永遠與汨羅江緊密聯繫起來,永遠與五月初五這個給人以精神力量的端午節緊密聯繫起來。(2)端午節的粽子,包裹了人們對屈原的緬懷和崇敬之情。
鞏固練
一、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題。(14分)
萬 鞋 牆
梁 衡
陝北多山,千山萬壑。有村名赤牛,世代農耕,名不見經傳。近年有退休回村的幹部老高,下決心搜集本地藏品,建起一個農耕博物館。我前去參觀,不外乎鋤、犁、耬、耙、車、鬥、磨、碾之類,也未有見奇。當轉入一巨大窯洞時,迎面一堵高牆,齊齊地碼著穿舊了、遺棄了的布鞋,足有兩人之高,數丈之長。我問:「有多少雙?」答道:「13 000雙。」我脫口而出:「好一堵萬鞋牆!」
這鞋平常是踩在腳底下的,與汗臭為伴,與塵土、泥水廝磨,是最髒最賤之物,穿之不覺,棄之不惜,幾乎感覺不到它的存在。今天忽然被請到牆上,隆重聚會,就像一支浩浩蕩蕩的翻身奴隸大軍,頓然感到它的偉大。不管什麼鞋,都已經磨得穿幫破底、綻開線頭,鞋底也磨成了薄片。仔細看,還能依稀辨出原來的形狀、針腳、顏色。每一雙鞋的後面都有一個故事,從女人做鞋到男人穿它去種田、趕腳、打工等,一個長長的故事。我們這一代人都是穿著母親親手做的布鞋長大的,又穿著布鞋從鄉下走進城市,每一雙鞋都能勾起心底一段甜蜜或辛酸的回憶。這鞋牆就像是一堵磁牆,又像是一個黑洞,我佇立良久,一時無語,半天,眼眶裡竟有點潮溼。
在回縣裡的車上,大家還在說鞋。想不到這個最普通的穿戴之物,經今天這樣一上牆,竟牽動了每一個人的神經。一種鞋就是一個時代的標誌。中國革命是穿著草鞋和布鞋走過來的。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初,我們建第一個駐外使館,大使臨行前才發現腳上還穿著延安的布鞋,匆忙到委託店裡買了一雙舊皮鞋上路。大約在20世紀60年代以前,北方農村的人一律穿自家做的布鞋,小時穿媽媽做的鞋,成家後穿老婆做的鞋。布鞋是維繫農耕社會中的男女關係、農民與土地關係的一根紐帶。我想,做鞋也成了農村婦女生命的一部分,從少女時學納鞋底開始,一直到為婦為母,滿頭白髮,滿臉皺紋,她們一針一線地納著青春,納著生命。遇孩子多的人家,做鞋成了女人的沉重負擔。男人們很珍惜這一雙鞋,夏天幹活儘量打赤腳,出門時穿上鞋,到地頭就脫下來,兩鞋相扣小心地放在田壟上,收工時再穿回來。每年農曆正月穿新鞋是孩子們永遠的企盼,也是母親笑容最燦爛的時刻。要說鄉愁、親情、家,布鞋是最好的標誌。
鞋不但是人情關係的標誌,還是社會進步的符號。有人說,看一個人富不富,就看他家地上擺的鞋。我是1963年進大學的,同班有一位從湘西大山裡考來的同學,赤著腳上課。老師問,為什麼不穿鞋。他說長這麼大,就沒有穿過鞋。1968年大學畢業,按那時的規矩,我到內蒙古農村當農民勞動一年。生產隊飼養院的熱炕,是冬季的晚上村民們聚會、抽菸、說事的熱鬧地方。騰騰的煙霧和昏暗的燈光中,炕沿下總是一大堆七扭八歪、又髒又癟的鞋,其中有一雙就是我從北京穿來的,上面已補了13個補丁。90年代我已在北京中央國家機關工作,那時的會議通知常會附一句話:請著正裝。「正裝」是什麼意思?就是要穿皮鞋。
那幾天在縣裡採訪,雖還有許多其他內容,但腦子裡總是轉著那些鞋。立一堵牆以之紀念,是人們常用的方法,最著名的如巴黎公社牆、猶太人的哭牆,還有國內外經常看到的烈士人名牆,但集鞋為牆,還是第一次見到。鞋雖踩在腳下,不像帽子風光,卻要承一身之重,走一生之路,最是苦重,也最易被人忘記。
我們常說「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卻很少人說到「遊子腳下鞋」。做鞋,首要是結實。先要用布漿成「襯」,裁成幫,裹成底。將麻搓成繩,錐一下,納一針。記得幼時,深夜油燈下,我躺在母親身旁,是聽著納鞋底的剌剌聲入睡的。現在市面上已找不到人工布鞋了,那天我在縣裡託人找了一雙,不為穿,是想數一下一雙鞋底要納多少針。你猜多少?2 500針。那堵鞋牆共有13 000雙鞋,你算一下,總共有多少針呀!每一個人都說自己的事業轟轟烈烈,走過的道路艱苦曲折,又有誰想到腳下千針萬線的慈母鞋呢?
鞋牆不朽。
(有刪改)
1.下列對文章相關內容和藝術特色的分析和鑑賞,不恰當的一項是( )(3分)
A.文章開頭一段寫赤牛村名不見經傳和老高建起的農耕博物館也未有見奇,以此來反襯「一堵萬鞋牆」給「我」的驚奇感受。
B.第二段通過「隆重聚會」和「像一支浩浩蕩蕩的翻身奴隸大軍」這兩個比擬,把無生命的鞋寫活了,一個「請」字表達了作者的敬意。
C.第五段以「赤著腳上課」反映出湘西的貧困,以「一大堆七扭八歪、又髒又癟的鞋」反映出農村的落後,以「著正裝」反映城市的富裕。
D.這篇散文運用以小見大的構思手法,通過塑造「穿之不覺,棄之不惜」的鞋這個意象,表達了深刻的主旨,語言莊重質樸。
2.(理解詞語含義)如何理解「這鞋牆就像是一堵磁牆,又像是一個黑洞」一句中「磁牆」和「黑洞」的含義?(5分)
3.(理解語句含意)文章結尾說「鞋牆不朽」,這句話的含意是什麼?以這句話作為結尾有什麼用意?請簡要分析。(6分)
二、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第4~6題。(14分)
雪
魯 彥
美麗的雪花飛舞起來了。我已經有三年不曾見著它。
我喜歡眼前飛舞著的上海的雪花。它才是「雪白」的顏色,也才是花一樣的美麗。它好像比空氣還輕,並不從半空裡落下來,而是被空氣從地面捲起來的。然而它又像是活的生物,像夏天黃昏時候的成群的蚊蚋,像春天流蜜時期的蜜蜂,它忙碌地飛翔,或上或下,或快或慢,或粘著人身,或飛入窗隙,仿佛自有它自己的意志和目的。它靜默無聲。但在它飛舞的時候,我們似乎聽見了千百萬人馬的呼號和腳步聲,大海的洶湧的波濤聲,森林的狂吼聲,有時又似乎聽見了情人的竊竊的密語聲,花園裡歡樂的鳥歌聲……它所帶來的是陰沉與嚴寒。但在它的飛舞的姿態中,我們看見了慈善的母親,柔和的情人,活潑的孩子,微笑的花,溫暖的太陽,靜默的晚霞……它沒有氣息。但當它撲到我們面上的時候,我們似乎聞到了曠野間鮮潔的空氣的氣息,山谷中幽雅的蘭花的氣息,花園裡濃鬱的玫瑰的氣息,清淡的茉莉花的氣息……在白天,它做出千百種婀娜的姿態;夜間,它發出銀色的光輝,照耀著我們行路的人,又在我們的玻璃窗上札札地繪就了各式各樣的花卉和樹木,斜的、直的、彎的、倒的,還有那河流,那天上的雲……
現在,美麗的雪花飛舞起來了。我喜歡,我已經有三年不曾見著它。記得某年在北京,一個朋友的寓所裡,圍著火爐,煮著全中國最好的白菜和面,喝著酒,剝著花生,談笑得幾乎忘記了身在異鄉;吃得滿面通紅,兩個人一路唱著,一路踏著吱吱作響的雪,踉蹌地從東長安街的起頭踱到西長安街的盡頭,又忘記了正是異鄉最寒冷的時候。這樣的生活,和今天的一比,不禁使我感到惘然。上海的朋友們都像工廠裡的機器,忙碌得一刻也沒有休息;而在下雪的今天,他們又叫我一個人看守著永不會有人或電話來訪的房子。這是多麼孤單、寂寞、乏味的生活。
①「沒有意思!」我聽見過去的我對今天的我這樣說了。
但是,另一個我出現了。他是足以對回想過去的北京的我射出驕傲的眼光來的我。這個我,某年在南京下雪的時候,曾經有過更快活的生活:雪落得很厚,蓋住了一切的田野和道路。
②「沒有意思!你這老年人!」我聽見幼年的我對著過去的那些我這樣說了。正如過去的那些我驕傲地對別個所說的一樣。
不錯,一切的雪天的生活和幼年的雪天的生活一比,過去和現在的喜悅是像這鑽進窗隙落到我桌上的雪花一樣,漸漸融化,而且立刻消失了。
然而對著這時穿著一襲破單衣,站在屋角裡發抖的或竟至於僵死在雪地上的窮人,則我的幼年時候快樂的雪天生活的意義,又如何呢?這個他對著這個我,不也在說著③「沒有意思!」的話嗎?
天呵,我們不能再想了。人間的歡樂無平衡,人間的苦惱亦無邊限。世界無終極之點,人類亦無末日之時。我既生為今日的我,為什麼要追求或留念今日的我以外的我呢?今日的我雖說是寂寞地孤單地看守著永沒有人或電話來訪的房子,但既可以安逸地躲在房子裡烤著火,避免風雪的寒冷;又可以隔著玻璃,詩人般的靜默地鑑賞著雪花飛舞的美的世界,不也是足以自滿的嗎?
抓住現實。只有現實是最寶貴的。
眼前雪花飛舞著的世界,就是最現實的現實。
看呵!美麗的雪花在飛舞著呢。這就是我三年來相思著而不能見到的雪花。
(有刪改)
4.下列對這篇散文相關內容與藝術特色的分析和鑑賞,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文章第二段,作者從眼前的雪花寫起,運用比喻、排比等修辭手法,描繪了雪花帶給人的感受,筆調優美,感情細膩。
B.文章注重直接描寫和間接描寫相結合的手法,比如直接描寫了雪花和雪天生活的快樂時,也間接描寫了他人的生活,以此對比來突出文章的寫作主旨。
C.文章描寫了上海的雪,北京的雪,故鄉的雪等。作者認為上海的雪最美,因為上海的雪花是作者三年來相思著而不能見到的雪花。
D.本文結構緊湊,首尾呼應。作者緊扣一個「雪」字在回憶和現實中穿梭,使我們既欣賞到雪的那份清韻,又了解到生活的一種哲理。
5.文章第三段敘述了北京雪天怎樣的情景?作用是什麼?(5分)
6.(理解詞語含義)文章中三次寫到了「沒有意思」,請簡要解說三個「沒有意思」的含義。(6分)
鞏固練
一、1.C C項,作者以「赤著腳上課」和「一大堆七扭八歪、又髒又癟的鞋」到開會「著正裝」的變化來反映社會的進步。
2.「磁牆」比喻鞋牆對「我」具有巨大的吸引力,讓「我」把所有的思想都集中在這裡;「黑洞」比喻鞋牆集納了無法一一列舉的大量值得思考的東西和情感。這兩個詞語飽含作者對鞋牆的讚美之情。
3.①鞋子象徵的艱苦奮鬥的精神,代表的社會進步,象徵的鄉愁、親情、家等應永遠緬懷,永遠傳承。②照應題目與開頭,使作品結構嚴謹;揭示作品的主題,表達了作者對萬鞋牆的讚美之情。
二、4.B B項,文章對他人的生活描寫採用的也是直接描寫的手法。
5.①敘述了作者在北京雪天與朋友一起圍爐暢飲、縱情談笑,然後踏雪夜遊的情景。②將在北京快樂的雪天生活與在上海的雪天生活作對比,表現了上海雪天生活的刻板、孤單、寂寞、乏味,以此否定眼前在上海看到雪花飛舞時的喜悅之情,為下文展開一系列對比蓄勢,從而得出珍惜現實的觀點。
6.第一個「沒有意思」出現在回憶了北京雪天的景象後,第二個出現在回憶了南京雪天的生活後,第三個出現在用幼年的生活與「僵死在雪地上的窮人」對比後;三個「沒有意思」是三層轉折,通過三次對比,依次否定了以前認為十分有意義、歡樂的雪天生活;這樣層層遞進,使得文章卒章顯志,表明了作者主張把握現在、抓住現實的觀點。
本文由公眾號語文試題與作文(stzuowen)整理,轉載註明出處。
投稿:1224355909@qq.com
商務合作:QQ1224355909
掃碼或長按識別二維碼免費關注本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