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企業出海:你看我還有機會嗎?|超級觀點

2020-12-25 36氪

帶著觀點看商業。超級觀點,來自新商業踐行者的前沿觀察。

口述 | 特約觀察員 韓晟

編輯 | 黃臻曜

特約觀察員 韓晟

近日,TikTok在美國發展受阻的事情引起全行業的關注,這也可能成為最近幾年來最重大的商業事件之一,TikTok的遭遇比較極端,但其實國內移動網際網路企業出海普遍都面臨著困境:一方面,疫情使得全球經濟持續下行,國際形勢有著諸多不確定性;另一方面,國內企業出海成本提升,競爭加劇,中小企業架不住資金雄厚的大廠擠壓,生存環境艱難。

十年前,國內相對領先的網際網路基礎設施建設,給了移動網際網路出海創業者充裕的時間窗口和技術紅利。但是今天,創業者要面臨的環境越來越複雜。經歷了從工具、遊戲出海,到內容、服務出海的變遷,創業模式也由單一地聚焦技術,演變為打好技術+資本+人員+本地化的組合拳。

作為一名十餘年出海的老兵,我想以行業觀察者的角度來跟大家分享下我們經歷的變化,以及我們看到的一些比較好的做法和模式。

從工具到服務,移動網際網路出海變遷

中國移動網際網路出海有幾個重要的節點,每一個節點都與新事物的產生,或者紅利密切結合。

第一個節點是蘋果公司推出iPhone3G,同步上線了App Store。蘋果手機的發布帶動了整個行業生態的崛起。早在2007年,中國就有極個別的一些開發者關注到了這波紅利。當時的蘋果應用商店,創業模式很像PC時代,工具軟體都是付費的,比如手電筒,或者定製桌面,背後的開發者是以iHandy、久邦數碼為首的一些公司。

當時北美市場在工具類產品這一塊還是空白,這些工具軟體從收費方式到用戶體驗,整個創業模式都完全圍繞北美用戶的需求。一直延續到2012年,出海企業思考變現模式,也只把目光聚焦在北美市場。也是在這個時間段,中國出海開發者獲得了第一波紅利。

第二個節點是從2012年開始,伴隨著智慧型手機的快速發展,安卓的崛起,移動網際網路爆發式增長,所有頭部的智慧型手機品牌都在做安卓系統,手機出貨量大幅增長。大批工具類產品依靠這一波紅利,以免費的打法在海外獲客,且獲客成本非常低。

以Facebook、Google為首,開始在整個生態中布局商業化,也就是廣告。廣告平臺在早期也有非常強的紅利,平臺規則寬鬆,會給開發者以及廣告主非常多的福利,工具類產品早期買量很便宜。可以說,用戶紅利、廣告紅利是移動網際網路創造的新一波的出海機會。小影當時也是趁著這波紅利發展起來的。

第三個節點,是2016年起的內容出海以及服務出海。內容出海的典型代表是musicly.ly,它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家能夠在北美開花結果的社區型產品。再後來就有了TikTok、BIGO等平臺。服務出海更多的是O2O的業務,比如出行。

這一整個時間線上,出海企業經歷了很重要的變化:早期依靠流量紅利快速發展的系統工具對於谷歌這樣的巨頭生態來說,價值越來越小,接受的管控也越來越嚴格。很多過去做工具的企業被迫轉型做內容。但是很多創業者會發現做內容和服務平臺對於產品、用戶理解的要求都會比工具、比遊戲高很多。為什麼?

中國的創業者出海通常會有一種思路,就是我在國內已經做出了這個產品,那我是不是可以去海外複製。舉個簡單的例子,滴滴在新加坡推廣共享單車的時候,因為新加坡很熱,且地勢陡峭,所以自行車並不是新加坡人首選的交通工具,這也導致了中國很成功的共享單車模式在新加坡難以推廣。

但從2016年開始,我們會發現在海外複製中國經驗,甚至很多大廠推自己的產品,整體增長都是低於預期的。我們嘗試總結過原因:

第一,版權。發達國家對於版權非常的重視。大家都知道頭條早期是依靠爬取別的平臺的內容,這樣的模式在海外是不可複製的,因為要付出大量的版權成本,獲得增長的成本也非常高,做好內容非常困難。

第二,付費轉化率。做內容、做服務,營收模式很多都不是依靠廣告,而是依靠訂閱等方式向用戶端收費。但是海外文化環境複雜,做產品和運營的時候每個國家側重點都不盡相同,難度是翻倍的。

第三,投入產出比。很多創業者把目光放在新興市場,就是印度、印尼、巴西包括土耳其、中東這些地區,他們的手機或者說網絡普及率遠不及國內,增長空間很大。但是相應的廣告價值遠遠低於美國、日韓、中國等成熟市場,企業的投入產出不成正比。

第三,融資能力。不同於做早期做工具,做內容、服務平臺非常考驗創業團隊的融資能力。我們所知道的TikTok,或者歡聚集團的BIGO LIVE,在海外就是敢於一直砸錢。小公司如果沒有足夠的資本,在現階段的生命周期中就會逐漸消亡。

出海的關鍵詞—「本地化」

那為什麼有很多內容創業做得好?中國企業出海有兩種模式:第一種是經驗+技術的輸出。也就是抓住了一個新興市場的網際網路紅利,就把國內成熟的網際網路玩法推向海外,用技術驅動商業化。早期的出海企業都是靠著樣的模式做起來的。第二種是經驗複製+本地化創新。這種模式是當前做內容、服務出海的最優解,這裡面的關鍵詞是「本地化」。

舉個例子來說,出海到一個陌生的國家?,每個企業都會面臨「水土不服」。可能市場在不成熟的時候,會有一波紅利,這是因為國家管控不夠嚴格。但是一旦監管嚴格之後,企業怎麼去適應?比如Yalla在沙特做社交,社交是變現比較快的一種商業模式,但涉及到社交內容、或者金錢交易的時候會受到政府很多的監管。

技術監管也好,政策監管也好,這些東西它跟民生、文化都是很相關的。尤其非洲、東南亞地區的國家,文化受宗教影響非常大,企業如何融入到當地的環境中?每個國家監管下都會有一種「牌照」,創業者的一大競爭力在於能不能自己的方式快速拿到牌照,提前預測變化,快速做出反應。在這個過程中,本地化會發揮極大的作用。

本地化分為兩個層面,第一個層面是創始團隊的搭建。網際網路出海早期,幾個程式設計師在國內就能做出一款系統工具,也不需要去思考不同國家地區的用戶需求差異。但是現在的內容、服務類出海企業,基本上都會在海外有駐紮團隊,而且規模不小。比如說BIGO,他們在全球有1500名員工。我們小影自己的經驗是招募當地的運營人員,因為他們更加了解自己國家的文化。

第二個層面就是分區、分層運營。分區是對於目標國家的區域劃分,比如說在印度這樣的國家,一二線城市高度發達,移動網際網路的市場已經趨於飽和,真正的藍海在三四線城市的small town,這意味著我們的團隊需要針對不同地域用戶做精細化運營。分層則是針對用戶不同的受教育層次、文化背景。印度官方承認的語言多達23種。很多團隊一開始進入印度市場,會以為印度人都看得懂英語,後來才發現大部分印度用戶受教育水平不高,不會用英語交流。且印度有四大種姓,種族隔離嚴重,人們都傾向於和相同圈層的人交流。

2017年我去印度調研後就在反覆思考,小影要怎樣做到本地化,就是怎麼去fit culture。既要發揮本地創業者的激情,因為他們更加了解本地訊息,有更好的洞察力,又要充分利用我們在國內的中臺能力。 我們的思路是用戶需求、商業模式都是基於本地化創新,而技術上的方法論就能夠充分借鑑國內的優勢,兩者結合迸發出新火花。

我把本地化運營劃分為三個階段,1.0階段,非常注重人工的力量,包括我自己,帶著團隊深入到印度的小鎮,去挖掘當地用戶的需求。2.0階段,我們開始結合數據,將用戶做細分,打標籤,一款模板的上線都會做A/B test,測試不同地區用戶的反饋。最終慢慢地能夠構建起用戶畫像,形成一些產品上線、運營的SOP,同時也利用很多分析工具來提升運營的人效。3.0階段,也是現階段我們把目光放在AI上,不僅僅是基於產品的AI技術,比如人臉識別、分割、美化;未來是希望前端能夠把本地化的運營邏輯與後端進行學習、匹配,快速迭代,最終實現包含客服在內,都由AI來負責,做系統化的決策。

創業者要去看到新的商業模式,中小企業仍有機會

除了本地化運營,還有一點非常重要的就是今天的出海企業如何去看待市場空間的問題。出海企業發展到現階段,會發現大部分賺錢的賽道,都已經擠滿了競爭對手。國內實力雄厚的大廠會選擇用資本撬動海外市場,那中小企業就沒有機會了嗎?未必。

中國的網際網路創業者也有很多自己的優勢,比如說在運營和商業模式創新上。中國14億人口市場的大環境,南北文化差異、貧富差異讓很多創業者看到了創新的可能性。所以我們能看到這兩年在淘寶、頭條等巨頭已經瓜分大部分一二線市場以後,還會有像拼多多,趣頭條這類產品出來,他們更聚焦的下沉市場,三四線市場同樣有巨大的增量。

同樣的放眼全球各個國家,下沉市場的增量在北美或發達國家不多,但是在新興國家,比如印度、印尼、巴西等地的人群和中國有相似的差異化。比如上文中我提到的印度,印度的上層人民有非常優越的物質條件和教育環境,但是在三四五線小城鎮的人民的生活條件就天差地別。這個差異就能夠帶來多元化的機遇和增量,只要創業者能夠做好精細的本地化運營。

往更寬泛的層面去思考,其實現階段中國企業出海,是經濟文化影響力在全球大幅提升的結果,也是一種文明的輸出。創業者要去看到新的商業模式,用創新去迸發出更多的可能。

我們可以對比一下實體貿易出海。雖然中國製造在全球產業鏈中有著重要的地位,但是中國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是「世界工廠」,我們憑藉著勞動力、成本優勢,成為發達國家的供應鏈。中國的製造業快速成長,是依靠著「借鑑性創新」。而全球製造業的心臟實際上是德國、日本。所以現階段中國要不斷地往產業鏈價值鏈的高端發展,比如疫情之後,資本市場會更加關注醫療、健康相關的製造;5G、人工智慧的基礎設施建設,也會融合很多產業網際網路的創新。

回到移動網際網路出海,與實體貿易的發展有一樣的共性,就是經歷了一個由簡單到複雜的切入,創業者的思維方式也需要跟上變化。創辦小影以後,我在2015和2017年分別去了一趟矽谷,會發現很多矽谷的創業者思考的方向不只是賺錢,更多是在於創造一種新的價值,比如說對未來10年、50年內人類社會的新貢獻,因此他們會把更多精力投在人工智慧領域,也會誕生馬斯克的SpaceX這樣的企業。而中國創業者目前更多所做的事情還是滿足普羅大眾的生活、娛樂需要。

我本人會更看好人工智慧、虛擬經濟的發展。尤其是經過這一波疫情,線上教育、直播等產業都有了大爆發,而當高科技的虛擬技術實現低成本運用,很多產業模式會被完全顛覆。比如VR技術實現更好的落地,全息投影能否與在線教育實現更好地結合,讓教學變得更生動。再比如AI技術的發展,我們小影也把AI作為一個極其重要的研發方向,希望通過與AI深度結合,讓視頻編輯過程更加簡單化、智能化。

總的來說,中國網際網路企業出海已經進入到一個深水區,距離我們真正地贏得國際市場,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超級觀點」欄目現發起「特約觀察員入駐」計劃,邀請各賽道的創業者、大公司業務線帶頭人等一線的商業踐行者,在這裡分享你的創業體悟、乾貨、方法論,你的行業洞察、趨勢判斷,期待能聽到來自最前沿的你的聲音。

相關焦點

  • 2020,國產品牌出海還有機會嗎?
    時光進入2020年,在供應鏈建立了充分優勢的中國品牌,已經到了可以走高端市場,去海外收割的時候了嗎? 我先講講我自己的判斷。 未來中國品牌出海的機會,一定在中高端領域。而核心供應鏈+高精神價值,才是中國品牌破局的機會。
  • 超級觀點|從翻譯到產品本地化,Airbnb語言經理的出海建議
    帶著觀點看商業。超級觀點,來自新商業踐行者的前沿觀察。我有幸完整經歷了一家矽谷明星初創公司全球化業務的規劃和落地。2017年Airbnb中國辦公室門口的世界地圖裝飾我身處的Airbnb北京辦公室,擁有Airbnb在美國本土以外唯一一支編制完整的產品開發團隊。作為中國產品設計團隊的一員,我了解了產品開發的流程,以及國際化/本地化如何融入整個產品開發過程。
  • 紅點中國合伙人張涵:未來消費網際網路的機會在於下沉流量、出海...
    原標題:紅點中國合伙人張涵:未來消費網際網路的機會在於下沉流量、出海,以及挖掘新人群、新場景 在本次峰會上,紅點中國合伙人張涵在題為《未來投資機會》的圓桌論壇中,談到了他的一些投資判斷和行業思考,《獵雲網》將此整理出來,原汁原味,以饗讀者。 消費網際網路如今還有挖掘機會嗎? 張涵認為,每一次技術平臺級的技術革命到來,就會有一大波創業創新的機會。尤其是在人才儲備上,消費網際網路行業已經遠遠大於十年前。
  • 遊戲出海還有哪些路可以走?這些地區的Casino遊戲市場機會不少
    遊戲出海還有哪些路可以走?這些地區的Casino遊戲市場機會不少 2018-11-22 00:06  GameRes遊資網
  • 中國鋰電企業的出海邏輯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北極星儲能網訊:兵馬未動,糧草先行,中國動力電池企業想要在歐洲大展拳腳自然離不開其背後供應鏈的支持,中國鋰電供應鏈企業跟隨出海成為必然趨勢。2020年歐洲電氣化加速,一批具備「走出去」實力的中國鋰電企業相繼在歐洲建廠布局,帶動中國鋰電池產業鏈出海。
  • 韓國企業出海,中國市場是首選
    活動主體包括首爾政府、首爾企業和中國投資方,活動目的是吸引中國投資和進軍中國市場,閱讀本文你將了解到:對於首爾政府和企業來說為什麼要吸引中國投資、進軍中國市場?首爾政府對首爾企業的支持措施有哪些?首爾企業的基本情況如何?對於中國投資方來說的收穫和意義是什麼?
  • 7400家企業,400款App封殺:中國出海大遷徙
    於博的淡定,與60天前印度開出中國APP封殺名單那夜的「集體恐慌」,形成了鮮明對比。「得知這個(封禁)消息後,我大概花了半天來消化。」李嘉倫近期在其自述中回憶當時的心情。「很多人說,現在是出海企業的至暗時刻。在漩渦中心,我當下的感受是超越於此的。」
  • 乘HMS生態之風,破全球化之浪,中國企業出海新趨勢
    在別人的平臺上,很多時候最終還是要看別人的臉色,畢竟你做不大的時候,一切都無所謂,當你開始具有競爭力之後,從上到下的打壓也就開始了,尤其是一些企業直接被踢出了谷歌和Facebook等巨頭的廣告聯盟,自然也就被終止了商業化的前景。
  • 中國製造業正在經歷什麼? | 超級觀點
    帶著觀點看商業。超級觀點,來自新商業踐行者的前沿觀察。 特約觀察員 | 新望 編輯 | 呂方 所以先進位造業遇到的是西方國家的打壓,而我們的傳統製造業面臨著東南亞國家的追趕,去年10月份我在緬甸看了中國搬過去的一些企業,是有這個趨勢出現的,這是第二個挑戰。
  • 您看我還有機會嗎表情包 您看我還有機會嗎表情包走一波
    您看我還有機會嗎表情包 您看我還有機會嗎表情包走一波時間:2020-07-09 16:55   來源:遊俠網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您看我還有機會嗎表情包 您看我還有機會嗎表情包走一波 您看我還有機會嗎表情包,您看我還有機會嗎是電視劇劇隱秘的角落中由秦昊扮演的張東升的一句經典臺詞,並被網友們做成了各種表情包
  • 港大ICB駱松森博士:中國科技企業出海需建立的軟實力
    最近港大ICB人資管理系系主任駱松森(Andy)博士接受脈脈《把脈》訪問, 談到在新時期中國出海企業的人才管理難題。Andy認為,中國出海企業本地化成功的標誌,是在當地能夠建立一套本地化的人才體系。而如何保持這套體系流暢,在駱松森看來,需要的不是寫在牆上的口號,而是深入人心的企業文化。Andy補充說「光有錢可以買來人,但買不來他們的心。」
  • 陳經:美國與印度心態炸裂,中國企業出海該注意什麼?
    這也是中國企業紛紛出海的大背景,覺得可以超越意識形態的不同。印度因為多年和中國對標,不僅抹黑,還特別不是滋味,發展出了「印度受害論」。中國在印度周邊發展經貿,就是針對印度的大陰謀,要包圍印度。別的國家一般沒有這種「中國在專門坑害我」的理論,因為這不是常規抹黑,而是某種特別的「大敘事」。媒體輿論要搞這種離奇的陰謀論,就有些過於麻煩,民眾也得有接受度。
  • 新加坡成為中國企業出海熱門首選
    這次的新冠疫情,無數公司面臨倒閉、破產,而同時,也有一些公司抓住了時代的機會崛起。 圖源:mothership 新加坡政府堅持任人唯賢、人盡其才,每年計劃引進全球一流博士500名,利用高薪的吸引力,還有環境和教育等硬體,吸引很多外來人才
  • 中國開發者的進階玩法:出海去,尋找下一個流量窪地
    過去幾年,我寫了多篇中國企業「走出去」相關的分析文章,包括《透視CES2019:展出中國產品到輸出中國智慧》、《中國企業加速揚帆海外,揮金過後跨國經營怎麼破?》、《海外企業遇金融危機資產縮水會是中國企業出海撿漏的機會嗎?》、《BAT+京東頭條同時釋放信號:中國網際網路能給全球帶來什麼?》等等,今天就著華為的這個活動,我們重點來聊聊中國開發者群體出海的相關話題。
  • ​輕品牌: 中國企業出海第一站
    讓中國品牌成為世界品牌! 2019-10-22 10:57 隨著中國經濟的強大,中國企業不斷出海,全球化實際上變成了中國的國際化......
  • Facebook陳震:2021中國企業出海三大趨勢,線上化、年輕化、內容化|...
    隨著Facebook接觸到越來越多的新客戶,我們看到了很多能讓企業成長的機會,今天想與大家分享一下新客和潛力客戶成長中所潛在的機遇。01「線上化」成就傳統出海企業首先,聊一聊跨境電商領域,眾所周知中國是世界最大的製造基地,全球有90%的計算機、80%的空調、70%的手機和63%的晶片都是由中國生產製造的,中國有世界工廠之名,如此強大的製造能力為中國的外貿提供了雄厚的根基。
  • 出海企業需要像華為雲這樣的「當地導遊」
    「不看不知道,世界真奇妙!」30年前,一檔現象級電視綜藝節目《正大綜藝》為中國百姓打開了一扇瞭望世界的窗戶。如今,來一場說走就走的海外旅行對於很多中國人來說已經是家常便飯,就連中國企業「出海」之旅的規模、速度與以前相比也不可同日而語。
  • 2020年的第一大梗:當屬屢試不爽的「你看我還有機會嗎」
    2020年的第一個梗就出自於被全網推崇的網劇《隱秘的角落》中的「你看我還有機會嗎?」出圈的影視往往會有很多讓人印象深刻的梗,比如《武林外傳》中的葵花點穴手,《大話西遊》中的七彩祥雲,《隱秘的角落》中的爬山警告「你看我還有機會嗎?
  • 小滿科技首次亮相CES 為中國企業出海保駕護航
    行業領先的智能CRM解決方案提供商小滿科技在本屆展會首次亮相,並亮出助力中國企業出海的「利器」——智能CRM解決方案。而在全球製造業疲軟、國際貿易日益複雜的當下,中國企業出海之路愈發坎坷。唯有沉下心來深練內功,提升自身「軟實力」,中國企業才能突「危」而出。而小滿科技打造的解決方案,可助中國企業拓展全球業務一臂之力,並創造更高的價值。此次亮相CES,就是小滿科技向世界展示自我的一個機會。小滿科技旗下的OKKI CRM,是專門為出口製造業打造的海外營銷與銷售管理利器。
  • 如何抓住內容型產品出海機會?我們總結了一份出海機會識別模型
    過去9年間,中國移動出海產品經歷了爆發式增長和洗牌。以往的出海產品缺乏有力的護城河,同時在供需匹配和資本助力的影響下,移動出海產品開始進入內容型產品主導的新階段。 在Facebook、Youtube等美國產品已經在全球多數國家形成了明確的先發優勢下,國內創業者可以通過「宏觀-中觀-微觀」方法論進行出海產品的機會發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