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的驕傲,只是為了掩飾他們的自卑

2020-12-09 知我心理學

「我覺得自己做什麼都不行。」

「我各方面都不如人。」

我們經常在粉絲留言裡看到這樣的話,也強烈地感受到了ta們的不自信。

從ta們的留言的故事裡,我們發現認為自己「不行「的人一般都有以下表現:

事情還沒開始就擔心自己會失敗,對很多事情感到恐懼或焦慮;不想引起別人的注意,避免當眾發言,對結識新的朋友充滿不安;不敢表達真實的需求和想法,在關係中常常犧牲自己去滿足別人。

以上這些,你也有經歷過嗎?

這些不自信的表現的都可能源於「自卑感」,阿德勒認為,每個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

自卑感是什麼?為什麼有的人會「自卑到骨子裡」?我們要如何化自卑為自信呢?

來看今天的文章。

01.

自卑感,一種「比不上」的感覺。

自卑感,是指一種「比不上」的感覺(feelings of inferiority)。它可能是有意識的,也可能是無意識的,都來源於「比較」。

和外界他人對比時,我們覺得自己「比較弱」、「沒得比」;和理想中的自己比,我們又覺得自己「做不到」、「沒能力」。

在日常生活中,感到自卑的人表現出以下三個方面的缺失。

比如,一個有自卑感的人在戀愛中可能會是這樣的:

自尊的缺失:「我不值得。」

即使ta已經擁有了戀人,ta並不覺得自己值得被愛。Ta會挑自己的毛病,「我長得不好看、性格又不好,ta怎麼會看上我?」

自信的缺失:「我做不到。」

Ta不相信自己當前的親密關係會有好結果。吵架時,ta想到的都是這一次不會和好了,ta說什麼都是沒用的。

關係中缺乏自我肯定:「我配嗎?」

當戀人對ta示好的時候,ta受寵若驚;當戀人指出ta 的缺點時,ta很難承受。

自卑感驅使我們做出一系列行為,來補償(compensate)它所帶來的脆弱和羞恥感(Moritz, et al., 2006),而補償的表現可能是截然相反的。

為了證明「比得上」,有人加倍努力。自卑感對ta們而言更像是一種內在動力,比如有些自認為長相和出身都平庸的人,會更努力學習、勤奮工作,很有可能取得卓越的成就。

這樣的行為是一種積極補償,打破了我們對自卑感的壞印象,說明了一定程度的自卑感是正常且健康的。

為了避免「比不上」,有人選擇逃避。這樣的人認為只要不與他人往來、並把所有精力都放在自己身上,就能夠避免「比較」的場景,也就不會產生自卑了。

傾向於選擇逃避的人,有可能讓自己成為一個孤僻不合群的人,自卑感讓ta們變得更自私、更自我為中心。同時,ta們也更容易產生自卑情結。

自卑情結源於自卑感,但它更持續,往往是不健康的。如果一直以來,你的自卑感滲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給你造成了很大困擾,你恐怕陷入了自卑情結。

讓我們繼續來看人是如何形成自卑情結的。

02.

為什麼我總覺得自己一無是處?

1. 原生自卑與次生自卑的惡性循壞。

原生自卑產生於兒童時期,是人們面對外在環境時產生的不足感(insufficiency)(Sicher, 1991)。

不當的家庭教育是導致原生自卑形成的最常見原因。比如,你小時候有被父母拿來和「別人家的孩子」比較嗎?你是否經常聽到「別人可以,你為什麼不行?」

長期處於這樣的家庭教養中的孩子,會始終認為自己比別人弱小/愚笨,或覺得自己只能依賴別人,從而產生最初的自卑感。

Alfred Adler認為兒童在面對原生自卑時,會發展出一個虛構的目標(fictional goal)來幫助自己從自卑的感覺中解脫出來(Ansbacher& Ansbacher, 1964)。

例如,從小被告知「家裡很窮,爸媽幫不了你」的孩子,會虛構出一個「我會賺到很多很多錢」的目標,幫助他們平衡此時此刻自卑的感受,從而獲得繼續生存和努力的動力。

長大後,次生自卑又來了。當成年後的個體發現,自己並沒有能力實現自己虛構的目標或內心的標準時,又引發了自卑(Warta, 2008; Wexberg, 2016)。

更殘酷的是,次生自卑會迫使人們回到原生自卑找尋原因。

比如,當你考研沒上岸、求職被拒,會喚起心中的恐懼、羞恥、脆弱等一些與原生自卑緊密相連的感受,和對原生自卑的記憶。

「別人可以,你為什麼不行?」的質疑聲又在腦海響起,你心裡認了「看吧,我果然不行啊」。成年後發生的事,仿佛是對幼年時自卑的佐證。

原生自卑與次生自卑的糾葛形成了一個惡性循環——

原生自卑使得人們為了自我保護而發展出了一個虛構的目標,這個目標卻又讓人在成年後產生了次生自卑,次生自卑往往又會把我們帶回到自卑的原點。

這個看似矛盾的循環把很多人困在了自卑情結裡。

2. 自卑情結帶來的三種偏見根深蒂固。

自卑情結把你拖進「偏見的泥潭」,讓你在自卑感裡越陷越深。

1)過分關註失敗經驗:

我們都明白人生有起起落落,而困在自卑情結裡的人好像只看得到那些負面經驗。

2)不敢對自己滿足:

自卑的人真的有那麼差嗎?有的人即便能力很強、擁有體面高薪的工作,ta們依然經常焦慮、壓力過大。

即便取得了不錯的成績,他們也不敢去享受,無法很好地肯定自我,總是被不滿足感影響。

3)被他人認可才覺得有價值:

Ta們必須被一些人認可,不能接受自己被排斥或拒絕。最後帶來的是,我們更在意他人的需求,容易自我犧牲。

03.

如何處理自卑,邁向自信?

1. 記錄自卑時刻,了解愛護自己

用三欄表格記錄每一次感到自卑的時刻,了解真實的自己,不要過早對自己進行評價。

這樣的記錄能讓我們更清楚地看到,我們是如何想像和解釋事情的,也看到自己思維中存在的某些偏見。

通過對思維方式的再認識,我們就可以重新考察自我評價的真實性了。

或許,我們就能發現自己身上未曾了解的一面,以及自身的複雜性。

你現在遭遇的挫折並不是因為你小時候就體會到的那種不如別人的感覺,而是一個可以被處理的現實事件。

2. 敢於行動,進入提升自我價值感的良性循環

更好的行動效果,需要的不僅是激情,也需要適合的方法。

在更清楚地了解自己之後,接下來要做的就是根據自身的優點和缺點來思考哪些事更適合去努力。

為了更好地提高行動力,我們可以選擇一件自己更可能擅長的事,比如你很會做菜,可以做一本屬於自己的菜譜。

將自己帶入良性循環中,在思想上弱化失敗的可能性與嚴重性,你就可能更好地發揮自己的潛力。

在做出行動之後,自我價值感得到提升,你就可能獲得更強的動力,這會讓你面對事情更有信心。

3. 做自己,在交際中表達真實需求

在人際關係中表達自己的真實需求之所以困難,往往是因為我們在表達之前就被消極想法籠罩了。

以下是四種常見的消極思想,你可以選擇用相應的建設性想法替代:

在逐步改變思維的過程中,我們在行動上也要逐漸升級。

先列出一些真實的需求,比如拒絕別人、在遇到困難時求助、袒露自己的脆弱等,對這些行為的困難程度進行評定,隨後從實現難度最小的事情開始行動。

最好能將這些行動記錄下來,更好地反思自己,找到需要改進的地方。

最後,我們想說,自卑與自信,雖然只有一字之差,卻是兩個世界。

自卑感不會永遠籠罩你。通過了解自己自卑感的來源,澄清那些困住自己的偏見,我們能與自身建立一種良好的關係,我們能夠肯定自己,信任自己。

就像歌德所言:「一旦你信任了你自己,你就會明白怎樣生活。」

以上。

References:

Ansbacher, H.L. & Ansbacher, R.R. (1964). TheIndividual Psychology ofAlfred Adler:A Systematic Presentation in Selectionsfrom His Writings.Harper Perennial

Moritz, Steffen; Werner, Ronny; Collani, Gernot von(2006). "Theinferiority complex in paranoia readdressed: A study with theImplicitAssociation Test". Cognitive Neuropsychiatry (11): 4.

Sicher, L. (1991). The Collected Works of Lydia Sicher:An AdlerianPerspective. QED Press.

Warta, T. (2008). Understanding the inferiority complex. LifeScript

Wexberg, E. (2016). Individual Psychology.

弗雷德裡克·方熱(2016).《醫治受傷的自信》(王資譯).生活書店出版有限公司.

相關焦點

  • 為什麼說越是驕傲自負的人就越是自卑?
    任何一種凌駕於他人之上的舉止背後都有一種亟需隱藏的自卑感存在驕傲跟自卑本來就是一組二元對立的情緒,是兩個極端的情緒,竊以為回答該問題最有權威的莫過於自卑情結之父心理學家阿德勒,自卑情結是阿德勒個體心理學中的重要概念。他認為每個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
  • 原來驕傲到了極點就是自卑!
    在馬路上、學校門口,偶然一個俊朗、靚麗的身影從你眼前晃過,你為之失神、豔羨了好幾秒,每每回想都還是怦然心動,仿佛他們對你說的一句話,一個笑容都能令你受寵若驚,可是你知道嗎?當他們看到自己喜歡的人的時候,和你其實並無分別。
  • 二胎家庭最美的謊言:生二胎給老大作伴,不過是為了掩飾自我
    文|小魚奶爸日記原創,歡迎個人轉發和分享近些年來,身邊要二胎的家庭越來越多,但對於此事如何跟大寶解釋,大家似乎都沒有一個好的解決辦法,有些父母會給這種行為包上冠冕堂皇的理由,嘴上說著生二胎是讓孩子多個伴,其實只是他們自己想再要個孩子。
  • 心理學聖經:自卑的人有福了
    比如有些孩子,故意製造麻煩,來獲得父母的關注,而這只能換來父母的責怪,完全沒有實際意義。有些青少年因為有社交恐懼症,不敢和陌生人交往,內心非常自卑。為了擺脫這種自卑感,他們開始沉迷遊戲,通過在遊戲中打敗別人獲得優越感。然而沉迷遊戲並沒有解決實際問題,當他們從遊戲回到現實,不但難以和別人溝通交流,學習成績也一落千丈,最終各種問題同時壓在身上,他們反而更自卑了。
  • 謙虛使人愚蠢,驕傲使人進步
    真正驕傲的人是可能沉默寡言的人,是不爭小利的人,是內心深處覺得自己與眾不同的人。驕傲不代表張揚,甚至有些驕傲的人會看起來與世無爭的樣子。驕傲這種品質,藏在內心深處。不是每個人都能成為驕傲的人,普通人只能做做樣子,他們很快就會放棄扮演驕傲,回到自己的本來面目。唯有堅定不移地相信自己內在品質的人,才會讓一個人產生君臨天下般驕傲的感覺。注意上述兩條非常難做到。
  • 孩子表現得很自卑,我們應該怎麼改變他們?
    這個變故對於一向驕傲的我來說,是嚴重影響自尊的。所以那幾年一直都過得很陰暗。甚至於,直到今天,那塊陰影都還在心裡揮之不去。我有一個同學,情況更加糟糕。當時他父母正在鬧離婚。但他在周末也不願回家,只是靜悄悄地留在學校裡。那時很流行武俠小說,他一天到晚都是看那些書。至於跟別人的交流,那幾乎是不存在的。他似乎從來都沒有主動跟我們講過話。平時在課外見到老師了,他連招呼都不敢打,只是低著頭匆匆走過。
  • 父母眼中的「完美」孩子,實際上活得很自卑,媽媽快別驕傲了
    父母眼中的「完美」孩子,實際上活得很自卑,媽媽快別驕傲了上周六去閨蜜家做客,我半路買了一些櫻桃做見面禮在我看來,這就是一種「病態心理」,可閨蜜卻覺得很驕傲,孩子什麼都想做得好,難道不值得高興嗎?與其說這是一種「完美主義」,不如說是孩子在挑剔,而從心理學角度分析,越是挑剔、刻薄的人,他們的內心越是自卑,也正是因為自卑,所以才對身邊的人與事要求那麼高。
  • 孩子有這些「優點」,說明自卑快刻進骨子裡,家長快別驕傲了
    導讀:孩子有這些「優點」,說明自卑快刻進骨子裡,家長快別驕傲了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孩子有這些「優點」,說明自卑快刻進骨子裡,家長快別驕傲了!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人在面對強大對手時會產生自卑,而優越感則是為了彌補內心的自卑
    自卑可以讓人變得畏手畏腳、不能充分發揮自己的優勢,甚至放棄自我。在經濟快速發展的今天,一個被自卑所困的靈魂猶如被繩索困住了手腳,大大限制了他們的發展空間。但同時,我們也要認識到,自卑也有兩面性:它既可能讓人一蹶不振、放棄自己,但同時,自卑也能成為讓自己變得更好的原動力。這就看你怎樣認識、並掌控它。
  • 自卑不等於內向靦腆,自卑的人如何才能改變
    自卑的人往往不敢和人交流,交流之中不敢正式別人的眼睛,更別提公共場合或者人多一些的場合去講話了,他們不愛交朋友,只和最好的朋友或者相同經歷的人交流。他們習慣躲在無人關注的角落,別人關注的目光仿佛強烈的陽光,一不小心會灼傷自己。
  • 看似堅不可摧,實則內心敏感脆弱的星座,驕傲卻也「自卑」
    在現實生活中,有這麼一群人,他們總是給人一種陽光開朗,和誰都聊得來,讓別人覺得他們很好相處的感覺,但其實他們內心並沒有看上去那麼積極向上,很多時候都是敏感而又脆弱的,但是他們極強的自尊心卻不想別人看出自己的軟弱,所以總是在隱藏自己。
  • 為什麼有的人既自負又自卑?
    答|百度派 @驚棠很多時候人都會有自卑情結,當一個人面對他無法適當對付的問題時,他表示他絕對無法解決這個問題時,這時出現的就是自卑情結。因為內心極端自卑,而自尊心又特強,所以他不想讓人看到他自卑、脆弱的一面,這時他迫切想讓自己變得更加強大起來,久而久之,就發展成為一種病態的自信,即自負。這種人其實他內心是相當脆弱的,不堪一擊。
  • 如何幫助孩子擺脫自卑的困擾?
    自卑的其他四種表現形式一、自大是為了逃避自卑自大是自以為了不起,並不是自信的表現,之所以表現出自大,是由於從心理上認為自己不夠好,形成虛偽的優越感,即由於自卑心境發生了逆轉,用躲避的方式去面對困境,面對自己的無能,所以過分的誇大自己的優越感,實則只是為了掩蓋自卑,而給自己做出了最好的假設。
  • 孩子自卑?阿德勒:人生來就自卑,自卑感是走向卓越的源動力
    阿德勒說:人生來就自卑,自卑感是個人從平凡走向卓越的源動力。相信很多人對這句話會產生疑問,因為幾乎所有的父母都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自卑。他們更希望在孩子身上看到自信樂觀的品質,認為這能讓孩子更好的與他人相處,更好的融入社會,從而更容易接近成功。
  • 靜夜思丨自卑不是缺點,只是沒有對抗的優點
    左老爹有個兒子,大家在背後偷偷叫他左眼睛。左眼睛成績超好,小學四年級的時候是中隊長,五年級的時候是大隊長,六年級還未畢業就被一所縣級重點初中點名「I WANT YOU」。轟動了當時學校周邊的5村52家,敲鑼打鼓,奔走相告,無論走到哪裡都在傳左老爹生了個爭氣的兒子。
  • 孩子大學通知書拿到了,父母還是驕傲不起來,為了孩子煞費苦心
    一個好大學,無形當中提升了孩子的格調,以往學習好的都有些超人一等,更何況考上大學了,這是為12年的學業做了一個&34;。而好的學校,走到哪裡都被人高看,無形中讓孩子變得自傲,謙虛使人進步,當小孩變得不再謙虛後,他們對於知識也就不那麼看重了,甚至會把大學當作人生的終點。
  • 心理學:當你「故意逃避」這些事時,說明你骨子裡「自卑」到極點
    斯賓諾莎有言:「最大的驕傲與最大的自卑都表示心靈的最軟弱無力。」 無論是過分驕傲的人,還是過分自卑的人,他們骨子裡所透露的,就是自卑。
  • 你自卑嗎?心理學:真正自卑的人,最常見的3種表現
    自卑,是每個人身上或多或少都會有的一種特質。個體心理學家阿德勒認為,自卑,是一種正常的心理現象。人類之所以能夠不斷的精進自己,也是來自於我們內心的自卑感。一個具有自卑情結的人,往往會認為別人不會喜歡自己真實的那一面,因此會羞於去表現自己,使用各種人格面具,去掩飾自己。
  • 三種表現說明孩子有自卑傾向,家長別沾沾自喜,及時引導還來得及
    執筆:張蒙定稿:蘇子後聽話懂事的孩子確實更容易受大家歡迎,也能讓父母安心不少,但有些孩子表現出來的都乖巧行為並不是真正的懂事,反而是一種自卑心理的體現。實際上,樂樂內心可能已經出現自卑傾向,因為他內心知道父母喜歡懂事的孩子,所以被迫去迎合他們的喜好,這一切都只是為了掩飾內心的怯懦。
  • 《自卑與超越》:合作,才能讓人超越自卑,理解人生意義
    他發現,自卑感普遍存在於每個人的身上。有一些人因為自卑,變得毫無鬥志,鬱鬱寡歡;而另一些人,因為自卑,發憤圖強,提升了自信心,最終獲得成功。《自卑與超越》這本書,就是認為有自卑心理的人,應該積極地參與到社會活動之中,在活動中與人合作,從而理解生活,超越自卑,尋求人生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