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納集團(Barna Group)發表了一份最新研究報告顯示,有近三分之二的基督徒和80%的牧師認為仁慈會影響到自己的日常行為。
上周二,巴納集團在報告中表示,有63%的基督徒表示仁慈會影響到日常決定,另有83%的牧師也是。
巴納集團稱:「但是,40%的基督徒不太可能將他們的言談舉止形容為仁慈。雖然仁慈仍舊是他們信仰的一部分,但要麼是他們沒真的想過要表現仁慈,要麼仁慈根本沒有影響到他們的行為。」
「這一龐大的的冷漠少數群體值得整個信仰團體的關注,因為整個團體是要忠於對仁慈上帝的承諾。」
今年4月12日至5月2日,巴納集團對1502名基督徒進行了在線調查,還對515名新教主任牧師進行了在線和電話調查,樣本誤差率為±2.3%。
巴納集團還表示,他們對有關寬恕和仁慈的調查獲得作家傑克·亞歷山大(Jack Alexander)的協助,詳細結果將於明年春季公布。
今年7月下旬,亞歷山大出版了一本主題為「聖經的仁慈」的書,名為《上帝的影響:無情世界的仁慈之力》(The God Impulse: The Powerof Mercy in an Unmerciful World)。
該書的摘要部分指出:「對於耶穌來說,真理和仁慈是相輔相成的。他在哪裡傳福音,他也在哪裡施行醫治。他沒有將這方面外包給聖經學者或是非營利事工組織。他通過自己的話和行為表達出了福音真理,還通過合理方式給予了實踐。」
「如今,我們似乎已經失去了這種有力的、自我奉獻式的愛。我們以犧牲仁慈為代價來關注真理,或以犧牲真理為代價關注仁慈,還往往未能與周圍的人建立起真正持久的關係。」
去年,瑞士的一項研究發現:與那些只為自身利益行事的人相比,慷慨且專注於幫助他人的人更能有幸福感。
來自瑞士蘇黎世大學經濟學系(Department of Economics at the University of Zurich)的菲利比·託布勒(Philippe Tobler)和恩斯特·菲爾(Ernst Fehr)以及一組國際研究人員,在實驗室對50人進行了試驗,要求他們在做了慷慨行為之後描述自己的幸福水平。
四周內,試驗的參與者每周都可以獲得25瑞士法郎。25人被要求要將錢花在別人身上,其他25人則被告知可以把錢花在自己身上。
去年,蘇黎世大學發表的一則新聞稱:「為他人做些好事可以讓很多人感到愉快,行為經濟學家將其稱之為『溫暖的光芒』。」
參與者一致表示,給予他人幫助讓他們感覺良好。同時進行的大腦核磁共振成像也顯示,這些人大腦一部分區域觸發了分管與幸福感相關的另一部分區域做出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