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基督教音樂人吉中鳴牧師。(圖:媒體綠洲官網)
第一次看到吉中鳴牧師的名片時,令我十分驚訝,很難想像,一位牧師可以將布道家、神學院院長、音樂製作人、鋼琴家、指揮和音樂教育家以及「媒體綠洲」總監等身份融於一身,但他做到了。並非因為他有「三頭六臂」,而是因為他願意與神同行,並抓住神給的每個機會,每一扇為他打開的門,才鑄就了他如今豐盛的人生。
1984年,吉中鳴博士/牧師畢業於加拿大中央浸信會神學院(Central Baptist Seminary),隨後繼續進修哲學,於1985年畢業於加拿大滑鐵廬大學哲學系。畢業後在多倫多牧會四年,但經歷神的呼召,便全身投入以音樂及大眾媒介傳遞福音之事工。於1986年在加拿大成立以廣播及電視傳福音的「恩雨之聲」。
1992年回香港工作,全職投入音樂創作,推動香港的敬拜讚美事工,並舉辦數以百計的敬拜讚美、司琴與敬拜事奉培訓。1992至1996年,吉牧也同時成為香港藝人之家傳道人,牧養影視及歌唱界藝人。後來,為了更加專注於敬拜讚美及大眾媒體的事工,便於2001年9月成立媒體綠洲 (前稱「傳頌福音影視」),積極參與並推動使用舞臺為布道平臺。於2009年,吉牧師修畢並獲頒美國柏祺大學教牧學博士學位 (D. Min) 。
此外,吉博士/牧師亦編寫了《敬拜靈 盛載心》、《當代華人社會城市宣教的途徑與挑戰》、《更新敬拜讚美實用手冊》的書籍。由于吉博士/牧師希望栽培更多司琴的關係,故亦編寫了《CHORD & RHYTHM DYNAMICS》、《MOOD MAKING》、《現代教會司琴法》的書籍。
吉牧師擁有30多年的音樂事奉經驗, 雖然他現在樂意為主完全獻上自己四處奔走,忙碌穿梭於各種侍奉崗位,但其實他從小立志不當傳道人。
從小立志不做傳道人到全職事奉
吉中鳴從小在基督化家庭成長,父親是牧師。他自幼看到父親如何為教會盡心竭力,認為那是一份很辛苦的工作,所以他立志不當傳道人。
然而,人生並非由我們自己做主,而是有一位更高的主宰在掌管我們。在他成長過程中,經歷了許多超乎自己想像的恩典,因此,18歲那年,他決定將自己的一生奉獻給上帝,踏上了這條他曾經抵擋如今卻渴望的道路。
1985年,他開始了人生第一個全職事奉——青年傳道人。不僅如此,年輕有為的他在業餘時間成立了Doulos樂隊和恩雨之聲。
四年後,他開始轉向全職布道,藉著從神領受的以傳播媒介作為廣傳福音的渠道,1986年在加拿大多倫多開始以電視為傳福音媒介的服侍工作。1992年回到香港,用了九年的時間,創作出大量的敬拜讚美詩歌,《你是王》《天地讚美》《大祭司》等華人信徒熟悉的經典詩歌。直至現在,神引領他以敬拜讚美及影視布道服侍。
2001年成立媒體綠洲(Multi-mediaOasis, MMO)——以音樂、影視、敬拜讚美來開展布道的機構,用最有效達普及的方法,把福音信息帶到每一角落。
媒體綠洲的宗旨是籍著音樂、影視、敬拜讚美等多媒體渠道,展開布道、傳福音的工作,讓更多未信的人得著新生命,也使眾信徒更新敬拜,得著祝福;之後他又成立4D-A敬拜中心,帶領一批基督徒音樂人,探索全人釋放的敬拜。
關于吉中鳴每一個時期的轉變,似乎都是在不經意間打開了局面。當年,不過是去見電臺的總經理,就接下一個主持的時段,從而開辦了「恩雨之聲」,透過電波傳遞福音信息;之後,又因競爭者放棄面試,他得以開始《恩雨之聲》的電視制;返港後,一場成功的音樂聚會被標為敬拜讚美,於是又打開了另一條新路。其實,這一切都是上帝為他安排的機會,而他也緊緊抓住這些機會,放膽去作,不斷開拓新領域、嘗試傳福音的新方式。
設計 PACC敬拜模式 創立4D-A敬拜中心
在音樂敬拜這條路上,吉中鳴可謂「永不止步」,不斷探索更有效的敬拜方式。當回顧自己的詩歌創作之路時,他將其大致分為三個時期,首先是剛回到香港的時候,以齊唱短歌為主,如《主啊,我願意》等;第二個時期是敬拜讚美的創作高峰期,寫下了眾多流行詩歌;第三期的特點表現為,音樂風格的多變和融合,也就是媒體綠洲的創立和發展期。
如今,經過十多年的探索和實踐,他的敬拜理念更趨成熟。並根據《聖經》以賽亞書6章1至8節的經文,設計了PACC的敬拜模式—Praise(讚美)、Adoration(敬拜)、Confession(認罪)及Commitment(立志)。他認為,依此模式帶領敬拜,不僅能夠帶領會眾進入敬拜讚美的狀態,更能體現敬拜的真正意義。
今年3月,4D-A敬拜中心開始了創辦以來首次敬拜聚會,這是應需而設立,吉中鳴對基督時報同工解釋其含義,「4個D,分別是Direct,是直接及倒空的生命;Dynamic,生命的動力、影響力;Drill,專業的事奉;Drive,對主渴慕追求的心。而A則來自希臘文Ainesis,讚美。」
他還補充說,「4D-A敬拜中心在每個星期五晚上舉行聚會,無論形式還是內容,與一般教會的崇拜不大一樣。在這裡,我們不單是事奉,更加是一個家。在這個家裡,我們能夠擺脫枷鎖,釋放心靈,單純地敬拜讚美。」
被按立為牧師 擴展事奉層面
原本一心走音樂布道方向的吉中鳴,沒想到卻在2007年被按立為牧師。他坦言自己重新走入教會當牧者,完全是因為父親過世,教會需要牧者,而他一直有進入內地布道的負擔,藉著父親所在的澳門教會,他可以接觸到裡面很多來自內地的勞工。
經過這些年的積累,吉中鳴慢慢轉變成一位基督教音樂人的牧師。他坦言,「由於音樂人的特質是自傲,很多時候在教會很難得到恰當的牧養,在過去幾年,我在這方面特別花了很多時間。」當他看到需要便朝著這個方向前行,除了為香港多間神學院的崇拜學及敬拜讚美課程作授課導師外,2013年更應邀成為香港基督教基立聖工學院的義務院長,並開設了敬拜讚美的碩士和學士課程。
今年7月,媒體綠洲開啟北美巡迴,這是吉牧師自2000年後,首次以事奉的姿態回到多倫多。因為他曾對自己說,「除非有新的體驗,否則我不會回來。因為若僅僅做幾場聚會,本地人可以做,不必浪費資源。」
他解釋道,「在過去10多年,我在彈琴、演唱、音樂安排等方面都有新的認識。這次巡迴,我想帶給大家一些新的理念、新的元素。如敬拜小組怎樣打破傳統的四聲道,怎樣唱好和音,如何唱二音、三音,鋼琴與吉他如何配合,司琴怎樣彈才能引起大家的注意、敬拜環節的鋪排等,期望能讓大家在帶領上、敬拜模式上更上一層樓。」
為了持續推動華人基督徒的敬拜讚美模式,吉牧師對基督時報同工分享說,他打算興起下一代,需要尋找接班人和設立敬拜讚美培訓點。他解釋,「下一代和接班人不是以年齡來區分,而是理念的承接;盼望能通過一些固定的、系統的培訓,興起更多的音樂人。」
在他讀神學期間,一位教講道學的教授說的一句話令其記憶猶新,「如果你們能夠將第一世紀古舊的平安福音,用二十一世紀的包裝帶出去,你就是一個成功的傳道人。」這句話被吉牧師記在心中,也在現實中行出來。
儘管有多個頭銜集於一身,但吉牧師謙卑地表示,「音樂是上帝給的恩賜。現在回過頭看,這是一條沒有走錯的路,從事工上講是有果效的,雖然不論是經費上還是實踐中都不容易,但是,沒有後悔,並且充滿喜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