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基督徒女性參與性侵話題「我也是」 運動 揭露施暴牧師與教會...

2021-01-12 基督教資訊平臺

2013年1月9日,廣受歡迎的講員、作家貝絲·摩爾在喬治亞州亞特蘭大向參加2013年熱忱大會的6萬多名學生講解最後的晚餐的重要性和象徵意義。(圖片:2013年熱忱大會)

著名基督徒女性貝絲·摩爾(BethMoore)和華凱怡(Kay Warren)等人使用成千上萬女性使用的標籤(tag)#MeToo(我也是),講述曾受的性侵犯和性騷擾,這場社交媒體運動也揭露了大量施暴的牧師和教會成員。

基督郵報報導,成千上萬的女性,以及名人和各界人士,分享了她們的故事,或者簡單地寫了「我也是」表示經歷過性虐待行為。在推特上分享的數千故事中,有許多是在教會的背景下發生的。例如:

「我父親教會的助理牧師和我父親,他們都騷擾了我。一個在我六歲左右,一個在我16歲,我可能永遠都不會好了。」一名女子寫道。「記憶跳出來——一名青年工作者(20歲或者30歲?),在教會睡衣聚會中,決定睡在我旁邊並共用我的枕頭。那時我13歲。」另一名女性寫道。

不知女性,男人也分享了他們的經歷, 「#我也是。我是一名男性受害者,一名學校牧師和一名年長的學生在我12歲至16歲四年間性侵犯我。」 一位用戶寫道。

這場社交媒體運動上揭露了女星艾麗莎·米蘭諾(Alyssa Milano)周日在推特發了一位朋友的建議:「若你曾受到性侵犯或性騷擾,請用『我也是』來回復這條推文,我們也許可以讓人了解這個問題的嚴重性。」該建議是在好萊塢的哈維·韋恩斯坦性醜聞揭露後發起的,這位大牌製作人收到長達數十年的性騷擾指控。

受歡迎的傳道人和基督徒作家、建立生命見證機構(Living Proof Ministries)的貝絲·摩爾決定通過建議受害者如何獲得幫助來擴大這一主題。「#我們(#WeToo)都要發聲。我們長期對受到的欺凌保持沉默,我們要說出來,稱錯的為錯的。

 「#我們也堅定地站在一起。我們也幫助其他女孩站立。我們也可以說,'我理解。我相信你,』

 「#我們也有尊嚴。我們也有勇氣。我們也可以獲得治癒。我們也有社區。我們也可以毫無羞恥。我們也可以看到改變。

「#我們也蒙神所愛/受到基督的辯護/穿破黑暗/帶來亮光/致力於愛。」

貝絲·摩爾和其他著名基督徒女性也勇敢分享自己的受害經歷。例如,加利福尼亞州森林湖馬鞍峰教會聯合創始人、華理克牧師的妻子華凱怡透露:「我還是小女孩的時候,一名戀童癖者騷擾我。我花了幾十年的時間才得到醫治。#我也是。」

相關焦點

  • 【話題】教會如何幫助和關懷單身基督徒?單身基督徒的婚姻是靠自己...
    其次,教會可以組織單身基督徒進行團契交流、聚會。弟兄姐妹們一起學習怎樣為家庭預備,應該帶著怎樣的心態步入婚姻,這也是必要的。如果沒有婚前的學習,等步入婚姻後自己認為好的,對對方卻並不一定是好。——成立「單身團契」幫助基督徒 婚後可轉型成「夫妻營會」在教會連續舉辦了好幾年「夫妻營會」的梁牧師認為,有條件的話教會可以多建立單身團契,讓弟兄姐妹之間有接觸交流、互相了解的機會。現今社會上的剩男剩女日益增多,教會也同樣面臨這種情況。單身的基督徒年紀越來越大時,會有一種焦慮感,去教會聚會也會變成一種帶著目地性的參與。
  • 為什麼有些基督徒不去教會?
    他們給出的第二大原因(33%)是他們沒有發現合適的或者他們喜歡的教會。在不去教會的福音派信徒當中,有12%的人認為他們不喜歡當天的信息,而略超過1/10(11%)覺得他們在教會不受歡迎,他們當中也有超過1/4(26%)的人因為其他一些原因不去教會,如沒有時間或身體不適。如皮尤研究提到,撇除因為不信而不去教會的人,因其他原因不去教會的人中有超過一半的是女性。
  • 北京載道教會講章:基督徒的奉獻觀
    引言:在我們基督徒的信仰生活中有一個不可缺少的環節就是奉獻。奉獻這個話題往往是一個敏感的話題,一般認為奉獻就是要錢,所以很多教會迴避奉獻的話題,擔心信徒有想法,但是奉獻的確是神親自教導要做的事。
  • #MeToo反性侵運動大潮下,法國女性為何發出另一種聲音
    1月9日,正逢哲學家波伏娃誕辰110周年,法國女權學者們接受採訪,除了追憶這位業界先鋒,被問及最多的問題則是:如何看待當天法國百名女性籤名在《世界報 》上發表公開信,維護男性搭訕的自由,並揭露#Metoo運動走得太遠甚至涉嫌「仇視男性」這件事?時事熱點同歷史碰撞,實屬偶然。
  • 自省:我是教會裡的基督徒嗎?
    她所在的教會有一位重要同工,在社會上竟是令人不堪的人,幹了不少壞事。她感到很軟弱,為何在教會裡如此愛主的人,原來在教會外時居然會這樣。當前有些弟兄姐妹在教會裡確實是非常屬靈的肢體,可到了社會上卻變了一個人。這種情況讓我想起西方某位政治家的名言,「在家裡是聖徒,到辦公室是惡棍」。因為在工作中常會身不由己,需要協調各種關係,有時候就難免做出違背信仰的事。
  • 基督徒參與社會,就是不屬靈了嗎?
    使我想到華人基督徒這段時間來,參與的與社會思潮的對話。首先,在20世紀初期經濟大蕭條(1929)、兩次大戰之前,世界約有30-40年的黃金年代,當時人類充斥著自信滿滿的情緒,理性思維和建立地上天國的信念達到空前的高峰。既然地上天國指日可待,此時出現所謂社會福音的興起,極端者已不再指望、傳揚未來的天國。
  • 「Me Too」運動幫助伊朗女性對性騷擾說不!
    版權所有 #MeToo(我也是)運動已經發展了3年多,在全球各地都造成深遠影響,但在保守的伊斯蘭國度伊朗,這項運動仍方興未艾,許多婦女在這項運動鼓舞下,勇敢在社群網站揭露隱忍數十年的傷痛,也讓伊朗婦女遭到暴力對待問題,重新受到各方重視。
  • 【特稿】基督徒和教會做婚戀輔導的優勢與挑戰初探
    而基督徒在輔導中可以根據聖經的原則和教導,更加清晰的指出婚姻產生問題的根本原因。主內著名婚姻與子女教育專家袁大同持類似的觀點,同時他指出社會上的普通婚戀輔導機構沒有輔導的信仰根基,常常只是講究速效。「頭疼醫頭腳疼醫腳,比較關注方法,效果就像止疼藥、降燒藥一樣。因不知道問題的根本原因,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 稗子也是基督徒?
    我們對這個比喻都很熟悉,「麥子」代表那些得了神生命(好種)的基督徒;「稗子」雖然混雜在麥子中間,卻是沒有生命的「形式基督徒」。麥子才是基督徒,稗子不是真的基督徒。現在的問題是,除了神自己,以及祂的天使,一般的基督徒無法分辨麥子與稗子。在教會裡面不可能沒有稗子,這些稗子怎樣被人辨出來?是因為他們的行為,(並不一定犯殺人放火的大罪)。
  • 當今女性基督徒最關心什麼問題?
    今日的女性在社會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無論是商界,還是政界,都會看到她們的身影,作為影響社會的比例如此之大的女性她們關心的問題也逐漸的成為人們研究的課題之一。近日美國巴納集團周二發布了「今日女性基督徒」系列調查的最後一部分,揭示了一些在某種程度上令人驚訝的統計數據。
  • 基督徒如何對待教會的牧師和長老?
    這是很多教會需要重視的一個問題。下面是我提出的一些原則性看法。這裡暫時不談牧師和長老的對會友該盡的責任,主要是談會友對牧師和長老該盡的責任。我所針對的對象是普遍意義上的牧師和長老,至於怎麼對待那些不合格或已經出現很大問題的牧師和長老的情況,這裡暫且不談。加爾文說過,上帝是信徒的父,教會是信徒的母親。
  • 基督徒要了解和尊重教會歷史
    教會歷史是神人關係的總和,是歷代教會在神的帶領下,傳播福音、牧養信徒參與慈善事業的見證。這其中不僅有很多令人感動的嘉言美行,也有人性軟弱所造成的累累罪惡。不管如何評價基督教會在人類歷史上的作為,但有一點是肯定的,作為基督徒需要對教會歷史有個正確的認識。
  • 羅保羅牧師:基督徒有權柄揭露罪惡嗎?
    基督徒有權柄揭露罪惡嗎?羅保羅牧師我談談這段時間一些人的疑問,是這樣的!大家得這樣看待這個問題!可能神給每個人的性格、及其表達方式,生命成長的過程都不相同!但是最重要的核心問題,你們沒看到!不管生命大小!成熟與否!表達言語是否激昂!
  • 「校園基督徒團契」三年一屆的使命大會厄巴納2018落幕:勸勉大學生...
    視頻截圖: 厄巴納使命大會2018) 厄巴納大學生使命大會是著名的事工組織該活動鼓勵數以千計的大學生和其他人尋求上帝的話語加入到全球宣教運動之中並廣傳福音。2018年度的厄巴納使命會議於2018年12月27日至12月31日在密蘇裡州的聖路易斯。在本屆大會上,有牧者提醒出席大會的大學生們,要求他們不要傳播「受到汙染的福音」。
  • 美國總統大選在即 教會與基督徒同心合意做禁食禱告
    這天到來之前,全美各地教會和基督徒將同心合意地聚在一起為大選做禁食禱告。據基督郵報報導,保守機構美國家庭協會(American Family Association,以下簡稱AFA)周日在臉書上引用歷代志下7章14節的經文寫到,現在基督徒認識到需要悔改自己的邪惡,這也是呼求耶和華饒恕的時候——或許他會醫治這地。
  • 【專訪】福音派神學家讓·賽德教授:首次訪華體會、對中國教會關於...
    《杯水、生命之糧:歷史上著名教會的故事》( Cup of Water, Bread of Life)。你們(中國教會)所持守的要把福音傳遍地極的異象(比如:將福音傳回耶路撒冷運動)對世界而言是一個偉大的禮物——並且伴隨著在中國這樣一個擁有廣大的經濟資源的富庶國家中越來越多的基督徒出現,這樣的影響力會越來越大。基督時報:在過去70年來,福音派運動是基督教主要的重要運動之一。而在過去的5到10年裡面,中國教會也開始關注這一運動,其中一些本土教會也開始學習和跟隨福音派運動。
  • 米兔運動——家庭教育中應該告訴兒女的,關於性侵的防範與理解
    性話題的去禁忌化、去神秘化、去羞恥化刻不容緩。米兔運動的出現正當其時,無論它TA續多久,對性侵、性騷擾的傳統認知都是一次蕩滌,改變了人們的談論方式和感受方式,功莫大焉!那樣的日子過去了,不過,透過米兔運動中受害人、評論者的表述,還是可以看到,當代人,包括男人、也包括女人自己,仍然受制於傳統貞操觀,很多摩登女性同樣沒能擺脫男權文化把女性視為作性對象、性存在觀念的束縛。
  • 伍迪·艾倫借回憶錄《憑空而來》回應性侵醜聞和METOO運動
    圖說:《憑空而來》封面 網絡圖 下同與小自己35歲的養女結婚,又被控訴性侵另一名未成年養女,美國著名電影導演、演員伍迪·艾倫廣為人知的,不僅僅是《午夜巴黎》《星塵往事》等經典文藝片作品,還有圍繞在他身上的一大堆桃色新聞。
  • 有基督徒推薦:北美自由派-福音派宗派譜系圖
    現代主義/自由派爭執的話題主要有:基督的神性、童女懷孕生子、基督身體復活,按立同性戀聖職。福音派爭議的話題是聖經的可靠性,而基要派爭議為聖經的無誤性。鑑於這兩方面的不同,他們在女性按立聖職、地球的年齡、唯獨KNV譯本聖經也有爭議。自由派在北美全國性團體為全國基督教協進會(NCC),而福音派與部分基要派的全國性團體為美國福音派協會(NA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