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賽德教授(Dr.Ron Sider),美國福音派社會行動的創始人,神學家。
賽德教授數十年來一直推動福音派關注社會公義,圖為賽德教授在致力於促進巴以和平的福音派機構「關卡上的基督」2012年大會的演講「聖經性的公義」。(圖:視頻截圖)
讓·賽德教授(Dr. Ron Sider)是過去數十年來世界福音派運動中一位重要的神學家。這位加拿大裔的美國神學家是福音派社會行動的先驅者,呼籲和激勵福音派教會開始關注社會公義與社會服務,對公共神學也有卓越的貢獻。
與此同時,這也是一位社會活動家,他成立了「福音派社會行動協會」(Evangelical for Social Action),自創立至今已有近40年的時間,這一事工在促進福音派教會堅持聖經信念的基礎上推動和平與公義上做了許多具體的工作。
他在1973年組織了「關於福音派社會關切的感恩工作坊」,這帶來了「福音派社會關切的芝加哥宣言」的籤署,《今日基督教》雜誌評價說此宣言是一個明顯的轉變,顯示了無論是福音派中的左翼激進人士還是右翼保守人士對社會公義是所有基督徒的核心呼召之一達成了共識,具有歷史性意義。
與此同時,他出版了多部著作對福音派參與社會服務進程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其中尤其他於1977年出版的《飢餓時代中的基督徒》(Rich Christians in an Age of Hunger)產生廣泛的影響,被《今日基督教》雜誌列入「20世紀最有影響力的百本宗教書籍」,並且在過去50年最暢銷的福音派書籍中排名第七。
賽德教授尤其對於福音派如何平衡傳福音與社會服務這兩者從聖經的角度進行了許多思考和論述,就此話題他曾寫過的專著包括《再思福音真義:傳福音VS.社會行動》(Good News and Good Works: ATheology for the Whole Gospel:中文已由臺灣校園出版社出版)、《那些帶來改變的教會們》(Churches That Make a Difference)和《杯水、生命之糧:歷史上著名教會的故事》( Cup of Water, Bread of Life)。
賽德教授今年已經74歲高齡,去年他已經卸任福音派社會行動協會總幹事,但在教學方面仍舊誨人不倦,目前繼續擔任賓州費城帕爾默神學院(Palmer TheologicalSeminary)的傑出教授。
今年四月和五月,賽德教授來到亞洲旅行,其中行程之一是訪問北京和上海,這是他首次來到中國,其中並受邀參訪了當地的一些教會,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基督時報有幸與賽德博士交流,並在他行程結束後邀請他分享了首次訪華的體會,同時,作為福音派運動的重要領袖和神學家,也邀請他回顧了福音派運動的經驗與教訓以及對今天中國教會的建議,特別是在如何平衡傳福音VS社會服務這一問題上表達了自己的看法。
此次訪談採用英文並以電郵的方式進行,賽德教授發來了他對於這些問題的答案和分享。基督時報將問答全部翻譯為中文,與讀者共享。
基督時報: 賽德教授,這是您第一次來到中國內地並接觸這裡的教會嗎?中國內地教會給您留下怎樣的印象呢?
賽德教授:我對於中國教會最強烈的印象是它的活力、朝氣蓬勃的信心和美妙的成長。我最愛的是在教會公開禱告的環節每句禱告詞結束之後每個人都說「阿門」的這種方式。
基督時報:您曾經參觀過世界各地的教會。您認為中國教會的特點和力量是什麼?並且您認為中國教會在普世教會中可以發揮怎樣的角色?
賽德教授:中國教會在傳福音上的火熱熱情是巨大的力量。你們(中國教會)所持守的要把福音傳遍地極的異象(比如:將福音傳回耶路撒冷運動)對世界而言是一個偉大的禮物——並且伴隨著在中國這樣一個擁有廣大的經濟資源的富庶國家中越來越多的基督徒出現,這樣的影響力會越來越大。
基督時報:在過去70年來,福音派運動是基督教主要的重要運動之一。而在過去的5到10年裡面,中國教會也開始關注這一運動,其中一些本土教會也開始學習和跟隨福音派運動。作為一位曾經對這個運動做過顯著貢獻的福音派領袖、並且作為一位神學家,您對於目前在關注、研究和跟隨這一運動的中國教會有什麼建議和提醒嗎?中國教會可以從福音派運動中可以借鑑的優點有哪些?與此同時,哪些又是中國教會值得謹慎和需要避免的?
賽德教授:看到中國教會中一些重要的教會和牧者同工們開始擁抱「把話語和行為合起來的」這一使命異象,是很鼓舞人心的。在過去50年來,世界福音派運動也是處於從過去只是強調傳福音轉變為把傳福音和社會服事結合起來的這樣的進程之中。
我的懇求是要在兩者之間維持聖經性的平衡。在各地都有一些福音派人士變得太關注社會行動,以至於忽視了傳福音——因此重複了20世紀上半葉時犯過的同樣的錯誤,當時所謂的「社會福音」運動把社會行動當作焦點、幾乎完全拋棄了傳福音。請不要再重複這樣的錯誤。聖經性的基督徒應當跟隨耶穌並且在愛人時要愛其全人,包括身體和靈魂。
基督時報:在您過去數十年的服事生涯中,您委身於促進教會更多關注社會公義與社會服務。近10年來,中國也有越來越多的牧者,尤其是新興城市教會的牧者,逐漸開始關注和強調社會公義與社會服務。與此同時,一些持保守觀點的牧者認為應當對教會內部建設比如牧養、傳福音等給予更多關注。也許我們可以這樣說,中國教會目前處於一個轉型期,其中面對著傳福音和社會服務這兩者之間的張力。
您對於傳福音VS社會服務此類話題有過很多思考和著述。關於如何平衡教會內部成長和外部社會責任這兩者上,以及如何處理這兩者的張力上,您對中國教會有什麼建議嗎?
賽德教授:解決這兩者的張力——一方只是或首要推動傳福音、一方只是或首要推動社會行動——最好的方式是充滿活力地都參與進去,並且由此顯明這兩者是可以如此好的配搭在一起。
人們需要一個與耶穌活生生的個人關係,這可以帶來對罪的饒恕;人們也需要聖靈的轉化大能。但人們也需要在物質方面一個慷慨的滿足,可以讓他們有夠用的食物、衣裳、住所和教育等等。面對著物質需要的呼聲,基督徒藉著幫助他們滿足物質和社群需要的方式行動起來去愛和服務他們鄰舍。
基督時報:另外一個問題就是在推動社會服務和社會公義時,我們如何讓自己繼續持守於紮根在很深的聖經根基裡面?
賽德教授:秘訣在於不妥協的委身於所有聖經對我們的教導。這意味著我們跟隨耶穌的榜樣,並且因此既要布道又要滿足物質需要。
耶穌說有兩條最大的誡命:愛神並且愛鄰舍。如果鄰舍有迫切的社群/物質需要但我們卻沒有給予慷慨的幫助,那我們不能說自己愛鄰舍。福音書顯示了耶穌把大量本來他可以只是用於布道的時間投入到醫治那些軟弱的軀體上。唯有耶穌是我們完美的榜樣。
基督時報:賽德教授,您從青年時代就開始推動教會關注社會服務和社會公義。如今當您回首過去數十年的服事生涯,您認為您主要經歷了幾個大的階段?現在您的認識和剛開始時有何不同?現在的您對社會服務有什麼新的想法嗎?
賽德教授:回首過去四十年,我認為我的想法和我的行動和最初相比並沒有多少改變。在41年前,當我感受到上帝的呼召、開始致力於教會對和平與公義有更大的福音性關切時,我就立志我將會緊緊紮根於歷史性的聖經性的信仰、正統的神學和對傳福音的熱情。我人生最大的喜樂是看到全球的福音派運動越來越多地擁抱如此的聖經平衡。
基督時報:最後一個問題,在過去數十年裡面您見證了福音派教會在參與社會服務上的改變和成就。您認為,這些年主要取得了哪些成就?與此同時,哪些是需要繼續努力的?
賽德教授:1974年,全球福音派的第一屆洛桑會議(也是到當時為止福音派最大的全球聚集)所達成的《洛桑宣言》宣布了傳福音和社會責任都是基督徒的責任。那時和我一樣的年輕的福音派人士們對這一宣言達成了充滿活力的共識。
但在此之後的至少20年內,許多福音派團體和圈子對此是有爭議的。一些老的福音派人士希望把幾乎所有的重點放在傳福音上。但就在洛桑運動最近的一個全球聚集上(開普敦會議,2010年),幾乎每一位發言者都同意我們必須兩者都要做。而且在過去幾十年來,全球越來越多的福音派教會在繼續參與到充滿活力的傳福音的同時也在發展許多主要的社會事工。這代表著一個歷史性的轉變。
如果我們持守聖經性的平衡,我們將會祝福這個世界,並且我們會被神使用來引導不可估量的千百萬人歸向基督。
閱讀英文原文可點擊文章左上角「英文」按鈕,或按此。
(本文為基督時報獨家稿件,歡迎個人瀏覽轉載,其他公眾平臺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