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福音派神學家讓·賽德教授:首次訪華體會、對中國教會關於...

2021-01-09 基督教資訊平臺

讓·賽德教授(Dr.Ron Sider),美國福音派社會行動的創始人,神學家。

賽德教授數十年來一直推動福音派關注社會公義,圖為賽德教授在致力於促進巴以和平的福音派機構「關卡上的基督」2012年大會的演講「聖經性的公義」。(圖:視頻截圖)

讓·賽德教授(Dr. Ron Sider)是過去數十年來世界福音派運動中一位重要的神學家。這位加拿大裔的美國神學家是福音派社會行動的先驅者,呼籲和激勵福音派教會開始關注社會公義與社會服務,對公共神學也有卓越的貢獻。

與此同時,這也是一位社會活動家,他成立了「福音派社會行動協會」(Evangelical for Social Action),自創立至今已有近40年的時間,這一事工在促進福音派教會堅持聖經信念的基礎上推動和平與公義上做了許多具體的工作。

他在1973年組織了「關於福音派社會關切的感恩工作坊」,這帶來了「福音派社會關切的芝加哥宣言」的籤署,《今日基督教》雜誌評價說此宣言是一個明顯的轉變,顯示了無論是福音派中的左翼激進人士還是右翼保守人士對社會公義是所有基督徒的核心呼召之一達成了共識,具有歷史性意義。

與此同時,他出版了多部著作對福音派參與社會服務進程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其中尤其他於1977年出版的《飢餓時代中的基督徒》(Rich Christians in an Age of Hunger)產生廣泛的影響,被《今日基督教》雜誌列入「20世紀最有影響力的百本宗教書籍」,並且在過去50年最暢銷的福音派書籍中排名第七。

賽德教授尤其對於福音派如何平衡傳福音與社會服務這兩者從聖經的角度進行了許多思考和論述,就此話題他曾寫過的專著包括《再思福音真義:傳福音VS.社會行動》(Good News and Good Works: ATheology for the Whole Gospel:中文已由臺灣校園出版社出版)、《那些帶來改變的教會們》(Churches That Make a Difference)和《杯水、生命之糧:歷史上著名教會的故事》( Cup of Water, Bread of Life)。

賽德教授今年已經74歲高齡,去年他已經卸任福音派社會行動協會總幹事,但在教學方面仍舊誨人不倦,目前繼續擔任賓州費城帕爾默神學院(Palmer TheologicalSeminary)的傑出教授。

今年四月和五月,賽德教授來到亞洲旅行,其中行程之一是訪問北京和上海,這是他首次來到中國,其中並受邀參訪了當地的一些教會,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基督時報有幸與賽德博士交流,並在他行程結束後邀請他分享了首次訪華的體會,同時,作為福音派運動的重要領袖和神學家,也邀請他回顧了福音派運動的經驗與教訓以及對今天中國教會的建議,特別是在如何平衡傳福音VS社會服務這一問題上表達了自己的看法。

此次訪談採用英文並以電郵的方式進行,賽德教授發來了他對於這些問題的答案和分享。基督時報將問答全部翻譯為中文,與讀者共享。

基督時報: 賽德教授,這是您第一次來到中國內地並接觸這裡的教會嗎?中國內地教會給您留下怎樣的印象呢?

賽德教授:我對於中國教會最強烈的印象是它的活力、朝氣蓬勃的信心和美妙的成長。我最愛的是在教會公開禱告的環節每句禱告詞結束之後每個人都說「阿門」的這種方式。

基督時報:您曾經參觀過世界各地的教會。您認為中國教會的特點和力量是什麼?並且您認為中國教會在普世教會中可以發揮怎樣的角色?

賽德教授:中國教會在傳福音上的火熱熱情是巨大的力量。你們(中國教會)所持守的要把福音傳遍地極的異象(比如:將福音傳回耶路撒冷運動)對世界而言是一個偉大的禮物——並且伴隨著在中國這樣一個擁有廣大的經濟資源的富庶國家中越來越多的基督徒出現,這樣的影響力會越來越大。

基督時報:在過去70年來,福音派運動是基督教主要的重要運動之一。而在過去的5到10年裡面,中國教會也開始關注這一運動,其中一些本土教會也開始學習和跟隨福音派運動。作為一位曾經對這個運動做過顯著貢獻的福音派領袖、並且作為一位神學家,您對於目前在關注、研究和跟隨這一運動的中國教會有什麼建議和提醒嗎?中國教會可以從福音派運動中可以借鑑的優點有哪些?與此同時,哪些又是中國教會值得謹慎和需要避免的?

賽德教授:看到中國教會中一些重要的教會和牧者同工們開始擁抱「把話語和行為合起來的」這一使命異象,是很鼓舞人心的。在過去50年來,世界福音派運動也是處於從過去只是強調傳福音轉變為把傳福音和社會服事結合起來的這樣的進程之中。

我的懇求是要在兩者之間維持聖經性的平衡。在各地都有一些福音派人士變得太關注社會行動,以至於忽視了傳福音——因此重複了20世紀上半葉時犯過的同樣的錯誤,當時所謂的「社會福音」運動把社會行動當作焦點、幾乎完全拋棄了傳福音。請不要再重複這樣的錯誤。聖經性的基督徒應當跟隨耶穌並且在愛人時要愛其全人,包括身體和靈魂。

基督時報:在您過去數十年的服事生涯中,您委身於促進教會更多關注社會公義與社會服務。近10年來,中國也有越來越多的牧者,尤其是新興城市教會的牧者,逐漸開始關注和強調社會公義與社會服務。與此同時,一些持保守觀點的牧者認為應當對教會內部建設比如牧養、傳福音等給予更多關注。也許我們可以這樣說,中國教會目前處於一個轉型期,其中面對著傳福音和社會服務這兩者之間的張力。

您對於傳福音VS社會服務此類話題有過很多思考和著述。關於如何平衡教會內部成長和外部社會責任這兩者上,以及如何處理這兩者的張力上,您對中國教會有什麼建議嗎?

賽德教授:解決這兩者的張力——一方只是或首要推動傳福音、一方只是或首要推動社會行動——最好的方式是充滿活力地都參與進去,並且由此顯明這兩者是可以如此好的配搭在一起。

人們需要一個與耶穌活生生的個人關係,這可以帶來對罪的饒恕;人們也需要聖靈的轉化大能。但人們也需要在物質方面一個慷慨的滿足,可以讓他們有夠用的食物、衣裳、住所和教育等等。面對著物質需要的呼聲,基督徒藉著幫助他們滿足物質和社群需要的方式行動起來去愛和服務他們鄰舍。

基督時報:另外一個問題就是在推動社會服務和社會公義時,我們如何讓自己繼續持守於紮根在很深的聖經根基裡面?

賽德教授:秘訣在於不妥協的委身於所有聖經對我們的教導。這意味著我們跟隨耶穌的榜樣,並且因此既要布道又要滿足物質需要。

耶穌說有兩條最大的誡命:愛神並且愛鄰舍。如果鄰舍有迫切的社群/物質需要但我們卻沒有給予慷慨的幫助,那我們不能說自己愛鄰舍。福音書顯示了耶穌把大量本來他可以只是用於布道的時間投入到醫治那些軟弱的軀體上。唯有耶穌是我們完美的榜樣。

基督時報:賽德教授,您從青年時代就開始推動教會關注社會服務和社會公義。如今當您回首過去數十年的服事生涯,您認為您主要經歷了幾個大的階段?現在您的認識和剛開始時有何不同?現在的您對社會服務有什麼新的想法嗎?

賽德教授:回首過去四十年,我認為我的想法和我的行動和最初相比並沒有多少改變。在41年前,當我感受到上帝的呼召、開始致力於教會對和平與公義有更大的福音性關切時,我就立志我將會緊緊紮根於歷史性的聖經性的信仰、正統的神學和對傳福音的熱情。我人生最大的喜樂是看到全球的福音派運動越來越多地擁抱如此的聖經平衡。

基督時報:最後一個問題,在過去數十年裡面您見證了福音派教會在參與社會服務上的改變和成就。您認為,這些年主要取得了哪些成就?與此同時,哪些是需要繼續努力的?

賽德教授:1974年,全球福音派的第一屆洛桑會議(也是到當時為止福音派最大的全球聚集)所達成的《洛桑宣言》宣布了傳福音和社會責任都是基督徒的責任。那時和我一樣的年輕的福音派人士們對這一宣言達成了充滿活力的共識。

但在此之後的至少20年內,許多福音派團體和圈子對此是有爭議的。一些老的福音派人士希望把幾乎所有的重點放在傳福音上。但就在洛桑運動最近的一個全球聚集上(開普敦會議,2010年),幾乎每一位發言者都同意我們必須兩者都要做。而且在過去幾十年來,全球越來越多的福音派教會在繼續參與到充滿活力的傳福音的同時也在發展許多主要的社會事工。這代表著一個歷史性的轉變。

如果我們持守聖經性的平衡,我們將會祝福這個世界,並且我們會被神使用來引導不可估量的千百萬人歸向基督。

閱讀英文原文可點擊文章左上角「英文」按鈕,或按此。

本文為基督時報獨家稿件,歡迎個人瀏覽轉載,其他公眾平臺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相關焦點

  • 神學家:基督教正在摧毀福音 其最大威脅來自內部
    基督教在本世紀面臨的最大威脅「可能是基督教」,基督教界能輕易地摧毀福音,並正在摧毀福音,教會是世界上純正基督教面臨的最大威脅。日前,數位神學家在一次慶祝宗教改革500周年活動上闡述了這樣的觀點。
  • 中國靈恩派教會的風險
    然而,正如一位當代華人神學家所指出的那樣:「任何人若是不帶條件地批評教會追求知識、忽略靈性,宣揚反智思想,他們就是在拆毀教會賴以防範異端邪說的機制,而結果將是讓那些既沒有知識卻偽裝有靈性的人霸佔教會。」
  • 中國靈恩派教會的特點及其潛在風險
    然而,正如一位當代華人神學家所指出的那樣:「任何人若是不帶條件地批評教會追求知識、忽略靈性,宣揚反智思想,他們就是在拆毀教會賴以防範異端邪說的機制,而結果將是讓那些既沒有知識卻偽裝有靈性的人霸佔教會。」
  • 唐崇榮牧師對全球歸正教會發出呼籲
    兩歲開始,我就被帶去教會,並在那裡受洗。但是我並不知道什麼是神學,我不知道什麼是基督教,我更不知道什麼是歸正神學。直到我二十四歲,那是我在神學院的最後一年,一個教授教我們預定論,那時我意識到,這是真正的基督教的教導。那個神學院不是一個歸正的神學院,那個教授也不是一個歸正的教授,他僅僅是用歸正的書來教我們。九年後我在新加坡又見到他,他並不認可歸正神學。那麼,我又是如何成為歸正的人士呢?
  • 【專訪】包德寧牧師(中):中國教會的宣教潛力、及需要繼續持守和...
    「世界宣教開始不是來自耶路撒冷教會,乃是一個被聖靈充滿的安提阿教會......我包德寧希望;每個信耶穌的人都被聖靈充滿......這是一個聖靈的時代。」日前,基督時報同工專訪了包德寧牧師,邀請他對於中國教會的很多觀察和思考。
  • 專訪一改革宗教會牧者:改革宗在中國的發展、影響與爭議(下)
    續:專訪一改革宗教會牧者:改革宗在中國的發展、影響與爭議(上)基督時報:您剛剛提到改革宗的這種引起他人誤解的態度。事實上,現在世界範圍來看的話,比如歐美的改革宗其實是比較柔和的。為什麼改革宗在中國在這方面不一樣呢?
  • 唐崇榮牧師在西敏神學院對全球歸正教會發出呼籲
    人數從最初的1200人註冊來聽歸正神學,最後發展到有4300人來聽我講的《當前的信仰與真理》,這個打破了記錄,成為了世界上最好的神學課程之一。於是我說,我們必須開辦歸正神學學院,必須開辦歸正神學機構。我們如果把年輕的學生送到福音派的教會去,他們將不會有什麼前途和目標,因為所謂的福音派裡可能什麼別的都有。所以,如果沒有歸正神學的陣營,那麼印尼的教會就沒有什麼希望。
  • 中國醫療界「四大天團」之前身:教會醫院與福音精神
    其中,林巧稚就是從協和醫院走出來的醫學大家,她是中國婦產科學的開拓者和奠基人。回顧歷史,最早到北京行醫的是倫敦會宣教會傳教士雒魏林,於1862年在北京建立了倫敦宣教會北京醫院,這是北京第一家西醫院。1900年,該醫院在義和團運動中被毀。隨後,倫敦會與美國長老會等五個教會聯合會成立了華北教育聯合會,派當時在中國傳教的英國倫敦會的一位醫生科克倫在北京醫院舊址上創辦醫院。
  • 後現代衝擊下,教會準備好迎接挑戰了嗎?
    後來的自由派神學家都採用他的觀點及思路。他們共同的特色是:      完全認同理性主義的觀點,且想按照現代知識來重建基督教信仰。      強調每個人都有批判和重建傳統信仰的自由。很多人因此背離了傳統信仰的教義。      側重基督信仰的實際和倫理層面,因此後來發展出所謂的「社會福音」。
  • 觀察丨為什麼中國城市教會職場人群中開始盛行靈恩派?
    為何當下的中國教會尤其是在城市新興教會當中盛行靈恩派?這是一個值得探討的現象。本文試圖提出筆者的一個角度的分析。奧古斯丁認為,啟示已經終結,靈恩派運動都是不可理喻。到目前為止,新教裡面的高派都普遍認為隨著聖經正典的結束,神的啟示已經一次性的給了世界,重複性的啟示和靈恩已經終結了,中國教會較為熟悉的福音派重要領袖斯託德牧師就是一位否認神的啟示延續、否認靈恩派一切方言神跡的高派福音派牧師。但是與此同時,靈恩派的運動不絕如縷。
  • 【特寫】北京福音宣教教會十周年感恩禮拜: 盼望效法初代教會培養...
    為了慶祝這個神聖而又特別的日子,除了常規的主日敬拜程序之外,當天教會還精心準備了三個特別的環節:播放視頻,回顧教會自建立以來10年間在神的帶領下所走過的恩典之路;主任牧師張永生與一家因著教會植堂而建立起來的獨立教會的洪牧師聯合證道,帶領會眾回顧教會過去所走過的歷史並分享對未來發展的展望,這也是福音宣教教會首次在周年紀念的禮拜上進行聯合證道;並且,教會的中、青年部的弟兄姊妹精心準備了歌曲
  • 異教的再興與後現代教會
    ) 的再興與後現代教會 --諾斯底派的世界觀與當今正統護教的任務       護教的動機與歷史鑑戒  教會在每一個時代都必須認真地拾起護教的責任。  早期教會後(第二世紀)的護教者,如猶斯丁( Justin), Aristides ,和雅典哥拉(Athenagoras)等,多是愛主的信徒。可是他們往往妥協了聖經的創造論;而與諾斯底派 (Gnosticism) 的世界觀的「神」與「靈體存有」(a continuum of being - aeons) 等觀念妥協。
  • 教會的態度耐人尋味
    關於佛教,我還沒有做深入地研究,但是關於基督教這方面的內容,倒是可以簡單地聊一下。如果一個人的懺悔可以使他犯下任何罪行,都可得赦免,這是不是對於法律是種極大的不尊重?基督教也曾立下許多戒律,假如寬恕是無底線的,這些戒律還有何意義?
  • 黃彰輝牧師-倡導合一、獻身普世運動的臺灣神學家
    他的父親黃俟命剛於1913年被派到彰化來擔任傳道師,彰輝是他的第一個孩子。其後,他隨著父親的工作在鹽水港和臺南成長。1922年4月他開始在臺南讀小學,1927年受洗於臺南東門教會,該年4月進入「長老教會中學」(長中)就讀,並曾於1930年前往東京讀中學校,但因父親病重返回臺灣。該年,他通過嚴格的入學考試,進入臺北高等中學校就讀。
  • 解放神學對當代中國教會的價值
    解放神學起源於20世紀60年代,當時拉丁美洲天主教一部分神學家要求將天主教神學理論同社會現實相結合 ,主張教會應該為被壓迫、被剝削而處於"非人"
  • 羅明嘉[芬蘭]| 中國的智慧神學
    我充分相信丁主教在新中國處境下作為教會的保護者和信仰的捍衛者,他的重要作用將在今後的教會歷史著作  中得到更進一步的強調。作為從上世紀 50 年代至今中國基督教最傑出的代表,丁主教的重要作用幾乎是我們這個時代任何教會歷史上的人都無法比擬的。《上帝是愛》一書用生動、全方位的畫卷為我們展現了丁主教在現代中國教會作為領袖、神學家、神學評論家的獨特事工。
  • 一牧者分享當地農村教會的情況-福音時報--基督教資訊門戶網站
    從網上了解得知,臨安原為浙江省一個縣級市,今年8月撤銷縣級市,成為臨安區,杭州市轄區,作為首批全國生態建設示範市,臨安擁有「國家級生態市」,「中國優秀旅遊城市」、「中國山核桃之鄉」等眾多稱號,周牧師介紹,這是個旅遊城市,出產茶葉、筍乾、核桃,經濟水平還算不錯,然而即便如此,鄉村裡的年輕人也不多,大家都往城鎮裡轉移,覺得這裡視野會更加開闊、發展前景會更好一些。
  • 君士坦丁大帝時期的尼西亞會議(來源:好消息香港教會信仰資料)
    當然,在當時雖然沒有三位一體這樣的術語,但是,人們卻知道三位一體這樣的教理是屬乎聖經的,雖然有很多人準確地了解這一點,而且相信這一點,但是一些擁有異端性思想的人們,他們否定三位一體這樣的教理,而且他們擁有很大的勢力,因此這樣的一個問題引起了很多的爭端,而且有關三位一體的這樣的爭端,在很長一段時間裡在教會裡都引起了紛爭。還有,關於嬰兒洗禮這樣的問題也曾引起了很多的爭端,嬰兒洗禮到底合不合乎聖經?
  • 從教會發展史看:平信徒運動的起源與建立
    雖然在保羅那裡並未顯示這種平等性,而是強調對主的順服,但這不能否定福音書中耶穌團隊是個平信徒團隊的判斷。而在早期的一些教會則保持了這種平信徒的特徵。他們都認為自己是耶穌的門徒,彼此平等,並沒有神職職分之間的不平等。傳福音、講道、施洗、醫治和安慰這些工作一般都是由平信徒來完成的,這個時候並沒有教階制度和統一的教權機構,一些公會也許存在,但並沒有後來教皇或者教廷那樣的權力。
  • ...教福音醫院獲2014健康行業公益創新奇璞獎 為第一家重建教會醫院
    >首屆中國健康產業公益創新「奇璞獎」得主揭曉,為四川瀘州福音醫院,這是國內第一家重建的教會醫院,創院至今已有百年。中國健康產業創新平臺(China Healthcare Innovation Platform)(CHIP),是由中歐國際工商學院衛生管理與政策中心主任蔡江南教授發起,旨在連接實業、投資、學術、政府,提升健康產業和政府決策的創新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