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會這個單詞在希臘語叫(ekklesia)艾克利西亞,艾克利西亞這個單詞是艾克(ek)和(klesia)克利西亞兩個單詞的合成詞,在希臘語裡面,艾克這個單詞是指出來的意思,克利西亞是指被召喚的意思,所以艾克和克利西亞在一起,形成了艾克利西亞,教會這個單詞,艾克利西亞它並不是意味著禮拜堂或者某座建築物,它是指被呼召人們的聚會,是指上帝從這個世上所召喚出來的人們聚集的地方。所以英語裡面的chapel這個詞是禮拜堂的意思,不是聖經裡面所指的教會,聖經裡面的教會是church。church)教會和(chapel)禮拜堂有著本質上的區別。
君士坦丁皇帝時期,曾召開過尼西亞宗教會議,在尼西亞宗教會議裡有關三位一體的話題引起了許多爭議,三位一體等一切教理並沒有被確定下來。當然,在當時雖然沒有三位一體這樣的術語,但是,人們卻知道三位一體這樣的教理是屬乎聖經的,雖然有很多人準確地了解這一點,而且相信這一點,但是一些擁有異端性思想的人們,他們否定三位一體這樣的教理,而且他們擁有很大的勢力,因此這樣的一個問題引起了很多的爭端,而且有關三位一體的這樣的爭端,在很長一段時間裡在教會裡都引起了紛爭。還有,關於嬰兒洗禮這樣的問題也曾引起了很多的爭端,嬰兒洗禮到底合不合乎聖經?是應該接受嬰兒洗禮還是不應該呢?其實嬰兒洗禮是不合乎聖經的,主張嬰兒洗禮的人越來越多的時候,給教會帶來了什麼樣的問題呢?
為什麼有人主張嬰兒洗禮呢?有一個沒有得救但非常著名的神學家,他看了約翰福音三章,【約3:5】耶穌說:「我實實在在地告訴你:人若不是從水和聖靈生的,就不能進 神的國」的話語。看完這個話語,做出了一個錯誤的理解和判斷,他說,從水和聖靈生的,這裡面水肯定指的就是洗禮。他提出了這樣的解釋後,雖然這個人沒有得救,但是人們認為他非常著名,有地位,有權威,是世界認可的一個教父。所以他們想:這麼有權威的神父、這麼著名的神學家,他說的應該是對的,所以這裡的水肯定指的就是洗禮吧!便因此延伸出,接受洗禮就能夠重生啊,我們是通過洗禮罪得赦免重生的等諸多與聖經不符合的教理。
在當時孩子至死率比較高,所以他們想,如果我家孩子小的時候死的話,他肯定會下地獄的,所以如果我們的孩子能夠儘快的接受洗禮的話,他就能得救,能上天國了呀!只因著這樣的一個想法,在人們之間產生了作用,人們開始接受嬰兒洗禮。嬰兒洗禮漸漸的被擴散,最終的形成了一種制度。然後引起什麼樣的問題了呢?在接受了嬰兒洗禮的孩子們,當他們長大成人之後,沒有感受到得救的必要性,因為他從小已經通過父母接受了嬰兒洗禮,而且他認為他接受嬰兒洗禮的時候,已經罪得赦免了。所以他們不能夠在神面前根本性的發現自己是一個罪人,也不能夠通過真正的悔改來拋棄自己的道路和自己的心;他們也感受不到要回到神面前的必要性,所以他們也有了沒有得救的必要性。不能正確的理解福音,接受聖靈,成為擁有靈裡面的分辨力的基督徒。
還有一部分重生得救的基督徒,他們準確地看到嬰兒的洗禮並不是正確的罪得赦免的道路,唯有靠著耶穌基督的救贖才能從根本上真正地重生得救。因此他們在因信心接受了耶穌的救恩後,又從新地接受了洗禮,而那些沒有重生得救的宗教人士就稱他們為再洗禮派。
我們剛剛提了一些教會史上有些爭議的例子,有關三位一體的教理方面的論爭,還有有關嬰兒洗禮的爭論,這樣的問題在基督教會史裡面有很多的。為什麼呢?因為當沒有正確傳達福音的僕人和教會的時候,撒旦通過虛假的教理,虛假的神學,使很多人陷入混亂當中;讓他們來進行逼迫福音的事情。
我們查看進行了宗教改革的馬丁路德,他非常確實的通過羅馬書一章十七節得救了,他罪得赦免後與當時腐敗的羅馬天主教對抗,他是傳播了真正的真理福音的僕人。看馬丁路德的人生,能分明地看到得救與信心的痕跡。但在馬丁路德得救最初的時間裡面,他在靈裡面的分辨力也不是非常鮮明,所以在新教教理裡面也接受了一些羅馬天主教的殘骸。馬丁路德在威登堡教會的大門上,展示了95條論綱這樣一篇反駁文。我們閱讀這95條論綱的話可以發現,這裡面並沒有完全清洗掉屬於羅馬天主教的一些殘骸。在這95條論綱裡面他接受了完全沒有聖經根據的使徒信經和嬰兒洗禮,馬丁路德在得救最初,靈裡的分辨還不是很明確時,當他讀雅各書時也有了很多困惑。
後來,馬丁路德在心裏面擁有了準確的屬乎靈的分辨力之後,他想,信心和行為是硬幣的正反面那。只是行為是跟隨著信心的,如果說信心是火車頭的話;那行為是後面的客車。順序是先有信心進到我們的心裏面,然後信心引領我的心。那信心就自然引出行為來。他明白了這樣的一個事實,儘管是這樣寶貴的神的僕人,也並不是最初開始就準確地確立了福音方面的教理。
我們閱讀教會史的話,能分明地看到撒旦為了使福音變質,為了使教會變得腐敗,為了除滅教會,撒旦使用了各種各樣的手段……撒旦興起了很多物理性的逼迫,撒旦還興起了虛假的神學,虛假的教理,虛假的先知和虛假的工人,通過他們使福音變得腐敗扭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