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學者嚴 為師者親

2020-08-18 金臺資訊

人民網-人民日報

大學教師,既是學者也是師者,從嚴治學、教書育人是本職。站在三尺講臺,是為了讓學生學有所獲、成長成才。教師應當紮根教學第一線,把上講臺當作最喜歡的事,履職盡責,努力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增添一份力量。

教師做的是傳播知識、傳播思想、傳播真理的工作,是塑造靈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工作。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教師不能只做傳授書本知識的教書匠,而要成為塑造學生品格、品行、品味的『大先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對大學教師在各方面都提出了更高要求。培養高素質人才,需要教師努力提高自身各方面素養。比如,具有先進的教育理念和教學方法,具備更高的學術水平和更強的學術創新能力,更好地傳道授業,提升學生能力。還要有能力從書本中走出來,積極汲取社會實踐中的養分,並將其引入課堂教學,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

在課堂教學之外,大學教師面臨的另一個重要問題是如何指導自己的學生。我提出了「三嚴、四能、五結合」的方法。「三嚴」就是對學生嚴格要求、嚴格管理、嚴格訓練,要求學生根據自己的情況制定學習提高計劃,通過經常見面談話、批閱學生作業等加強對學生學習情況的監督管理,耐心解答學生問題。「四能」就是著重培養學生的讀書能力、翻譯能力、研究能力、寫作能力。通過文獻綜述、參加科研、撰寫學位論文等學術實踐,這四項能力都應有所提高。「五結合」是指讓學生做到學習與科研相結合、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全面掌握和重點深入相結合、研究中國和借鑑外國相結合、個人鑽研和集體討論相結合。大學生特別是研究生的學習是高層次學術訓練,要在科研中有目的、有針對性地獲取各種知識、完善思維框架,不能無的放矢,追求不著邊際、與實踐脫節的所謂「學問」。

良好融洽的師生關係是教學的重要保障,加強師生交流是提升師生關係的重要途徑。交流越主動頻繁,師生關係就越融洽。現在有的教師,在課堂以外的時間和學生接觸比較少,這樣就很難形成良好融洽的師生關係。對於教師而言,需要努力提高自身道德修養和學術水平,給學生做好榜樣,學生就會感到教師可親可近,長此以往必定會形成良好融洽的師生關係。師不必賢於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師。教師不能過於拘束學生的天性,簡單否定學生的觀點,而應鼓勵學生形成自己的想法,不一味附和老師。學生向老師學習,老師也要向學生學習,教學相長,是為正道。

當好大學教師,還要擺正教學和科研的關係。教學與科研是兩種不同性質的腦力勞動,都需要投入大量時間和精力,兩者密不可分、互為依託。如果沒有科研作後盾,教學就不可能深入,也不可能使學生獲得更精深的知識和更開闊的視野。但如果單純強調科研,不注重教學水平提高,不研究教學藝術,不了解教學對象,不掌握教學技巧,不探索改進教育方法,也很難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和創造精神,再前沿的知識和理論也難以被學生接受。這就需要我們用前沿的科研成果充實教學,使科研成為教學的有機組成部分,努力提升教學效果;同時善於把教學中形成的新思想、發現的新課題帶到科研中去,有針對性地開展研究,使教學和科研相互促進、共同提高。

(作者為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教授)

相關焦點

  • 專家評論:為學者嚴 為師者親
    原標題:為學者嚴 為師者親大學教師,既是學者也是師者,從嚴治學、教書育人是本職。站在三尺講臺,是為了讓學生學有所獲、成長成才。教師應當紮根教學第一線,把上講臺當作最喜歡的事,履職盡責,努力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增添一份力量。教師做的是傳播知識、傳播思想、傳播真理的工作,是塑造靈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工作。
  • 大家手筆:為學者嚴 為師者親
    高銘暄大學教師,既是學者也是師者,從嚴治學、教書育人是本職。站在三尺講臺,是為了讓學生學有所獲、成長成才。教師應當紮根教學第一線,把上講臺當作最喜歡的事,履職盡責,努力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增添一份力量。教師做的是傳播知識、傳播思想、傳播真理的工作,是塑造靈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工作。
  • 專家評論:為學者嚴 為師者親
    大學教師,既是學者也是師者,從嚴治學、教書育人是本職。站在三尺講臺,是為了讓學生學有所獲、成長成才。教師應當紮根教學第一線,把上講臺當作最喜歡的事,履職盡責,努力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增添一份力量。學生向老師學習,老師也要向學生學習,教學相長,是為正道。當好大學教師,還要擺正教學和科研的關係。教學與科研是兩種不同性質的腦力勞動,都需要投入大量時間和精力,兩者密不可分、互為依託。如果沒有科研作後盾,教學就不可能深入,也不可能使學生獲得更精深的知識和更開闊的視野。
  • 為學者嚴 為師者親(大家手筆)
    大學教師,既是學者也是師者,從嚴治學、教書育人是本職。站在三尺講臺,是為了讓學生學有所獲、成長成才。教師應當紮根教學第一線,把上講臺當作最喜歡的事,履職盡責,努力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增添一份力量。教師做的是傳播知識、傳播思想、傳播真理的工作,是塑造靈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工作。
  • 評論|為師者當以德為先
    「師者,人之模範也」。為師者,當以德為先、以言為師、以行為範。然而,近年來,從幼兒園到初高中,從職業院校到高等學府,言行舉止失範、師德尊嚴敗壞的情況時有發生,這些與師德師風要求格格不入的「另類」現象,令人痛心,催人警醒。為師之道,首在師德。
  • 師者——學者說
    為人師者,就如同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雲推動另一朵雲,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他們用生命影響著生命。而師者,她並不一定局限於三尺講臺前,她可以是你自呱呱落地以後,生你育你的父母;亦或是求學路上,提供了我們廣闊視野、先進的學習方法的師長;職業生涯裡,提點和幫助你的伯樂;同樣三人行中的益友也可能是你的良師。
  • 「師者本心,不忘初心」師說師德師風活動之學為師者,以德鑄魂
    在我校大力開展「師德師風教育月」活動之際,學校黨委宣傳部推出「師者本心,不忘初心」師說師德師風活動,邀請部分教師代表暢談對師德師風的理解與看法,積極引導廣大教師不忘為師本心、教育初心,以德立身、以德立學、以德施教,譜寫我校教育發展新篇章!
  • 為師者十六字關鍵詞:嚴慈相濟、教書育人、為人師表、終身學習
    但這種愛也並非是溫柔的愛,而是一種充滿責任的愛,當問題出現時,應先用慈愛去正視面對,坦誠好的方面,再用嚴愛去分析,對錯標準判定剛性,合適與否才能打動其心,嚴慈相濟,能以朋友相處,能客觀公正去對待是一名為師者應有的氣度。
  •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所以師者,再生父母也,一日為師終生為父,是為師父。聖學之重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孰繼孰開,師也。承前啟後,繼往開來,孟夫子繼往聖,開來學,萬世典範也。天下之重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匹夫能責,在於務學,務學者,務經務師,然經師易遇人師難遇,所以為人師者,人之貴人也,天下之貴人也。
  • 為師者,應以德為先
    師者,以德為先陶行知先生說過,學高為師,德高為範。學識高可以做老師,而師德高才能成為優秀的教師。師德,就是教師的職業道德,是教育工作者必須遵循的各種道德規範的總和,是為師者的核心素養。為師者,如果身不正,縱有再高的才能學生也不會敬佩他。有才無德之人為師,雖然可以傳授學生一定的知識技能,但往往也會給學生的身心造成傷害,更加不利於學生的成長發展。教師也是普通人,也有七情六慾,可既然為人師,當作表率。應當比一般人有更高的道德要求,方無愧於人類靈魂工程師的美稱。可以說教師是雙刃劍,只有用師德來約束,才能成為一名哺育祖國花朵健康成長的合格園丁。
  • 師者,人之模範也
    「師者,人之模範也」,出於西漢著名學者揚雄的《法言》首篇《學行》:「師哉!師哉!桐子之命也。務學不如務求師。師者,人之模範也。」「桐子」即「僮子」,晉人李軌注為「桐子,洞然未有所知時,制命於師也」。揚雄之言大意為,教師是能夠讓未萌之人祛邪向善、安身立命的根本。
  • 師者德為先 人尊道自遠
    師者,須德才兼備。於國家而言,師者自然是越優秀越好。  師者,須德勝於才。不管是歷史,還是現實,都賦予了教師太多太多的責任和使命,但不管怎樣,做要做到最好,至少要合格。合格的基本要求就是要為人師表,這主要表現在日常行為規範、為人處事上。因為,在學識上,韓愈《師說》有言:「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尤其在信息技術高速發展的今天,更是如此。
  • 師者仁心
    「師者,傳道受業解惑也。」傳道授業,發「仁」於心,為師以德,方不愧「教師」二字。師者仁心,修身為先。所謂「磨刀不誤砍柴工」,修好身,才能育好人。如何修身?為師修身,異於他人。不攻農,不攻商,不攻政。修身更是修心,教師當以修聖人之心為終極目標,如此,才能達到胸懷天下、心系蒼生的大境界,進而內化為自身傳道傳德之自覺自勵,所謂「師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諸德也」。師者仁心,仁愛為本。自古天子以仁治國,大醫以仁治病,教師以仁治學、以仁育人,千年不易。以仁治學、育人,就要對學生視同己出,所謂「仁者愛人」也。
  • 呂農華:學者、醫者、師者
    江西省地處中部地區,經濟相對欠發達,病人整體的經濟實力也相對較弱,消化內鏡中心護士長黃茜介紹道,在她們管理的消化ICU中,有非常多急性重症胰腺炎的病人,這種病難治癒、費用高,呂農華看在眼裡,記在心裡,經常組織科室人員為需要幫助的病人伸出援手,儘可能為病人節省醫療費用。
  • 教師節 師者 傳道授業解惑也
    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傳道授業解惑明恩也。今之學者亦有師矣。三尺高臺桃李芬流,名達信木通天下也。古之師者不若今之師者通世達文。而今之師者不如古之師博淵明識曉法禮。小子之時,童蒙未知,不識物理,不懂周遭,須師者,明身正禮化亂虹淵,定本性調陰陽,導平衡。述三才之道,解其鴻蒙之謎,明韓子周成之法禮,修身齊家平天下也。學不同時,今不同古。
  • 何為師者,教育的情懷是什麼
    三寸粉筆,三尺講臺系國運一顆丹心,一生秉承鑄師魂這是我們大多數人心目中的老師在我們的學業生涯裡無論嚴寒酷暑都在知識的海洋裡為我們照明方向父母也是孩子的老師亦或者是孔子所說的三人行,必有我師還是愛因斯坦的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那究竟何為老師
  • 師者,何為
    站在資訊時代的課堂裡,每個教師確實都應該想清楚這樣一個問題:「師者,何為?」這是課堂的出發點,更是教育的落腳點。謹防,失之毫釐,謬以千裡。《中國教師報》2017年09月13日第6版
  • 學者的堅守 師者的溫度——記山東省教書育人楷模、中國海洋大學...
    師者的溫度——記山東省教書育人楷模、中國海洋大學教授王竹泉 http://www.huaue.com  2020年9月8日  來源:中國科學報
  • 寧夏好人丨劉建明:為師者盡忠 為兒者盡孝
    但他沒有想到的是,這個選擇改變了他一生的軌跡,本來不善言談,甚至有些不自信的他,從第一次在講臺前講授精心準備的課程並獲得學生們陣陣掌聲時,他就決定要為學生,為教育事業,貢獻自己最大的力量。1989年大學畢業,他被分配到寧夏長慶石油第五中學擔任高中化學老師,學校裡大都是「石油子女」,父母常年在野外作業,教育子女不能親力親為。
  • 時評:為師者豈能如此顛倒黑白?-師者 暴力違法 暴力活動 至善 中學...
    原標題: 時評:為師者豈能如此顛倒黑白?  香港18歲襲警中槍學生就讀的荃灣公立何傳耀紀念中學6日發表聲明,不但沒有批評學生的違法暴力行為、反思本校學生何以捲入嚴重暴力活動、與暴力「割席」,反而指責「警察違規及越權的暴力」,呼籲社會各界接納施暴學生,這樣顛倒黑白的荒謬邏輯讓人錯愕,更讓人痛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