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者,以德為先
陶行知先生說過,學高為師,德高為範。學識高可以做老師,而師德高才能成為優秀的教師。師德,就是教師的職業道德,是教育工作者必須遵循的各種道德規範的總和,是為師者的核心素養。一個品德端正的教師,才能讓學生樂於親近、產生尊敬之情,然後才會相信、學習教師所傳授的知識和道理,即所謂的「親其師,信其道」。
師德的重要性可以從班主任對一個班級的強烈教育示範作用中表現出來。因為少年兒童的心智還不是很成熟,可塑性強,班主任作為僅次於家長的第二管理者,會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力。班主任的師德高,學生受到感染教育,就一定會形成一個健康正確的道德觀,班風也一定會很好。
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為師者,如果身不正,縱有再高的才能學生也不會敬佩他。有才無德之人為師,雖然可以傳授學生一定的知識技能,但往往也會給學生的身心造成傷害,更加不利於學生的成長發展。教師也是普通人,也有七情六慾,可既然為人師,當作表率。應當比一般人有更高的道德要求,方無愧於人類靈魂工程師的美稱。可以說教師是雙刃劍,只有用師德來約束,才能成為一名哺育祖國花朵健康成長的合格園丁。
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有尊師重教的傳統,形成了不少對從教者的師德規範。《學記》記載,師嚴,然後道尊,道尊,然後民知敬學。作為教師,首先應嚴於自律,修身養德,致知力行。只有德高身正,才能做好教育工作,贏得社會的尊重。先師孔子在《論語》裡也有師德的經典論說。「學而不厭,誨人不倦。」就是說教師對自己要努力學習,永不滿足,也是我們常說的,要給學生一杯水,自己先有一桶水;對學生呢,要勤奮教導,不知疲倦,對教育工作有奉獻精神。
然而近年來,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某些教師的師德卻出現了滑坡趨勢,不遵守職業道德,給學生、家庭和社會等帶來了許多負面的影響,同時也引起了社會的強烈關注。這些害群之馬受到社會不良風氣的汙染,理想信念喪失,貪汙腐敗甚至走上了違法犯罪的道路,淪為太陽底下最光輝事業的破壞者。
教育關乎少年的成長,少年是國家的民族的希望。少年強則國強,少年要強卻取決於教育,教育的根本在教師,教師的根本在師德。因此,國家根據當前我國師德方面存在的問題,出臺了最新的教師職業行為準則,即《新時代教師職業行業十項準則》。
《新時代教師職業行業十項準則》充分體現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全國教育大會精神,結合高校、中小學、幼兒園教師隊伍的不同特點,分別提出十條針對性的要求。準則有共性要求也有差異性的不同要求,每一條既提出正面倡導,又劃定師德底線。「國將興,必貴師而重傅」,準則指引全體教師,為師者,立德為先。有德方能育人,方能育出復興中華民族的有用之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