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了一本新書,叫《媽媽的悔過書》。
然而,就是這樣一位在外人看來優秀幹練的女強人,回到家裡,卻要面對一對高中休學、只知道上網打遊戲的「廢物」兒女,甚至被孩子視為仇敵,動輒幹戈相對。
究竟哪裡出了錯?
李柳南開始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並寫下了這本悔過書,「不是只有孩子要寫悔過書,假使大人做錯了事,也應該要寫悔過書。」
內容情真意切,也給正處歧途的家長敲響了警鐘......
當正讀高三的兒子說不願再去學校時,李柳南感到一陣眩暈。她無法理解作為學生幹部、成績排名全校前三的兒子,怎麼會說出如此「大逆不道」的話。而更讓她絕望的是,幾天後,同樣就讀於某名校的高二女兒,也表達了同樣的訴求:「既然那麼優秀的哥哥都不去學校,我為何還要去上學?」就這樣,一對原本讓李柳南驕傲的模範兒女,就此宅在家成了「廢人」。一開始,素來在外意氣風發的李柳南,完全接受不了這樣的結果。在巨大的壓力下,她曾三次昏倒被送往急診室,三次被車撞到,其中兩次還動了大手術。萬般無奈之下,李柳南不得不回想自己的人生:到底是從哪裡開始做錯了?「愚昧的父母,想把子女變成炫耀品;有智慧的父母,讓自己成為子女的驕傲。」或許,很多人的想法是後者,行動上卻是前者,李柳南也不例外。在過去,李柳南費盡心思地想把兩個孩子培養成「炫耀品」:「我的標準是,我的孩子至少要比我優秀,要比我教的學生中的最優秀的還要更優秀。」光是念書好還不夠,並且要拿很多獎,還得是學生幹部,因為這些都是媽媽李柳南的炫耀憑證。之前的很多年裡,李柳南每天堅持在下午五點多回到家裡,任何聚會或研習,一概被她拒掉:為了監督孩子學習,我要準時下班。「我是怎麼把你們養大的?想去的地方沒去,想吃的東西沒吃,想穿的衣服也沒穿......」誰讓你這麼過的?
不是你自己喜歡才做的嗎?
你要去玩時,我什麼時候抓著你不放了?
你要買東西時,我不讓你買了嗎?
那時,回到家裡的李柳南,第一件事永遠是把手放到電視上,根據發燙程度來估計孩子看了多久電視,「電視都要著火了,就是這樣作業才做不完。」孩子低著頭想要辯解,李柳南卻更加火上心頭,「六點前把作業寫完,沒寫完就不能吃晚餐。」檢查作業時,又是一陣槍林彈雨的指責,音調也越來越高,「這題為什麼會錯?怎麼可以犯這種錯?你看電視那麼久,我就知道成績一定不會好了......」李柳南像三餐一樣每天說著固定的話,卻從來沒想過孩子聽了會有什麼感受,反而覺得「像我這樣的媽媽,要去哪裡找?」在這樣環境下成長起來的孩子,就像是要他死就裝死的奴隸一樣,十分「乖巧」。也正因為如此,李柳南的一雙兒女一直是別人口中的「完美孩子」,大家總是羨慕地說,「他們家孩子又會念書,口才又好,簡直完美。」休學在家的兩個孩子,吃飯以外的時間,除了打遊戲就是看電影。他們像兩個中毒的人一樣,李柳南也壓根無法與孩子進行對話,家裡摔碎的電腦、手機、剪斷的數據線越來越多。一個月、兩個月、三個月......一年半就這麼過去了。在這地獄般的時間裡,孩子漸漸變成了「廢人」,越來越社交恐懼,女兒甚至出現了自殘現象。與此同時,之前成績比自家孩子差的朋友的孩子,都一個個進了好大學,這更讓李柳南感到抓狂。在《媽媽的悔過書》裡,李柳南提到了一個概念——教練型父母。當孩子說話時,能注視著孩子表示贊同的父母......這樣的父母,總會試圖理解孩子的內心,他們會習慣性問孩子:而反觀自己,李柳南慚愧地發現,自己連三分鐘都不曾與孩子好好對話過。這些話語,無一例外,都帶著催促、指示、控制的意味。反思到最後,李柳南不無後悔地說,「原來,我並不是父母,而是管理者、監視者還有統治者。」原本兩個成績優異的孩子,為何突然連學校不願意去了?「因為兩個孩子一直以來擁有的都是他人/媽媽主導式的學習。」「媽媽叫你做就做,哪來這麼多話?給我照做就是了!」李柳南用這樣的方式強迫孩子服從命令,就像恐怖的軍隊組織一樣。她會排滿孩子的行程,做她要他們做的作業,去她認為好的補習班,寫她要他們寫的習題,讀她要他們讀的書......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藍橡樹(id:blue_oak),哈佛本科畢業生和資深教育專家共同創立,80萬家長共同關注的國際教育平臺,傳播教育正能量。不讓孩子的天賦被應試教育局限,給他們更好的未來。
喜歡的話,「在看+點讚+分享」三連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