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少不識愁滋味,成年方知閏土難!寒門真的再難出貴子嗎?

2020-09-06 羿雲天說

魯迅曾寫過一篇小說《故鄉》,其中有一段被選為小學課本,80後之前的學生都清晰地記得他的名字《少年閏土》。

當時看此文,依稀記得下面一段:

我所記得的故鄉全不如此。

那時我的父親還在世,家景也好,我正是一個少爺。

雖然我一見便知道閏土,但又不是我記憶中的閏土了。

初看覺得魯迅在追憶故鄉的點點滴滴以及與故鄉有關的風土人情,如今再看卻突然明白——年少不識愁滋味,成年方知閏土難——很多人希望活成小說中少爺的樣子,最終發現自己其實和閏土一模一樣。

在《少年閏土》中最記憶深刻的一段是「月下刺猹」的場景——

一個十一二歲的少年,項帶銀圈,手捏一柄鋼叉,向一匹猹盡力的刺去,那猹卻將身一扭,反從他的胯下逃走了。

50餘字,卻清晰地刻畫了少年閏土俊朗矯捷與快樂無憂的人物特徵。

少年的我們多麼像少年的閏土,無憂無慮,不諳世事,渾身有使不完的勁兒,也有無所不能的自娛自樂的玩樂技能。

那時候的天還很藍、水還很清、人情只有暖沒有冷、人性只有光輝,對未來沒有太多的期許,對當下充滿了太多的好奇。

然而在歲月的洗禮中,每一個少年「閏土」卻在人生不同的轉角處開始了新的人生之路。

求學、打工、種地、學藝,每個人的處境不同也就有了不同的所謂對夢想亦或是為解決生計的追逐和奔波。

中年的閏土在魯迅筆下,「身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的紫色的圓臉,已經變作灰黃,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皺紋。眼睛也像他父親一樣,周圍都腫的通紅。他頭上是一頂破氈帽,身上只一件極薄的棉衣,渾身瑟縮著。那手也不是我所記得的紅活圓實的手,卻又粗又笨而且開裂,像是松樹皮了。」

時隔數年後再見到閏土,當時的魯迅和他依然聊得歡快,可是場面卻一度陷入無法言說的尷尬,兩個人的情誼都沒有,可是卻都又變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

「站在魯迅面前,他不敢肆無忌憚地開玩笑,而是恭敬地叫一聲『老爺』,還要解釋『那時是孩子,不懂事。』」

像不像你離家數年求學工作,從熟悉的故鄉到了陌生的異鄉,然後又從熟悉的異鄉到了陌生的故鄉,兒時的玩伴都已成家,為生活奔波也好,為事業努力也罷,從你們開始選擇不同的道路那一刻起,彼此的人生就已經像兩條平行線一樣,雖然都在無限的延伸,但是卻幾乎再也不會相交。

就像彼此都還記掛著那些一起學習過一起玩耍過的髮小一樣,只是如今都變得客客氣氣小心翼翼。

曾經的同學有的成為了做著小生意的老闆,有的依靠關係進入了機關成了公務員,有的成了人民教師,有的依然在大大小小的公司打工養家,用時間換取微薄的金錢。

當曾經的80後上有老下有小失去了話語的主動權不再成為被關注和被寵愛的焦點,2020年中國第一批90後卻已經到了而立之年的30歲,甚至20歲的00後已經成為了時代的主角和媒體追捧的對象。

有評論指出,世界總是偏愛年輕人,在一切熱門文章、短視頻、影視劇裡,80後早就不再是主角。這一代人裡的代表作家成了國民嶽父,代表演員變成了老戲骨,代表運動員坐上了教練席。更多平凡的80後,人到中年,為人父母,看著嶄新的脫口秀,茫然地問別人:「笑點在哪啊?」

各種新媒體裡討論的是90後不想結婚,00後不再奢望愛情和婚姻。

根據民政部最新統計數據,目前中國有超過2億單身成年人。2018年全國結婚登記人數為1010.8萬對,離婚登記人數為380.1萬對,離婚結婚比為38%。根據近年來的統計,我國離婚登記數量呈逐年增長的態勢,其中北京離婚登記率在全國各大城市中居於前列。

媒體針對90後的調查顯示,近一半的90後對自己未來的人生方向沒有清晰的規劃,甚至有80%的受訪者表示,自己還沒有完成父母眼中的「終身大事」。

是他們不想嗎?

相比70後和80後,90後雖然趕上了更好的時代,卻也踩上了國內房價的最高點。一套房子足以摧毀一個成年人的夢想,尤其是國內一線城市的房價更是收入的數倍。

拿著並不高的收入,買不起,甚至租不起房,成了90後以及很多想在一線城市成家立足的年輕人來說的最大障礙和噩夢。

而如少年閏土到中年閏土的過度,他可以依靠土地種地混得溫暖不成問題,只要勤勞肯幹就不至於餓死,也能夠養活一家。

可是,如今的中年閏土卻並不想也在城市化的進程中無力也無法回歸土地種地為生,只能進入城市打工。

城市中的中年閏土開始變得懂規矩、常加班、無怨言,甚至在深深的無力感中變得麻木和對越來越多的事情都不抱有希望,不似行屍走肉,卻也變成了一個又一個非典型抑鬱症患者。

而隨著大學入學開始,網上對於「寒門是否難出貴子」的「月經貼」也再度升溫。

有文章指出,那些「考上985的寒門學子」走出去了,然後就似乎沒有然後了。

在這條人生路上重要的分叉口來臨時,身旁沒有人能指導,選擇只是一念之間,影響卻能格外深遠。他們出身寒門,走進了985的校門,希望和迷茫,得意和失意,是高考後未完的故事。

對於寒門學子來說,不管是哪條道路,失敗的可能性都不小,寒門學子的原生家庭的絕大部分家庭都承擔不起今後失敗的成本。

《中國青年研究》的一篇期刊曾經顯示,寒門大學生容易預見新環境對自身造成的「威脅」,導致其自我控制出現下滑和失焦,從而會對學習和生活產生不利影響。

更何況,寒門學子還要背負著「好好讀書走出去之後,對得起父母養育之恩」的沉重壓力。

他們不似成年後的閏土,脫離了那個貧瘠的故鄉和土地,通過高考進入了大城市和父母眼中的「龍門」,可是,儘管此時不同,但是他們的「閏土」身份卻是根深蒂固,會伴隨他們一輩子的。

有些寒門學子通過自己的艱難努力能夠和過去的自己,即「少年閏土」和解,完成所謂的成長,接受自己的一切。

但是,通過高考改寫命運只是成功的第一步,接下來的成長之路每一步都同樣無比艱難和曲折漫長。

「命運無法改寫」、「看不到上升空間」、「日子一天天的過卻看不到未來」、「一場疫情影響下的無力感」,都能夠成為壓死「中年閏土們」的最後一根稻草。

年少不識愁滋味,成年方知閏土難!

在《故鄉》的結尾,魯迅把希望寄托在他的侄兒宏兒和閏土的兒子水生身上,希望他們能有新的生活。

希望是本無所謂有,無所謂無的。這正如地上的路;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當我們成為一個又一個閏土的時候,驀然發現,故鄉早已回不去了,他鄉也僅僅只是一個過客。唯一能做的就是在成長的過程中接受自己,同時也接受身邊最親近之人的一切。



羿雲天,鄭州市作協會員,高級家庭教育指導師,國家三級心理諮詢師,自閉症療育師,自媒體主編。原名徐亨福,生於蘭州,現居鄭州。專注婚姻家庭、時事熱點、影視評論原創作者。不隨波逐流,有料有態度,更有溫度。新浪微博:羿雲天;微信公眾號:羿雲天說(ID:yiyuntianshuo)。

相關焦點

  • 寒門再難出貴子,這個梗從何而出?很多人知其一不知其二
    寒門再難出貴子,這個梗從何而出?很多人知其一不知其二。這句話於2013年8月由一名教師提出,現在的孩子從小學到初中到高中到大學,每一個階段都會經歷著一次次的篩選。可是就真的像大家所說的一樣,寒門再難出貴子嗎?今年那個在工地搬磚收到國防科大錄取通知書的孩子,他畢業了。他成功地走出了大山,成功的成長為一名軍官,成功的去守衛祖國的領土。他在今年是寒門再難出貴子這一話題重新開始了討論。他是少數的獲得成功的一名寒門貴子,至於他自己自身的努力分不開,相較來說,對於河南專升本考試的作弊,又使大家沒有辦法相信寒門可以出貴子這句話。
  • 寒門真再難出貴子嗎?
    之前有一位在銀行工作了十年的資深人力資源管理師,他在網絡上發表了一篇帖子叫做「寒門再難出貴子」,意思就是窮人家的孩子想要出人頭地,比我們父輩那代更難了,引發了非常熱烈的討論。今天,我這個不起眼的窮人,想對此發表一下我的觀點,我出生農村家境貧寒,這一路走來,難嗎?難!
  • 他們說寒門再難出貴子,真的是這樣嗎?
    面對「寒門再難出貴子」的現實,我們依然可以淡定的說一句「so what?」文章來自微信公眾號金融八卦女(ID:jinrongbaguanv),作者黃明亮。寒門何以再難出貴子?大概一年以前,有段視頻在網上瘋傳,北大才女劉媛媛在超級演說家的決賽演講《寒門貴子》引起了無數人的共鳴。有人說,她用四分多鐘的演講讓整個世界沉默。
  • 寒門為何再難出貴子?
    考生和家庭,可謂幾家歡喜幾家愁。不出意外,在重點名校的錄取名單上,寒門子弟越來越稀少。不要說狀元了,就是一本線的各所名校,寒門子弟也很少了。寒門是否再難出貴子?是一個殘酷的事實,一個沉重的話題。 無論社會如何發展變化,在中國高考上大學依然是許多人改變命運的重要途徑。尤其對於普通人家、農村家庭的孩子而言,考個好大學是他們擠進社會中上層、改變命運的硬體之一。雖然此路很狹窄,但別無選擇。
  • 寒門是否再難出貴子?
    考生和家庭,可謂幾家歡喜幾家愁。 不出意外,在重點名校的錄取名單上,寒門子弟越來越稀少。 不要說狀元了,就是一本線的各所名校,寒門子弟也很少了。 寒門是否再難出貴子? 是一個殘酷的事實,一個沉重的話題。 無論 社會如何發展變化,在中國高考上大學依然是許多人改變命運的重要途徑。 尤其對於普通人家、農村家庭的孩子而言,考個好大學是他們擠進社會中上層、改變命運的硬體之一。
  • 寒門真的再難出貴子?
    前段時間無意間刷視頻看到了一個演講節目裡面說寒門再難出貴子,我翻閱了一下看到了一篇文章叫《寒門再難出貴子》,簡單交代下背景,家在蘇北農村,算是很貧窮的農村,初中時還吃不飽飯的那種,父母是老實巴交農民,平凡的不能再平凡,對我的教育也僅限於學習學習再學習。小學初中時自己成績不錯,基本上都是前一兩名吧,高中之前沒去過鎮上之外的別的地方...高中在縣城,也在那裡慢慢變得自卑。
  • 「寒門」再難出「貴子」?
    「寒門」再難出「貴子」?《光明日報》曾在《「寒門難出貴子」是個偽命題》一文中指出,中國有句俗話,「自古雄才多磨難,從來紈絝少偉男。」但這個社會之所以熱望湧動、之所以夢想難絕,從「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到「窮人的孩子也能魚躍龍門」,靠的恰恰是以努力逆襲命運。「寒門」究竟怎麼出「貴子」是一回事,「寒門」能不能出「貴子」是另一回事——後者而言,更為關鍵。
  • 寒門是否再難出貴子
    之前 和朋友聊起的寒門貴子話題再次想起,寒門是否再難出貴子?改革開放以來,國家的經濟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同時城鄉的差距依然不容忽視,其中教育公平便是促進社會公平和和諧的一個重要方面。由於農村一些家境不好的家庭在孩子接受完九年義務教育後,沒能力提供繼續教育的財力,當然也包括一部分家境不理想的城鎮家庭,這裡不妨統稱為寒門。
  • 寒門是否難出貴子?
    而有的人則認為當下寒門照樣能出貴子,並且列舉出大量的案例,某某名人是寒門出身,某某富豪是寒門出身。首先,要說說什麼是貴子?考上名牌大學算不算是貴子?大學畢業考上了一個金飯碗算不算是貴子?在自己的崗位上當上了領導算不算貴子?有房有車算不算是貴子?開了個公司,有一點小小的事業算不算貴子?
  • 寒門真的再難出貴子嗎?答案是否定的,告訴你寒門教育的三個真相
    寒門真的再難出貴子嗎?我的答案是否定的。還記得疫情期間因家庭貧寒而爬上屋頂蹭網堅持上課,被網友譽為「屋頂男孩」的全傑通嗎?他是河南南陽淅川縣中學的應屆畢業生,今年高考取得666分的好成績,被電子科技大學錄取。在那麼艱苦的學習環境中,仍然考出這麼好的成績。
  • 為什麼寒門難出貴子,寒門到底能不能出貴子?
    「寒門難出貴子」為何寒門難出貴子?寒門相對應的就是豪門,就是望族,通俗的話叫做有錢人家,有權有勢的,這樣的家庭培養的孩子,出現貴子的情況是不是相對就更高了。「寒門難出貴子」,之所以是寒門,首先這個家庭的掌門人,他很有可能是一個懶惰的人,是一個不願意付出的人,是一個自私的人,是一個沒有學歷、不愛學習、不愛成長的人,因此不成功的概率是比較高的。如果父母不愛學習,不願成長,思想落後,甚至不願意付出,等等這些行為習慣、性格特質,會影響到孩子,孩子成為這樣的人的概率是很高的。窮人是因為有窮人的思維、習慣、心態才導致成為窮人!
  • 「寒門再難出貴子」就是一個坑
    這個耿直的小朋友說出了現在很多人不願意直視的問題:社會資源和教育資源越來越向大中城市以及大中城市裡中產階級以上家庭集中,貧困家庭以及農村的孩子越來越難接受到好的教育。於是又有人開始驚呼:「寒門再難出貴子。」1真的如此嗎?出生於「寒門」的孩子就此沒有機會了嗎?
  • 為什麼寒門再難出貴子?
    所以自古就有 寒門出貴子這句話!但是現在寒門真的再難出貴子了!作為一個農村出生的我,根據我的見解和經歷,客觀分析一下為什麼寒門難處貴子?1 貧窮的教育資源。 有的人生來命好,出生就是別人的終點。但是那些出生在社會最底層的人,他們的家庭沒有關係,沒有人脈,沒有收入。窮人家的孩子唯一的出路就是讀書。
  • 別說寒門難出貴子,就連貴門也難出貴子;成為「貴子」並不簡單
    有許多的文章或者評論都指出:現今社會,寒門難出貴子;因為出生在普通家庭,或者偏遠山村的孩子,缺少資源,沒有人脈,即便能考上大學,畢業後也只能從社會的底層開始打拼,很難獲得晉升的機會,更別說獲得令人刮目相看的成就。相反,那些家庭背景「深厚」的家庭,不僅能提供孩子更好的教育資源,而且能為孩子「開道鋪路」,讓他們獲得非凡的成就。那麼貴門是不是真的容易出貴子呢?恐怕也不一定。
  • 寒門難出貴子,我們真的要一直當鹹魚麼?
    寒門真的難出貴子是真的麼?在我看來這已經是事實了,即使不想去面對現實,它的結果也不會改變。假如讓我一輩子去選擇做一條鹹魚,我的回答一定是那我要爭取做最鹹的那條。但是現實不是遊戲,現實中不會有像策劃那樣的角色,讓我們初始的數據調整為一樣的,也不會再成長的路上給我們自動生成任務系統,更不會在成長過程中因為別人生開掛而封禁他人。其次說的寒門難出貴子,也僅僅只是說出現的概率效率小而已,不是說寒門肯定培養不出「貴」人。
  • 「寒門再難出貴子」還是「窮人家的孩子更有出息」?
    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對於「窮人家的孩子更有出息」這句話越來越懷疑,取而代之流行起來的反而是「寒門再難出貴子」,那麼到底哪種說法更有道理呢?再看普通家庭的孩子,不愁吃穿,無憂無慮。從小生活的環境就造就了他們沒有成功的欲望。換句話說,他們對於成功的定義也許根本不是什麼出人頭地,而是在其它方面。不能說這樣的孩子就是錯的,只是每個人的追求都不一樣,想法不一樣。窮人家的孩子自覺性要比其他的孩子自覺性要強。
  • 寒門再難出貴子?天助自助者,成功者自救!
    連續兩年三位寒門學子工地打工被清華大學錄取,誰還敢說寒門再難出貴子?這句話,真的是能激勵很多人成長的一句話,所以在這句話的鼓勵下,趙桂寧在高考中考出來691分比同校第二名高35分。而他也憑藉這個成績,考入了我國最頂尖的兩所大學之一的清華大學。
  • 寒門再難出貴子?天助自助者,成功者自救!
    連續兩年三位寒門學子工地打工被清華大學錄取,誰還敢說寒門再難出貴子?相信有很多考生,在高考完去打暑假工。比如,是為了給自己賺一些零花錢,又或者去鍛鍊一下自己的社會實踐能力,而有的卻是為了補貼家用。在學習方面,用趙桂寧自己說的話就是:這三年我也一直很努力,一直不敢鬆懈,就像機器人一樣一直不敢停下來,因為比我優秀的人也有很多,停止努力就會有很多人超過我,我就不停的增重自己的實力,靠分數說話,靠能力說話。「比我優秀的人也有很多,停止努力就會有很多人超過我。」這句話,真的是能激勵很多人成長的一句話,所以在這句話的鼓勵下,趙桂寧在高考中考出來691分比同校第二名高35分。
  • 寒門難出貴子,這是真的嗎,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
    而寒門得通過自己不懈的努力,考上清北的,還要考慮能不能負擔得起學費的問題,所以說難出貴子成為當下時代人們不想努力的理由。那麼為什麼會出現寒門難出貴子的現象呢?如果人人都想考清華北大,那麼其他學校豈不是一無用處了,如果清華北大成為寒門出貴子的唯一標準,那麼寒門出貴子的現象的確會很少,因為教育本身就是不公平的,地處山區的,怎麼可能接受在城市一對一家教的輔導。所以說教育本來就是不公平的,我們要學會接受這種不公平,並且因為這種不公平,我們更要不懈努力去改變自己和後一代的生活。而社會不應該大肆宣揚寒門難出貴子的這種現象。
  • 寒門再難出貴子?除了心酸,還有無奈
    最近,高考成績逐漸公布,幾家歡喜,幾家愁。高考成績牽動著大量家庭的心弦。而北京高考成績出來後,在很多平臺都有這樣的消息,北京700分以上的考生集中在海澱區。有的人說,這是意料之中的事情,因為北京海澱有優質的教學資源。但同時,我們也能看到,在有些偏遠地區也存在成績考的非常好的考生。為此,寒門能否出貴子,再次引發了大家的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