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對於「窮人家的孩子更有出息」這句話越來越懷疑,取而代之流行起來的反而是「寒門再難出貴子」,那麼到底哪種說法更有道理呢?
一、窮人的孩子早當家
自古就有這樣一句話「窮人的孩子早當家」,窮人的孩子容易出人頭地,那是因為他們的成長環境,造就了他們不怕吃苦,不怕失敗,堅忍不拔的性格。職場上,這樣的性格是成功的必備條件之一。
再看普通家庭的孩子,不愁吃穿,無憂無慮。從小生活的環境就造就了他們沒有成功的欲望。換句話說,他們對於成功的定義也許根本不是什麼出人頭地,而是在其它方面。不能說這樣的孩子就是錯的,只是每個人的追求都不一樣,想法不一樣。
窮人家的孩子自覺性要比其他的孩子自覺性要強。因為從小耳濡目染看到爸爸媽媽受的苦,看到自己家庭經歷的變遷,就會自然產成一種自覺。我們說「言傳不如身教,身教不如文化薰陶」。爸爸跟你說過吃過多少苦的話都不管用,因為爸爸手上戴著一塊兒8萬塊錢的手錶,開著自己的勞斯萊斯,剛下直升飛機對兒子說:兒子,你要吃苦。這根本沒有用!而窮人家的孩子,不用爸爸跟他說要吃苦,要努力奮鬥。
主動的人都是成功率高的人,被動的人都是成功率低的人。被動不是挨打的問題,被動是落後的問題。主動是享受的問題,被動是難受。被動的人不僅是難受的,工作效率也是低的,就像別人拿著鞭子催著他去幹活兒一樣。
為什麼過去的人很大年紀了還要參加考試,因為考取功名以後,立即就會告別貧困了。為了擺脫過去的生活,在工廠裡打工,做成車間主任、做成廠長,就不再回那個小山村了。比如一個女孩子,二姨給她介紹一個村子裡邊錢比較多的那個人,從小上學的時候她就聽說過那個人家裡邊有點錢,好吃懶做,她能和這樣的人過一輩子嗎?她肯定不會回去。想擺脫這種命運的束縛、現實的困境,當要擺脫的時候一切都會發生改變,一個人這種動力是很強大的。
二、寒門再難出貴子
我記得我小時候班上什麼人都有,家裡開公司的公子,副市長的女兒,賣炸糕的老太婆的孫子,殺豬老李的孩子。每個人接受一樣的課本,一樣的老師,一樣的教育。我們根據考試成績去不同的高中,不同的大學。而考試成績,跟他們父輩的背景幾乎無關,只看你是否有天賦是否努力。當然也會有人多出幾萬塊買學校,甚至送孩子出國留學,但那時候,這畢竟是少數。
但現在不是了。中產或中產以上的孩子,從小讀各種培訓班,有文化的父母用心培育他們的孩子,提供他們海外留學的費用。
平民子弟就只能跟自己嗑成績,萬一天賦一般,同時父母無法指導,上好大學的機率微乎其微。似乎可見將來的路:一份勉強餬口的工作,一個望著房價望眼欲穿的青春。二十出頭的時候或許還可以yy一下可能有的未來,工作三五年就被工作和收入打得雞零狗碎,三十歲的時候開始有強烈的焦慮和挫敗感。
隨著高校擴招之後的畢業生陸續進入社會,大學生慢慢由「天之驕子」向有光明、沒前途的「蟻族」進化。體面的工作機會不再是靠個人努力就能獲得,升學、參軍、就業、升遷等人生重要機遇背後越來越充斥著權力和金錢的背影,比例日益提高的機會被金權所壟斷,社會底層出身的大學生們再也難以像十多年前那樣靠自己的奮鬥取得成功,向上發展的通道加速收窄。
開闊眼界的方法無非三種:讀書,旅行,交流。對於底層的低知家庭,旅遊自然是極其難以做到的,且不說沒錢,就算有錢,又有幾人有這個「閒情逸緻」呢?畢竟對於那些人來說,旅遊無非就是一種浪費錢的娛樂活動。至於讀書,我觀察到低知父母群體中一個很普遍很有趣的現象,那就是不讓孩子讀閒書:讀好你的數理化課本就行了,還看什麼文史哲!認為「閒書」無用,這也是低知家庭的一個悲哀吧,他們就這樣把自己通往上層的梯子給拆了。
你是怎樣認為的呢?到底是寒門貴子越來越少,還是努力就會有回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