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級演說家第二季冠軍得主劉媛媛,在「寒門再難出貴子」的演講中,舉了一個這樣的例子:
英國有一部紀錄片叫做《人生七年》,片中訪問了12個來自不同階層的7歲的小孩,每七年再回去重新訪問這些小孩,到了影片的最後就發現富人的孩子還是富人,窮人的孩子還是窮人。
寒門子弟,越來越難出頭,已經成為了如今這個社會的普遍現象。細想之下,不難找到原因。
寒門子弟,缺少了原生家庭的支持
都說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父母的一言一行能給孩子的一生產生深遠的影響。
能成為了富一代的父母,幾乎都是通過自身的努力才取得巨大的成功。他們身上具備很多優點和品質,這些優點和品質又被他們通過有意、無意的舉動,傳遞到了下一代的身上。
而窮人家的父母,因為生活的窘迫,不得不到發達而遙遠的城市打工。孩子則成為了留守兒童。
當富家子弟流連於旅遊勝地增長見識,參加夏令營豐富課餘生活的時候,缺少父母陪伴的孩子,從小要承擔更多的責任。他們要像大人一般做更多的農活,也要像父母一樣照顧弟弟妹妹,時間和精力被很多本不應該由他們承擔的事情分散了。
照顧留守兒童的爺爺奶奶們,幾乎都是文盲,因為格局、意識不夠,不懂得如何教育小孩。加上隔代親現象,又因孩子缺失父母之愛,爺爺奶奶心疼而轉換為溺愛,讓孩子從小養成很多不好的習慣和品性,早早便厭學,甚至輟學。
寒門子弟,缺乏了優質的教育資源
一個孩子的成才,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拋開終身學習的概念不說,從幼兒園到大學至少需要20多年的時間。
年紀越小,獲得優質教育資源的難度就越小,前提是要有足夠多的錢。
近些年,社會上私立的貴族學校如雨後春筍般冒出來。這些學校教學資源豐富、師資力量強大,唯一的不足就是特別貴。
富人和窮人的區別,本身就在於富和窮。富人不缺錢,優先將自己的孩子送到這些學校獲取優秀的教育,而窮人只能以讓孩子獲得基本的教育為目標。
從小就獲得優質教學資源的孩子,會變得更加優秀。隨著年齡增長,在面對越來越相對公平的入學競爭,而展現出壓倒性的優勢,從而繼續搶佔優質教學資源。
寒門子弟則在一次次的競爭中敗下陣來,像通不過塞子的大石頭,被淘汰出局。
從這些年考取重點大學的比例來看,富人子弟的比例遠遠高於寒門子弟。而高考狀元幾乎都是出自富家子弟。
寒門子弟,缺少了提升階級的資源
人生這場競爭就是一場馬拉松。從學校出到社會,才算真正站在了決賽的起跑線上。
馬拉松,是一場比拼技能與體能的比賽。富人家庭擁有足夠多的資源,總能找到合適的人,幫助下一代提升技能和體能。而寒門子弟只能自己找方法,硬扛到底。
越往後,富家子弟變得越來越強,能藉助的資源也越來越多,與寒門子弟的差距越拉越大,直至完全甩開。
任何個體、群體或地區,在某一個方面(如金錢、名譽、地位等)獲得成功和進步,就會產生一種積累優勢,就會有更多的機會取得更大的成功和進步。這就是著名的馬太效應。放之四海而皆準。
明天就是一年一度高考的大日子了。
儘管寒門難出貴子的現實是如此殘酷,但我們仍然不要失去信心。
因為,難並不代表著沒有。
高考,雖然富家子弟佔據優勢資源,雖有頂替上學的事件頻出。但對我們寒門子弟而言,是一生中難得的幾次相對最公平的機會之一。
它,為我們提供了難得的改變人生命運的機會。
與富家子弟相比,幾乎一無所有的我們,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也唯有努力,去考取理想的大學,去努力完成人生的逆襲。
關於開篇的紀錄片《人生七年》的故事,我還沒有分享完,裡面有一個叫尼克的貧窮的小孩兒,他到最後通過自己的奮鬥變成了一名大學教授,可見命運的手掌裡面是有漏網之魚的。
就連分享這個故事的劉媛媛。現在看來,福布斯女性,勵志演說家,《超級演說家》第二季總冠軍,北京大學法律系研究生,入圍2019福布斯中國30歲以下精英榜。一系列的光環,毫無疑問是人們眼中的成功人士。
但她從小的家境並不好,用她自己的原話便是:我們家就是出身寒門的,我們家都不算寒門,我們家都沒有門。
她沒有因此沉淪,從山村考上對外經貿、研究生考上北大、一路殺到《超演》冠軍。短短30年不到的時間,她已經完成了人生的三次逆襲。
她在演講的最後,這樣說道:我們大部分人都不是出身豪門的,我們都要靠自己!所以你要相信:命運給你一個比別人低的起點是想告訴你,讓你用你的一生去奮鬥出一個絕地反擊的故事。這個故事關於獨立、關於夢想、關於勇氣、關于堅忍,它不是一個水到渠成的童話,沒有一點點人間疾苦,這個故事是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屬楚,這個故事是苦心人天不負,臥薪嘗膽,三千越甲可吞吳!
我希望將這句送給所有拼搏中的寒門子弟,更送給明天參加高考的寒門子弟。
關注我,百味書房
百味小書房,情感不打烊。用不一樣的角度,給你不一樣的溫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