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門難出貴子,我們才更應該感謝高考

2020-09-03 百味書房


超級演說家第二季冠軍得主劉媛媛,在「寒門再難出貴子」的演講中,舉了一個這樣的例子:

英國有一部紀錄片叫做《人生七年》,片中訪問了12個來自不同階層的7歲的小孩,每七年再回去重新訪問這些小孩,到了影片的最後就發現富人的孩子還是富人,窮人的孩子還是窮人。

寒門子弟,越來越難出頭,已經成為了如今這個社會的普遍現象。細想之下,不難找到原因。

寒門子弟,缺少了原生家庭的支持

都說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父母的一言一行能給孩子的一生產生深遠的影響。

能成為了富一代的父母,幾乎都是通過自身的努力才取得巨大的成功。他們身上具備很多優點和品質,這些優點和品質又被他們通過有意、無意的舉動,傳遞到了下一代的身上。

而窮人家的父母,因為生活的窘迫,不得不到發達而遙遠的城市打工。孩子則成為了留守兒童。

當富家子弟流連於旅遊勝地增長見識,參加夏令營豐富課餘生活的時候,缺少父母陪伴的孩子,從小要承擔更多的責任。他們要像大人一般做更多的農活,也要像父母一樣照顧弟弟妹妹,時間和精力被很多本不應該由他們承擔的事情分散了。

照顧留守兒童的爺爺奶奶們,幾乎都是文盲,因為格局、意識不夠,不懂得如何教育小孩。加上隔代親現象,又因孩子缺失父母之愛,爺爺奶奶心疼而轉換為溺愛,讓孩子從小養成很多不好的習慣和品性,早早便厭學,甚至輟學。

寒門子弟,缺乏了優質的教育資源

一個孩子的成才,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拋開終身學習的概念不說,從幼兒園到大學至少需要20多年的時間。

年紀越小,獲得優質教育資源的難度就越小,前提是要有足夠多的錢。

近些年,社會上私立的貴族學校如雨後春筍般冒出來。這些學校教學資源豐富、師資力量強大,唯一的不足就是特別貴。

富人和窮人的區別,本身就在於富和窮。富人不缺錢,優先將自己的孩子送到這些學校獲取優秀的教育,而窮人只能以讓孩子獲得基本的教育為目標。

從小就獲得優質教學資源的孩子,會變得更加優秀。隨著年齡增長,在面對越來越相對公平的入學競爭,而展現出壓倒性的優勢,從而繼續搶佔優質教學資源。

寒門子弟則在一次次的競爭中敗下陣來,像通不過塞子的大石頭,被淘汰出局。

從這些年考取重點大學的比例來看,富人子弟的比例遠遠高於寒門子弟。而高考狀元幾乎都是出自富家子弟。

寒門子弟,缺少了提升階級的資源

人生這場競爭就是一場馬拉松。從學校出到社會,才算真正站在了決賽的起跑線上。

馬拉松,是一場比拼技能與體能的比賽。富人家庭擁有足夠多的資源,總能找到合適的人,幫助下一代提升技能和體能。而寒門子弟只能自己找方法,硬扛到底。

越往後,富家子弟變得越來越強,能藉助的資源也越來越多,與寒門子弟的差距越拉越大,直至完全甩開。

任何個體、群體或地區,在某一個方面(如金錢、名譽、地位等)獲得成功和進步,就會產生一種積累優勢,就會有更多的機會取得更大的成功和進步。這就是著名的馬太效應。放之四海而皆準。

明天就是一年一度高考的大日子了。

儘管寒門難出貴子的現實是如此殘酷,但我們仍然不要失去信心。

因為,難並不代表著沒有。

高考,雖然富家子弟佔據優勢資源,雖有頂替上學的事件頻出。但對我們寒門子弟而言,是一生中難得的幾次相對最公平的機會之一。

它,為我們提供了難得的改變人生命運的機會。

與富家子弟相比,幾乎一無所有的我們,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也唯有努力,去考取理想的大學,去努力完成人生的逆襲。

關於開篇的紀錄片《人生七年》的故事,我還沒有分享完,裡面有一個叫尼克的貧窮的小孩兒,他到最後通過自己的奮鬥變成了一名大學教授,可見命運的手掌裡面是有漏網之魚的。

就連分享這個故事的劉媛媛。現在看來,福布斯女性,勵志演說家,《超級演說家》第二季總冠軍,北京大學法律系研究生,入圍2019福布斯中國30歲以下精英榜。一系列的光環,毫無疑問是人們眼中的成功人士。

但她從小的家境並不好,用她自己的原話便是:我們家就是出身寒門的,我們家都不算寒門,我們家都沒有門。

她沒有因此沉淪,從山村考上對外經貿、研究生考上北大、一路殺到《超演》冠軍。短短30年不到的時間,她已經完成了人生的三次逆襲。

她在演講的最後,這樣說道:我們大部分人都不是出身豪門的,我們都要靠自己!所以你要相信:命運給你一個比別人低的起點是想告訴你,讓你用你的一生去奮鬥出一個絕地反擊的故事。這個故事關於獨立、關於夢想、關於勇氣、關于堅忍,它不是一個水到渠成的童話,沒有一點點人間疾苦,這個故事是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屬楚,這個故事是苦心人天不負,臥薪嘗膽,三千越甲可吞吳!

我希望將這句送給所有拼搏中的寒門子弟,更送給明天參加高考的寒門子弟。


關注我,百味書房

百味小書房,情感不打烊。用不一樣的角度,給你​不一樣的溫度。

相關焦點

  • 寒門是否難出貴子?
    寒門是否難出貴子,是目前很多網民爭論較大的一個話題。在有些人看來,當下隨著教育改革和中高考改革的深入,普通老百姓的家庭誕生貴子的概率越來越低,即便能在高考中取得不錯的成績,大學畢業以後在社會裡也未必能一路順風。
  • 感謝你讓我們還相信,寒門還能出貴子
    每年的高考狀元都能引起社會的關注2017年北京二中熊軒昂同學以690分的成績成為2017年北京高考文科狀元,他在採訪中談到,大城市能享受更好的教育資源,這讓農村孩越來越難考上好學校。寒門難出貴子?其實是教育的不公平。農村孩子越來越難考上好學校不是沒有道理,城市得天獨厚的教育資源確實是農村沒法比的。熊軒昂之所以能享受這麼好的資源,也是他父輩為他創造的,既然我們的父母沒有為我們奮鬥出好的條件,那我們就做第一代的奮鬥者,努力為自己的下一代創造好的資源和條件。
  • 不要聽信「寒門再難出貴子」,高考依然是可以改變命運的機會
    馬上就要開始2020年高考了,聯繫到最近網絡上曝光的山東高考生頂替上大學事件,又有很多吐槽「高考不公」和「階層固化」的聲音,「寒門再難出貴子」的論斷,也甚囂塵上,覺得很有必要再探討一下這個話題。探討這個問題之前,首先要釐清幾個概念,明確幾點共識,這樣才能心平氣和的理性看待這個話題。一、什麼是寒門,當今的寒門指的是哪種家庭?
  • 「寒門」再難出「貴子」?
    「寒門」再難出「貴子」?《光明日報》曾在《「寒門難出貴子」是個偽命題》一文中指出,中國有句俗話,「自古雄才多磨難,從來紈絝少偉男。」今天,我們自然不會為苦難粉飾、亦無須為逆境歌唱。但這個社會之所以熱望湧動、之所以夢想難絕,從「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到「窮人的孩子也能魚躍龍門」,靠的恰恰是以努力逆襲命運。「寒門」究竟怎麼出「貴子」是一回事,「寒門」能不能出「貴子」是另一回事——後者而言,更為關鍵。
  • 感謝貧窮走紅網絡 寒門出貴子的故事還能有多少呢
    感謝貧窮的爭議還在繼續,大家又開始了「寒門出貴子」的討論。古往今來,寒門出貴子的案例有很多,但是也還有另外一種言論「寒門再難出貴子」。記得上大學時大三下學期臨近尾聲,輔導員召集所帶的所有班級的學生,開了一次大會,會議的主題就是寒門能否再出貴子。其實她只是想鼓勵我們考研,但是以這個話題作為了開始。
  • 寒門難出貴子是對奮鬥者的尊重
    最近高考狀元熊軒昂的一段話上了熱搜,而寒門難出貴子又引起了網友激烈討論。農村地區的孩子越來越難考上好學校。誠然寒門難出貴子已經成為一個不爭的事實,據調查。80年代清華生源農村或者貧困地區的學生佔5成,根據2020年清華生源調查,這個比例已經下降至20%。很多人感慨教育越來越不公平,譴責現在的教育資源分配不均。我反而覺得「寒門難出貴子」的現象是對奮鬥者的尊重。
  • 為什麼寒門難出貴子,寒門到底能不能出貴子?
    「寒門難出貴子」為何寒門難出貴子?寒門相對應的就是豪門,就是望族,通俗的話叫做有錢人家,有權有勢的,這樣的家庭培養的孩子,出現貴子的情況是不是相對就更高了。「寒門難出貴子」,之所以是寒門,首先這個家庭的掌門人,他很有可能是一個懶惰的人,是一個不願意付出的人,是一個自私的人,是一個沒有學歷、不愛學習、不愛成長的人,因此不成功的概率是比較高的。如果父母不愛學習,不願成長,思想落後,甚至不願意付出,等等這些行為習慣、性格特質,會影響到孩子,孩子成為這樣的人的概率是很高的。窮人是因為有窮人的思維、習慣、心態才導致成為窮人!
  • 高考在即,鬥羅大陸卻告訴我們:寒門再難出貴子
    以藍銀皇覺醒為界,原先信奉「不拋棄不放棄」的精神內核的史萊克七怪就和我們說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皇家血脈」、「帝王血統」,一切前因後果都已註定。你以為是「努力得來的」,可有人告訴你實際是你體內血脈的功勞。高考即將開始的今天,鬥羅大陸卻硬生生給我們餵了一把苦味的土,別蹦躂了,寒門再難出貴子!
  • 不要感謝貧窮,寒門能出貴子,該感謝的是高考制度!
    只為託起我們心中的太陽,升學路上步步踏準!這兩天,一個以707分考上北大的農村女孩的故事在網上瘋傳。牽動大家注意力的,除了寒門出貴子逆襲成功的勵志故事外,更是她那句感謝貧窮的話, 激起了全網熱議。這個故事的主人公名叫:王心儀。就讀於河北衡水棗強中學,家住家村。全家一共六口人,3個大人,3個小孩。
  • 寒門是否再難出貴子
    隨著近日高考成績的出籠和一本二本分數線的劃定,這些考生可謂多家歡喜多家憂。之前 和朋友聊起的寒門貴子話題再次想起,寒門是否再難出貴子?改革開放以來,國家的經濟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同時城鄉的差距依然不容忽視,其中教育公平便是促進社會公平和和諧的一個重要方面。由於農村一些家境不好的家庭在孩子接受完九年義務教育後,沒能力提供繼續教育的財力,當然也包括一部分家境不理想的城鎮家庭,這裡不妨統稱為寒門。
  • 寒門再難出貴子?歷年高考狀元身份曝光,背景「非同一般」
    2020年高考雖然已經落下帷幕,但關於高考的討論卻從未停止。自7月23日高考成績放榜開始,連續兩個月的熱搜話題都被各省市狀元佔領!苦盡甘來,榮耀滿堂。大家紛紛說「你看,又是別人家的孩子!」話語中透露出了滿滿的讚賞與羨慕,也引起了大家的好奇,是什麼樣的家庭會教育出這樣的孩子?細心的網友們發現這些高考狀元的「身世」非同一般,在了解了之後京譽君也發現,有些結果或許早已命中注定。
  • 寒門難出貴子?高考狀元告訴你,現實並非如此!
    就在大家紛紛認同「寒門再難出貴子」的論調時,有媒體報導了一位高分的寒門貴子,在低矮逼仄的家中,說她想當一名法官。肖澳彬,2018年巨鹿縣高考文科第一名,634分。她的家在河北巨鹿夏舊城村。進入低矮的小院,院裡擺滿了各種農具,客廳裡沒有家電,只有兩個破舊的沙發和一張桌子。
  • 寒門難出貴子,我們真的要一直當鹹魚麼?
    寒門真的難出貴子是真的麼?在我看來這已經是事實了,即使不想去面對現實,它的結果也不會改變。假如讓我一輩子去選擇做一條鹹魚,我的回答一定是那我要爭取做最鹹的那條。但是現實不是遊戲,現實中不會有像策劃那樣的角色,讓我們初始的數據調整為一樣的,也不會再成長的路上給我們自動生成任務系統,更不會在成長過程中因為別人生開掛而封禁他人。其次說的寒門難出貴子,也僅僅只是說出現的概率效率小而已,不是說寒門肯定培養不出「貴」人。
  • 別說寒門難出貴子,就連貴門也難出貴子;成為「貴子」並不簡單
    有許多的文章或者評論都指出:現今社會,寒門難出貴子;因為出生在普通家庭,或者偏遠山村的孩子,缺少資源,沒有人脈,即便能考上大學,畢業後也只能從社會的底層開始打拼,很難獲得晉升的機會,更別說獲得令人刮目相看的成就。相反,那些家庭背景「深厚」的家庭,不僅能提供孩子更好的教育資源,而且能為孩子「開道鋪路」,讓他們獲得非凡的成就。那麼貴門是不是真的容易出貴子呢?恐怕也不一定。
  • 寒門為何再難出貴子?
    不出意外,在重點名校的錄取名單上,寒門子弟越來越稀少。不要說狀元了,就是一本線的各所名校,寒門子弟也很少了。寒門是否再難出貴子?是一個殘酷的事實,一個沉重的話題。 無論社會如何發展變化,在中國高考上大學依然是許多人改變命運的重要途徑。尤其對於普通人家、農村家庭的孩子而言,考個好大學是他們擠進社會中上層、改變命運的硬體之一。雖然此路很狹窄,但別無選擇。
  • 寒門是否再難出貴子?
    文| 祝小 茂 最近,高考錄取通知書正在陸續發送。 考生和家庭,可謂幾家歡喜幾家愁。 不出意外,在重點名校的錄取名單上,寒門子弟越來越稀少。 不要說狀元了,就是一本線的各所名校,寒門子弟也很少了。 寒門是否再難出貴子? 是一個殘酷的事實,一個沉重的話題。 無論 社會如何發展變化,在中國高考上大學依然是許多人改變命運的重要途徑。
  • 貴子大多出寒門
    哈佛畢業的生物學博士何江,排球運動員朱婷,還有很多人都是出身寒門,並不缺少富裕人家出身的孩子的品格和修養。那個高考成績優異的學生之所以有那樣一番言語,不難看出他有高於寒門學子的優越感。假以時日,階層分化說不準從他們這一層次的人身邊演化呢。那個感謝貧窮的學生也不必感謝貧窮,誰願意處於生活的困窘中啊。
  • 寒門難出貴子?今年寒門學子卻集體爆發
    更多考試指南及考試複習資料到【文得學習網】查看閱讀~今年的寒門揚眉吐氣了農村地區的孩子上一所好大學變得越來越困難,中產階級家庭仍然生活在大城市中,有著許多得天獨厚的條件基本上,每年在高考中都提到「寒門難出貴子」的話題,今年也不例外。但是,今年寒門學子都特別爭氣。他們奪狀元、考清華北大,人數明顯增加。例如,來自湖南省張家界市慈利縣的雙胞胎兄弟,一個進清華、一個去北大。他們都是大山的孩子,家庭條件很普通,應該是大家口中的「寒門貴子」。
  • 北京高考狀元熊軒昂:寒門難出貴子!河南狀元:看我實力「打臉」
    還記得說出「寒門再難出貴子」的北京市高考文科狀元熊軒昂嗎?在接受採訪時,熊軒昂振振有詞:「現在很多狀元,都是家裡厲害、又有能力的人。」當初,很多人在網上聽到熊軒昂的話語時,都被刺痛了。然而,面對熊軒昂的振振有詞,很多人似乎沒有反擊之力。因為現實似乎就是這樣,別人出身比你好,還比你努力。「寒門再難出貴子」,就像一記悶棍,讓很多人深深受傷而又無力反駁。然而,事實真是這樣嗎?
  • 高考結束 寒門真的難出貴子?貧困村走出了8名清北生 100名一本生
    又一年高考結束了,無數孩子即將開始人生新徵程。高考作為全國範圍內最盛大的一次考試,承載了太多家長的希望,孩子們多年苦讀就是為了在這次考試中金榜題名。但隨著這些年貧富階層的固化,以及前段時間「陳春秀高考546分被頂替」事件曝光,「寒門再難出貴子」又成了人們熱議的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