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4-02 10:20 來源:澎湃新聞 政務
槳聲燈影,車馳馬驟,《清明上河圖》不僅描繪了北宋汴京的繁華,也讓人們看到了泗州鼎盛的背影。在富庶的江南與汴京之間,泗州是控制南北漕運的咽喉,有「扼徐淮之門戶,通兗豫之舟車」之稱,是古代中國大運河江蘇段的重要節點城市。泗州城曾宛若流星,絢爛近千年,然歷史風雲變幻,桑田變湖泊。
2014年12月,被稱為「中國龐貝」的泗州城在水底沉睡三百餘年後「重見天日」,神秘的古泗州歷史文化正走出故紙和瓦礫,重新展現在公眾面前。考古人員共發掘面積2000平方米,輪廓像烏龜的古泗州城,發掘出的內城牆、外城牆及城門,使學者可以初步確定泗州城遺址的結構和布局。大致呈橢圓形,面積約2.4平方公裡,東西長1.9公裡,南北寬約1公裡。
龐貝古城
儘管僅發掘了泗州城很小的一個區域,但出土了大量唐代至明清時期的陶器和瓷器。考古專家鑑定,出土的瓷片屬龍泉窯、景德鎮窯等七座名窯,說明當時交通與商業的昌盛。
古泗州城一角 曾經繁華的古泗州城
隋唐開鑿運河:因水而興,漕運咽喉歷史上的泗州,位於淮河中遊,洪澤湖西側,北周設置,初治宿預縣(今江蘇省宿遷市東南),隋朝時毀於戰亂,唐開元年間遷至今淮安盱眙縣城淮河對岸的泗州城。
隋煬帝即位後大修運河,《資治通鑑·隋紀四》記載:「發河南淮北諸郡男女百餘萬,開通濟渠」。
汴河與泗州城示意圖
此後淮河與汴河匯合處的汴口(也稱淮口)地位急劇上升,唐開元年間泗州州治遷徙到汴口臨淮縣,遂以臨淮縣城為泗州城。據康熙《泗州志》載:
北枕清口,南帶濠梁,泗州在唐代中後期迅速發展為全國重要的中等城市。據《元豐九域志》記載北宋中期泗州戶口數為53965戶,《宋史·地理志》載北宋崇寧年間泗州總戶口數為63632戶,157351口。據此估計,鼎盛時期泗州城的城市人口應該有數萬人,這在唐宋時期,已經是「準一線」城市的人口規模。
泗州城模擬圖
唐宋時期的泗州,格外繁華。汴河自北而南,穿泗州城而過,成為泗州城市發展的中軸線,行舟參差,舳艫相連,聞名遐邇的普照禪寺靈瑞塔矗立於汴河之畔,熠熠生輝。泗州城與盱眙縣隔淮河南北相望,兩城之間有浮橋相連,故唐宋泗州交通之便利,不光因汴河水運,還因在泗州亦可舍舟登陸,直向東南。
北宋著名詩人蘇東坡,一生中有13次來到泗州,就在他仕途彷徨、處於人生低谷的時候,泗州的美景激發了他對未來美好的憧憬。他寫下《行香子·與泗守過南山晚歸作》一詞,既抒發了他當時的情感,也描繪出泗州燈火闌珊的繁華景象:
飛鴻落照,相將歸去,到了元代,隨著黃河奪淮,大運河改道,泗州地位一落千丈。一方面,伴隨著元朝統一全國,泗州城作為宋金「邊貿口岸」所形成的特定地位蕩然無存。另一方面,汴河大部分河段因黃河奪淮入海而淤塞,元朝政府新開會通河,將大運河自徐州至臨清段取直,而徐州以南,廢棄汴河,利用經泗水故道至淮安清口的河段,從而基本形成今天京杭大運河的格局。汴河的逐漸廢棄對於泗州城而言是一個致命打擊,在元代全國交通經濟版圖上,泗州城的地位已然微不足道。
明祖陵:「龍興之地」的最後榮光明代的泗州一度因為其「龍興之地」的特殊地位而稍有振作。明太祖朱元璋祖籍江南句容,其祖父時移居泗州盱眙。朱元璋於洪武十九年(1386)下令在其祖父原葬地——泗州城北楊家墩修建祖陵,作為其高祖、曾祖、祖父的衣冠冢,至明成祖永樂十一年(1413)全部建成,是為明祖陵。明祖陵帶給泗州城歷史上最後一絲的榮光,每年的各類祭祀活動使泗州城成為朱明王朝的「行宮」,那時的泗州城船舶如流、店鋪林立、商賈蟻集,達到了空前繁榮。
明祖陵神道石刻
清初黃淮水患:扁葉孤城終被淹沒明清兩代河患頻仍,在運河、淮河、黃河諸水道交相侵逼下,泗州這座淮上都會最終在清代初年沉淪於洪波之下。明代萬曆年間,河道總督潘季馴推行「蓄清刷黃濟運」的治水方針,泗州成為「被犧牲的局部」,日益遭受黃淮洪水圍困。
潘季馴《河防一覽圖》
清朝統治者繼續推行「蓄清刷黃」「保漕固河」的方針,據康熙《泗州志》記載,清康熙年間泗州連年遭受洪水危害,堪稱扁葉孤城。清代康熙十九年(1680),走過了與洪水搏鬥的幾百年時光,泗州城已經到了它生命的最後時刻,終在黃淮洪水夾擊下沉入水底,只剩下一片汪洋。此後,雖泗州地方官員於泗州城門樓上理政十餘年,寄治盱眙縣衙近百年,依舊逃脫不了「裁虹並泗」的命運。
洪災模擬圖
歷史如煙,但水淹泗州城的傳說,依然在盱眙鄉野、泗州故裡口耳相傳。千年古城的故事與往事隨著古城的發掘慢慢浮現,泗州城址上這片曾經貧瘠荒廢的土地重新勃發出無窮生機。如今的淮河北岸,透過磚石瓦礫千年古城展露真顏,古泗州的文化印記也散發出獨特的人文魅力。淮河以南,現代化的盱眙新城拔地而起,嶄新的傳奇正在書寫……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