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處沅水與酉水交匯處的沅陵,曾是洞庭湖區乃至長江中下遊地區從水路進入湘西和貴州的必經之地,故有「湘西門戶」之稱。沅陵風景秀麗,山如眉黛,水韻悠長,在沈從文筆下是一個「美得讓人心痛」的地方。而位於沅陵城西的虎溪山,因呈「雙龍搶寶」格局,更是堪輿家眼裡的風水寶地。這裡除了有湖南西漢考古的重要發現——虎溪山漢墓之外,還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龍興講寺。龍興講寺依山而築,飛簷翹角,紅牆青瓦,古樸典雅,莊嚴肅穆。它居高臨下,俯瞰著滔滔沅水,守望著沅陵古城,從容淡定,千年不倦。
從寺院名字就可以看出,龍興講寺不同於一般寺院。這是一所專門講經說法、培訓僧人的寺院,相當於現在的佛學院。既然是「講寺」,自然有其高大上之處。史料記載,龍興講寺始建於唐朝貞觀二年(628年),系唐太宗李世民「敕建」,可見其出身不凡。經歷朝歷代不斷修繕擴建,龍興講寺形成了今天由十餘座古建築組成、佔地近兩萬平方米的大型古建築群。與眾多古建築一樣,龍興講寺也遵循中國傳統建築美學,以中軸線對稱布局,追求平衡與和諧。沿中軸線而上,依次為頭山門、二山門、過殿、天王殿、彌勒殿、大雄寶殿、後殿。左右兩側還有旃檀閣、彌陀閣、黔王宮及東西廂房等。整個建築群高低錯落,結構嚴謹,恢弘大氣。
龍興講寺的頭山門看上去像一座牌樓,實際上卻是一間磚砌的單簷平房。門頭的裝飾也別具一格。佛門乃清淨之地,可龍興講寺門頭的裝飾風格卻顯得生動活潑。上部的「雙龍戲珠」浮雕巧奪天工,中間的「龍興講寺」四個大字矯若驚龍,下部的「西天取經」浮雕栩栩如生。「西天取經」圖中,唐僧騎著白龍馬領隊,孫悟空、豬八戒、沙和尚跟隨其後,師徒四人形態可掬。用神話小說《西遊記》中人物形象點綴寺院門頭,似乎隱含著龍興講寺寓教於樂的良苦用心。
入山門登20級石階,便至過殿。據說此處原有哼哈二將塑像,但現已不存。又上20級石階,至天王殿。這兒原有四大天王塑像,現僅存清代碑記4方。再往上走是彌勒殿,裡面供奉彌勒菩薩和韋馱菩薩。彌勒殿門樓上嵌有「敕建龍興講寺」豎匾。匾是金黃色的,代表皇恩浩蕩,也反映出寺院的地位,無疑是一塊金字招牌。兩側的飛龍和瑞獸,意在營造祥和氣氛。
大雄寶殿是寺院的主體建築,雄偉壯觀,建築工藝也十分精巧。總面積近400平方米的房屋,由24根大木柱支撐。其中有8根直徑達80多釐米的梭形楠木柱,上下小中間粗,柱身還繪有彩圖。據說這是明代以前的古老做法。明清兩代,大雄寶殿曾多次修繕,但仍保留了唐宋時期的建築形式和部分構件。由於既具唐宋的古樸端莊,又有明清的秀麗俊美,大雄寶殿被專家學者視為研究中國古建築的寶貝疙瘩。
大雄寶殿前的二重屋簷之間,懸掛著一塊「眼前佛國」木匾,相傳是明代書畫家董其昌所書。明熹宗天啟年間(1621-1627年),時任太常寺卿兼侍讀學士的董其昌路過徑沅陵,遊覽了龍興講寺。想必是被龍興講寺的崇佛氛圍所感動,董其昌揮筆題寫了「眼前佛國」四個大字。寺院方面大約也覺得這四個字韻味無窮,於是將它摹刻成匾,當作了大雄寶殿的標識。
龍興講寺的後殿又稱觀音閣,供奉觀音。後殿兩側,有旃檀閣和彌陀閣。三閣均為清代建築。此外,寺院右側有黔王宮戲臺,與寺院建築群連為一體。寺院後側不遠處,還有虎溪書院。
由於是唐太宗「敕建」的寺院,龍興講寺無論在官方,還是在佛教界,都具有崇高地位。那麼,唐太宗當年為什麼要在遠離京城的沅陵修建一座「講寺」呢?沅陵乃古黔中郡之地。沅陵城西約7公裡處的窯頭古城遺址,已被考古專家認定為楚國黔中郡的郡治。黔中郡歷來是五溪蠻(又稱武陵蠻)聚居區,儘管歷代朝廷名義上在此設置了郡縣或羈縻州,但實際上蠻夷一直都是叛附不定。東漢時期,打了一輩子勝仗的伏波將軍馬援,率軍徵伐五溪蠻,竟然在沅陵壺頭山被困達數月之久,最後病死軍中。由於出兵徵伐代價太大,歷代朝廷對五溪蠻都儘可能採取懷柔政策。唐太宗「敕建」沅陵龍興講寺,目的是希望用佛教來教化蠻民,歸順朝廷。
不過,唐太宗用佛教來教化蠻民的策略,效果似乎不太理想。雖然佛教在湘西得到了廣泛傳播,但五溪蠻反叛之事仍時有發生。隨著佛教在唐代盛極而衰,後來的中原朝廷更傾向於利用儒家文化來開化蠻民。作為官寺的沅陵龍興講寺,也就為文人儒士提供了講學機會。其中影響最大的,當屬明代思想家王守仁。
王守仁(1472-1528年),字伯安,號陽明,浙江餘姚人。王守仁是「陽明心學」的創立者。心學是儒學的一個學派,其宗旨在於「致良知」,意即每個人應當在實際行動中實現良知,知行合一。明武宗正德元年(1506年),時任兵部武選司主事的王守仁,因觸怒宦官劉瑾,被杖四十,貶為貴州龍場驛丞。正德四年(1509年),王守仁謫戍期滿,復官廬陵縣(今江西吉安)知縣。赴廬陵途中,路過沅陵,應當地士人之邀,於龍興講寺講授「致良知」之學說,為期一月有餘。湖湘學子聞訊後,紛紛前往沅陵龍興講寺問學,盛況空前。
由於王守仁在龍興講寺講學影響甚廣,30多年後,王守仁的門生徐珊等人,在龍興講寺後側修建了一座虎溪精舍,以示紀念。明隆慶年間,郡守徐延綬將虎溪精舍增置為學舍。崇禎初年,守道樊良樞再次擴建學舍,並更名陽明書院。明末,書院毀於戰亂。清雍正四年(1726年),郡丞黃澍重建書院。雍正十一年(1733年),沅陵知縣趙念增在其中設義塾,改為虎溪書院。
一直到民國時期,龍興講寺都是常年香火旺盛。上世紀30年代,龍興講寺內有各種塑像220多尊,可惜在1949年以後都被毀損。也就是說,現存的龍興講寺,其實是一座空寺,只剩下了古建築。儘管如此,龍興講寺仍於1996年列入了「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可見其價值非凡。如今,沒有了佛像、沒有了僧侶、沒有了香火的龍興講寺,依然默默守望著一方水土,護佑著一方百姓。這是龍興講寺之幸,更是古城沅陵之幸。(文/謝志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