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與大家分享了四種錯誤的溝通方式,那麼今天就跟大家分享一下比較好的溝通方式。
一、從事實角度來與對方進行溝通
什麼叫事實呢?那就是不帶任何的評判。比如說:「你總是亂讓東西。」這個叫做帶評判的事實,為什麼說帶評判呢?你說他亂扔東西,究竟如何個亂法,什麼樣叫不亂扔呢?所以這個就是主觀的評價,所以你需要告訴孩子,比如說:「」孩子,你把襪子丟在了地板上。」這個就是不帶評價的事實。
事實上,我們的評判評論通常是出於我們的意見,我們對這個事實有著自己的看法、意見,可以這麼說,事實和意見的混淆,事實上是溝通的難點,我們在溝通經常分不清楚什麼是事實,什麼是意見,比如說我們剛才講到的,我們可以說他總是遲到,這個就是意見,可是我們要說事實,他平均每周遲到三次,每個人對此可有不同的意見,你的意見是他總是遲到,但你不能用這個意見代表事實,你只能說他每周平均遲到三次。事實不會引起爭論,所以要講清事實,認清事實。
二、明白自我感受
明白自我感受就是你要能夠把自己的感受弄明白,有時候我們不太清楚自己的感受,會被一些的事實、現象、意見淹沒了,結果我們不知道自己是什麼感受,也沒辦法讓對方知道我們的感受,對方能夠感受到的就是我們的意見,因為你的感受帶給對方的也是一種真實的感受,但是你的意見帶給對方的也就是一種意見,意見就會爭吵,感受會彼此的理解、包容。
我們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很多教育理念告訴我們要共情,我們要能說出孩子的感受,要引導孩子說出他的感受,當你去用意見、用你的評判來溝通的時候,帶來的就是對方也是評判、意見,如果你能夠說出他的感受,他就能夠體恤你的感受。
比如說現在小孩子烏龜死了,如果你跟他講說沒關係了,我再給你買一隻,這叫意見,這不是她的感受,這是你的意見,沒關係,不要去想他了,你第二個意見就是再去買一隻給你,這個是解決不了孩子問題的;但是你如果說,孩子,看得出你現在非常傷心,他就覺得有人能夠理解到他的感受。他能夠感受到的是愛,家長感受是同情,他能夠感受到就不再是意見了。
三、表達需求
表的意思就是表示出來,前面弄清楚了事實,弄明白了你的感受,然後你還要表達你的需求,需求就是你前面的事實加上感受,事實上就映襯出你內心的一種需求,所以你要把這個需求很明確的表達出來,表達得越清楚,對方就越容易能夠與你達成共識。事實上每個人內心有一個需求,要去找出這個需求,為什麼批評呢,到底需要什麼呢?不要去批評人,要表達你的需求,如果你能夠直接說出需求,你就會發現,引起對方積極的回應,這個很重要,這就要求我們不僅要了解自己的感受和需求,你也要體會對方的感受和需求,在溝通當中首先我們要了解自己的感受和需求,如果你連自己的感受和需求都了解不清楚,你怎麼去了解對方?所以我們要先弄清楚自己的感受和需求,然後用心的去體會對方的體感受和需求,當你能夠做到這個的時候,會發現表達需求時候會比較中肯,會體會到對方的感受和需求,提出來的需求不會太苛刻,不會太不近人情。比如說一個媽媽對孩子講,孩子啊,你的成績不好讓媽媽感到很擔心,你看,很擔心是一種感受,這個很好,你表達了自己的感受,可是你的需求不是很清楚,你的成績不好跟媽媽的需求有什麼關係?所以孩子就會很盲目,他就會覺得我媽媽就是要我成績好,所以他可能作弊,去偷抄,用各種手段想讓成績好起來,媽媽就不擔心了,所以,這種帶來的結果也不好,因為孩子不知道你真正的需求是什麼,如果你這麼說可能孩子就會更明白一些,你說,孩子,媽媽擔心你考不上大學,沒有一個非常過硬的本領或技能,最終你會找不到工作,因為你現在一直成績不好,所以我覺得很擔心,你看我很擔心是感受,考不上大學,沒有辦法獲得一項比較過硬的本領或者技能,以至於找不到工作,這個是根源,你真正擔心的是他沒有過硬的本領,找不到工作,這個是你真正的需求,你是需要你的孩子獲得真正的本領,不僅僅是成績好,你這樣子講他就明白,媽媽是讓我多學東西,我要多用心去學,而不是僅僅追求成績好,這個需求就非常清楚了
四、尋求幫助
1.事實在這裡,感受在這裡,需求在這裡,最終我來尋求你的幫助,溝通最後一步就是需要你的幫助,我們可以主動的請求對方來幫助我們,以滿足我們的需求,因為你前面都說出來了,所以尋求幫助事實上是理所當然的。但是我們一定要留意,我們是請求幫助不是命令,兩者最大的區別是:當你去尋求幫助的時候,你就不會去期待別人一定要有合你心意的回應,她也可以拒絕。
2.當你尋求對方幫助的時候,一定會體會到對方的感受和需求,不會自私的讓對方幫你,而不想想對方的感受如何,對方如果這樣幫你,其實她很為難,這個就是命令。
3.尋求幫助的時候,我們要儘可能的說出希望對方做什麼,而不是對方不需要做什麼,儘量說積極,而不是說不,更多的要說正面的話,這樣尋求幫助被接納的可能性會高很多。比如說,家長經常對孩子講說,不要躺著看書,但是可以積極正面的說:寶寶,我們坐起來看書。這個就是一個積極正面的語言。
試試以上幾種正面的溝通方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