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類文明發展歷史當中,姓氏一直是一個極為重要的脈絡。姓氏伴隨著我們每個人的一生,我們可能不會過度在意它,但它代表著著我們的家族、出身,我們實在難以想像,一個人若是沒有姓氏該是怎樣的場景。而在中國古代,姓氏則更加重要,在宗法制度構建的社會當中,姓氏是血緣關係的紐帶,它作為文化符號,中華文明的活化石,是文化的重要載體。
「姓者,統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別其子孫之所自分。」(《通鑑外紀》)自古以來,華夏子孫都以姓氏作為家族和血脈傳承的標誌,它標示著一個人的家族血緣關係,一經產生,世代相傳,一般不會更改,許多姓氏擁有數千年的歷史。而在中華民族五千多年的悠久歷史中,誕生了不計其數的姓氏,一句《百家姓》當中的「趙錢孫李,周吳鄭王」,琅琅上口,流傳千年。那麼,這眾多古老的中華姓氏的起源,你都知道嗎?
提起中國最古老的姓氏,許多人可能都不知道是哪個姓,其實我們對於構成這個姓氏的字十分熟悉,它就是「風」。「風」姓誕生於河南,相傳六千多年前,華夏民族的始祖伏羲帶領人們來到現在的河南淮陽,建立部族,繁衍生息。伏羲教人結網捕魚、馴化飼養牲畜、烹製食物、製作武器用以捕獵和戰鬥,人類部族迅速壯大。而隨著人類數量的增多,如何區分身份成為難題。伏羲為了解決這個問題,規定了姓氏,制定了婚嫁制度。伏羲氏姓「風」,故而「風」成為中華第一個姓氏。
不過,中華姓氏最主要的起源,卻不是伏羲風氏,而是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炎帝和黃帝。在中國古代的傳說當中,除炎黃二帝以外,還有女媧氏、燧人氏、伏羲氏、蚩尤氏、少吳金天氏、顓頊高陽氏等眾多著名的氏族首領,但炎黃二帝能夠被華夏民族尊為人文始祖,就是因為我國眾多的姓氏都起源於炎黃二帝。
《國語》記載:「昔少典娶於有轎氏,生黃帝、炎帝。黃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異德,故黃帝為姬,炎帝為姜。」這就說明,炎帝和黃帝也是有各自的姓氏的,黃帝居住在姬水旁,故姓「姬」,炎帝居住在姜水旁,故姓「姜」。
炎黃二帝的後代是許多中華姓氏的始祖,比如炎帝的後代就分出祝融、共工、夸父、蚩尤等幾支,這幾支又不斷繁衍分化,誕生出申、許、齊、高、姜、呂、賴、龔等二百多個氏,而這些氏,最終又發展為姓。根據學者考證,光是炎帝一脈,就誕生出247個姓氏,這其中還不包括那些消失在歷史長河中的支脈。
當然,有的讀者可能會疑惑,姓氏不是代代相傳的嗎,為何炎黃二帝等人的家族卻是姓氏越傳越多?這其實與中國古代的命名方法多樣有關。在母系氏族社會裡,許多人不知其父,只知其母,故而他們便直接以母親為姓,而這也是遠古時期許多姓都是女字旁的原因。在古代,中華姓氏還會以邑為氏,即以自己生活的封地的名字為氏。根據統計,以邑為氏的姓氏超過兩百個,其中尹、魏、韓、智等都是以邑為氏。中華姓氏還會以居地為姓,比如炎帝的姜姓,黃帝的姬姓。相傳,上古時代大舜曾生活在姚墟,因此他以「姚」為姓。東郭、南郭、西郭、北郭、東門、西門等都是以居住地為姓。除此以外,中華姓氏還會以國為氏、以先人字姓、以官職為氏、以職業為氏、賜姓改姓等。由於中華姓氏命名的方法和形式實在太多,故而中華姓氏在演變的過程當中越來越多。
以中國第一大姓「李」姓為例,它的來源和得姓始祖,就有許多種說法。主流觀點認為,李氏源出嬴姓,血緣先祖為東夷族首領皋陶,在大舜統治期間,皋陶被任命為大理,即掌管刑法的官,遂以官命族為理氏,先為理氏,後為李氏。得姓始祖為李利,李耳為李氏的第十一世。
至於「理」氏為何會演化為「李」氏,也有不同的說法。段玉裁《說文解字·木部》曰: 「古李、理同音通用, 故行李與行理並見, 大李與大理不分。」這也就是說在當時理與李本就同音通用,沒有什麼區別。
不過,也有傳說「理」氏之所以改為「李」氏,源於圖騰崇拜。皋陶的家族以官名命為理氏,直到商朝時,他的一個叫做理徵的後代依舊擔任大法官。這位理徵執法剛正不阿,得罪了商紂王,被商紂王殺害,他的夫人契和氏帶著理氏子孫逃命。在逃難路上,理氏眾人饑渴難耐,只好採摘李子樹上的果子充飢解渴,這才保全了性命。為了紀念李子樹的救命之恩,同時也為了改姓避難,理氏子孫遂改為「李」氏,這才有了「李」姓。據說,在古代時,許多李氏子孫以李樹為圖騰樹,家中院子裡都會種植很多李樹,比如唐朝宮苑裡就有很多李樹,李白家裡也有桃李園。
關於「李」姓,其實還有許多傳說和故事,而「李」姓也只是成百上千中華姓氏中的一員,這樣一看,就知道中華姓氏背後蘊含的文化底蘊,是多麼的深厚。那麼,你知道你的姓氏,還蘊含著哪些故事嗎?
參考資料:
《通鑑外紀》劉恕
《國語》左丘明
《說文解字》段玉裁
《百家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