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一天,你擁有了一項特異功能,能夠在現在與過去間穿梭,你最想改變什麼?是嘗試重頭再來,挽回那個失去的愛人?還是重新做一次選擇,學另一個專業,做另一份工作?又或者只是單純地說出那句,一直都沒能說出口的話?
這樣的假設我們多多少少都曾做過,只不過生命總是在單向行駛,無論我們是否願意,過去的日子裡總是難免充滿各式各樣的遺憾,所以我們才會迷戀「後悔藥」,迷戀多啦A夢的時光機,迷戀「穿越」這個話題。
然而最近幾年,「穿越」似乎被文學界濫用了,題材小說越來越多,質量方面卻良莠不齊,漏洞大於腦洞,看著不覺得過癮,只覺得胡扯,遭人厭棄。
如果你也已經對穿越文學產生了厭煩情緒,不如看一看這本《未竟之夏》,它不是依靠腦洞的穿越,而是依靠科學的穿越,在這樣一次穿越中,它不僅情節連貫,酣暢淋漓,更加揭示了人類社會的普遍遭遇,以及人類終其一生都無法迴避的永恆話題。這看起來像是一次對穿越文學的拯救。
01/
《未竟之夏》這本書主要講述的是一個在性侵事件中生下來的孩子試圖回到過去,阻止悲劇發生的故事。
故事起始於2007年,主人公盧娜的媽媽因為抑鬱症自殺,只留給了她和妹妹幾卷錄像帶,錄像帶中記錄了媽媽與抑鬱症抗爭的痛苦經歷,這種痛苦不僅纏繞了她30年,剝奪了她的生命,同時也使他們的家庭一直蒙罩在陰影之中。受著錄像帶的指引,盧娜發現,這一切源於1997年的一場性侵事件,而她就是這次性侵的產物。
在母親的指引下,盧娜和妹妹一起來到母親的家鄉,想要揭開全部的秘密,就在接近老房子的時候,盧娜突然發現1997年與2007年就像是兩條平行向前的軌道,她似乎獲得了某種在軌道間跨越的能力,此外,她在「30年前」這一時段裡所做的任何事,都會給「今天」帶來變化。所以她決心阻止那場悲劇的發生。
但是,她是那場悲劇的產物,如果悲劇避免了,是不是意味著她將不復存在?那麼她愛上的那個「30年前」的男人該怎麼辦?這些問題始終困擾著盧娜,帶給她極大的痛楚。她似乎感受到了自己的身體與意識在一次次穿越中一點點地消解,她不願失去生命,不願離開那個男人,但在這場愛與生命的抉擇中,對媽媽的愛戰勝了一切。
02/
《未竟之夏》是一部很有吸引力的小說,這本書的亮點在於,它運用了三大核心理論來推動故事情節的發展,使整個故事的構思看起來十分完整、嚴謹,同時帶有很強的科學性與社會性。
NO1.抑鬱症。
在《未竟之夏》這部小說中,一切故事的起始源頭就在於盧娜媽媽的抑鬱症。因為始終無法從過去的陰影中走出來,媽媽在心理上承受著巨大的壓力,這種壓力不僅摧毀了整個家庭,擊垮了她致愛的丈夫,拖垮了她致愛的女兒,同時也使自己備受折磨,不得不選擇終結自己的生命。
現如今,抑鬱症已經成為了十分普遍的話題,數據顯示,截止2017年,全世界已有3.5億人換抑鬱症,自殺死亡率高達15%。在如此嚴峻的患病形式下,我們似乎仍沒有做好應對的準備,對於抑鬱症的錯誤認識依然普遍存在。
90%的人不清楚抑鬱症會導致自殺,50%的人是通過明星八卦接觸到抑鬱症的話題,在患病群體中,僅有10%尋求系統的醫學治療,70%左右仍不清楚應該如何尋求幫助……類似的數據還有很多,這些數據都在告訴我們,抑鬱症已經成為了一個社會性的災難,而我們還蒙在鼓裡,像個不懂人事的孩子。
所以如何對抗抑鬱症,能否掐斷疾病的源頭,又該如何專業地對待身邊的抑鬱症患者,及時發現患病的傾向,這些都是我們不得不思考和學習的內容。
NO2.平行宇宙
《未竟之夏》另一亮點在於,它並非將穿越推給了無釐頭的腦洞,而是將這一話題引向了科學的未知之域。主人公盧娜通過平行宇宙,在現在與過去中來回穿梭,她在過去所做的任何一件事,都會在現在的時空裡留下痕跡,而這也構成了全書的核心脈絡,使情節得以自然發展。
平行宇宙理論簡單來說就是,世界並非由單一的宇宙組成,在我們生活的宇宙外,同時存在著其他的宇宙。科學家認為,在平行宇宙中,可能存在我們的其他版本,這些版本可能是現在的我們,也可能是過去的我們。
也就是說,平行宇宙中的我們,是我們在不同時刻的真實寫照。一旦發現跨越平行時空的秘籍,也許人類就能掌握改變命運軌跡的方法。
對於平行宇宙理論的應用,本書的作者不是第一人,早在2014年,轟動一時的《星際穿越》這部片子就已經將這一理論搬進了大眾的視野,並引發了十分激烈的爭論。
但在眾多平行宇宙理論的作品中,《未竟之夏》算是相當淺顯的一本,它用十分通俗的解釋將這一理論植入到我們的生活,激起了讀者的興趣和聯想。
至於平行時空是否真的存在,似曾相識以及第六感等「靈異」的現象,究竟源於某個未知的空間,還是僅僅是大腦的錯覺,科學家有科學家的說法,小說家有小說家的幻想。在一切蓋棺定論之前,也許我們可以允許,留一點暢想的空間給自己。
NO3.受害者有罪論
小說中,盧娜的母親之所以會陷身於抑鬱的狀態中,有很大一部分原因就在於她不敢說出她做過的事情,她認為這些錯誤來源於她,面對那樣一個有權勢且受人尊敬的施害者,所有人都會認為是她的錯,是她勾引了他。
這種受害者有錯論源於人類本能的認知偏差,認為受害者本身的行為存在問題,才會招惹這種不幸,這種非理性的認知在性侵事件中的存在最為普遍,旁觀者往往責怪受害人不夠檢點,穿著暴露、不正經等等,並用這些激烈的言辭給予受害者二次傷害。
但強姦事件的發生真的如同眾多旁觀者認為的,是受害者的錯嗎?美國堪薩斯大學曾舉辦過一場名為「what are you wearing?」的展覽,用以展示性侵事件發生時,這些受害者女性穿著的服裝,而展覽結果顯示,絕大部分受害者所穿的,只是普普通通的衣服而已,運動服、休閒服佔據了很大的篇幅,這些衣服就像受害者的一雙雙眼睛,在盯著那些語言暴力的使用者,在追問他們,「我們到底有什麼錯」。
所以,永遠不要試圖將原罪推給受害者,這是人類社會最基本的道德底線。
03/
本書的作者羅恩·科爾曼是英國著名的暢銷書作家,榮獲過多項新人獎,她十分擅長利用細膩浪漫的文筆,來描繪人類之間的情感,用溫柔而堅強的筆觸,探討「愛與失去」這個人類永恆的話題。
在《未竟之夏》這本書中,作者延用了她以往的風格,用嫻熟的手法來描繪愛與失去之間的糾葛,它帶給了讀者最渴望的愛,又為讀者創造了一個虛擬的空間,使時光倒流,彌補失去所愛的遺憾。
作為一本略帶懸疑性質的小說,《未竟之夏》也有其不完善或者說存在爭議的地方,比如在一次次穿越中,兇手自始至終是不是同一個人,盧娜的媽媽為什麼突然復活,又如何擺脫了夢魘,盧娜究竟該不該消失,媽媽最後那句話又是什麼意思……這些都只能由讀者自己去發現。
但無論如何,正如毛姆所說,「好的小說不是沒有缺點,而是缺點很少。」對於這樣一部小說,讀者怎麼看它,更重視閱讀過程中的哪種體驗,這就是見仁見智的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