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抑鬱症都是父母的錯嗎?作為受害者的孩子有責任嗎?

2020-12-16 騰訊網

文章非常長,所以在開頭給出我的結論:孩子的抑鬱症不都是原生家庭父母的錯,但與父母有相當大的關係。作為受害者的孩子本身不具備任何責任,但當孩子成人後,就應當與父母一起分擔這些責任。

下面將問題分為兩個部分來解答:

1.孩子患有抑鬱症都是原生家庭父母的錯嗎?

2.作為受害者的孩子,就完全沒有責任嗎?

第一個問題:孩子患抑鬱症是否都是父母的錯?

抑鬱症是眾多神經症中的一種。神經症患者一般都會有神經症人格,這個概念會在文中頻繁提及。神經症人格可以簡單理解為扭曲的人格,心理學家卡倫霍妮對神經症的定義是:個體的生活方式與同時代的人們所共同認可的生活模式不符合。

神經症與童年的關係,一直是心理學領域在不斷討論、爭執的問題。我所了解的絕大多數心理學家,譬如弗洛伊德、拉康、榮格、卡倫霍妮、甚至阿德勒都認為神經症人格的形成與童年脫不了干係。

心理學家對童年與抑鬱症的看法

在這個問題上,心理學家們有著相似卻不同的看法。弗洛伊德是其中比較具有代表性的一位人物,他有著一個較為清晰肯定的觀點:一個人的童年將會影響他的一生。一個幸福的童年必將迎來一個幸福的人生!而我上文中提到的其他幾位心理學家,與他都有不同的看法。

以卡倫霍妮為例,她認為童年對我們的人生有巨大影響,但這種影響不是決定性的。我們依舊可以依靠自身的努力擺脫童年陰影。卡羅霍妮的看法可以代表大多數心理學家對於童年和人生的關係:很重要,但並非決定性。

抑鬱症與童年創傷

大多數的抑鬱症都可以歸咎於童年創傷。但是童年的創傷是多種多樣的,它們與父母是否有決定性的聯繫呢?

這裡舉一個抑鬱症患者的例子,她在約5歲時受到了一位親戚的猥褻。當時的她沒有把這件事和任何人說。這件事成為了她長大以後抹不去的陰影,它們看似與她的父母是無關的,但實際並非如此。那時的她並不知道她的親戚與她在做的事情是什麼,也不知道這有悖倫理道德。加上她的父母從小就對她比較忽視,一旦有不順心的事就會對她打罵。所以她沒有把猥褻的事情告訴他們的原因,而她的父母也沒有過問。

年幼的她沒有任何選擇,只有選擇發展出神經症人格(討好迴避型人格),來保護自己。神經症人格不斷侵蝕著她,最後導致了抑鬱症的發生。

抑鬱症與父母的關係

很多童年陰影與父母並沒有直接的關係。有的人遭受了校園暴力、凌辱;有的人過早經歷了親人的死亡;有的人則被親戚、朋友或者陌生人猥褻。這些事件都足以對一個孩子造成巨大的童年創傷。

它們看似與父母沒有聯繫,實則相反。正是因為父母沒有很好地盡到自己的責任,在關鍵的時刻給予孩子足夠的關心和幫助,才會導致孩子在成長的路上變得抑鬱自卑、人格扭曲。

個體心理學創始人阿德勒在他的書中《自卑與超越》中說過:「……與別人交往的首次經歷來自父母,如果他們的合作是不融洽的,孩子就不能學會合作……」 「當父母在子女面前抱怨時運不濟、人心險惡時,這樣做也會妨礙其社會興趣的發展……孩子長大後,會對同伴產生類似的歪曲看法……一旦社會興趣受到阻礙,剩下的就只有自私了……」 「母親是第一個影響子女職業興趣發展的人。孩子在四五歲時受到的訓練和教育,對孩子在成年後的活動範圍有決定性的影響。」

從這些言論中我們不難看出,阿德勒認為父母對孩子的成長是起到決定性影響的。阿德勒認為,如果在兒童時期沒能從父母處學會如何面對人生的三大問題(我們生活在地球上;我們與他人是關聯的;我們男女有別),那麼兒童就會選擇患上神經症人格、戴上面具、來逃避生活,抑鬱症便是其結果之一。

卡倫霍妮也持有類似的看法。在《自我分析》一書中她有說到:「神經症傾向在生命早期發展起來。一個小孩在父母威嚴的壓力下變得順從還是叛逆,這也部分取決於小孩的先天條件……由於父母的關係,他對自己是一個擁有自我權利和義務的個體的認知可能被阻礙了。

這樣惡劣的環境帶來的結果是:孩子沒有發展出恰當的自尊。所以孩子們必須發展神經症傾向,以抗衡自己的不安全感、恐懼和孤獨,最終患上了抑鬱症。」這裡霍妮所提到的小孩的先天條件,決定的是面對父母不正確的教育,小孩會變得叛逆還是順從。叛逆和順從是神經症的兩個不同方向,也就是說霍妮認為,無論小孩天生樂觀或者悲觀,父母錯誤的教育都會導致孩子形成神經症人格,為抑鬱症埋下了伏筆。

到此為止,第一個問題的答案逐漸清晰了起來。孩子患有抑鬱症並不完全錯在父母,但是與父母有著相當的關係。有些事情父母無法避免,但是父母有責任關心孩子,給孩子足夠的依靠,讓孩子感受到愛。如果達不到這些條件,孩子感到孤立無援,就不得不發展出扭曲的神經症人格,來進行自我防禦。

第二個問題:作為受害者的孩子有責任嗎?

要討論這個問題,我們需要了解什麼是責任。新華詞典中,對責任有兩條定義:應盡的義務,分內應做的事。應承擔的過失。很明顯,在自己的人格發展道路上,孩子並沒有任何應盡的義務或者分內應該做的事,更不如說,他們無能為力。而父母作為的成年人,有義務關心照顧好自己的孩子,以保證其身心的健康發展。所以我對這個問題的一半回答是:孩子是毫無責任的,孩子是無辜的。

我們終究會長大

但是我們不能永遠當個孩子,孩子總有長大的那天。成年以後,童年的創傷可能如影隨形,把我們折磨得痛苦不堪。有的人患上了各種精神心理疾病,在生死邊緣苦苦徘徊,掙扎。其中不少人把責任全都歸咎於父母以及自己年幼時候不幸的經歷。我認為這是欠妥的。

因為此時我們已經是成年人,已經擁有獨立思考的能力,不再是那個遇到困難只能使用神經症傾向(誇張、討好、迴避)來解決問題的孩子。我們有了義務。我們有義務關心自己的父母,有義務為國家貢獻自己的勞動力,有義務照顧好自己。這些義務就是我們作為成年人的責任。

面對這份來自過去的痛苦,與父母一起承擔這份責任

而面對自己的抑鬱症,不斷去發現、去超越、去克服,讓自己扭曲的認知逐漸回到正軌,也成為了我們的責任之一。這很困難,但我們必須去面對。所以,我對這個問題的另一半回答是:當自定義受害者的孩子長大後,他就不是毫無責任的了。他應當與父母一起承擔這份責任,照顧好自己。除非他的心智永遠停留在了孩子的年齡。

綜上所述,我對原問題的回答是:孩子的扭曲人格並不都是原生家庭父母的錯,但與父母有相當的關係。作為受害者的孩子本身不具備任何責任,但當孩子成人後,就應當與父母一起分擔這些責任。

(本文中大部分的術語和觀點都來自卡倫霍妮,因為我看她的書比較多,並且相比其他心理學家而言我更喜歡他的看法)

關注心理健康,每天分享一些心理學知識和有趣治癒的內容,希望能在黑暗的世界中為你帶來一縷微光,歡迎關注我的微信公眾號:鋼鐵防彈玻璃心。

愛你們

參考資料:

1. 新華詞典 責任

2. 阿爾弗雷德·阿德勒《自卑與超越》

3. 阿爾弗雷德·阿德勒《神經症問題》

4. 卡倫·霍妮 《我們時代的神經症人格》

5. 卡倫·霍妮《自我分析》

相關焦點

  • 你有受害者心態嗎?很多父母都有這種心態,把孩子拖進痛苦深淵
    「受害者心態」的實質是什麼擁有「受害者心態」的人,習慣將自己定位為情境中的「受害者」,因為這樣就可以不用承擔責任,也不用去努力改變現狀,抱怨、責備,遷怒於他人,便成了常態。大多數父母都有「受害者心態」看過《一家人之名》這部電視劇的朋友,都非常痛恨陳婷,其實很多父母都有「受害者」心態,只不過沒有陳婷那麼嚴重罷了,並時不時地表現出來。
  • 抑鬱症的我們,總是責怪父母,但是作為兒女,我們又合格了嗎
    抑鬱症患者的自我保護機制非常強,只要感受到一點對自己有威脅的地方,就會立馬反擊。哪怕對方說的沒有問題,但是只要覺得刺激到了自己,還是要反擊一下,就好像別人說,讓自己忙起來,就不會這麼壓抑了,抑鬱症患者會馬上說:抑鬱症的一個特徵就是懶惰!你不理解我!可是,對方說的有問題嗎?
  • 對父母來說,抑鬱症孩子自殺是自私的行為嗎?
    現在孩子的生活越來越好了,但是抑鬱症卻越來越低齡化了,甚至有不少孩子因為抑鬱症選擇了自殺。在這些新聞裡,我們總是能看到這樣的評論,「孩子太自私了,父母養他到這麼大,他沒了,讓父母怎麼辦?」那麼,對父母來說,抑鬱症孩子的自殺真的是自私的行為嗎?
  • 媽媽就應該背所有的鍋嗎?孩子一切都是媽媽的責任嗎?
    如果是這樣說:那教育孩子,爸爸可以不用出現,而隔代親的奶奶更沒有資格,說道我們的孩子不是嗎?那我們生孩子為了什麼呢?如果自己都沒有權利,管教孩子。做什麼都是錯的,那何必要生孩子呢?難道就是為了續香火嗎?
  • 孩子遇事愛推卸責任,可能是「受害者心理」作祟,家長要及時糾正
    導讀:孩子遇事愛推卸責任,可能是「受害者心理」作祟,家長要及時糾正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孩子遇事愛推卸責任,可能是「受害者心理」作祟,家長要及時糾正!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孩子抑鬱了,父母是有責任的
    心理學家與她抑鬱的病人交談並做筆記如果孩子患上抑鬱症或有抑鬱症傾向的家庭,母親一般性格都不太好母親批評教育孩子沒有問題,這是她的責任和義務。但要注意方式、方法和態度。偶爾口無遮攔說說還可以,但長此以往不注意交流方式,對孩子的心理健康影響非常之大。無形中傷害了孩子,自己還不知道,還認為她是「為孩子好」。「為你好」這句話,快成負面詞了。越來越多的人,不接受「你為我好」,就可以訓斥、打罵,甚至侮辱我等。
  • 孩子患上抑鬱症,作為家長的您,需要經歷這些階段
    持續的情緒低落,整宿的失眠,幾乎快要摧毀了我,沒有一個人能體會那種折磨,也沒有一個人能給予自己幫助,更令我傷心的是,在父母眼裡,我的不愛說話,愛發脾氣,整天愁眉苦臉,被他們當作了不開心,從來沒有加以關心。其實,這樣的人不在少數。孩子得了抑鬱症,家長需要經歷這3個階段?
  • 作為孩子的父母,您有自己的教育原則嗎
    嶄新的生命,需要萬千般的呵護,都希望寶寶健康快樂,長成參天大樹。然而,在教育的道路上,作為父母的您是不是有自己的教育原則呢?每一個孩子都有選擇自己生活狀態和目標的權利,可是這個權利被父母剝奪了。最後,暴力打罵孩子在法律上是否允許?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很容易犯錯,而父母的責任就是幫助孩子糾正錯誤,糾正的方法有很多種,而暴力對待孩子是最後一種方法,也證明了父母在這之前的方法是失敗的,不起效果的。如果孩子非要使用暴力打罵的方法才能教育,這是家庭教育的可悲之處。對孩子造成的傷害是潛在的和長遠的,孩子會生活在恐懼當中,長大以後會對周圍充滿敵意並且有暴力傾向。
  • 把孩子「誇」出抑鬱症:爸媽,你們高興了嗎?
    孩子已經得病,母親卻言語相譏。醫生在給孩子複診抑鬱症的時候,看到孩子在認真的看書,就隨口誇獎了孩子。說到:這孩子真用功啊!不料孩子的母親緊接著說了一句「用功,假用功」,話裡充滿著鄙夷嘲諷的感覺。不知道這樣的話曾經對孩子說了多少。哪怕孩子現在已經確診抑鬱症了,還是不知道自己的問題所在,依舊冷言冷語的刺激孩子。家長知道孩子為什麼得抑鬱症嗎?
  • 爸媽你知道嗎?你的孩子正在抑鬱症中掙扎,抑鬱症低齡化有多可怕
    你累嗎?」我聽到這句話我震驚了,十幾歲的我滿腦子的三毛和荷西的愛情,滿腦子的撒哈拉,根本不會想去死,這個看起來小小的女孩子每天坐在窗前想著離開這個世界,真的嚇到我了,我順勢坐下來了,她說你知道嗎?我每天頭疼睡不著,我覺得人生一點意義都沒有,每天要吃很多的藥,父母帶她看醫生。
  • 抑鬱症、平行宇宙、受害者有罪論……你感興趣的社會熱點都在這
    90%的人不清楚抑鬱症會導致自殺,50%的人是通過明星八卦接觸到抑鬱症的話題,在患病群體中,僅有10%尋求系統的醫學治療,70%左右仍不清楚應該如何尋求幫助……類似的數據還有很多,這些數據都在告訴我們,抑鬱症已經成為了一個社會性的災難,而我們還蒙在鼓裡,像個不懂人事的孩子。
  • 孩子真的就是父母自私的產物嗎
    昨天在平臺上看到一個50多歲的母親談了一個觀點,她不認可父母的偉大。父母並沒有經過她的同意,也沒有和她商量,就把她帶到這個世界上來了。沒有長遠的規劃,也沒有充足的準備,一切只不過是為自我養老的考慮。照她這麼說,她的女兒是不是該恨她,畢竟她自作主張,把女兒帶到這個世上,每天拼命工作加班加點,還買不起房,找不到心儀的結婚對象,這一切苦難都是她帶給女兒來體驗的不是嗎?
  • 「知道你哪裡錯了嗎?」父母對孩子的反問,只會讓孩子摸不著頭腦
    有天下著小雨,小編在街上走著,看到一個小男孩不小心摔在了泥坑裡,他媽媽把他拉起來後,當街就開始訓起來:「你知道你錯在哪裡了嗎?你回憶看看,我跟你說過多少遍了?你是不是根本就不想出去玩了?你知道身上穿的衣服我花多少錢買的嗎?你這麼糟蹋對嗎?」而小男孩呢?面對媽媽一連串的質問,臉上寫著茫然,除了哭還是哭。
  • 心理專家培養三個抑鬱症孩子,父母要反思,沒有愛的教育都是枉然
    導言:「抑鬱症」泛濫網絡,不是孩子太脆弱。相信很多人跟我一樣,深有感觸。挫折教育似乎成了中國教育的主流,父母和孩子之間永遠隔了一道叫做「階級」的大河,我們可以仰慕父母,卻無法接近他們。這個結果有多諷刺?你以為孩子最不需要父母的愛,但是正因為他們失去了父母的愛,才變得抑鬱終生。
  • 為什麼抑鬱症患者都很仇視父母?都是原生家庭的錯
    目前關於抑鬱症測量量表的測試有很多,國際上普遍採用的是dsm-5為測量標準。 我們可以嘗試對抑鬱症患者的行為特徵做出分析,抑鬱症患者往往覺得自己不配活著,常常攻擊自己,並且覺得自己是一切的受害者,消極看待這個世界。
  • 抑鬱症會遺傳給孩子嗎?會產生哪些影響?你關心的都在這裡
    抑鬱症會遺傳給孩子嗎  一位媽媽的諮詢:她的孩子今年15歲,突然就不愛上學了,也不喜歡和同學交往,以前喜歡的事情現在都沒興趣。  這位媽媽她自己有抑鬱症,常年吃抗抑鬱藥,所以她非常擔心是不是孩子也遺傳了抑鬱症?
  • 抑鬱症的孩子都是父母培養出來的。
    我有一個同事叫小麗,有一天我聽到她在和自己的孩子打電話,她的語氣非常強硬,幾乎是連吼帶罵的。我聽到她說,他媽的每次都考97.98分,你都不能考個100分嗎?你考不到100分我就不回家,你就不要想見到我,打完電話以後還在罵罵咧咧的。
  • 孩子愛說謊推卸責任?美國行為治療專家:這是受害者心理在作祟
    孩子可能會幸災樂禍地說「今天老師忘記布置作業了,這又不是我的錯」。,而過多地讓孩子說「對不起」則會讓他們將之視作免死金牌,做錯了事只要笑著說對不起,一切行為都可以被原諒。,也請記住你父母的身份,並且你有掌控權。
  • 《寧靜採訪:孩子沒錯,錯的是父母》你認同嗎?
    寧靜:你的孩子並沒有錯,他有什麼錯!他從嬰兒時就是這個樣子嗎?就這麼橫嗎?我認為是你把孩子教成這個樣子的,你現在讓社會知道他是個壞人,你這樣太壞了!可當你靜下心真正去思考的時候你會發現:孩子大部分的問題,都是父母的問題。 孩子生下來猶如一張白紙,父母的一言一行就是留在畫紙上的色彩。 如果孩子表現很自卑,很可能是因為他經常受到父母的打壓,無論做什麼事情總是第一時間被父母否定。請不要吝嗇你的表揚,哪怕孩子只有一丁點的進步。 如果孩子脾氣暴躁,很可能是因為他有一樣脾氣不好的爸媽。
  • 作為父母,你有回饋孩子足夠的愛嗎?
    都說:母愛如海,父愛如山!可憐天下父母心!但我們忽略的是,孩子對父母的愛更加純粹!大寶把手伸進空的桶裡摸了摸;「一點兒都沒有了嗎?」我更心虛了,「嗯。」令我沒想到的是,大寶很淡然地說:「沒關係媽媽,反正我已經吃過一些了。」我很疑惑,「你不生媽媽的氣嗎?」「你又不是故意的,再說你都跟我道歉了!」我慚愧極了!想想平時她犯錯時我的態度,不是教訓指責就是上綱上線的講道理,似乎她每次犯的都是天大的錯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