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寧 | 展開國際法學理論與實踐的藍圖——評古祖雪教授《國際法:作為法律的存在和發展》

2021-12-30 廈門大學出版社

本書分為三編,共計十八章。第一編對國際法存在的理論作了闡釋,就國際法的法律性質、國際法的理念、國際造法的基本原則、國際法規範的體系結構及國際法在治國之法中的地位及其制度安排等基礎性問題,展開頗具層次性的概述。第二編對國際法的整體發展作了解構,著力從歷史與現實兩個層面探索國際法的發展軌跡、現實演變和未來走向,探索提高國際法有序化程度的途徑和辦法。第三編對國際法存在和發展的個案作了分析,對國家知情權、國際通信法、國際智慧財產權法等國際法律制度的基本特徵、規範體系、制度建構等,進行深入的闡述,條分縷析,言之鑿鑿。

歷史有其規律和邏輯。現存的國際法體系不僅是國際法歷史演變的結果,還是國際法未來發展的起點。隨著世界多極化和經濟全球化的深入發展,全球治理體系和國際秩序變革加速推進,國際力量對比更趨均衡,各國在制定國際規則的話語權方面的不平等狀況將逐步得到改變。國際法是否為治國之法?這是法學界,特別是國際法學界討論的熱門話題,也是當下法治中國建設實踐中的重大理論問題。本書從多維度、多方位對這一問題作出詳盡的法理分析,並嘗試提出適當的制度安排,這是建設社會主義法治體系的題中應有之義,有利於提升中國在國際法治中的話語權和影響力。

改革開放四十年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深度融入國際秩序。2018年6月23日,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在中央外事工作會議上,系統闡明以「十個堅持」為主要內容的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外交思想。在新時代砥礪奮進、開拓進取的徵程中,本書的出版旨在深刻論述國際法作為法律而存在的邏輯前提和理論根據,以及作為法律而發展的基本軌跡和變遷路徑,力爭從認識論、方法論的高度深刻回答新時代如何準確把握我國面臨的形勢、如何做好對外工作等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

(原載《中華讀書報》2018年10月30日第20版)

 

古祖雪,男,1958年2月生,湖南省醴陵市人;武漢大學國際法學專業法學博士,德國馬克斯•普朗克外國及國際專利、版權和競爭法研究所高級訪問學者;二級教授,博士生導師。1991年10月破格晉升教授,1992年獲霍英東教育基金會高校青年教師獎,1993年獲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稱號,2002年被評為湖南省優秀中青年社會科學專家。歷任中南工業大學(現中南大學)社會科學系主任、法律系主任、文法學院院長,衡陽師範學院院長,廈門大學法學院教授。現任浙江工商大學「西湖學者」特聘教授、浙江工商大學國際法研究所所長,兼任中國國際法學會理事會常務理事、浙江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專家組成員、《中國社會科學》外審專家。

主要研究領域為國際法基礎理論、國際智慧財產權法和國際通信法。代表性著作有:《國際智慧財產權法》(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國際法學專論》(科學出版社2007年版)、《國際通信法律制度研究》(法律出版社2014年版)。代表性論文有:《現代國際法的多樣化、碎片化與有序化》(《法學研究》2007年第1期)、《後TRIPS時代的國際智慧財產權制度變革與國際關係的演變》(《中國社會科學》2007年第2期)、《TRIPS框架下保護傳統知識的制度建構》(《法學研究》2010年第1期)、《國際造法:基本原則及其對國際法的意義》(《中國社會科學》2012年第2期)、《治國之法中的國際法:中國主張和制度實踐》(《中國社會科學》2015年第10期)。

第一編 國際法存在的理論闡釋

第一章 國際法的法律性質——哈特國際法思想述評/2

一、兩種形態的疑惑:問題的提出/2

二、義務與制裁:國際法的約束力/4

三、義務與主權:國際法的約束力/7

四、國際法:是道德還是法律?/11

五、結論:國際法與國內法的相似性/12

第二章 國際法的理念/16

一、和平:國際法的基本理念/17

二、人權:國際法的終極理念/24

三、正義:國際法的工具理念/31

四、結語/37

第三章 國際造法的基本原則/39

一、客觀性原則/40

二、國際民主原則/45

三、國際合作原則/50

四、國際法治原則/61

五、結語/68

第四章 國際法規範的體系結構/69

一、國際法規範的形態結構/69

二、國際法規範的部門結構/78

三、國際法規範的板塊結構/81

四、結論/86

第五章 國際法作為治國之法的中國主張和制度實踐/88

一、國際法作為治國之法的中國主張/88

二、國際法作為治國之法的國內接受/94

三、國際法作為治國之法的補充立法/98

四、國際法作為治國之法的效力位階/103

五、結語/107

第二編 國際法發展的整體解構

第六章 國際法發展的軌跡/110

一、從戰爭法到和平法:國際法管制重心的轉移/110

二、從共存法到合作法:國際法調整範圍的擴大/117

三、從任意法到強行法:國際法規範等級的形成/125

四、從實體法到程序法:國際法制度結構的完善/131

五、結語/138

第七章 聯合國與國際法結構的現代變遷/140

一、共存國際法的延續:聯合國的首要使命/141

二、合作國際法的形成:聯合國的重要貢獻/146

三、人權國際法的分化:聯合國的法律努力/152

四、結語/163

第八章 現代國際法的多樣化、碎片化與有序化/165

一、多樣化:現代國際法的發展趨勢/166

二、碎片化:國際法的多樣化引起的困難/173

三、有序化:國際法碎片化現象的緩解/180

四、結論/191

第九章 從伊拉克戰爭看國際法面臨的衝擊與命運/192

一、伊拉克戰爭:合法性質疑/193

二、伊拉克危機:國際法的「信用危機」/199

三、希望與危機並存:國際法的命運/204

第十章 聯合國改革與國際法的發展——聯合國改革問題名人小組報告述評/217

一、國際法的危機:聯合國改革的背景/219

二、綜合安全觀:新的安全共識/226

三、加強國際法治:預防威脅的行動框架/238

四、應對威脅的武力措施:關於合法性與正當性的思考/249

五、聯合國機構的改革:力量、原則與需要的結合/257

六、結論/268

第三編 國際法存在和發展的個案分析

第十一章 國家知情權的演變和運行——基於國際法的分析/274

一、從自然權利到法律權利:國家知情權的性質/275

二、從私法權利到公法權利:國家知情權的類型/284

三、從消極權利到積極權利:國家知情權的實現/290

四、從單獨權利到集體權利:國家知情權的行使/297

五、從國家到國際組織的保密權:國家知情權的限制/303

六、結語/308

第十二章 國際通信法的界域、主體及架構/309

一、國際通信法的界域/310

二、國際通信法的主體/315

三、國際通信法的架構/322

四、結語/335

第十三章 國際法上的通信自由及其限制/337

一、通信自由的國際法解構/337

二、國家和國際組織的通信自由及其限制/343

三、公民的通信自由及其限制/351

四、結語/371

第十四章 國際智慧財產權法的形成、特徵及體系/373

一、國際智慧財產權法的形成/373

二、國際智慧財產權法的特徵/377

三、國際智慧財產權法的體系/382

四、結語/390

第十五章 從體制轉換到體制協調:TRIPS的矯正之路/392

一、體制轉換:WTO體制外的智慧財產權造法活動/393

二、體制協調:WTO 多哈回合的回應與角力/401

三、結論/410

第十六章 後TRIPS時代的國際智慧財產權法變革與國際關係的演變/412

一、南北博弈:為緩解公共健康危機提供法律便利/413

二、「新」「舊」紛爭:傳統資源保護「任重道遠」/419

三、WTO 與其他國際組織的合作:國際經濟立法與國際社會立法的協調/425

四、結語/429

第十七章 TRIPS框架下的傳統知識保護/430

一、TRIPS框架下傳統知識保護的法理基礎/431

二、TRIPS框架下傳統知識保護的制度建構/453

三、結語/471

第十八章 TPP協定的TRIPS-plus標準:造法根據、主要內容及實施機制/473

一、TPP協定TRIPS-plus標準的造法根據/474

二、TPP協定TRIPS-plus標準的主要內容/480

三、TPP協定TRIPS-plus標準的實施機制/487

四、結語/492

相關焦點

  • 何志鵬:新時代國際法理論之定位與重構:接榫國際政治的互動探究丨法學評論
    國際法的作業模式和實踐特徵決定了國際法的研究應當是以規範為焦點,以規範的生成、發展、效力為核心的研究,其特色的研究方法是充分利用法律概念、法律規範體系和法律邏輯,對於國際關係中的問題進行觀察、論證或反思。
  • 推動法學理論研究持續深入發展
    中國社會科學院國際法研究所所長莫紀宏表示,當前我國已經形成以法理學為核心的理論法學,以憲法學、刑法學、民法學、訴訟法學等為代表的部門法學體系。學界對法律史、法學發展史、法律制度史進行了深入研究,加強了比較法學的研究,引進了案例教學模式,拓展了國際法學的研究範圍,發展了諸如國際經濟法、國際商法、國際貿易法、國際仲裁法等新興法學學科,確立了法學理論研究的學科布局。
  • 【要聞】法學知識的全球化 | 比較法傳承與發展
    本屆研討會的與會學者立足實踐、深耕理論,就法學知識的全球化進行了廣泛而深刻的討論。開幕式由中國政法大學比較法學研究院朱明哲副教授主持。比較法學研究院院長解志勇教授發表致辭。解志勇教授回顧了比較法學院的十年奮鬥歷程,介紹了比較法學研究院的國際化建設,展望了比較法學研究院發展方向,對各位與會嘉賓的參與表達熱烈的歡迎。
  • 國際法學研究的回顧與前瞻(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
    作為一個學科名稱,國際法指國際公法;作為一個與國內法對應的體系,國際法包括國際公法、國際私法、國際經濟法和其他新興國際法學科。新中國成立70年來,我國國際法學經歷了不平凡的發展歷程,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日漸成熟,在理論研究、實踐應用等方面取得了很多成果。
  • 行政法學:關注法治實踐 深化理論研究
    新一批研究成果對促進行政法學理論發展、推動法治政府建設、實現國家治理能力和治理體系現代化,都具有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  行政法基礎理論新發展  2016年,行政法學界在行政法基礎理論方面的討論主要集中在合法預期保護原則、比例原則和不確定法律概念上。
  • 杜煥芳:國際法研究應與國家發展重大戰略需求結合起來
    談起獲評第九屆「全國傑出青年法學家」,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黨委常務副書記兼副院長、教授杜煥芳認為,這是一種榮譽,一種責任,更是對青年法學研究工作者的勉勵和鞭策。 多年來,他深入研究中國國際法的理論與實踐問題,特別是在中國國際私法的司法實踐路徑、國際私法條約的解釋與適用、國家豁免的例外及規制、國際商事爭議解決機制、跨境家庭兒童誘拐民事問題等方面取得了豐富的研究成果。
  • 第五屆東湖國際法律論壇成功召開
    論壇專注於國際法律領域理論研究與實踐探討,致力於為各方提供智力支持,助力我國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本屆論壇的主題是中美經貿爭端中的國際法律與國際秩序。武漢大學將繼續積極支持與助力中國乃至全球國際法學的發展建設,以維護國際法律與國際秩序為宗旨,貢獻更大的作用。黃進會長在致辭中回顧了東湖國際法律論壇的創辦歷程,對主辦、承辦及協辦各方表示衷心感謝。黃會長指出對於當前中美關係的處理,必須要有清醒的認識。做到有理有利有力有節,運用好國際法,善用國際法治思維和方式,就是最有效的路徑和手段。
  • 哈佛法學院的國際法課程簡介
    Olin Center for Law, Economics and Business)、「公司治理研究中心」(Program on Corporate Governance)、「談判研究中心」(Program on Negotiation)和「律師業、司法制度與與法學教育研究中心」(Program on the Legal Profession)都有許多涉及國際層面的研究。
  • 韓德培:不曾「退休」的法學教授
    1979年,開創建立了中國高校第一個國際法研究所;1981年,推動組建了中國第一個、也是亞洲第一個環境法研究所。他在國際私法範圍內創造性地提出了「一機兩翼」的大國際法理論,構建了中國國際私法學的理論體系,使中國的國際私法逐漸走向成熟。他主編的《環境保護法教程》、《現代國際法》等成果成為中國國際私法和中國環境法理論體系的奠基之作。
  • ...評論》與《法制與社會發展》「法學期刊發展與規範化建設「研討會
    2014年5月15日,由《環球法律評論》編輯部主辦的"《環球法律評論》與《法制與社會發展》'法學期刊發展與規範化建設'研討會"在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舉行。中國法學會副會長、吉林大學《法制與社會發展》主編張文顯教授率該編輯部全體人員專程來京出席了研討會。會議還邀請了《法學研究》、《國際法研究》編輯部的全體編輯人員參加了會議。
  • 2018法學理論研究盤點|民事訴訟法學:學術發展與推動實踐比翼齊飛
    四十年間,中國民事訴訟法學研究從起步到發展,迎來了前所未有的繁榮。2018年的民事訴訟法學研究,就是在這樣的一個歷史背景下展開的。在研究方法上,針對不同的研究對象,學者們綜合運用法教義學、比較法學和社科法學的研究方法,呈現出以規範分析為主,其他方法也陸續被運用的百花齊放的新局面。學者們的研究取得了豐碩的成果,推動了學術的發展,也為實踐問題的解決提供了有益思路。
  • 2018法學理論研究盤點|行政法學:關注法治實踐 創新理論研究
    行政法學界緊扣時代發展脈絡,服務國家需求,積極回應重大理論命題,密切跟蹤行政法治實踐中的重點、難點和熱點問題,持續關注行政法治前沿問題,拓展理論視野,創新理論研究,圍繞著行政法基礎理論、行政法法典化、清單制度、行政協議、政府信息公開與個人信息保護、共享經濟、規制理論、法治政府建設與評估、行政訴訟法實施等領域,形成了一批高質量研究成果,為深化依法治國實踐,加快法治政府建設,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貢獻了學術智慧
  • 【洞見】劉學文:國際法語境中國家人格否認制度的理論構建
    國家人格否認制度,即代表、支持或以國家名義行事之個人因濫用統治權力突破必要限度,對他國主權或國際共同利益造成損害進而構成國際犯罪,國際法責令該個人行為者連帶承擔國際法律責任,以實現國際公平與正義的制度。國家人格否認制度的存在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它是個人刑事責任原則在國際法中的法律實現方式,具有利益衡平性,並通過個案來實現。國家人格否認制度的理論模型從根本上證成了「個人國際法有限主體」理論的正當性。
  • 2021外交學院法律碩士(法學)招生簡章(北京)
    根據教育部有關規定,我校2021年繼續面向全國招收法律碩士(法學)專業學位研究生。外交學院著名教授和外交部條法司、商務部條法司、中國國際經濟貿易仲裁委員會、北京市仲裁委員會、涉外律師事務所、大型國企法務部等實務部門的資深涉外法律專家聯合授課。
  • 【中豪培訓】美國天普大學教授John Smagula應邀舉辦《美國法學教育和法律實踐近期發展》講座
    John Smagula教授談到,因為美國沒有法學本科,所以要成為美國律師,就需要7年的學習,前4年用來獲得大學學士學位,後3年用來學習法律。這就是JD項目,是美國法學教育的特色,屬於基礎學位,偏向於實踐,通過各種實務課程的學習與實踐,讓學生在實踐中學習。
  • 慕尼黑大學法學院Christian Walter教授:現代國際法的規制性
    3月27日下午,慕尼黑大學法學院Christian Walter教授做客我院「名家法學講壇」,以「現代國際法的規制性」為題發表了演講。本次講座由我院朱文奇教授主持,清華大學法學院李兆傑教授、北京理工大學法學院Anthony Carty教授、紐倫堡國際原則研究所副主任Viviane Dittrich博士、中國政法大學國際法學院朱利江教授、我院餘民才教授和劉洋助理教授擔任評議人,來自我校及清華大學、北京大學、中國政法大學等高校的學者和學生也參加了講座。
  • 王國龍|從司法的技術關照到司法治理的具體展開——《法律方法論的司法實踐面向》後記
    這種研究努力,在我的《守法主義與能動司法——基於中國法律方法論研究視野的展開》(法律出版社2013年版)一書中,得到充分體現。其三,從對法律方法論問題的司法技術性層面的關注和研究逐漸轉向對中國司法理論和司法實踐當中的突出性問題來展開某種對策性、建設性和回應性的研究。例如,圍繞著「司法公正」「司法權威」和「司法公信力」等主題,對中國司法實踐當中所遭遇到的具體問題來展開回應性的研究。
  • 國際法專業哪家強?原來國內有這些國際法強校!
    多年來,武漢大學國際法研究所一直並重國際公法、國際私法、國際經濟法的研究,強調學科的交叉和綜合研究,在中國國際法領域形成了分支學科和研究方向齊全、學科發展水平齊頭並進、中青年學術帶頭人突出、科研和教學成果領先的鮮明特色,對於有志於學習國際法的同學來說,武漢大學無疑是一個理想的院校。
  • 一個年輕人和他的國際法促進中心
    一個滿心嚮往國際法實踐的人     談及最初選擇人大法學的動因,劉毅強的想法和魯迅的棄醫從文倒有些不謀而合。儘管是一名理科生,但他卻有種模糊的認識,認為社會的長遠發展不能單靠「實業救國」的思路,而需要更好地發揮人文社會科學的作用。
  • 國際經濟法權威Petersmann教授來校講學並受聘客座教授
    具體報告題目分別為「世界貿易體系的核心法律問題」、「WTO法律體系改革」、「WTO爭端解決機構與投資者訴國家仲裁庭的實施正義問題」和「政府為何不能更有效保護國際公物問題」。Petersmann教授以其豐富的學養、親身的體驗,分析了世界貿易組織法律體系的構成及其對國際法和國內法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