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法學知識的全球化 | 比較法傳承與發展

2021-12-23 中國法律評論

2019年9月7日,由中國政法大學比較法學研究院主辦的「法學知識的全球化——比較法傳承與發展」研討會在北京成功舉辦,本場研討會也是我院「比較法傳承與發展」暨建院十周年系列國際學術會議其中的一場。

來自中國政法大學、華東政法大學、清華大學、英國布裡斯託大學、北京師範大學、以色列特拉維夫大學、西北政法大學、中國社會科學院、青島大學、法國斯特拉斯堡大學、上海外國語大學、深圳大學等國內外十餘所單位的20多名中外法學家參與了本次會議。本屆研討會的與會學者立足實踐、深耕理論,就法學知識的全球化進行了廣泛而深刻的討論。

開幕式由中國政法大學比較法學研究院朱明哲副教授主持。比較法學研究院院長解志勇教授發表致辭。解志勇教授回顧了比較法學院的十年奮鬥歷程,介紹了比較法學研究院的國際化建設,展望了比較法學研究院發展方向,對各位與會嘉賓的參與表達熱烈的歡迎。

華東政法大學教授、中國法學會比較法學研究會副會長李秀清教授致辭。李秀清教授指出,法學知識的全球化是當前比較法學者、國際法學者、法理學學者與法制史學者非常關注的話題。無論是歷史還是當下,人與人之間、國家與國家之間,衝突的產生在於相互的誤解。本次研討會不僅可以加強與會學者相互的理解,也可以從古今中外知識傳播的過程了解法學知識全球化的過程。

本次研討會由「比較法與法學知識傳播」「歷史中的法學知識全球化」「國際法與法學知識的全球化」與圓桌會談等四個單元組成。

第一節研討由中國政法大學比較法學研究院王志華教授主持,圍繞比較法與法學知識的傳播展開討論。清華大學法學院魯楠副教授將法律移植放在全球化背景下進行了深刻的剖析。魯楠副教授在報告中主要討論了「一帶一路」倡議中的法律移植問題,分析了中美兩國在推進全球法律移植過程中存在的相似性與差異性,提出了中國在「一帶一路」戰略中的法律移植應當思考的五個核心問題與應當避免的五個觀念陷阱。

英國布裡斯託大學副教授Tomaso Ferrando對全球價值鏈時代的比較法進行主題發言。Ferrando副教授認為,構建比較法和全球價值鏈之間的交流,可以重新發現地方主義、地域性、文化主義和複合性的重要性;全球價值鏈對於「關係方法論」的看法與法律移植的動態理念相同。

北京師範大學法學院馬劍銀副教授對比較法中的同名異物與同物異名發表了自己的看法。馬劍銀副教授認為,除了共性研究,差異研究也應當是比較法研究的重點。差異未必能夠消弭,未必可以通過「共同性」來改變,而是需要「理解」與「包容」。法律趨同可以是一種結果,但不能是一個目標,以法律趨同為目標可能會引起新的分歧。

中國政法大學比較法學研究院李曉輝副教授以「知他者之法,方可知自身之法」為題,圍繞比較法中的「自我」與「他者」進行了辨析。跳出比較法方法論的窠臼、矯正對立的「自我/他者」關係,一方面要完善自身理論與制度的體系化,另一方面要經由法律比較,發展和構建自身話語體系和敘述方式,注重溝通和輸出,並為西方法發展提供某種反觀自身的參照。

在評議階段,以色列特拉維夫大學Assaf Likhovski教授提出了在21世紀,中國在建構完成自己的法律體系後將其移植到別國的可能性。Likhovski教授首先探討了美國、英國等國家向世界其他國家進行法律移植的實踐。他指出,美英等國主要採用了「軟」移植的方式,如派遣傳教士、在其領土之外設立大學等。其次,他認為,在法律移植的過程中,需要獲得著重強調的應當是法律體系背後的「價值」與「哲學」,而不是將目光僅僅投在如何「影響」別國之上。

西北政法大學講師王進博士認為,「一帶一路」戰略不僅是經濟戰略,而且是文化戰略、政治戰略;不要通過立法使法律移植過度政治形態化。對於全球價值鏈議題,當所有國家轉型設計者時,誰來承擔製造者的角色,全球價值鏈應當如何繼續完整化,這些值得繼續思考。自我認知是觀照他人發現不同時產生,差異本身與一般的概念同樣重要。

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劉洋助理教授表示,在全球價值鏈語境下,要區分區域內與區域外關注的焦點。「一帶一路」過程中的法律移植不是經典的法律移植,但將法律移植變成廣義的法律移植,會包含不同的位階方法,法律移植本身會失去分析的力量。在法律東方主義下,「他者」由西方定義,「他者」的選擇本身是一種構建。

Ferrando副教授表示,從中國的視角來看待比較法是一個非常有意思的話題,因為很多世紀以來,中國一直與其他國家通過貿易等方式交流互動,與整個世界有著緊密聯繫。Ferrando副教授在評議中側重分析選擇(selection)與分配(distribution)這兩個方面。首先,他認為所有的學術作品都體現了選擇這個特點,我們選擇「自我」與「他者」、也選擇「法律」與「非法律」。其次,分配是一個具有政治意味的問題,他認為,人們總是忽略在不同地方的不同形式的法律的建構問題。因此,中國、歐洲和南美的法律體系的「價值鏈」問題並非僅僅與各國本身的法律有關,也與世界上其他國家的法律相關。

第二節研討由中國政法大學比較法學研究院李曉輝副教授主持,圍繞歷史中的法學知識全球化展開討論。華東政法大學李秀清教授對19世紀中國法的西方繹述進行主題發言。李秀清教授以《印中搜聞》、《中國叢報》與《中國評論》三份重要的西方漢學期刊為例,從側面探討、總結19世紀西方人看待中國法的視角、觀點,及其變化、傳播、影響。

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孫家紅副教授對歐洲漢學家筆下的中國法律形象之轉換歷史進行介紹。從13世紀馬可波羅時代算起,中國法律文化在歐洲的傳播以及歐洲的中國法律形象的塑造,經歷了一次次從正面到反面,再經反轉回到正面的變換過程。歐洲啟蒙時代思想家對於中華帝國的負面描述和討論對後來中國法律的負面形象也未起到決定作用。鴉片戰爭以後,中華法律的負面形象樹立起來。二戰以後,歐洲漢學家對中國法律的歐洲「偏見」進行反思與檢討。

青島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講師陳霓珊博士以愛斯嘉拉對民國時期中國法的論述為切入點,討論了兩種類型的外國顧問。以愛斯嘉拉為了代表的「學者型」顧問認為,法律改革應當統籌考慮中國的過去與未來、法律與社會的關係;以寶道為代表的「應用型」顧問主張依照西方模板改革中國法制。他們提供了中國法律近代化所需的外國「先進「法律知識、通過翻譯和著書立說傳播中國法律。

以色列特拉維夫大學法學院Assaf Likhovski教授針對大英帝國在殖民地的「法律實驗室」進行報告。Likhovski教授從19世紀和20世紀初的印度法律教育史入手,隨後分析當時在印度出版的法理學教科書與20世紀初在印度出現的新類型著作——以西方法理學理論為基礎研究印度法律的著作。最後,Likhovski教授把這一發展路徑從印度擴展到埃及、巴勒斯坦等大英帝國的其他殖民區域。

在與談階段,清華大學法學院陳新宇副教授認為要通過動態與靜態結合的視角研究西方對中國法律的敘述話語。對西方漢學的研究,需要擺脫過度自卑或盲目自信的的心態,並且要注意動靜結合。陳新宇副教授贊同陳霓珊博士對於兩種顧問的分類,並且建議可以在中法語境與中日語境下進行比較研究。陳新宇副教授贊成「法律實驗室「的創新價值與其中的民族主義的作用,但仍要思考,用西方法律概念來描述本地法律時,研究的是「中國的法律史」還是「在中國的法律史」。

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尤陳俊副教授認為,《印中搜聞》《中國叢報》與《中國評論》主要展示的是英美的視角而非歐陸視角,他們更多的是南方的親歷視角而非北方的傳聞視角。在研究西方漢學的過程中不僅要注意到中國的變化,也要注意到西方學術背景的變化。尤陳俊副教授認為,西方對於中國法律文化的態度並未反轉,而是對前輩漢學家的過於偏頗的表述進行反思。尤陳俊副教授建議,當研究愛斯嘉拉與寶道時,可以將龐德一起進行比較。

第三節研討由中國政法大學比較法學研究院比較法學研究所所長薄燕娜教授主持,圍繞國際法與法學知識的全球化展開討論。

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劉洋助理教授認為,對於國際法可能失去普遍性的擔憂是一種錯覺,普遍性不等於共同。拯救國際法普遍性的關鍵在於通過對普遍性的重新理解來進行重新想像。

中國政法大學國際法學院講師車路遙博士介紹了評估法律全球化的三個分析維度:本體論、認識論與方法論。不同於經濟發展的過程,法律全球化並非是線性的,而是螺旋式上升的。當本體論層面的發展遭到阻礙的時候,全球化進程可能會在認識論和方法論的層面上被觀測到。

法國斯特拉斯堡大學Emanuel Castellarin教授就投資者-東道國區域性爭端解決機制全球化的可能性發表了見解。Castellarin教授分析了歐盟與中國爭端解決機制的具體實踐,並考察這些實踐能否以及如何在全球範圍內對投資者—東道國爭端解決機制改革和相關法律知識發展產生影響。

在評議階段,Ferrando副教授認為,當前的世界是在不斷變化中的,對於許多問題的共識與分歧也在不斷改變,我們看待問題的方式與觀點也因而需要改變。在國際貿易高速發展的今天,我們法律從業者面臨著如何應對變幻莫測的世界經濟形勢帶來的考驗。儘管有許多不確定因素存在,但可以確定的一點是,我們不能再使用唯一的標準、概念去解決以上問題,比如,在國際法上「和諧」的涵義仍有待商榷。

上海外國語大學法學院講師杜康平博士認為,當西方學者提出普遍性焦慮時,可能是對人類共同想像的缺失與難以達成共識的焦慮。評估法律全球化的三個分析維度為「一帶一路「遇到的問題提供合理化的解釋,」一帶一路「戰略有反覆但是仍在前進中。國際投資仲裁體系和環境體系共同生存、相互對話,在現在的國際投資仲裁領域中,意識形態體系與投資仲裁的交互變得越來越重要。

圓桌會談階段由李秀清教授主持。北京大學法學院博士研究生羅帶由郭嵩燾及其使團入手,介紹郭嵩燾團隊對於西方公法的學習、對於西方法政的態度。王進博士認為,存在歧視與誤解是因為缺乏分享。宋旭光博士表示,法理學的研究也要像比較法研究一樣,關注對於實踐的研究;經濟反全球化時代下,仍然要重視法學知識的全球化。杜康平博士表示,比較法的視角對於國際法的研究是非常有益的擴充。孫海波副教授介紹特殊法理學與一般法理學的區別,分析了比較法哲學的研究背景,提出比較法的「法「的含義應當進一步予以討論。孫家紅副教授認為要從更長的時間維度入手研究西方對於中國法學的印象轉變。Castellarin教授強調,中歐投資爭端解決機制改革路徑本質上的共同之處在於,二者認可必須考慮發展中國家的狀況。車路遙博士就國際經濟法系統的一體化和趨同化進行進一步闡釋,跨國公司與國家共同推動全球化。劉洋博士認為,」他人與自我「,」共同與差別「,」中心和邊緣「是貫穿國際法與比較法研究的核心問題,但學者在學術研究中不可以被這三組概念困住。

研討會閉幕式由中國政法大學比較法學研究院朱明哲副教授主持。朱明哲副教授表達了對於與會嘉賓的感謝,各位與會嘉賓的積極參與及認真準備使本次會議超越了簡單化的思維模式,超越了國家與學科的邊界,超越民族國家的界限。

王志華教授在最後的會議總結中指出,經濟的發展來自於解放生產力,但法律方面的生產力尚未完全放開,精神尚未完全放開,期望我國的法學研究有更大的發展,中國比較法、法理學與國際法的未來寄托在在年輕學者身上。最後,本次研討會在與會嘉賓熱烈的掌聲中圓滿落幕。

相關焦點

  • 面向世界開放合作 勇擔全球化法學教育使命——北京大學法學院學科...
    編者按:教育部第四次學科評估以來,北京大學法學院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加強法治人才培養的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和黨中央系列決策部署,緊密圍繞「立德樹人、德法兼修」培養目標,紮實推進「雙一流」建設工作方案,在拔尖創新人才培養、高素質師資隊伍建設、科學研究和服務社會經濟發展、傳承創新優秀文化、國際合作交流等學科發展建設各方面,北京大學法學院均取得了實質性豐碩成果。
  • 要聞| 中國法學會民法學研究會向全國民法學人和法科學生發出倡議...
    要聞 | 中國法學會民法學研究會向全國民法學人和法科學生發出倡議 「帶著民法典回家鄉!」2021年的鐘聲即將敲響,距離《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正式實施的日子越來越近,近日,中國法學會民法學研究會向全國民法學人和即將迎來寒假的法科學生發出倡議,號召大家在與家人團聚、親友相會的歡慶時刻不忘深入學習宣傳貫徹習近平法治思想,深入學習宣傳民法典的基本原則和主要內容,讓民法典走到群眾身邊、走進群眾心裡。
  • 法學應當步入知識融合時代
    這些領域的劃分的確有助於形成各領域的知識體系和研究方法,並有助於各領域學說的發展。問題在於,我們現在不少法律人將法學學科內部的劃分當成一種真理,或者視為一種封閉性的知識。甚至有人將其演變成了飯碗法學理論,認為教民法的人不能染指行政法,行政法教授也不能把手伸到民法領域。這種現象已經嚴重阻礙了法學知識的發展,乃至整個法學教育體制的創新。
  • 法學知識的性質與譜系丨「法學知識的性質與譜系」學術研討會議綜述
    不可否認,改革開放以來的四十餘年是中國法學發展的「黃金期」,中國法學研究成果體量激增、質量凸顯,取得了令人驚嘆的成就。然而,在這種「高歌猛進」的表象背後,一些不容忽視的爭歧仍舊存在且聲勢浩大,如法教義學與社科法學之爭、部門法與領域法學之爭,等等;將它們歸結起來,便無外乎是法學學科範疇、知識性質、內容譜系的爭論。
  • 功能主義比較法學的發展和反思——以茨威格特《比較法總論》為例
    比較法作為一種立法、釋法的方法,其歷史可以追溯到古希臘各城邦立法活動中對不同地區法律的相互比較。但比較法成為系統的學科,則是晚近一百年來的事情。[1]19世紀末20世紀初正是法典化浪潮如火如荼、法學流派百家爭鳴的時代:歷史法學派和概念法學對比較法持排斥、否定的態度,認為法學研究應當專注於本國法,絕不可能通過比較法找到正確的法律思想;[2]隨後的利益法學、自由法學、法律社會學等又以各種形式對概念法學進行清算,抨擊了過分拘泥於形式概念和教條結構的法學思想。
  • 傳承東吳法學精神 發展東吳法學事業——王健法學院概況
    1915年9月,時在東吳大學任教政治學併兼任東吳大學附屬中學校長的美籍律師查爾斯·蘭金,為能在中國培養法律人才,以蘇州東吳大學為本,於上海創設「東吳大學法學院」,專以講授「比較法」為主,因而又稱「中華比較法律學院」。
  • ...科院法學研究所劉兆興教授來天津大學做外國法與比較法學學術交流
    >外國法與比較法學的學術交流。  24日上午,劉教授從比較法的定義、性質、方法論、功能和歷史發展,法律移植,以及法律與經濟的全球化等方面進行了比較法學概論的講述。他指出,在比較法研究過程中需要追蹤法律的「淵源」,要學好中外歷史,要掌握至少一門外語,要熟悉部門法,並且不要人云亦云,努力開拓新的研究領域。  24日下午,劉教授簡要介紹了大陸法系的演進、發展和變遷,以及歐洲聯盟法。
  • 王利明:比較法之我見 茶座
    學術界關於比較法的著作和文章比比皆是,各大法學院系也開設了林林種種的比較法課程。比較法已經成為法學研究中廣泛運用的方法。甚至有人斷言,沒有比較就沒有法學。產生比較法熱的現象,原因是多方面的,經歷了改革開放前長期封閉的環境,一旦打開國門,大量的國外法學理論和經驗如春風撲面而來,令法學界同仁耳目一新,對比較法產生鍾愛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從經濟層面來看,比較法的研究也無疑受到世界經濟全球化的深刻影響。
  • 李曉輝:法學知識如何處理普遍性與實踐多樣性的張力 | 評《法學的知識譜系》
    評註法學派發展的末期,學者的羅馬法(學者法)在歐洲大陸絕大多數國家業已成為法律生活的決定性因素。它不僅構成法學的素材(資源),而且也構成法學的概念與方法基礎。在這一時期,由於錯綜複雜的管轄權和法律體系形成的各種身份團體法、社群法也在13-16世紀獲得了一定程度的「普遍化、客觀化和系統化」。
  • 改革開放與中國比較法學 | 中國法學會比較法學研究會2018年年會
    4 月 21~22 日,中國法學會比較法學研究會2018年年會暨「改革開放與中國比較法學」學術研討會在寧波順利召開。會議由中國法學會比較法學研究會主辦,寧波大學法學院承辦。第一階段的主旨發言由比較法學研究會常務副會長、華東政法大學教授李秀清女士主持,西北政法大學嚴存生教授、上海政法學院倪正茂教授、中共中央黨校張恆山教授、北京大學張騏教授、寧波大學董茂雲教授先後作了主旨發言,回顧並展望了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比較法學的發展與法治建設的歷程。
  • 【比較視域】石部雅亮 | 穗積陳重與比較法學
    作者認為,穗積的法律進化論結合了自然科學與生物學的方法,試圖探索人類各民族法律發展的共性;同時,這一理論採線性發展觀,將各民族制度的差異化發展視為固有的結果。穗積的法律理論有其特殊的歷史背景與局限。如今日本比較法學已經超越了法律進化論與線性歷史觀,走向多元的比較法文化論。
  • 朱明哲:在比較法的門外(比較法閱讀書單2020年)丨讀書
    【作者簡介】朱明哲,巴黎政治大學法學博士,中國政法大學比較法學研究院副教授。以中、英、法文發表論文或評論40篇,主要研究方向為生態法、跨國法律史和比較法的基礎理論。博士畢業入職比較法學研究院後,一位友人曾經半開玩笑地問:「比較法學?也就是不那麼法學咯?你們是不是還有比較不法學研究院?」確實,每年總會有同學詢問比較法到底是一種學科還是一種方法,更不用說碩士畢業論文答辯的時候關於「什麼是比較法論文」的爭論。比較法既是一種方法,也是一個獨立的學科。無論是在司法還是法學研究中,比較法都可以作為幫助我們進行法律解釋或者漏洞填補的方法,當無疑問。
  • 梁治平|比較法與比較文化
    (轉見《百科知識》1981年第2期,第19頁)對於文化人類學,我是外行,不敢隨便發議論。好在,這裡探討的也不是嚴格的人類學問題。我傾向於接受含義比較廣泛的文化概念。在這個意義上,法正是文化的題中應有之義。單就形式著眼,法包括兩個方面。首先是法律意識,包括一般人的法律觀念和法學的各個門類;其次是法律制度。這兩個方面有密切的關係。
  • 推動法學理論研究持續深入發展
    中國社會科學院國際法研究所所長莫紀宏表示,當前我國已經形成以法理學為核心的理論法學,以憲法學、刑法學、民法學、訴訟法學等為代表的部門法學體系。學界對法律史、法學發展史、法律制度史進行了深入研究,加強了比較法學的研究,引進了案例教學模式,拓展了國際法學的研究範圍,發展了諸如國際經濟法、國際商法、國際貿易法、國際仲裁法等新興法學學科,確立了法學理論研究的學科布局。
  • 盤點8所法學*英語的實力型大學
    因此,不少同學開始考慮發展複合學科背景,從而闊寬自己的國際視野,提升自己的就業競爭力。對於未來有志於從事法律、英語領域工作的學子來說,法學+英語的搭配無疑是一個極具前途的組合(弱弱地說一句,超律志很多讀者都具有法律+英語複合型背景哦)。
  • 新中國行政法學七十年的發展與進路
    有學者曾梳理分析歐美行政法學術傳統中平衡思想發展的三個階段,23形成了對其清晰、系統的認識。而相對自由、寬容的行政法學術氣氛為平衡思想的引入營造了良好的氛圍。24另一個原因則在於「中國轉型發展時期政治、經濟體制改革的地方性知識和經驗」。2520世紀90年代初,中國開始市場經濟體制改革。在改革過程中,如何協調新出現的社會多元利益是一切改革最終關注的核心問題。
  • 舒國瀅:《法學的知識譜系》| 新書推薦
    知識生產者的知識生產能力處於委頓狀態,知識創造之源陷入枯竭。現代技術(尤其是電腦技術和網絡技術)手段的發展在減輕知識生產勞動強度的同時,也增大了其生產過程的無序性。在知識生產線上的「知識複製」擠壓著真正的知識創造,各種以知識為名的出版物若爆發的洪水,衝毀掉那些持家守業者經年勞作建構的屋宇、道路和橋梁。
  • 麥讀學術 | 陳興良:中國法學的三次知識轉型
    我國新時期法學以1979年刑法等七部法律的頒布為標誌,其中就包含了刑法和刑事訴訟法。然而,法律頒布還不等於法學的恢復重建。隨著我國立法與司法的逐漸恢復與發展,我國法學亦相應地獲得了成長的空間。根據蘇力教授提供的分析工具,1979年以後我國法學知識的演變經歷了三個階段。此外,還有三次學術會議對我國法學發展具有重大影響。
  • 比較法複試攻略
    比較法的複試可以說是很複雜了。去年一直和小夥伴們抱怨比較法的複試比民商還麻煩。
  • 「東吳法學」一百年:中國法學教育的光榮與夢想
    在法租界的法庭上用的是法文,在公共租界法庭用的是英文,簡單來說,就是『全球化』的時代需要誕生全球化視野的法學院,中國不能沒有法學人才,這時東吳法學院應運而生。」借著熊月之的話,來看看當時的上海。1843年開埠以後,上海租界林立、華洋雜處,對外貿易相當繁盛。東吳法學院章程裡曾提過「上海工商繁盛,獄訟滋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