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創業:走進課堂 走出課堂

2020-12-15 新華網客戶端

  2005年的一天,一位農場主來到北京大學孵化器問:「你們要不要投資?」他以為,孵化器就是孵小雞、小鴨的。當時,創新創業並不為社會大眾熟知,即使在發揮思想引領作用的大學裡,創新創業教育也是一個嶄新的詞。

  10年後,創新創業已然成為主流。

  2015年5月,國務院辦公廳《關於深化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的實施意見》(國辦發〔2015〕36號)的發布,標誌著我國高校創新創業教育步入全新的發展軌道,很多大學生項目從教育的課堂走向實踐。

  十九大報告中提出,「激發和保護企業家精神,鼓勵更多社會主體投身創新創業。建設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勞動者大軍」「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創新型國家呼喚更多青年創新人才。教育部高等學校創業教育指導委員會副主任委員、KAB創業教育(中國)研究所所長李家華認為,只有把創業教育中的「教育」辦好了,才可能出現更多創新創業者。

  雙創人才能教出來嗎

  在創新浪潮中,越來越多的大學畢業生將創業作為個人理性的職業選擇。《中國大學生就業創業發展報告(2015-2016)》顯示,2016屆全國高校畢業生創業率為2.93%。

  浙江科技學院創業學院副院長李俊做過一個校內創業意向調查,發現71%的同學願意了解創業,同時17%的同學有創業的想法且一直計劃去創業,「通過創業教育希望培養出一部分適合創業的學生,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的優秀綜合能力,這是素質培養的一部分」。

  「大學生對創新創業課程的需求發生了巨大變化。」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創業學院常務副院長鄧漢慧,是KAB高級培訓師,她從事創業教育已有10年。她發現,大學生對KAB創業教育這門課程非常感興趣,「以前可能講下基礎知識,做一下情景模擬大家就滿足了,現在要把創業教育進行分層分類、系統的階段性教育。第一階段,進行全校所有學生都要上的創業基礎慕課,這個課在網上學習,有16學時,共計1學分。如果學生還想進一步學習,就被篩選進入第二階段KAB課堂。KAB雖然從聯合國國際勞工組織引進,但在團中央有關部門指導下,已經將教材進行了本土化。很多學生都是帶著項目來聽課的,我們指導深化這些項目」。

  據了解,共青團中央、全國青聯、全國學聯與國際勞工組織合作,自2005年8月起在大學中開展KAB創業教育(中國)項目,12年來共培訓了近1500多所高校上萬名專業講師,並在330多所高校設立了大學生KAB創業俱樂部,引導扶持了一批大學生走向創新創業,推動了中國創業教育走向專業化之路。

  黑龍江大學創業學院副院長劉玉峰表示,以往,大學生通過KAB培訓課程的學習,產生創新創業項目、組建團隊、完成創業計劃書,初始目標是為了參加各級各類的創業大賽,在此基礎上才會考慮是否落地實踐的問題。而現在,很多學生首先考慮的是如何將創新創業項目成果轉化、落地,然後考慮獲取投融資,開展真實的創業孵化。

  在劉玉峰看來,這樣的行動變化,對傳統的以創新意識、創業精神、創業能力為培養目標的基礎課程,顯而易見在知識結構上是不夠的,需要高校將課程細化,形成創新創業類的專項課程群,包括市場調查與預測、市場營銷實務、企業法律實務、財務管理、股權結構分配、企業創新戰略、創業心理學等專門課程。

  然而,我國大部分高校的創新創業教育還沒跟上大學生的需求。

  《創業教育的創新觀察(2017創業教育報告)》顯示,目前我國高校開設的創新創業課程,還是以就業指導課程的創業模塊為主,佔總數的39.4%。其他的創新創業課程被納入全校性公共必修創業課程和必修課程,分別佔34.6%和29.5%。全國範圍內,8.1%的高校並沒有開設創新創業課。開設課程的高校中,與專業結合的創業課程僅為12.6%,面向創業興趣強烈的學生專門開設的創業課程還不到五分之一。

  「創業教育不是精英教育,也不是應急之策。」鄧漢慧認為,絕大部分學科和專業都是在工業革命時代誕生的,但現在進入了信息化時代,最大的特點是高度不確定性。創業教育就需要培養有適應能力、應對能力、創新能力、創造能力的人才。創業教育的本質是素質教育,塑造大學生價值觀,要回歸教育的本質。

  中國高校創新創業教育聯盟秘書長虞璧蒼指出,當前創新創業教育的難點在於「教什麼」「如何教」與「誰來更好地教」。他表示,新時代的創業教育仍然需要把育人放在首位,將首創精神作為創新創業的源動力。他眼中的首創精神是3種素質的綜合體——領導力、創新力和全球化。「領導力」意味著心中有願景,可以團結合作去實現共同的目標;「創新力」是指敢於打破不合理的舊制度,創造性地構建新格局,使之煥發新生;「全球化」是指在更大範圍裡去改變世界,包容多元並強化自信。

  兩千學生一個老師

  在接受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採訪時,多位專家提及創新創業教育面臨的最大問題是師資問題。據不完全統計,全國創業教育師生配比在2000∶1左右,東部地區稍高,為1300∶1。

  李俊認為,師資問題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創業教育師資力量不足。這使得很多高校不得不沿用大班化教學的方式,即使採用情景教學的方式,比如做創業經營類遊戲來吸引同學,但也有一個問題:一位老師能管理好五六十位學生在遊戲中的秩序嗎?能保證做完情景教學的質量嗎?

  二是創業教育師資隊伍結構不合理,專業化程度低。創業導師很多都是「象牙塔」裡的教師,缺乏創業經歷與實戰經驗,往往陷入紙上談兵的境地,給大學生帶來的社會資源較少。

  「目前機制體制不合理,教師缺少紮實的創業教育體系支持。」李俊說,創業教育是系統性教育,與專業教育密不可分。但我國大多數高校教學、管理、專業教育、創業教育等都是割裂的, 缺乏統合資源的頂層設計,造成師資浪費, 也增加了教育成本和管理服務的成本, 從而影響創業教育的質量。

  在鄧漢慧看來,只有專業化老師的指導才具有專業性,但是,「我們現在評價老師都以科研、項目、文章來評價,老師要求的是早出成果、快出成果、多出成果。這是急功近利的東西。沒想到發展創業教育,一樣的評價機制又出現了,一上完課就問多少人創業、你們成功了多少。我覺得這麼評價創業教育與創業教育本身定位有偏差。」

  「老師做得好才能把更多的學生培養出來。如果我們老師都不提前去做這個事,那麼我們做的只是知識的一種傳授,在育人的環節上就會有缺失。」劉玉峰說,「所以要鼓勵更多的教師和科研工作者進入創業實踐活動。」

  當前缺少針對創新創業教師系統的培養體系。劉玉峰呼籲,有效規劃和構建創新創業教育或創新創業管理專業的設置,系統地開展創新創業師資培養體系,將創新創業師資培訓列入「國培」體系,提高創新創業師資的歸屬感和吸引更多的教師加入或轉入。

  2016年3月,中共中央印發了《關於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的意見》。劉玉峰發現,這項政策中有16條內容都是鼓勵科研人員從事研究創新、服務於社會環境,並且在機制體制上要求突破。

  「鼓勵更多的老師在教學之餘帶領和指導學生開展創新創業實體經濟的活動,要將這類活動記錄進教師的工作量,與評優掛鈎。學校配套各種各樣的措施,塑造好小環境才能促成全新的創新創業教育工作的局面。」劉玉峰說。

  「我在廣西一年見到的風投都沒有在北京一周見到的多」

  創新創業的洪流滾滾向前,教育的變革卻是相對緩慢的。

  「各個高校對於創業的認知不一樣,學校專業背景和採取的措施不同,產生的東西自然不一樣,所以整個創新創業教育的推進並不均衡。」鄧漢慧直言不諱。

  劉玉峰也認為,區域經濟發展的生態環境影響大學生創新創業工作,大學生「創業遷移」現象仍相對明顯。

  「很多人認為高職做創新創業教育就是『小打小鬧』,無非是教學生開開小店鋪。但我們要證明給他們看,高職院校也能做深層型的創業教育。」柳州職業技術學院教授許明告訴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柳州職業技術學院地處西部,學生來自廣西各地,其中70%都是困難家庭學生,少數民族學生比例也很高,想辦好創新創業教育必須有自己的特色。

  她認為,創新創業教育與所學專業要密切結合,讓學生在自己的專業崗位中進行創新能力的提升和就業崗位的再創造。例如創業空間,都分布在每個二級學院,每個學院根據自己的專業來打造自己的眾創空間,這也可以讓專業教育跟創業教育進行更好的融合,帶動專業的教學改革、技術創新。

  「我們要知道自己的特點,因為創業教育必須要有差異性,不能全部的院校都是一樣的模式,所以我們學校就因地制宜,立足於本地。」許明以柳州職業技術學院為例,它屬於地方性高職院校,那就要為地方性產業進行服務。柳州是個工業城市,那學校就可以與柳州當地有名企業柳鋼建立聯繫,同時跟企業的創新進行高度的結合,進行人才的互派,為培養老師掛職進行學徒制的培養。

  高職院校跟本科院校有本質的區別,去掉就業實習一年,學生在校的時間只有兩年。從時間上,高職院校就不可能像本科院校那樣開展創業教育。從地域上,地處西部的高職院校不可能像東部有那麼好的平臺,東部可以說是錢在找項目,遍地的風投,而西部嚴格意義上說連投資都少有。「我在廣西一年見的風投都沒有我在北京一周見的多,明顯地感覺到東西部、本科和高職之間開展創業教育有本質的不同。」許明說。

  劉玉峰建議,全面改善和推動資源支持的平衡性,對經濟發展欠發達地區加大資源投入力度,設立教育、人才、孵化器、產業園建設等專項,並持續支持,以改善經濟欠發達地區創新創業工作的生態環境和可持續發展能力。

  綜合與交融:創新教育最需要創新

  「ofo這樣的項目從北大創新創業的課堂中走出來,從微觀看有很大偶然性,從國家社會變革的宏觀看有很大必然性。」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管理實踐教授蔡劍9年前創辦了北大創新學堂。他認為,北大的創新創業類似於一種自發形成的生態:源於本科、研究生、MBA、企業家等多層次、多學科的互動演化,核心是學生、教師、校友三方面的社群交融,三者的身份轉化。

  李俊表示,創業教育是所有教育體系中綜合性最強,複雜程度較高的教育類別,又有很強的實踐性。他舉例,前兩年有位學服裝設計的同學在學校的「創業廣場」開了服裝設計與租賃店,專門給學生定製設計衣服,在這個過程中,市場逼著他提升自己的專業技能,去學習財務等知識管理店鋪,畢業以後,他馬上創立了自己的服裝品牌。

  創新創業教育無疑是跨學科的。但也有一些專家學者認為,缺乏明確的學科定位和專業基礎制約了創新創業教育的發展。溫州大學創業人才培養學院副院長施永川認為,大多數高校管理者分別將創業教育放入經濟學類、管理學類、教育學類乃至政治學類等不同專業學科,導致人們對創業規律認識模糊,對創業教育的有效性存在較多質疑,關於創業的科研申報項目較少,獲得資助比較困難,使得創業研究沒有形成系統性、科學性,影響了創業教育的普及。另外,創業學博士培養的缺失,更是直接導致了創業教育專業人員難尋和專業理論研究的乏力。事實上,企業開創遠不同於企業常規管理,創業管理同工商管理也有著某些本質的不同。

  施永川介紹,美國2662所兩年制或四年制大學中,超過80%的高校提供至少一門創業課程,其中300多所大學提供創業方面的學士學位。

  中國的一些高校也在探索創新創業教育新機制。 河北地質大學華信學院創新創業學院的呂爽老師知道,多部門的協調有多繁瑣。不少高校的創新創業工作由團委、招生就業處、學生處或創新創業中心牽頭,常常遭遇「職責不明確,無法統一的協調資源」。

  在這樣的困擾下,華信學院成立了創新創業學院,有專職教師和專門場地來負責。校長擔任學院院長,也是創新創業學院的領導小組組長,副組長是主管副校長。

  虞璧蒼介紹,清華大學成立了以校長為首的創新創業教育領導小組。在領導小組之下有兩個委員會,即協調委員會和教學委員會。在這個架構下面,行政管創新創業教育資源與任務的分配、學術管創新創業教育課程與學位的設置,分工明確,盤活資源,為創新創業教育可持續發展提供強有力的組織保障。

  他進一步解釋,具體包括三大方面:一是探索跨院系融合培養創新創業人才的新機制。清華通過建立學科交叉的創新創業輔修專業/雙學位,從工科突破,與美術、設計、醫學、生命、理學、經管、金融、人文等交叉,開設智能硬體、機器人和智能交通3個專業方向的技術創新創業輔修課程;

  二是探索創新創業教育融入各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清華建立了創新創業全校選修課和百門挑戰性課程,這些課程屬於清華創客實驗室,不屬於某個院系,各相關專業派出一名主任,共同組成聯合團隊,擔任主任,共同推進創新創業教育的通識化與專業化;

  三是實行彈性學制,推出學業評價體系改革。清華變百分制為相對等級制,引導學生弱化對考試成績過於功利化的追求,促使學生著眼於創新能力和素質的培養;同時,清華本科畢業設計中設立創業類畢業設計,並允許學生創業休學的年限延長為3年。

  最終的評判來自市場

  李俊研究觀察了浙江省內大賽的獲獎團隊多年,他發現拿過較高名次的學生,往往不是在校外直接進行創業實踐的學生,反而是那些專業成績名列前茅,又接受過創業創新訓練的一批人。

  創新創業大賽是教育重要的一環。然而,在全國各地轟轟烈烈舉辦的大學生創業大賽中,施永川發現了一些不好的傾向,「有些人乾脆把老師或者團隊其他成員的科研項目,包裝成一位大學生的成績,以此來獲獎,實際上和大學生沒啥關係」。

  在虞璧蒼看來,這種現象就是一種「創業選秀」,「創新創業教育不應該是『創業的教育』,更不能簡化為『創業』」。

  「創新創業教育應該培養具備創新精神、創業意識、創業能力和社會責任感的複合型應用性人才。」劉玉峰說。

  培養創新創業精神的重要性被多位受訪專家屢次提及。「創業精神是課堂上教不會的,只有真正深入創業團隊,與一線創業者或者企業家有了緊密聯繫以後,學生才能切身體會到。」李俊介紹,浙江科技學院開設了創新創業特色實踐班,一些學生之前認為這種教育是紙上談兵,但是當老師將項目與其對接,他們需要通宵達旦、廢寢忘食地去完成團隊任務時,才真正認識到創業是多麼辛苦,需要付出多大的努力。因此深入企業,給學生創造對接創業項目和團隊的機會尤為重要。

  近年來,在團中央學校部、全國學聯秘書處具體指導下,KAB全國推廣辦公室與廣發證券及其社會公益基金會、恆源祥等單位合作,聯合上千所高校,共同實施了大學生微創業行動、全國大學生創業實訓營、尋訪大學生創業英雄等公益活動,每年吸引上萬名大學生創業者直接參與活動,支持小微創業項目,對接風投機構與創業孵化器。此外,各高校KAB創業俱樂部每年會舉辦上千場創新創業實踐活動,培養創業大學生的能力與價值。

  微軟公司副總裁、微軟大中華區法律及公司事務部總經理陳實,在接受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採訪時說,微軟和中國很多高校在創新創業方面開展校企合作,一些研究人員擔任了大學的客座教授,把工作中的實際問題帶入課堂,和學生一起攻克,「大學生沒有包袱,保持好奇心和想像力很重要,他們往往能提出很好的想法,做得不好也可以學習如何面對失敗。」

  在陳實看來,除了提供資金、技術和經驗,大企業支持下的創新是更加平臺性、基礎性的,能實現更多可能性,「跨行業、跨區域、跨國界的創新者可以共同研究全球性問題。以醫學攻關、能源環境、可持續發展等問題為例,大學生有了我們提供的工具和數據支持可以更加如魚得水」。

  「在全球化經濟背景下,創新創業是世界性命題,創新創業教育也應該國際化。」陳實說。

相關焦點

  • 在課堂上感受傳媒精英的創業與創新
    在課堂上感受傳媒精英的創業與創新——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培養新時代需要的專業碩士  「未來已經來臨,只是尚未流行」。  果殼網CEO、科學松鼠會創始人姬十三在《傳媒創新與創業》課堂上這樣闡述創業過程中需要的前瞻性。過去四年時間裡,他的公司經歷了三個關鍵轉折點, 由此展開,他細緻地分享了自己的戰略選擇以及商業思考。
  • 自然教育:走出課堂,走入課堂
    城市裡的孩子,大多從小就待在傳統課堂裡,一個封閉的空間,孩子們接受著「填鴨式」教育。這樣子的教育,孩子們學到的知識是有限的,還會壓制孩子們的天性。那裡有專門的老師,帶領孩子們走進自然,感受自然。通過對探究森林在社會中的角色,對特定植物、動物的認知,探究自然界以及自然規律,還有自然界與人類社會的互動,讓孩子在一個輕鬆的氛圍下去接觸自然,去感知,去學習。實踐出真知,看多少本書都不如親自去體驗一下學得快,學得牢。
  • 創新課堂教學 重構學習體驗
    人生處處有體驗,體驗不只是走出校園參加到實際工作時才會發生,在課堂上、校園裡同樣可以發生與學習目標匹配的「體驗」,關鍵是如何去發掘和設計。思政課教學過程中的體驗方法有對接第二課堂法、玩耍法、挑戰法、辯論法、角色扮演法、生涯幻遊法、訪談法等。
  • 浙江大學教育基金會科技創新創業公益課堂江西行走進江西應用科技...
    中國教育在線訊  「浙江大學教育基金會辰林教育專項基金」成立以來,致力於培養和推動創新創業人才成長。9月29日至30日,該基金在江西應用科技學院音樂廳面向江西地區青年教師和青年人展開了為期兩天的圍繞數字經濟下的科技創新為主題的創新創業公益課堂研討。前來參加公益課堂研討會的師生代表與學術專家代表和企業家代表等展開了積極熱烈的交流和討論。
  • 貴州大學明德學院「雲課堂」激發學生創新創業潛能
    5月14日,記者從貴州大學明德學院獲悉,為進一步釋放全院師生創新創業潛能,幫助他們更好就業,明德學院創新打造在線項目協作平臺、產教融合資源整合平臺,5名雙創導師紛紛走上「雲課堂」進行項目「雲路演」,解讀雙創熱門課題,與學生深入交流,推動學校學生雙創項目精準挖掘與落地。
  • 家長走進九中課堂 感受「兵教兵」課堂教學模式
    瀋陽九中「兵教兵」課堂教學模式瀋陽晚報、瀋陽網訊(記者丁寧)4月14日,瀋陽市第九中學舉行課堂教學開放月活動,圍繞「高效、減負、提質」主題,邀請社會各界人士和家長們走進校園課堂是教育的主陣地,也是家長關注的焦點。家長們走進九中課堂,感受「兵教兵」課堂教學模式改革帶來的新氣象。課堂上,教師豐厚的知識儲備、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給家長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家長在課堂上感受到了教師對學生的尊重和學生對學習的熱愛。在評課時,大多數家長對九中教師的課堂教學予以肯定和讚揚,表示把孩子交給九中的老師教放心。
  • 《鄉村小康課堂》走進蓮麻鎮 今天直播呂田釀酒工藝
    香氣四溢的呂田頭酒、古老山林醞釀出來的荔枝蜜……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造就了從化農產品的優良品質,如何讓這些農產品和農業項目走出去,一直是從化區的一大難題。  據從化區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相關負責人介紹,《鄉村小康課堂》項目深入挖掘從化區特色農業項目,以全媒體的方式呈現,踐行鄉村振興戰略,幫助從化區的特色農產品更好地走向市場。
  • 化工博士吳燕妮:走進世界名校課堂 感受科研創新脈搏
    在回校後,他們把學習到的知識運用到科研和教學中,不少人成為學術、學科帶頭人,成為教學骨幹和學科建設、科研創新的主力軍,為學校轉型發展、服務地方、立德樹人等事業作出積極貢獻。吳燕妮訪學UCR  2015年,化學化工學院吳燕妮博士得到我校「強師工程」的支持,赴美國加州大學河濱分校進行了為期半年的訪學。
  • 創新課堂的三個追問
    這個教齡3年的26歲教師,和其他來自全國23個省市的1300名教師一樣,正在參加由陝西師範大學與渭南市教育局主辦的「西北地區首屆高中高效課堂創新大賽暨課堂革命高峰論壇」活動,通過高中9個學科140餘場的賽課,展示高中課堂改革創新的新風貌。如何打造一節好的課堂?
  • 讓腦科學走進課堂,讓創新教育引領未來
    ——」數智時代•教育創新」教育腦科學發展研討會圓滿舉行2020年12月3日,由教育部學校規劃建設發展中心未來學校研究院、西安市教育科學研究院主辦,曲江二小教育集團曲江第六小學、西安絲路類腦科學研究院承辦的「數智時代•教育創新」教育腦科學發展研討會在曲江第六小學圓滿舉行,來自教育部、深圳、西安等地的領導、專家、學者及西安市各區縣校長近百人參加了會議。
  • 返鄉創業青年走進「雲課堂」 為大學生分享職業規劃
    近日,在信陽農林學院大學生職業規劃直播課堂上,300多名大一學生守在手機、電腦旁,認真聆聽,與四位返鄉創業青年頻繁互動。這門課程的授課教師江淼介紹說,由學校培訓的農民學員給學生分享職業規劃的情況,還比較少見。
  • 返鄉創業青年走進「雲課堂」,為大學生講授職業規劃課
    近日,信陽農林學院大學生職業規劃直播課堂上,300多名大一學生守在手機、電腦旁,認真聆聽,與授課老師頻繁互動。「學生反響熱烈,以往邀請的都是各行各業的企業家、創業者,而這次邀請的部分授課老師身份很特別,他們是近年來信陽農林學院培育和孵化的農業經理人、現代創業創新青年。」開授這門課的江淼老師介紹,自己學校培訓的農民學員給學生分享職業規劃,還比較少見。
  • 疫情下的雙創實習實踐——創新創業成果轉化中心遠程課堂在線開講
    創新創業成果轉化中心作為校外雙創實習實踐基地,注重人才培養和社會實踐相融合。入駐運營以來已累計接待中德學生實習實踐531人次。中心以創新創業實習實踐課程庫建設為突破口,已與入孵優秀企業聯合開發4門融合類創新創業課程,旨在為中德學生提供專業化、多元化的實習實踐體驗。
  • 管城區南十里舖小學:煥發課堂的本真 走出課堂新樣態
    管城區南十里舖小學:煥發課堂的本真 走出課堂新樣態 2019-05-29 15:29:00來源:央廣網河南分網
  • 雲南大學商旅學院MBA同學開展第二課堂「走進企業」研學活動
    「走進企業」研學活動。在參觀雲南鳳凰印·慶來陶藝產學研基地之後,雲南雲陶文化產業有限公司董事長吳剛先生給全體同學做了關於「雲南建水紫陶產業發展與雲陶文化公司發展介紹」的專題講座,同學們認真聆聽,並與吳總現場交流互動,讓同學們對雲南建水紫陶產業發展及雲南雲陶文化產業有限公司的創新發展思路有了更為清晰的認識。
  • 課堂搬到企業,思政「小課堂」融合社會「大課堂」
    模具技術學院把思政元素融入專業課、實踐、實習、創新創業等各個方面,學生們在學習的同時,接受職業道德的洗禮。學生在實踐中沉浸於職業素養的薰陶,在創新創業中迸發奮進向上的光芒。開展集體備課,提升教師思政授課水平。模具技術學院邀請該校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毛加明、思政教授裴智明和李昊遠博士等為教師開展講座,並進行課堂指導,讓「理工」課堂與「思政」元素巧妙結合。
  • 土壤能賣錢,農場變課堂 農村創業創新大賽腦洞多
    農村創業創新大賽讓人腦洞大開——土壤能賣錢 農場變課堂羽毛做肥料、土壤能賣錢、農場變課堂……南京市農村創業創新大賽總決賽近日落幕,各參賽團隊的路演令人腦洞大開。「我們要把更多更好的創新成果應用起來,推廣出去,這也是舉辦此次大賽最重要的目的。」市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如是說。新科技有機土壤通過最嚴苛認證如今,科技創新在農業生產中的作用愈發突出,決賽現場,很多項目團隊都在圍繞科技創新做文章。
  • 創新課堂教學模式 構建高效數學課堂
    創新課堂教學模式 構建高效數學課堂文/強哥摘要:新課程實施以來,中學數學課堂教學應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努力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學質量。高效教學模式讓學生從學習中學會學習,從嘗試中學會探索,從探索中學會發現,從參與中得到發展。
  • 研學旅行|走出課堂,走進連雲港老街。
    走出課堂,走進老街,帶你體驗一次山、海、石、城兼具的研學之旅。有人問,老街有什麼可研學的?不就是在一條街上走走看看,都大同小異。若你有這樣的觀點,那你一定沒有來過,連雲港老街。
  • 尋訪文化密碼 徐匯"社校聯動"開闢創新課堂
    你知道「木中象牙」是什麼嗎?徐匯區長橋街道「社校聯動」,為學生開闢了更多創新課堂。  生存體驗中傳承傳統文化  走進長橋社區學校,感受剪紙藝術;在江南絲竹館,體驗傳統民族音樂的魅力;走入土山灣博物館,尋找文化歷史的印跡和建築風貌的遺存……園南中學六年級(2)班小魏同學第一次嘗試體驗了剪紙藝術。「剪紙真的很神奇,幾乎是想剪什麼圖案,在老師的手下都能夠剪成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