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讀到好屋大學校長朱曉波給《學習設計與課程開發》寫的一個序,序裡面講到了他自己以前在華為做培訓的一個教學案例,主要講述了他是如何根據學員的反饋,一步步將學員的滿意度給提高的。
培訓對象:購買華為SDH光傳輸設備的來自移動電信等運營商的客戶學員。
培訓時間:一個月。
培訓內容:四個模塊內容(SDH原理,SDH設備,SDH網管操作,SDH設備故障排除)
課程設計:一周一個模塊。
連續幾個班下來,培訓效果不是很好,總結原因:
學員學的累,培訓滿意度不高。因為大部分學員之前沒有接觸過SDH這個內容,所以連續一周的講解大量的概念,新名詞,符號,英文縮寫,讓他們很難接受。學員學的累就不滿意,吸收不好,滿意度自然就不高了。
為了提升滿意度,重新進行了內容的設計優化。採用了類比教學法,把SDH光傳輸同目前他們熟悉的傳統電纜傳輸進行對比,並圍繞傳統電纜通信同SDH通信的差異展開內容。這樣的課程調整,通過學員熟悉的電纜傳輸入手,構建了學員過往的經驗讓新的知識和過去的知識產生了連接,容易被吸收,從而提升了培訓的效果。
事實證明,採用這種方式後,效果有了明顯的提升,但是還是沒有達到滿意度90分的要求。
究其原因是儘管通過構建經驗,學員已經比較容易吸收新的內容了,但是連續一周的理論培訓,還是比較枯燥的,學員的學習興趣並沒有被激發出來。後面雖然可以跟上時間操作,但是不愉快的印象已經形成。
為了徹底解決這個問題,又重新對整個課程設計做了前所未有的改變,將原理,硬體,網絡操作,故障排除這四個模塊的內容交叉進行,第一周原理,硬體;第二周原理,硬體,網絡操作;第三周第四周四個模塊同步進行。這樣改變帶來的直接好處是,學員從第一周開始就接觸了實操,有了興趣,第三周開始就接觸了實際工作中的故障排除,不僅增加了興趣,還有了學習成就感。到第四周學習新的理論,也發現沒有以前那麼難了。
新的課程安排實施後,學員不累了,講師也輕鬆了,總體滿意度提升到了90分以上了。
之所以回顧上述的培訓案例,是因為我發現該期間所做的課程設計的優化和成功,在於無形之中運用了建構主義思想進行課程設計。
第一次調整,是建立學員新知識和舊知識的關聯,從而降低了吸收新知識的難度,提升了學習效率,屬於構建經驗。
第二次調整,是通過導入學員喜歡的內容,降低內容的難度,循序漸進,讓學員在學習過程中有成就感,從而構建了學員的學習熱情。
蘇格拉底說,「教育不是灌輸,而是點燃火焰」。的確,在整個培訓實施過程中,沒有比點燃學習熱情更為重要的事情。我們不僅要構建經驗,讓學員在自我熟知的領域習得新的內容,更要激發學員內在的學習熱情和成就感,讓他們在自我驅動下取得更好的培訓效果。
由此可見,構建學習熱情是建構主義教學的核心!
的確如此,相比教會知識,激發學習熱情顯得更加重要,什麼樣的老師可以稱為好的老師,第一我覺得就是啟發開拓眼界,激發興趣;其次教會孩子學習的方法(就是你是如何去學習東西),最後才是教會具體的知識。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