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昌都10月15日電 題:康巴漢子發家史
中新社記者 徐長安
今年58歲的洛松朗加多次申請退休,在此之前,他作為中國康巴地區的一名村長已經工作了30個春秋。現在,他終於看到了「功成身退」的希望。作為典型的康巴漢子,58歲的洛松朗加身材魁梧,慷慨豪爽,並樂善好施。回首走過的路,他說:「變化太大了。」
1952年,洛松朗加出生在西藏昌都地區八宿縣。「我是個孤兒:4歲喪母,8歲喪父,舅舅把我養大。」貧窮的洛松朗加在沒有機會上學的情況下憑藉自學,掌握了一些藏文,學習了一點文化。
1979年,中國啟動改革開放,很快,變革之風就吹到了青藏高原和康巴地區。「1980年,我第一次當上村長,那時28歲。」當時的日吉村有超過一半人不能解決溫飽問題,「睡覺時沒有一張卡墊,家裡沒有一頭牛」。
窮則思變。洛松朗加帶領村民開始在縣城打工,賣青稞、養豬,什麼都幹過。再後來,他自學木匠,一年能掙到人民幣1000到3000元左右。那個年代,「打工」、「商業」還是新鮮詞彙。
「老觀念不行了,舊思想要變化。」1993年,洛松朗加用打工積累的一萬多元購置了木工電鋸,嘗試加工木材,開始了最初的財富積累。2004年,他瞄準西藏交通運輸業大發展的機遇,組織日吉村村民辦起了農村運輸隊。當時正值西藏交通大發展和農牧民安居工程啟動前後,洛松朗加和村裡的農牧民從銀行獲得貸款,又爭取到政府民政部門的支持,買回了村子裡第一臺貨車。「到現在運輸隊共有56臺車子,大家自願聯合,協調攬活,公平分配。」洛松朗加是運輸隊的組織者、協調人,他用運輸隊的整體實力承攬工程,然後按順序將跑運輸的機會分配給參加運輸隊的農牧民。「我們按照順序來,排到誰家就是誰,大家公平對待。」即便是他自己家的車子,也一定按照順序來,不搞特殊化,不與村民爭利益。
日吉村的村民開始富裕起來,78戶人家已經全部擺脫了貧困,洛松朗加實現了當初「帶領那些最窮的村民趕快富裕起來」的願望。但新的問題又出現了:日吉村富裕起來後,周邊農村特別是山上的農牧民十分羨慕,一些自然條件惡劣的村莊希望能夠加入日吉村。
「日吉村最早只有78戶人家,後來增加到98戶。」洛松朗加說,增加的20戶主要是因為孩子上學有困難,考慮到日吉村致富的狀況,「他們希望把戶口轉到日吉村來」。最後,這20戶人家成為日吉村村民,同時也加入了快速致富的道路。洛松朗加後來相繼開辦了家具廠、磚瓦廠、砂石廠,很多人因此富裕。
根據洛松朗加的介紹,現在他家擁有兩臺挖掘機、兩臺裝載機、一臺拖拉機、兩臺汽車,房子有多處,僅這些固定資產相加的家底就超過人民幣200萬元。自己富裕後,這個康巴漢子不忘樂善好施的藏家傳統。他將村子裡最貧窮的4位年輕人找來問:「你們想不想學技術?」不久後,他自費將4名年輕人送到雲南學習藏式雕刻。如今,這些年輕人已成了當地搶手的雕刻木匠。
30年間,日吉村實現了整村脫貧,洛松朗加被評為全國勞動模範和全國優秀共產黨員。回顧既往,他最大的體會就是「首先思想要解放。曾經有人說修路會死人,我就告訴他們修路不僅不會死人,還會過得更好,不僅能解放人,連牲口都能解放出來。」平坦的公路改變了人背牛馱的歷史,村民們交口稱讚。
在退休之前,58歲的洛松朗加承擔了培養接班人的任務。目前已經選定了兩個副村長進行培養,希望他們能挑起帶領村民致富、管好日吉村的擔子。退休後,洛松朗加希望能夠到拉薩、到內地走走看看,因為過去的30年,這個康巴漢子太忙了。(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