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關注「方志四川」!
尋源康巴漢子
龍明阿真
2003年,在川滇藏共同舉辦的康巴藝術節上,來自四川甘孜州雅江縣西俄洛一帶的康巴漢子們,以其剽悍、高大和來自大自然的野性徵服了世界。就在這次盛會上,雅江縣西俄洛被甘孜州人民政府命名為「康巴漢子村」,並在國家商標局進行了註冊。
雅江縣西俄洛鄉康巴漢子村(四川日報 記者 衡昌輝 攝,圖片來源:四川日報)
被命名為「康巴漢子村」的雅江縣西俄洛鄉,距雅江縣城60多公裡,是一個非常美麗的地方。一進村子,你會感覺到一切都顯得陽剛之氣,高大的民居別具一格。當然,康巴漢子更是讓你震驚,村裡男人個個都是一米八以上的身高,個個熊背虎膀,雄姿英發,面紅虯須,頭飾別具一格,僅村裡呷哇家族就有30多條彪形大漢。他們保留了康巴地區留長髮的習俗,辮內多用黑色絲纓盤成四瓣、六瓣和八瓣的蓮花狀,辮套上串上珊瑚、象牙環和金銀質戒指為辮飾,指戒上鑲嵌著珊瑚,最多鑲有9顆,象徵太陽和明月。這種頭飾在涉藏州縣獨具一格,更加襯託出康巴漢子的雄與美。
康巴漢子村(圖片來自網絡)
康巴漢子在康巴地區隨處可見,為什麼單單這兒被命名為康巴漢子村呢?大家都有這樣的疑問,原因其實很簡單,主要是這裡的康巴漢子比較集中,整個片區,小夥子不僅身材高大,而且氣宇軒昂。經筆者走訪當地人,請教專家,查閱資料,對這裡集中這麼多康巴漢子總結出如下說法。
8月的康巴漢子村(四川日報 記者 衡昌輝 攝,圖片來源:四川日報)
說法一:蒙古血緣
《雅江縣誌》記載:俄洛,藏語意為「反對吞併」。清康熙五十八年開闢進藏新路時,與康定縣東俄洛相對應而取西俄洛。相傳,崇禧土司系青海蒙古部落的第三小部(包括毛埡、曲登二土司),在宋末元初(十三世紀),南下到理塘一帶定牧,其首領人稱「窩託桑波」,即窩託三長官。崇禧先祖人稱窩託奔,在今西俄洛搶佔地盤,受到土著村民堅決反擊。經過長達500年的烽火,崇禧土司終于于光緒十年(1884年)佔領了此地,現在西俄洛有當年崇禧土司官寨遺址,如今該處雖是一片廢墟,但仍感覺到當年那種霸氣十足。還有一種說法是,當年忽必烈徵大理時,來去都路過雅江縣西俄洛一帶,看到這裡水草豐茂,把一支隊伍(大部分是傷病員)留在了這裡,今天在離西俄洛不遠的柯拉有一座寺廟,寺名就是「索羅貢巴」,是蒙古人的寺廟的意思,而且寺廟附近一座神山的名字,竟然是巴彥巴圖,同時,這裡人的髮型、穿著,還保持著蒙古人的習俗。所以說,這裡人有蒙古武士的血緣,應該有點道理。
說法二:與拉隆·白季多吉有關
主要是根據郭崗頂的傳說而來。從西俄洛出發騎馬上山,經過半個小時,就到了被稱為蓮花寶頂的郭崗頂。綠綠的草原,五顏六色的花和美麗的日月湖,這裡風景十分美麗。但最吸引人的就是草原中間一片巨大的廢墟。關於這片廢墟的來歷,有很多傳說:在西俄洛老年人傳說是,當年康巴僧人拉隆·白季多吉殺死朗達瑪後,來到康區,在此召集康巴地區精英壯漢修建寺廟,「重新修建布達拉宮」,興佛法,掀起了藏傳佛教的後弘期。據此認為西俄洛一代的康巴漢子就是這些精英壯漢的後裔。據《西藏王臣記》記載,公元9世紀,朗達瑪滅佛,造成整個雪域高原災害遍地,民不聊生。性烈如火、英勇果斷的康巴僧人拉隆·白季多吉,當聽說朗達瑪滅佛教,導致上天懲罰時,拂袖而起,決心為民除害。
公元842年的一天,沒有了桑煙和朝佛人群的拉薩街道,顯得有些冷清。政事之餘的朗達瑪帶著隨從在街上散心,當他走到大昭寺門前的唐蕃會盟碑前,一個身披黑衣、身材高大的康巴黑臉漢子向他鞠躬致敬。朗達瑪漫不經心地回首望去,說時遲,那時快,只見黑衣人迅速從披風中抽出弓箭,艘艘幾箭直射朗達瑪心窩。正當朗達瑪應聲倒下和衛士們張口結舌之時,大漢飛身上馬飛奔而去。待慌亂中驚醒的宮廷侍衛開始兇猛追捕時,除了看見一個披著白披風騎白馬的白面書生在路上悠悠趕路外,哪裡去找黑臉刺客的英姿?
原來,那位看似白面書生的路人正是拉隆·白季多吉,由於行刺前他已用木炭塗黑了他的白馬,臉上塗上了黑色煙油(長期在山洞修行是他的臉龐變得白皙),披上的風衣裏白外黑,在逃出拉薩河時,他反披白衣,流水一衝,黑馬黑人立刻變成了白馬白人,一衛士甚至還向他打聽刺客呢!
此次充滿智慧、乾淨利落的刺殺完成以後,刺客飄然回康,重新修行。
書中的記錄到此嘎然而止。這麼大的一件事,這麼一個歷史性人物,就消失在了歷史的長河中。在筆者的閱讀範圍內,真的沒有看到對他的記載,只有據此次被奉為經典的刺殺行動而演變為藏戲中的「黑衣舞」而得以廣為流傳。可是在雅江、理塘、道孚一帶有很多關於拉隆·白季多吉的傳說和聖跡,道孚「安巴節」就是根據傳說來的。從郭崗頂周圍不斷發現的閉館修行巖洞,可以確認這一帶肯定是很大的宗教活動場所,但建於何時,是不是拉隆·白季多吉所建等仍是一個謎。甚至有人說是當年清軍名將嶽鍾琪修的,清朝詩人楊宗漢在《西俄洛懷古》中這樣寫道:西俄洛山上環繞,南有古城一座,相傳為嶽鍾琪密壘,住兵防匪,現頹唐不堪。
樹老千章路一斷,南山尚有舊風塵。
古城仍在斜陽裡,不見當年戌牧人。
精緻的服飾(圖片來自網絡)
說法三:姜·薩當傑布的後裔
據記載,明萬曆年間(1573—1619),雲南木氏土司(姜·薩當傑布)武力徵服康南,境內雅礱江以西地屬麗江土知府。崇禎十三年(1640年),蒙古族和碩特部首領固始汗武力徵服康西,在木雅地區設「營官」,境內雅礱江以東地區隸之,在理塘設「營官」,境內雅礱江以西隸之。據說現在西俄洛的降薩家就是薩當傑布的後裔,還有這裡有許多與當地建築材料和風格迥然不同的許多古建築群,一層是土牆結構,二樓全用石頭砌成。這些與遠古雲南木氏風格完全相同,當地人稱之為「姜熱」,意思是姜·薩當傑布留下的殘牆。
賽馬大會(圖片來自網絡)
說法四:環境造就康巴漢子
更多的文化人認為,以上所說應該都有道理,歷史上都找到一些證據,但不是很全面。整個西俄洛片區為什麼集中這麼多康巴漢子,換句話說,這裡的人為什麼這麼彪悍?從自然環境來看,這個地區海拔高,氣候較惡劣。從地域上講,雅江長期以來是多民族交融的地區,滔滔的雅礱江把雅江一分為二,成了漢藏交流的要衝,於是在這裡藏漢文化交流長期碰撞,最後達到交融。在藏民族內部也是如此,在雅礱江以東是明正土司的地盤,雅礱江以西是崇西土司的管轄,其中之衝突不計其數。從歷史上來說,當時的西俄洛一帶成了主要的爭奪之地,戰火不斷,烽火年年。蒙古人窩託桑波為了徵服這個地方,連連徵戰長達500年之久,當地進行了500多年的反抗,「俄洛」實際上是反對吞併的意思。
這裡是進藏交通要道,從清康熙58年進軍西藏開始,川藏大道經過西俄洛西行,後來又成了茶馬古道的重要驛站,西俄洛的傑村的「傑珠」據說是「漢人居住地」的意思。
格勒博士認為,「康巴的自然環境山高水深,出門不是登山就是下山、下水。這種獨特的自然環境,造就了康巴人不但體質高大,而且是心理上追求高大」。西俄洛片區環境惡劣、條件艱苦,而且歷史上連年戰火,或許正是為了適應這種艱苦惡劣的自然環境,使得這裡的人必須具備強健的體格和堅韌、強悍的性格。
多次深入西俄洛走村串戶,多次向專家學者請教,想撩開康巴漢子村神秘面紗的筆者,有時感覺離答案很近,可更多的時候感覺十分的遙遠。現實讓人不得不承認,尋源康巴漢子村的路還很長很長……
賽馬大會(圖片來自網絡)
方志四川 篆刻:殷智
來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辦公室
作者:龍明阿真(四川省雅江縣委原副書記)
配圖:方志四川
方志四川部分圖片、音視頻來自網際網路,僅為傳播更多信息。文章所含圖片、音視頻版權歸原作者或媒體所有。
溫馨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