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秋風挾帶著涼意襲向大地,目光所及已變得五彩斑斕。紅的、黃的裝點出一片絢爛的金秋。
2019年10月25日,天空晴朗,陽光照在淺淺的白雲上映射出七彩霞光,隨出行的車輛慢慢移動,岱宗傳拓傳承人隨泰安市泰山區文化和旅遊局文物科劉科長、泰山區邱家店鎮宣傳辦張主任一起,來到邱家店鎮後燕家莊村,對座落在該村內的三官廟進行歷代石刻普查。
這是一座早已風光不再的古老廟宇,數百年的世事變遷,那些香菸繚繞已經消失,歷經多次重修的古廟再也沒有了昔日的鄉俗榮耀,人去廟空,隱於古村的三官廟寧靜而悠然。而在幽深的院落裡,曾經隱藏了一段歷史,一段明朝重臣蕭大亨、李邦珍、吳鴻洙等士大夫與這座小廟的不解之緣。我們很難通過資料獲知兵刑兩部尚書蕭大亨是怎麼走進了這座當時的廟宇。
位於後燕家莊村委南鄰的三官廟歷史悠久,但面積並不大,雖然沒有氣勢恢宏、雄偉壯觀的大殿,卻不失數百年的古樸蒼桑,整座建築沿中軸線對稱排列,依次為廟門、照壁、前殿、後殿。據當地村民稱,以前這裡香火還是很旺的,後來管廟的人經常不在,所以三官廟現在是因為廟門緊鎖,很少有人進入。目前,該廟前殿祀天官、地官、水官和文、武財神像;後殿祀碧霞元君、眼光奶奶、送子娘娘、觀音、玉皇大帝等。
在三官廟的大殿東面靠牆處,南北排列立有五通古代石碑和一個不知來自什石碑的碑首,最南面則是新刻的功德碑。整個廟宇的院牆已用紅漆粉刷,頗具古色古香的味道。
據石碑記載,後燕家莊村三官廟始建於明朝正德年間。廟內現存最早的石碑即是明正德十二年(1517年)的《創建三官廟碑記》。另有萬曆龍飛十五年(1587年)的《重修三官廟碑記》、崇禎元年(1628年)的《重修三官廟碑記》、清康熙二十年(1681年)的《重修三官宮記》、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的《重修三官廟碑記》,這些石碑,見證了三官廟在數百年的歷史歲月中,因各種原因損毀,又多次仰仗廣大善人、信眾廣行布施,進行了數次重修。
在五通古代石碑中,價值較高的當數萬曆十五年由蕭大亨撰文所立的《重修三官廟碑記》。這通石碑清晰載明碑文為賜進士第,兵部左侍郎,總理戎政,司軍務兼都察院左副都御史蕭大亨所撰。並由賜進士第,巡撫汴梁等處督理屯田馬政都察院左副都御史,欒城同川李邦珍篆額。由賜進士出身,奉訓大夫,承直郎,工部主事兼署員外郎事,嬴邑鳳城吳鴻洙進行書丹。
另外,據清康熙年間的《重修三官廟碑記》介紹,現在的燕家莊村村名的由來,系因元代曾有燕古帖氏在此居住,遂由原鳳凰莊更名為燕家莊。
高高的三官廟紅牆之外,一株柿子樹上果實纍纍,紅紅的柿子掛滿了枝頭,伴著古廟而生,柿子樹目睹著三官廟的興衰變化,一任門前人流冷落,獨自沐浴在風雨中,淺唱低吟著這座小廟的舊日歲月和曾經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