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特有的文化—兔爺

2020-12-14 華夏經緯網

 


 
  胡鵬飛正在製作兔爺 楊易鋒攝

   又近年根,春節的氣氛仿佛一夜之間就在我們周圍瀰漫開來。而在這濃濃的年味裡,最濃的一味元素就是「兔」。因為即將到來的農曆新年是兔年,所以關於兔的相關產品擺滿了大街小巷,其中帶有濃鬱「中國風」色彩的兔爺最受群眾歡迎。

  兔爺沒有兩隻是相同的

  「來了,您哪。」頭戴瓜皮帽身穿大褂跑堂的邊高聲叫座邊掀起棉簾,一踏入位於北京前門西大街的老舍茶館的大門,與以往不同的是眼前竟然出現了一尊巨大的兔爺宮燈。「好威武啊,我以為可愛的兔爺都是小玩具呢,沒想到還可以做成這麼大的。」小鄒是一家都市報的記者,他是看了中新社《老舍茶館展出巨型兔爺宮燈》的報導趕來拍照的。

  像小鄒一樣的記者有很多,此時都在圍著兔爺拍照。這尊兩人高的兔爺在「長槍短炮」的包圍中像明星一樣鎮定地「微笑」著。「這是北京著名宮燈藝人王燕敏的作品。王燕敏人稱『花燈王』,他製作的宮燈有一個顯著的特點,就是細節傳神。

  老舍茶館的二樓正在舉辦「兔爺文化展」,這裡簡直就是兔爺的「海洋」:大大小小的兔爺到處都是,展櫃裡、牆壁上、櫃檯上、展板上、拐角處、屋頂上……由於布展者的精心布置,遊客絲毫不會覺得唐突,這些可愛的兔爺元素就這樣不經意地灑落在老舍茶館的每一個角落,讓一股喜氣洋洋的感覺瀰漫在遊客心頭。

  這裡的兔爺有個特點,就是形態各異,千姿百態,絕對沒有兩隻是相同的。據中國工藝美術學會常務理事王連海介紹,兔爺是老北京一種獨特的泥玩具,基本形式是兔首人身的彩繪泥塑,原為中秋節期間的節令風物,產生於明代晚期,傳承至今,基本只限於北京地區,其他地方少有。如今,隨著傳統文化的復興,兔爺在形態、色彩、時令、地域等方面都開始了令人欣喜的發展和變化。

  新式兔爺的最大特點就是微笑

  在北京南三環附近的吉兔坊工作室裡,「80後」的兔爺製作名家胡鵬飛正在一絲不苟地為一隻大號兔爺「開臉兒」,在老舍茶館參展的兔爺大部分都是出自他的手。胡鵬飛的泥塑手藝是祖傳的,泥虎是他的拿手絕活。2000年胡鵬飛開始接觸兔爺,當他的手輕輕觸摸到兔爺可愛的耳朵的時候,他便深深愛上了這種可愛的泥偶。由於年輕,創新的思維時時在他心頭湧動,所以傳統的兔爺形象到了他手裡開始起了奇妙的變化。

  在胡鵬飛的工作室裡,記者看到了各種各樣的新式兔爺。這些兔爺的最大特點就是微笑,傳統兔爺的三拌嘴呈三角形向下,顯得嚴肅威武,有的甚至比較猙獰;胡鵬飛的筆畫到三瓣嘴的末梢的時候向上一挑,便挑出了一個笑容可掬、親切喜慶的新版兔爺!用王連海的話說,這樣的兔爺正好象徵著團圓和氣、幸福美滿,也正符合我們這個時代的精神。

  身處大大小小的兔爺的微笑之中,一股濃鬱得化不開的年味在記者心頭久久瀰漫。除了微笑之外,胡鵬飛還在臉型、服飾、色彩、兔爺的坐騎等方面進行了大膽而合理的創新,於是就出現了記者看到的像胖阿福一樣的兔爺、騎著寶葫蘆的兔爺、站在荷花上的兔爺以及穿著結婚禮服的兔爺兔奶……

  胡鵬飛在創新的同時,並沒有丟掉傳統,他經常向前輩大師學習討教,從他們那裡汲取營養。據他介紹,在清朝時期,京城的兔爺漸漸從中秋節家中的擺設演化成四時兒童的泥玩具,而其闢邪去災、吉祥祈福的內涵也伴著它走進了千家萬戶。可在當時,兔爺藝人的地位僅高於乞丐,藝人們將在家裡做好的兔爺用擔子擔到街上去與人交換很少的糧食,用以養家。所以當時的兔爺製品非常粗糙。如今不同了,形態各異、精緻無比的兔爺不僅走出了街頭走向了商場以及各種文化場所,而且走出了北京走向了全國廣闊的市場甚至漂洋過海行銷海外。

  老外欣賞兔文化

  兔爺,已經變成了一種老北京特有的文化,在外國人的眼裡煥發著異彩。筆者在老舍茶館裡看到兩位金髮碧眼的外國人在兔爺文化展板前徘徊良久。他們來自德國,看得懂中文,這是他們第五次來老舍茶館看演出,他們特別喜歡老北京傳統民俗文化,「尤其是雜技和古彩戲法」,坐在老舍茶館的木製仿古椅子上,喝著蓋碗茶,看著臺上京腔京韻,那真是獨特的「中國式享受」。

  這次來老舍茶館,他們又對兔爺這個可愛的「小泥人」產生了興趣,並且開始「研究」中國的兔文化。在記者與德國遊客交談之時,老舍茶館的相聲專場結束了,更多的外國客人走出表演大廳,走向兔爺展覽,也「走近」了中國的兔年。

  時近年關,更多的兔爺代表著兔年走上了廟會的「舞臺」。早在2007年的時候,胡鵬飛就曾為北京民俗學會所在的東嶽廟製作了數百個兔爺,壘起了一座「兔爺山」,其中不乏新版兔爺。當時還引起了媒體的重視,從而喚起了許多都市年輕人對兔爺的重新認識。據胡鵬飛介紹,今年他將帶著他的新版兔爺再次進入東嶽廟會,為東嶽廟兔年的兔爺展添磚加瓦。日前,筆者在東嶽廟看到工作人員在一個巨大的鐵架前忙碌,據說這是在為兔爺山做準備。再過十幾天,千姿百態的兔爺就要在古老的廟門前展示他們新時代的風採了。(人民日報海外版楊易鋒 王業)

 

責任編輯:袁丹華

相關焦點

  • 迎兔年,訪兔爺 兔爺成一種老北京特有文化
    2000年胡鵬飛開始接觸兔爺,當他的手輕輕觸摸到兔爺可愛的耳朵的時候,他便深深愛上了這種可愛的泥偶。由於年輕,創新的思維時時在他心頭湧動,所以傳統的兔爺形象到了他手裡開始起了奇妙的變化。     在胡鵬飛的工作室裡,記者看到了各種各樣的新式兔爺。
  • [中秋風俗]老北京拜兔爺 "兔爺山"再現月壇公園
    在老北京,每逢八月十五中秋節都有拜兔爺的習慣。「八月十五月兒圓,兔兒爺家住月裡面。兔兒爺,別嬋娟,走向大地顯靈仙。」這樣的歌謠曾經迴蕩在北京的大街小巷。但此後,拜兔爺的習慣慢慢為人們所淡忘。這兩天,一座「兔爺山」又出現在北京月壇公園,這也是中秋節北京首次恢復拜祭兔兒爺的習俗。藝人:一震動他們就動。記者:我以為您賣呢。
  • 老北京兔爺傳說,玉兔下凡解救瘟疫百姓
    如果說北京人有什麼「市民級」信仰,兔爺兒絕對能排在前列。在很長一段時期內,兔爺兒的地位與土地爺爺處於持平狀態。在中國三千萬神魔妖鬼之中,從「玩具」身份最終獲得仙籍的,只有兔爺兒一家。在明代以前,兔爺兒的地位就是「玩具」。在北方,男祭灶,女祭月是一種古老風俗,在明前的漢族統治時期,女人在祭月的時候擔心小孩子亂鬧影響祭奠儀式,所以會把兔子形的玩具給小孩子玩。而兔子形玩具,自然是嫦娥玉兔傳說的影響。兔爺兒開始神格化,是起源於一次瘟疫。
  • 請兔爺兒、做月餅、猜燈謎!重溫中秋習俗
    中青在線北京9月24日電(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見習記者 張奪)請兔爺兒、做月餅、猜燈謎、誦經典、聽琴樂……9月21日至24日,以「月滿京城 情系中華」為主題的「我們的節日·中秋節系列文化活動」在北京民俗博物館舉行,各項蘊涵著豐富文化內涵的民俗活動,讓遊客們一邊參與互動體驗,一邊感受中秋氛圍
  • 北京兔爺:走向潮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老舍先生在《四世同堂》中就對兔兒爺有著精細的描寫,它是平安的守護神,象徵著吉祥和幸福,如今兔兒爺已經成為最具代表性的北京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老北京泥彩塑兔兒爺第五代傳承人——張忠強,祖籍河北,上世紀五十年代全家遷入北京,落戶琉璃廠地區。他的爺爺和父親都是傳統手藝人,他做「兔兒爺」已有近三十年了。
  • 老舍茶館兔年展兔爺 "新式"兔爺最大特點是微笑
    據中國工藝美術學會常務理事王連海介紹,兔爺是老北京一種獨特的泥玩具,基本形式是兔首人身的彩繪泥塑,原為中秋節期間的節令風物,產生於明代晚期,傳承至今,基本只限於北京地區,其他地方少有。如今,隨著傳統文化的復興,兔爺在形態、色彩、時令、地域等方面都開始了令人欣喜的發展和變化。
  • 說一說老北京「兔兒爺」的傳承以及製作過程
    在老北京有一種家喻戶曉的吉祥物叫兔爺。這兔爺不僅樣子可愛,還很受人的尊敬,每到八月十五中秋節老北京的大街小巷。這賣兔兒爺的攤啊,那遍地都是。中秋節,家家請兔爺,家家戶戶的小孩啊婦女啊,還會拜兔兒爺兔兒爺,這是為什麼呢。
  • 月壇公園中秋拜兔爺 1米高兔兒爺山受追捧
    今天是中秋佳節,西城區在月壇公園舉辦中秋賞月嘉年華活動,市民在兔兒爺山前拜兔爺,感悟中秋傳統文化。1米多高的兔兒爺山共6層,擺放著100多個大小不同、造型各異的兔爺、兔奶奶,它們既有傳統的金盔金甲武士模樣的兔爺形象,也有騎著梅花鹿或者十二生肖的兔爺,還有賣萌可愛的現代卡通兔爺形象。很多遊客被兔兒爺山吸引,紛紛拍照留念。
  • 畫兔爺,做月餅,永寧鎮中秋節真好玩兒!
    畫兔爺,做月餅,永寧鎮中秋節真好玩兒! 永寧鎮新時代文明實踐所 還藉助鎮內的文化基礎優勢 開展了系列與中秋有關的
  • 雙節話兔爺、尋找公園裡的圓……天壇假日科普活動挺有趣
    今天國慶,又恰逢中秋,天壇公園「『雙節』話兔爺」活動在科普園內進行,遊客市民在體驗傳統文化魅力的同時,表達對祖國的熱愛之情。此次活動以中國傳統祭祀文化為主線,突出天壇特色。在專題講座中,首先由公園紅色講解員介紹天壇祭天文化,包括祭祀目的、祭祀形式、祭祀場所等內容,再介紹中國傳統祭月文化,講述中秋節和兔爺的由來。「小朋友們,你們知道兔爺是如何成為老北京吉祥物的嗎?」「大家可以為兔爺畫上自己喜歡的顏色,把它請回家。」20名小學員們和家長在講師指導下進行現場手工製作,為白色石膏兔爺小擺件塗上美麗可愛的顏色。
  • 烤腸炸雞,怎麼會是「老北京」?
    大柵欄「老北京車掛」不知所云鮮魚口與大柵欄很近,初一這天,大柵欄遊客眾多,各家旅遊紀念品商店也是生意火爆。兔爺、絹人、京繡……在大柵欄能找到很多既有傳承又有創新的北京特有紀念品。可是,魚目混珠的情況依舊存在。
  • 兔兒爺與中秋節,老北京兔兒爺的來歷
    而且,插在頭盔上的野雞翎只有一根,老北京有句俏皮話兒:「兔兒爺」的翎子——單挑。老北京南城兔兒爺的種類最多,有泥塑的,布做的,紙做的,木頭做的……一般泥塑的比較多,形態各異,大的有三尺多高,小的只有三寸,均是粉白面孔,頭戴金盔,身披甲冑,背插令旗或傘蓋。它的坐騎有獅、虎、鹿、象不等。兔兒爺左手託臼,右手執杵,做搗藥狀。
  • 「中秋國慶喜相逢」活動舉辦 民眾繪製兔爺猜燈謎
    (原標題:「中秋國慶喜相逢」活動舉辦 民眾現場繪製兔爺猜燈謎)
  • 北京的守護神兔爺,兔首人身,騎著麒麟和鳳凰,它是怎麼來的?
    民間的藝術家為了紀念兔兒爺,就用泥巴製作他的神像,並塗繪各種色彩,兔爺的形象非常鮮明。到現在,兔爺已經成為北京文化的一張名片,經常被當成當地的保護神和吉祥物,時常也會被當成外交禮品贈送給外賓。它已經成為名副其實北京文化的代言人。
  • 93號院博物館迎新廟會開張:尋找老北京
    兔爺、臉譜、篆刻等眾多非遺傳承人將亮相。  尋找老北京 體驗老手藝  廟會,記錄著傳統,傳承著文化。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受現代元素的不斷衝擊,一些傳統民俗不斷被邊緣化,甚至面臨著消亡的危機。22日開幕的93號院博物館第二屆迎新廟會,以「尋找老北京,記住老傳統」為主題。
  • 中秋節聊聊嫦娥三角戀、老北京萌寵兔爺兒的故事
    中秋節,在北京有個人人都知道的靈魂寵物,那就是兔爺兒。北京兔爺是封神演義中的長耳定光仙,所以比較早的兔兒爺形象是「金光洞」。國人有男祭灶和女祭月的習俗,然而兔爺早期這是女人祭祀太陰星君時防止孩子搗亂而給孩子的玩具。
  • 非遺在身邊-兔爺,最具代表性的北京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北京兔爺是封神演義中的長耳定光仙,所以比較早的兔兒爺形象是「金光洞」。國人有男祭灶和女祭月的習俗,然而兔爺早期這是女人祭祀太陰星君時防止孩子搗亂而給孩子的玩具。北京、河北和山東等地都有製作、供奉和陳列兔爺的習俗。
  • 「中秋國慶喜相逢」活動舉辦 民眾現場繪製兔爺、猜燈謎
    中新社記者 賈天勇 攝中新網北京9月29日電 (陳杭)合奏《春江花月夜》、繪製兔爺、猜燈謎……在中秋、國慶雙節來臨之際,「中秋國慶喜相逢 家國情懷系東華」活動於9月28日在京拉開序幕。活動旨在弘揚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推動老城復興,保護歷史文化的金名片,喚醒老北京的鄉愁記憶,營造安定和諧、歡樂祥和的喜慶氛圍。
  • 烤腸炸雞炸榴槤酥,也算老北京小吃了?我咋不知道
    兔爺、絹人、京繡……在大柵欄能找到很多既有傳承又有創新的北京特有紀念品。可是,魚目混珠的情況依舊存在。一家老北京工藝禮品專賣店,在大門口顯著位置掛著一大串「老北京精美車掛」。車掛打著特價的廣告,實際售價10到30元,產地是浙江。無論從工藝上還是題材上,這些車掛都沒法與「老北京」找到關係。
  • 老北京冬季遊攻略,帶你體驗雪落下的聲音
    圖:北京天安門冰雪文化古蹟之旅北京這座享譽世界的歷史名城,從古至今鑑證了數個王朝從昌盛到衰敗、也見證了數代帝王生活、也為我們留一下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作為中國人民共和國的文化中心及政治中心這裡保存的很多處享譽世界的文化古蹟。那麼這些文化古蹟到了冬季怎麼玩呢,玩些什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