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的春節,村民圍坐在一起,第一次聽到了收音機裡傳來的遠方的祝福。我國第一臺黑白電視機誕生在1958年,所以,在那之前收音機才是人們最愛的娛樂消遣之一。
除了餃子,北方人還會做包子、饅頭,待點心蒸好後,正中間再印個紅花、紅字,看著就喜慶!
除夕之夜,家人團圓,守歲圍爐,溫情四溢。上世紀50年代初的春節,天津一家人吃團圓飯的場景。
新年了,「總把新桃換舊符」,「學習先進經驗」是極具那個年代風採的橫幅。那個時候,「能不回家就不回家」成了新的宣傳口號,幹部們紛紛下到工農家庭給大傢伙兒拜年。一位老書記在去農家拜年時,幫忙張貼春聯的場景。
春節穿新衣,紅旗商場到後來的百貨大樓是最時尚的存在。以前,普通人家過年才會添新衣,所以每到新年,有新衣服穿,自然是開心極了!
春節穿新衣,紅旗商場到後來的百貨大樓是最時尚的存在。
逛廟會,那個時候,孩子們最感興趣的是大串糖葫蘆。
單位發電影票,組織聯歡,街道組織打掃衛生,置辦年貨,貼上裝飾。許許多多的人,就結伴去購置年貨,大街上人頭攢動,個個笑容滿面的!
過年了,除了有好吃的,大人們還會給孩子們做做玩具,家裡有點餘錢的乾脆直接給孩子們買點。
過年貼窗花自是不能少的,那時候窗花都是家裡手巧的人剪的,小孩子喜歡的不得了。往被霧氣染得白茫茫的窗戶上,貼上紅紅的窗花兒,過年的氣氛,別提有多濃!
簡簡單單的「大刀」、面具、小風車,不算很精緻的娃娃,就足以讓一群小孩玩得不亦樂乎。
城裡過年買點響炮,那個時候,放鞭炮是最有意思的事情。
沒有禮堂,天做頂,石頭做椅,怎樣的環境都阻擋不了中國人歡慶春節到來時的喜悅。
商場賣的商品也越來越多樣化,八十年代中期春節時的北京王府井,人們在搶著買平時買不到的糖果。
三個穿著新衣服的兒童在放鞭炮,其中兩個小女孩正害怕地捂著耳朵。
以前正月裡看紅火小孩是有優勢的,可以隨意攀爬。
試穿媽媽剛做好的新衣,這一刻別提多幸福!
以前沒什麼可玩的好玩的,小孩坐在雙槓上看唱戲。
八十年代,彩電、冰箱、洗衣機、錄音機,這四大件開始走進尋常人家。過節的時候,人們紛紛上街採購大件。
趙忠祥老師在為春晚致開幕詞。那個時候聽到他的聲音,還沒有人會想到動物世界。
1987年,一個高大英俊的大男孩兒因為春晚一夜之間紅遍中國,他勁歌熱舞帶來一曲《冬天裡的一把火》,至今仍舊為人津津樂道,他就是費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