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春來到——老家舊時的年味

2021-01-15 湯溪風物誌


時光荏苒,轉眼又到了年關。不到一周就是除夕新年。


去年回老家過年,有感於年味漸失,我曾寫了篇吐槽文,慨嘆「今不如夕」。其實,我本意並非是說現在不好。或許是由於年歲增長的緣故,開始喜歡回憶,故更多的可能是對舊時年味的懷念。


兒時的老家,十分貧困,主要靠生產隊的田地產出生活。許多吃口重、負擔大的人家,溫飽還存問題。雖說吃糠咽菜的時代已經過去,但平時以蕃薯、苞蘿代主糧是家常便飯。那時候,不是每天都能吃飽的,更不要說吃好的。貧困農戶的好飯菜,主要也就是過年那幾天才有得享用。穿的衣服是請裁縫師傅做的粗衣布裳,平時身上都是補補綴綴的舊衣爛衫,一套衣服反覆穿,只有到了過年,才有可能扯上新布料,做件新衣服。新年要穿新,才有好彩頭。但年景不好時,扯不起布,可能只能買雙新襪,再由母親縫雙新布鞋來「新一新」了。窮人的孩子早當家,村裡的大部分孩子還未成年就得參加勞動,砍柴打豬草這些自然是孩子們的家庭作業。只有過年那幾天,孩子才能踏實地遊戲玩樂,說了出格的話,做了過分的事情,大人也不會責罰。


所以,孩子們盼望著過年,其實就是盼著吃好的,穿新的,扎堆了快意地玩耍。而過年也著實沒有讓孩子們失望。因為窮歸窮,各家各戶備起年貨來是一點都不馬虎。平時捨不得的,都積攢到這時候派用場。吃的喝的穿的,樣樣都要在年前備齊。隨著除夕的臨近,年味會越來越濃。



在我小時候,進入臘月就開始備年了,基本上要忙活近一個月。


家家戶戶先都會挑選一個天朗氣清的好日子,講究的人家一般會選陰曆的單日,用細竹梢紮起大笤菷,綁在長竹竿上,對屋頂屋角、戶裡戶外灑掃庭除,櫥櫃碗櫃、桌子椅子都要搬到池塘邊用水全面擦洗,這天叫做「撣棚塵」。


除塵後就開始準備各種年貨了。那時經濟條件有限,家中僅有的也就是地裡收穫的穀子、豆子、苞蘿、蕃薯、芝麻、粟米、花生之類。儘管如此,但絲毫不影響各家各戶備年的心情,炒凍米、炒黃豆、炒蕃薯片、炒落花生。條件稍好的人家,會去供銷社買來紅糖白糖,熬製糖水,放入爆米做成爆米糖;放入炒凍米做成凍米糖;放入炒粟米做成粟米糖;放入炒芝麻做成芝麻糖。經常是夜已很深,村子裡還不時傳來軋制凍米糖的敲打聲。加熱融化的糖水和爆米芝麻相拌,倒進木範,用方木錘子用力軋實夯平,冷卻後用鋒利的菜刀切片裝進罈子密封貯藏。「梆、梆、梆」的夯糖聲此起彼伏,和嘶嘶的切糖聲一起,奏響了過年的旋律,這應該是兒時的年留給我的最美妙動聽的聲音了。


年貨的準備中,少不了做豆腐。過年做豆腐也是湯溪的一個習俗。湯溪的農家豆腐,用自種的田塍豆為料,有著特別的讓人懷念的滋味。我在外工作三十多年了,常常感嘆現在居住城市超市賣的豆腐,缺乏老家的味道。在老家,春節的日子裡,從大年初二到初八初九,家家來客不斷,待客的菜餚中,除了肉類和自家菜地上的新鮮蔬菜,豆製品就是飯桌上主力軍。除非五保戶、單身漢們,再窮的人家也得做豆腐過年。家家戶戶至少都要做一二座豆腐,起碼要做十幾斤甚至是二三十斤黃豆的豆腐。


做豆腐的工序十分繁瑣:浸豆,磨漿,提煉,煮漿,點滷,壓制……家裡平時不用的大石磨終於有了用武之地,被水浸泡了一整夜的黃豆粒粒飽漲,經過沉重的碾磨,變成白花花的豆漿水,倒入大鍋煮沸。然後紗布過濾,濾去豆腐糟,點上鹽滷變成白白嫩嫩的豆腐花,裝進鋪好紗布的四方木框,壓上石塊,濾去多餘水份,則成了四方格裡一板板老豆腐。



老豆腐大多是用來做豆腐乾,把切成塊的老豆腐放入裝有稻草灰的木桶裡焐過夜,第二天挑到池塘水坑邊,洗去稻草灰,在鐵鍋中用清水煮過才算完成全部工序。煮豆腐乾的鐵鍋底部要鋪一層早稻的稻草杆,既不會粘鍋,又有草木清香。這樣的豆腐乾吃起來又香又韌,特別有嚼勁,而且時間存放得長,節儉的人家可以吃到正月廿六黃堂交流會。為了防止變質,隔幾天摸一摸,看看手上是否發粘。如果出現粘手的情況,只需再次清水煮沸,就又可以攤上幾天。


還有一部分豆腐拿來炸油豆腐。將豆腐切成整齊的小方塊,下油鍋炸至金黃,撈起。剛起鍋的油豆腐又香又鬆軟,這時大人們會裝上一小碗,犒賞給一直在邊上巴望的小孩,孩子們會特別的歡天喜地,心滿意足。


過年時天天有肉,這是有別於平常的窮苦日子的。再窮的人,過年那幾天也有魚有肉有葷腥。雞是自養的土雞,過年前一個月就寓在不見天日的烏房,每天定時投食餵水,限制活動,這樣就長得肥肥胖胖。肉是自家養的土豬,年初從湖頭街上買來的豬仔,一直養到年尾,宰了過年叫「殺年豬」。可能是由於歷史上老家屬於龍遊的緣故,我們買豬仔,過年舀醬油都習慣去湖頭街,而不是去湯溪城裡。年豬的豬血、豬下水、豬頭、豬尾巴、豬腳、豬油,還有幾十斤板肉,全部留在家裡。那時候口糧緊,人都吃不飽,稻米小麥之類自不必說,連苞蘿、蕃薯這些雜糧也捨不得餵給家畜。豬們的成長完全靠米糠、蕃薯藤、芋荷葉、草籽以及每天在田間地頭採集來的豬草。這些東西加刷鍋水燴在一起,便是豬的一日三餐,它自然也是吃不飽的。所以,特別肥壯的土豬並不多,但無論肥瘦,都是地地道道的土豬,其味道也不是現在工廠化養殖的速生豬所能比擬的。


過年了,大家都得穿上新衣服。日子窮的時候,用的是自家織的土布縫製的衣褲,後來生活好一些了就改穿咔嘰布或者嗶嘰布料子的,這些機制棉布,織得細密勻稱,經緯線又結實,泛著亮光,看起來很有檔次。鄉民穿著這種棉布裁剪的中山裝,再把頭髮剪一剪,也顯得精神煥發,與平時判若兩人。再到後來,的確良化纖布開始成了時髦的衣料,花色品種又增加了許多。女孩子用碎花的確良做尖領襯衣,穿在身上很有調調。雖是生活落後的農村,也總有幾個講究的人,把衣服都熨出線條,褲腳袖口拷了邊,穿著走家串戶,不經意地捲起袖子露出拷邊,享受別人豔羨的目光和嘖嘖誇讚。這時候的大人們也開心得像個孩子。



過年要演戲。除夕「封年」結束後,村上的戲班子也要開鑼演出了。廳上傳來「哈啦啦啦」的長號聲,那是婺劇鬧花臺開始了。大人小孩各自扛著板凳集中到了祠堂的戲臺前,觀看婺劇《百壽圖》《悔姻緣》,這是我們村連續多年雷打不動的看家節目。演員都是本村村民,因是泥腿子,念唱做打的功夫,自然比不上縣裡的專業劇團,也談不上很好的扮相,可鄉親們看得津津有味,興致盎然,一旦認出了塗脂抹粉喬裝打扮的熟人,便高聲呼喚他的名字,臺上臺下互動熱烈,笑聲不斷。


依稀覺得那時候過年,天氣都很好,不是陽光燦爛,就是大雪紛飛,很少有下雨或者陰天的。至今還記得有一年趕上除夕那天下大雪,大雪不停地下,瓦片上的白痕不斷加厚,村子似乎變大了,村邊連綿的群山及樹木都披上了銀色盛裝,呈現出美麗的雪景,銀裝素裹,分外妖嬈。零零星星的炮仗聲從村子的上空斷斷續續地傳來,直上高空連響兩聲的是「二踢腳」大鞭炮,啪啪啪連續的是連響小鞭炮。炊煙夾著飯菜的香味在迎著落雪嫋嫋上升,和著空氣中瀰漫著的幽微的火藥香,懸浮在村子的半空。早飯過後,各家都開始張貼春聯,一人端漿糊盆,一人拿對聯,一人爬上高凳張貼,大雪瀟瀟地下,炊煙在嫋嫋地飄,人聲時遠時近,白色的雪襯著紅紅的春聯,這個場景,這個意境,美得讓人窒息。這也是兒時的年留給我的最美的風景。


四十多年前的今天,兒時的年、故鄉的年、貧家的年,居然還是那麼真切,那情形、那畫面,如此地鮮活生動,似夢似醒,如真如幻,一時恍惚,竟不能辨。那時候,只覺得過年這些天的日子過得飛快,而平時又過得太慢,一出正月,孩子們就數著日子巴望著下一個年早點到來。


日月神偷,一晃幾十年過去了。兒時的經歷漸行漸遠,歲月勤勞,披沙揀金,留在我心底的都是美好的回憶。家的暖,飯菜的香,故鄉的美,鄉情的熱切,一起譜寫並奏響了一曲過年的交響樂,這貧困時代的生活,因此顯出些許溫暖的色彩,令人魂牽夢縈,回味無窮。

  

作者簡介:

雲塢山房,湯溪上葉村人,1982年畢業於湯溪中學,後考上杭州大學財政金融系。

                                     本期部分圖片來自網絡,鳴謝

歸湯溪老家過年

相關焦點

  • 詩詞:家家又是過新年,炮竹禁燃唯冷煙,何處堪尋舊時味
    都說現在無年味,提起從前盡笑顏。小華《七絕年味》氛味甚濃金鼠鬧,桃符蘊喜滿街盈。新春人氣熱如火,白獸客星歸六庚。何處堪尋舊時味,自攜紙墨撰春聯。王清華書家擺硯臺,萬戶墨花開。從此春常住,清芬撲面來。陳素青村委聚群賢,揮毫賦雅篇。
  • 又是一年春來到!養老中心年夜飯豐盛,老人們歡聚一堂還喜收紅包
    又是一年春來到!2020年1月24日,安徽蕪湖,農曆臘月除夕大年夜,在蕪湖縣永太鄉村養老中心裡熱熱鬧鬧、歡聲笑語不斷,這裡的年夜飯一桌桌的好豐盛,老人們歡聚一堂吃得好開心,爺爺奶奶們還喜收到拜年的紅包!
  • 一年兩春,一年一春,一年無春!有什麼民間俗話呢?
    2020年就是罕見的雙春年,在這裡很多不理解的人就會有個疑問,那就是什麼是雙春年,單春年,無春年呢?其實不管是單春還是雙春還是無春年,都是由於地球公轉形成的,春指的是立春,比如2020年有兩個立春,所以是雙春年。
  • 2021同上一堂課《又是一年春來到》直播視頻入口
    同上一堂課《又是一年春來到》直播視頻是能給更多中小學生們提供的教育學習便利的平臺,這裡的視頻課程對大家而言還是很關鍵的,從中能更好的學習傳統文化相關的一些內容,獨特便捷化的也讓粉絲拉近與自己與愛抖露的距離。關於"奧利奧OREO」名字的由來。回到這正常的'規則中。還要更大些。還要進行一次全面大掃除。去掉排骨裡面的汙血。總體看來像一對恩恩愛愛的鳥夫妻。
  • 祭祖拜天、年夜飯、吃湯圓,老家的除夕,讓年味更足了!
    我的老家是豫東南一個偏遠的小縣城,地處鄂豫皖三省交界,這裡的民風純樸,仍然保留了很多老祖宗留下的風俗習慣。而我在與其他地方的朋友交流春節的習俗時發現有好多地方都大不相同。一,祭奠先人。放鞭炮也表示這家連夜飯開始了,而放鞭炮讓年味更濃,更紅火了。到了夜裡12點的時候還會放一掛鞭炮,預示著舊的一年結束,新的一年開始了。四,年夜飯和吃湯圓。年夜飯早的下午兩三點就開始,晚的三四點鐘也開始了,一般在天黑前結束,這可能是和古時候我們這裡匪賊橫行,治安不好有一定的關係吧!
  • 福利|重拾舊時年味 浙江小記者手繪年畫扎染燈籠迎新年
    貼春聯、貼窗花、掛紅燈籠、放爆竹、發紅包、穿新衣……不少爸爸媽媽記憶中,這是充滿年味兒的事兒!可就有媽媽來抱怨了「現在的娃常常穿新衣,少了那一份對過年的期盼!」「如果,能有機會,好期待讓他們也體驗體驗家長們記憶中的年味故事……」  這不,浙江小記者站聯合象限文化創意公司,推出一系列傳統年味體驗活動,讓小記者們在這裡親手繪年畫、做個彩燈或是感受扎染帶來的魅力。
  • 農村老人說:今年是「閏四兆荒年,兩春夾一冬」啥意思?有道理嗎
    大家好,歡迎收看本期的農村小毛,每天為大家帶來最新的三農諮詢,更有俗語,習俗等知識,喜歡的朋友不妨點個關注,好了言歸正傳,進入咱們今天的話題,農村老人說:今年是「閏四兆荒年,兩春夾一冬」啥意思?前段時間,受到疫情的影響,在農村老家呆了一段時間,閒來無事時就和村裡的老人談天論地的,從他們的口中就聽到一句特別有趣的俗語「今年註定是不平凡的一年吖,真應了那句老話「閏四兆荒年,兩春夾一冬」。起初聽完這句話,有點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待老人細細講解後,才懂得這句俗語的意思。今天筆者就粗略的給大家講解下。
  • 待到寒冬臘月盡,又是一年好春時
    堅冰深處春水生 過了大寒,又是一年 2020年01月20日星期一 年一天天的近了, 有「大寒迎年」之說。 大寒的習俗也多和準備過年有關 「踩歲」 舊時大寒時節人們爭相購買芝麻秸。
  • 年貨變遷中飄出年味一年更比一年好
    一年更比一年好!還記得小時候,和父親趕集辦年貨的日子,買鞭炮,一掛;買肉,二斤;等等。買的東西都很少,過完年,也就用沒了,繼續過清貧的日子。改革開放後,人們的日子逐漸富裕,買年貨的數量越來越多了,每逢過年,都是開著三輪辦年貨。現在呢,雖然也辦年貨,但是,和過去大不一樣了,主要是在質量上有了巨大變化,年貨已經從數量型向質量型變遷了。
  • 寒假作文摘抄:_______的年味
    每當聽到這耳熟能詳、朗朗上口的廣告詞時,我都會情不自禁地懷想起自己的老家新店來。因為那裡是我祖輩生息繁衍、辛勤耕耘的神秘沃土,那裡是父親和我嬉戲成長、魂牽夢縈的家園樂土,那裡有我血脈相連的親戚和曾朝夕相處的朋友……當然那裡更有著獨具特色的鄉俗風情,有著讓人無比依戀、歷久彌新的濃濃年味!在我的老家,每至春節前夕,家家戶戶都變得忙碌起來。
  • 粉圓糖果 難忘的年味
    做粉圓糖果的時候,也是接近新的一年春播的季節。不同於過年時,大紅色的各種年貨、食物的置辦,白色的粉圓糖果,在我和妹妹大口大口地吃著的時候,是媽媽對新的一年裡,田野裡莊稼有個好收成的寄託具象,它在我們一家年味中有著不一樣的意義——希望。
  • 春來到,家養四種好運「樹」,財運福運齊來到,全家平安幸福長
    春來到,家養四種好運「樹」,財運福運齊來到,全家平安幸福長!隨著立春節氣的到來,氣溫一天天回暖,喜歡養花的朋友也要開始忙碌起來了。一年之計在於春,春天伊始,家裡養什麼植物清新又養眼,寓意又好呢?它的生長旺季在春末、夏季和初秋,溫度適宜的環境下,它能不斷抽生新葉,旺盛生長。三、幸福樹幸福樹葉片翠綠,寓意美滿幸福,吉祥如意,也是許多家庭和賓館飯店綠植的養殖首選。幸福樹原產於溫暖地區,喜暖怕寒,喜高空氣溼度的生活環境。初春時節,天氣比較乾燥,尤其北方地區,風沙較大,養殖幸福樹要把提高空氣溼度放在首位。
  • 雞年「一年兩頭春」的含義,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現象呢?
    雞年「一年兩頭春」指的就是今年雞年會有兩個立春日。作為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一個節氣,立春的時間一般都在公曆年2月4日前後。有天文專家表示,2月3日立春很罕見,上一次發生在120年前。如此便能很好地理解「無頭春」(無春年)、「年頭春」(雙春年)現象:即二十四節氣一年輪迴約365天,當農曆為平年時天數便少於節氣輪迴就會出現「無頭春」;當農曆為閏年時天數大於節氣輪迴就會出現「兩頭春」。於是,有人以立春作為劃分生肖的依據會得出在農曆上遇到三個生肖的觀點,其實這是一種錯誤的邏輯比較。因為立春是作為幹支歷(幹支紀年)劃分生肖的依據,劃分的是太陽回歸年;幹支歷跟農曆是不同的曆法。
  • 草原春來到 羊寶寶扎堆來報到
    草原春來到 羊寶寶扎堆來報到 2020-03-31 17:5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新春走基層|實體書店轉型文化地標 「年味」裡的書香越來越濃
    在杭州市餘杭區新華書店,或是好友相約、或是全家出動,人們來到書店或書吧,卸下工作或生活中的包袱,選一本心儀的書,安靜地坐下來閱讀。高中生王鑫澤正邊喝奶茶邊讀小說《芳華》,她說,趁著寒假她剛剛看過這部小說改編的電影,感覺意猶未盡,所以重溫一下原著。
  • 春味正好,不時不食
    人間有味是清歡。——蘇軾《浣溪沙·細雨斜風作曉寒》不時不食,每個季節的味道都是大自然的恩賜。世間難有比「吃春」更令人憧憬的事,一切鮮的,嫩的,都是春天賦予人間的舌尖盛宴。風已暖,花正飛,夏日漸進,我們得趁著入夏之前,再食一口「春之味」,比如飲春茶配著鮮花餅,再吃一口青團,享受應季櫻桃...這個春天,不留遺憾。沒喝過龍井的春天是不完整的,現在正是明前西湖龍井採摘的好時節。
  • 一年兩頭春有啥講究?看看老農怎麼說
    大家好,歡迎來到「村東張二狗」欄目,每日分享最新的三農資訊,以及農業小知識,喜歡的不妨點擊上方關注訂閱喲,今天我們討論的話題是:2020是『』雙春年『』嗎?一年兩頭春有啥講究?看完你就明白了!時間過得很快,後天就是冬至了,俗話說得好「過了冬至就是年」,冬至到了年也就不遠了。眼看著2020年的腳步越來越近,村裡人討論明年的話題也就多了起來。聽村子裡的老人說,2020年是雙春年,那麼「」雙春年「」是什麼意思?有啥講究呢?
  • 俗語「一年打倆春,帶毛的貴如金」今年家畜要貴?看種地老農咋說
    第一句:「一年打倆春,帶毛的貴如金」在我們這裡不少老一輩人都認為,如果一個農曆年有兩個立春,那麼這一年的家畜價格就會高,行情好,這裡所說的「帶毛的」指的就是豬牛羊之類的家畜。第二句:「一年立倆春,四蹄貴如金」這句俗語的意思是說,如果一年有兩次打春,那麼四條腿的家畜就會像黃金一樣貴,這裡面所說的「四條腿」指的也是豬牛羊這些家畜,雖然「貴如金」是一種誇張說法,但是其本意就是說價格貴。
  • 舊時江南正月初四夜裡接財神,老闆也在這一天辭退員工
    舊時上海商店平日裡常會設有一個供桌供奉財神神像,神龕內供奉的財神一般為趙公明。神龕前點一盞油燈,又名長明燈,意為照耀財路光明,供桌上還專設香爐燭臺,有專人每日清掃添燈油,逢年過節點燭燒香。在一年中老闆有三次辭退員工的時間,分別是正月初四、端午節、中秋節。所以,正月初四老闆在接財神的同時也會辭退員工,辭退方式有三種:一種是在夜裡老闆會提前在供桌上擺放有店員名單的紙張,若沒有某店員名字,意味著其被除名;一種是將某店員的床褥捲起一角意為捲鋪蓋走人;還有一種是老闆未通知某店員吃財神酒。若某人身上出現這三種形式中的一種說明他已被老闆解僱。
  • 褡褳火燒,由小食攤到大酒樓,酷似舊時人們腰帶上的褡褳而得名
    1876年,北京順義人氏姚春宣夫婦在東安市場內擺了一小食攤,首次供應一種油煎食品,這種食品色澤金黃、焦香四溢、鮮美可口,原來它的製作與眾不同。 它要將和好的面揪成小劑擀平,包上用海參、蝦肉、肥瘦豬肉和各種佐料拌制的餡兒,摺疊成長條。放入平鍋中油煎至金黃色後,趁熱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