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出生時,祖父曾經夢到有一隻巨蟒纏在他家的柱子上,所以認為曾國藩就是巨蟒轉世。湊巧的是曾國藩患有類似「牛皮癬」一類的皮膚病,渾身上下都是像蛇的鱗片一樣的癬,所以曾國藩也相信了巨蟒轉世這一夢語。
在同治三年(1864年)正月,其弟曾國荃率湘軍合圍天京(今南京)。7月,湘軍攻破天京,已經攻佔大半個中國的太平天國運動徹底剿滅。同年,朝廷加曾國藩太子太保,一等侯爵,世襲罔替,並賞戴雙眼花翎。曾國藩走向人生的巔峰。
收復天京不久後,曾國荃在哥哥曾國藩的手掌心上劃出了一個「趙」字。毫無疑問,這指的是宋朝開國皇帝趙匡胤袍加身的故事。多年之前,祖父夢見巨蟒的故事,也許是一條「龍」。
已經獲得人生巨大的成功的曾國藩,在當時環境下,如果曾國藩聽從弟弟曾國荃的建議,黃袍加身,改朝換代,讓曾家人替代滿清坐天下。
如果曾國藩起兵推翻清朝會怎麼樣呢,我們分析一下。
一,首先曾國藩師出無名。
曾國藩是一介書生,他本人僅幹過10個月的兵部侍郎,並沒有什麼帶兵經驗。他故以「書生帶兵」自詡。他在家鄉辦「團練」,抗擊太平軍建立新軍「湘勇」,為什麼叫勇而非軍,為的是和國家正規軍區別。當年,他在家鄉起兵時號召天下這樣說道:「今天子憂勤惕厲,敬天恤民,田不加賦,戶不抽丁,以列聖深厚之仁,不待暴虐無賴之賊,無論儘速,終歸滅亡,不待智者而明矣。」他已經把滿清皇帝誇成聖人了,滿清政府的合法統治不可動搖。他如何再喊出「驅逐韃虜,歸政漢家」的口號,再罵清朝政府無道呢,老百姓會怎麼看他。
曾國藩從小讀聖人書,聽聖人言,自己的內心支撐就是忠君愛國的思想,如果造反,首先第一關就是自己的內心接受不了。出爾反爾的人,最沒有政治基礎。吳三桂就是最好的例子。
二,曾國藩的部隊將出現譁變。
曾國藩當時的手中不過有湖南、江西、浙江、江蘇四省的地盤,遠不足以養活12萬的湘勇,在清朝政府的要求下,各省都有協響支應。如果真的選擇造反,這些周圍省份人家未必會放棄自家的前程來支持曾國藩。湘勇本身就是臨時工,沒有軍餉的支撐必須譁變,到時可能自己會變成光杆司令。這些湘勇全靠省界收取釐金來養活,這四省百姓已經被釐金壓榨的怨憤在心,如果湘勇造反,戰事一起,釐金又要加重,苦了百姓。到那時,如果四省百姓無一支持,豈不成了喪家之犬。
不當家不知油鹽柴米貴,他的兄弟曾國荃只看到表面現象,並不知道當家的難度。
三,曾國藩會在政治上、軍事上遭到雙重打擊。
倘若與朝廷分庭抗爭,第一個跳出來反對的便是湘勇內部的人。而這個就是目空一切的左宗棠,因為在湘勇當師爺時,左宗棠就不甘心居人之下,現在曾家打下天京,如日中天,已經讓左宗棠氣憤在心。左宗棠肯定會站到朝廷一邊,集全國兵力糧餉,消滅湘勇比打太平軍要容易的多了。到時候,曾國藩拼命得到的榮譽都會加到左宗棠身上。再說,李鴻章靠得住嗎,打太平軍時,曾國藩找李鴻章從洋人那裡買軍火,李鴻章明顯表現出了防範心理。以後,軍事上必須要依靠洋人的軍火,如果得到李鴻章那邊在洋人的支持,曾國藩的實力又會減三分。
另外清廷已經在積極部署,對曾國藩採取了防範措施。
令湖北總督官文守武昌,據長江上遊。
富阿明、馮子材守揚州、鎮江據長江下遊。僧格林沁率蒙古鐵騎以打擊捻軍為名南下屯兵皖、鄂交界,分明就是虎視南京。
這三股力量已經對湘勇有合圍之勢,再加上左宗棠的楚軍、李鴻章的淮軍,湘勇有什麼優勢能從這裡突圍出去呢。
四,曾國藩將會徹底失敗。
太平天國為什麼會失敗,大多都是因為他們內鬥消耗造成的。曾國藩比誰心裡都明白。自己領兵打仗並沒有任何良策,一敗再敗,只是自己堅持下來了。自己非是運籌帷幄之人,手裡也沒有韓信那樣的大將。打九江,用了16個月,打安慶用了15個月,打南京用了26個月,都是用笨法子一點點磨出來的結果。了解自己,人就能成功一半了,曾國藩應該是了解自己,並不是真正的將帥之才,只是勢造英雄罷了。
那麼湘勇呢,戰鬥力也不突出。其存在12年,主要靠裁舊建新這一手段才保證戰鬥力。但到末期,天京攻陷後,官兵都在戰爭中發了財,普遍思鄉厭戰,再無新兵可引,湘勇終於會陷入「獎之而不勸,痛之而不服」暮氣不堪用的絕境。這樣的士兵還怎麼衝鋒陷陣。這是敗軍之相。
假如曾國藩起兵推翻清朝,結果會敗的很慘,他們會將死無葬身之地。
五,即使成功,更對曾國藩不利
即使黃袍加身穿穩了,曾國藩又能怎麼樣。他的孩子都是忠厚之人,非人中龍鳳。那麼在曾國藩百年之後就會出現,自己兄弟曾國荃攝政的事,然後大開殺戒,曾家人為了皇位開始自我殺戮。也許等不了自己百年,這個蠻橫的曾國荃能把黃袍披在曾國藩身上,也可以隨時把黃袍取走。趙宋斧聲燭影,千古之謎。誰能保證曾國荃就不是趙光義。曾國藩將背上個亂臣賊子的千古罵名,曾國荃卻可以輕鬆子孫相傳,穩坐江山。
在這一點上,曾國藩看得比誰都清楚。所以曾國藩無論誰勸,也不心動,更不行動。
還是穩穩地聽候朝廷的命令進行裁軍,了卻帝王心思,曾國藩死後獲得文正公的封號,這是多少臣子們的追求,而自己的兒子也能世襲爵位。這樣結果,才是小心謹慎的曾國藩最願意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