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聞記者 張杰 攝影報導
1942年,居住在重慶的老舍,寫了一部名為《不成問題的問題》,1943年發表在當時的《大公報》上。這部兩萬多字的小說,用三幕式的方式,講述了在抗戰時期在重慶一家農場裡發生的幽默荒誕的故事。70多年以後,這部小說首次被改編成同名電影,搬上大銀幕。該片由北京電影學院的梅峰導演,著名演員範偉、殷桃、張超等主演。在拍攝中,導演梅峰選擇一臺攝像機、上世紀50年代老鏡頭進行黑白拍攝,以便在氣質上靠近發生在1943年的故事,讓電影有一種中國水墨畫的獨特質感,充滿濃濃的文學味道。這部電影也受到行內的高度認可:斬獲第53屆金馬影展雙獎——最佳男主角(範偉)、最佳改編劇本,第29屆東京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最佳藝術貢獻獎等多個獎項。在《不成問題的問題》將於11月21日全國公映之前,11月17日下午,導演梅峰與主演範偉,來到成都方所,分享他們在創作這部電影背後的故事,以及他們對老舍原著小說的理解。
作為中國文學大師,老舍有多部作品被進行影視化改編,然而《不成問題的問題》卻是首次被改編。導演梅峰對這部小說情有獨鍾,「跟老舍先生其他小說不一樣,這篇小說顯得很特別。在大時代背景下的一個小農莊裡,看到世俗的社交文化,即中國式人情。70多年過去了,依然感到非常生動。它超越了時代,有很強的當代性。」在原著兩萬餘字的小說中,老舍用漫畫式的方式從動作、外表、形態、舉止的描述來對丁務源、秦妙齋、尤大興三個人物進行塑造。在做劇本的時候,為了彌補小說中的空間感和小說中的趣味感,導演梅峰增加了其他的場景和人物,比如許老爺、許太太、佟老闆、佟小姐,深宅大院,戲樓、渡口等,讓故事發生的舞臺不止於農場,實現了「物質現實」的還原,讓小說中的三個人物有了迎來送往的生活;並通過這一系列人物、劇情、場景打破了傳統文藝片與觀眾觀影的疏離感,打造了一部人人都可看懂的文藝片。值得一提的是,影片選擇在重慶白沙鎮拍攝。極大可能的還原了原著中的場景樣貌。
電影中範偉飾演的角色丁務源,演技精湛。在53屆金馬獎頒獎典禮現場,金馬獎最佳男主角頒獎詞是這樣評價的:「範偉老師秉持靜水流深的意境,詮釋老舍筆下四十年代八面玲瓏的農場經理,把善惡與媚俗做了細膩的詮釋。」近些年來,範偉的戲路很寬,甚至很「飄忽」,既有大眾基礎很強的喜劇片,也有文學味道很濃的文藝片,。在分享會上,範偉在被問到他自己是如何選擇自己戲路時說,「我對戲路沒固定要求,只要遇到自己喜歡、能演、打動我的劇本,我都願意演。」作為一個著名演員,金馬影帝,範偉多次與新銳導演合作,也被稱讚為「提攜新導演」,對此他回應道,「不是我提攜新導演,是我我沾人家新導演的光。據我觀察,剛開始做導演的新人,往往做電影非常用心,合作起來非常舒服。我真是賺便宜,跟新導演合作,是我的榮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