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念北
範偉很低調。
《一秒鐘》上映,從張藝謀回歸初心,到新任「謀女郎」劉浩存,以及今年霸屏的張譯,範偉似乎成了最不被重視的「營銷點」。
但範偉又實在難掩光芒。
《一秒鐘》開場二十多分鐘後,他飾演的範電影第一次出場。頭戴前進帽,身穿灰色小馬甲,手戴鋼鍊表,端著一個印有「電影放映員001號」字樣的大搪瓷缸子,剛踏出大門,有人塞花生,有人遞煙,笑意盈盈,點頭回應,一個帶著點某種「權威」的人物形象就立起來了。
再上一次出現在大銀幕,是在《我和我的家鄉》中的《最後一課》,範偉扮演一個得了老年痴呆的精英教授。有人說他一個人撐起了整部戲,以至於已經一年沒有營業的微博,還有不少網友跑去留言,稱讚其演技。
時至今日,無需再去刻意強調被「低估」的範偉。作為演員,他的戲路之廣,從過往塑造角色可見。稍微上點年紀的觀眾,忘不了那些年裡有他和趙本山、高秀敏這「鐵三角」表演小品的春晚;年輕的觀眾們,則通過B站的鬼畜視頻,一波接一波地領略著「遼北地區第一狠人」範德彪的英雄歲月。從藝術生涯的蓬勃生命力來看,範偉無疑是成功的。
不過,他這一路走來多少也帶著點「困境突圍」的厚積薄發,且,某種程度上,現在依然處於一定困境之中。就如同他在54歲這年拿到了金馬影帝,身旁站著的是24歲的周冬雨和28歲的馬思純——當年齡成為當下女演員們表述自身處境的某種政治正確之時,對於像範偉這樣年紀的男演員來說,其實也會面臨無用武之地的尷尬。
當然了,不說別的,但凡有適合範偉的角色,但凡有範偉在的地方,那這個戲最後的人物呈現就差不了。
相聲破局,小品出頭
「愛因斯坦怎麼想的不重要,在我媽眼裡,宇宙的盡頭就是鐵嶺。」
就算沒有5G網速,但只要是在網上衝過浪的觀眾,應該都對李雪琴的這句話印象深刻。要說這鐵嶺還真是個神奇的地方,是不是宇宙盡頭暫且不論,在中國喜劇界,鐵嶺必有一席之地——
代表之一的趙本山,再多是非爭論,也沒人能否認其春晚小品之王的歷史地位;另一個代表,則是範偉,雖然不是正宗鐵嶺人,但他曾在鐵嶺民間藝術團呆了三年,且在「開原市(隸屬鐵嶺)打過幾場著名惡仗」的銀幕形象更是深入人心。
話說回來。雖沒有出生於文藝世家,但父母還是在無形中給範偉種下了文藝的種子,從小就對表演感興趣的他,在那個年代的瀋陽,所能夠接觸到的接近表演的途徑,就是相聲。
1978年,年僅16歲的範偉,經人介紹拜了瀋陽曲藝團的演員陳連仲為師,從此開啟了說相聲的生涯。1980年,他進入鐵嶺民間藝術團;1983年,考入瀋陽曲藝團。
範偉早期說相聲資料
不過,其實在說相聲這件事兒上,範偉並非有天賦,早在拜師之時,師傅陳連仲就只是覺得能夠一試,至於能有多大成就,得看他個人造化。尤其是在進入瀋陽曲藝團之後,年齡最小、位份最低的他,就更不起眼了。
「不像個說相聲的」是彼時眾人對範偉的印象和評價,於是,總想著標新立異的他,就琢磨出了另一條路,搞創作。彼時團裡只有兩個專業創作者,好的本子輪不到他,憑藉著愛看書的積累,範偉就自己寫了本子。雖然得到的依然是諸如「沒有包袱」的評價,但也就是這一寫,在後來被中央廣播電臺的老師賞識,認為他「段子寫的不行,不是相聲素材,但那勁兒,尺寸拿捏得不錯」,在這之後,範偉就被當做重點培養對象。
另一邊,1983年,「二人轉」演員趙本山憑藉著《摔三弦》的表演聲名鵲起,成為「遼北第一瞎」,四年之後,他被調入鐵嶺民間藝術團。兩個人看似沒有交集,但,同屬於文藝行當,又是同一個地方的,多少都互有耳聞。
趙本山、範偉網友剪輯畫面
1990年,趙本山首登春晚,表演小品《相親》,預告著春晚「本山小品時代」的到來。也是在這一年,兩人首次在小品《稅緣》上有了合作,另一位搭檔是高秀敏,「鐵三角」雛形初顯。
差不多就是在那幾年,在相聲界已輾轉十多年的範偉,做了一個大膽的決定,向小品界進軍。比起說相聲所需要的「解放天性」,小品的表演,依附於角色的軀殼,顯然更能滿足他的表演欲,也能藏起他本人拘謹的個性。事實上,他後來獲獎的那些相聲作品,已經有了小品的影子。
而範偉在小品表演領域能夠出人頭地,確實離不開趙本山的提攜。1995年,兩人搭檔小品《牛大叔提幹》,範偉首次亮相春晚舞臺;1998年,趙本山、高秀敏、範偉三個人首次在春晚舞臺上合作小品《拜年》。不過,直到2001年春晚的《賣拐》,範偉才算真正意義上被觀眾記住了名字——不再是趙本山的陪襯,而是能和他並提的「黃金搭檔」。
小品《賣拐》畫面
比起此前的秘書、司機、鄉長等角色,腦袋大脖子粗的夥夫,這樣接地氣、被忽悠的「人設」,顯然更能博得觀眾同情。當然,那個時候的範偉,已開始有意識地將那股愛琢磨的勁兒放到了角色的塑造之上。他曾提到,有次在瀋陽坐出粗車,司機師傅誇他《三鞭子》演得好,「一說話小白手套這麼一拽,特像他在機關開車時候的樣子」,而這,正是他精心設計的小動作。
春晚小品的人氣也反哺到了電視領域,或者說,兩者互相成就。那幾年裡,《劉老根》《馬大帥》《鄉村愛情故事》,「本山電視宇宙」逐漸成型,而在這其中,範偉飾演的「藥匣子」、「範德彪」等經典角色至今仍在網絡上被各種搜索加二次創作,人氣甚至高過趙本山演的主角。
B站網友創作《彪問》
可以說,在春晚還是全國人民必看的象徵著春節儀式感的節目,在電視機還未退出大多數人日常生活的那些年裡,範偉的人氣不可小覷。
回過頭來看,其實他的成名並不容易,但也算是幸運——如果他當年堅持說相聲,或許相聲界只會多一名還算可的相聲演員,而已。好在之前的那些都算是積累,而他愛琢磨的個性,為他贏得了事業的轉機。
文藝片影帝的轉變和沉澱
範偉身上最大的是非,大概就是和趙本山之間的「恩恩怨怨」。
就在今年2月,《劉老根3》上線播出,距離上一部《劉老根2》已經時隔十七年。時過境遷,各人的境遇早不可同日而語,戲裡劉老根和藥匣子多年之後再相見的含淚擁抱,多多少少也帶著現實真真假假的烙印。
如果說,當年從相聲轉向小品,範偉邁出了事業破局的第一步;那麼,就在他人氣最鼎盛的時候,選擇離開春晚舞臺,直至《關東大先生》之後,和趙本山不再有事實性的緊密合作,在外界看來,他的這些選擇,類似於壯士斷腕之勇,當然,伴隨著坊間的各種言論。
《劉老根3》劇照
這其中的真相大概只有兩位當事人才了解,即便多年來不乏旁觀者的言論,畢竟合作夥伴之間的羈絆和撕扯,各行各業並不少見,更何況,是在一個多少帶著點「權威」的人物身邊。不過,範偉倒是不止一次在採訪中強調過,「一直知道自己是怎麼來的,所以才懂得飲水思源的道理。」
對於他來說,或許轉變的種子早已埋下。如前所述,一直以來就愛表演的範偉,可能走的就是一條「曲線救國」之路。在他因春晚而被觀眾熟知之後,就已經開始將事業的觸角伸往大銀幕,只不過,最初演的都是些沒有多少戲份的小配角。
比如,在張一白的電影導演處女作《開往春天的地鐵》中,範偉就有客串。後來在採訪中,他直言,原本以為自己演得挺好的,但在影院看完之後總覺得哪不對勁,直到媳婦指出他表演的尺度拿捏問題,自己才真正意識到小品表演和電影表演的不同,那是在2002年。
《天下無賊》劇照
在這之後,他又客串了《手機》《天下無賊》等電影。值得一提的是,正是因為這些小配角的客串,範偉的表演給馮小剛留下了深刻印象,此後,在馮小剛的電影裡,只要是有適合的角色,總少不了範偉的存在。
事實上,對於範偉來說,從小品,到大銀幕,需要衝破的是導演們和觀眾們對小品演員的既定印象和天然的不信任,從而帶來的是可供挑選的角色空間不多。是的,即便是如範偉,也依然會遇到這樣的困境,換句話說,他在踏入電影領域之初,能夠主演的,大多都是文藝片的部分原因也在此。
從首次擔任主演的《看車人的七月》,到《芳香之旅》,再到張猛的《耳朵大有福》,對於看慣了範偉插科打諢,甚至扮醜扮狠的觀眾來說,他的角色形象轉變太過巨大;對於範偉自己來說,通過這一部部文藝片,他逐漸完成了電影演員身份的蛻變,也積累了自己在表演上的經驗。
《耳朵大有福》劇照
而這些作品也助他拿到了影帝的頭銜。行業內人說起他,很少再提他小品演員的過去,而認可他是一名不可多得的好演員。但另一邊,在早些年文藝片並不受主流市場待見的大環境之下,範偉在大眾視野裡,幾近「消失」,他曾提過,身邊有很多觀眾甚至是親戚朋友,「抱怨」在電視裡看不到他了——能被大範圍內關注,也是在偶爾客串的商業片中。
這段時間,更像是範偉的蟄伏期,他不缺國民度,也不缺人氣,缺的是一個真正能夠破圈的角色。
金馬影帝之後的某種「困境」
2016年的臺灣電影金馬獎,範偉拿下影帝,當時媒體皆用「爆冷」一詞來形容;影后則出現了首次雙黃蛋,由周冬雨和馬思純共享。在頒獎典禮之後的群訪環節,三人合影,成了內地電影人的高光時刻,而這,同樣也是範偉職業生涯的高光時刻。
這個影帝頭銜,比起那些年非「三大」的國際影展影帝,在普通觀眾心中,顯然更有知名度。而助範偉拿下金馬影帝的角色,是《不成問題的問題》中的丁務源,一個世故圓滑的農場主任。五十多歲的範偉來演,從個人經歷和多年閱歷來看,不成問題;從表演的經驗積累,和對人物的尺度拿捏來看,不成問題;就連民國扮相,對於相聲時期穿了十多年長袍褂子的範偉來說,也不成問題。
《不成問題的問題》劇照
一句話,範偉終於遇到了一個職業生涯裡足夠有火候的角色,且也更能獲得觀眾共鳴。對於當時已經五十四歲的範偉來說,這個影帝,一方面,讓他覺得這些年來,「自己的方向對了」;但另一方面,在電影之外,其加持作用也沒有太過明顯。
畢竟,對於範偉來說,要論商業價值,這麼多年來,他一直不缺。甚至身邊總有朋友提點著他,你是最有商業價值的演員之一,不要老演文藝片;要論對其演技的認可,他演過的大大小小各類角色,其戲路之寬廣,最近在《最後一課》中出演一個在國外多年的老教授也絲毫不違和,再次被印證。
同比易烊千璽,不過二十歲的年紀,一部《少年的你》新人獎拿到手軟,金像、金雞影帝雙雙提名,在這之後電影資源的飛速提升,肉眼可見。可以說,在這一行,時間和年齡是最公平也是最殘酷的,想來,就這一點,不應該單論性別——不只是大齡女演員會遇到瓶頸的尷尬。
《最後一課》劇照
當然了,並不是說範偉無戲可演。事實上,找範偉演戲的本子,肯定不少。這一點,從他這幾年來演的多部商業電影,就可見一斑;但要想再遇到一個能夠打動他、適合他的角色,且是男主的,難。畢竟,主流市場的口味更多趨向於年輕受眾。
而這樣的角色選擇困境,範偉此前在採訪中也曾提及,「羅伯特·德尼羅都演配角去了,盡演爹,那人家那麼大的演員都是這個境遇,那我們更沒話說。」
即便是在當下《一秒鐘》中的範電影,也不乏有網友看完了之後,覺得「浪費」了範偉。當然,「浪費」不是說他演得不好,在影片中,恰恰他和張譯之間的對手戲是最穩當的,而是覺得這個角色不夠發揮出範偉的本事。
但其實,範電影這個人物的豐富性——他的身上既有一種電影放映員的虛榮和特權,又有一種父親的卑微和那個年代人們無奈處境的縮影,這些呈現可能都因為某些情節的刪改而削弱了,從而影響了角色的厚度。
《一秒鐘》劇照
不過,對於範偉而言,不管是範電影,還是老範教授,或者盲人按摩師範志剛,這些角色,必定是在某方面足夠打動他;對於觀眾而言,能夠在大銀幕上看到演員高手之間的過招,也是不虛此行。如其所說,「現在挑片只有兩個目的,一種是讓別人開心的,還有一種就是讓自己開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