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孩子問「為什麼要讀書」?不妨引用龍應臺《目送》中的這段話

2020-12-11 文姐聊育兒

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現在當今社會人們都重視教育,人人都重視接受教育,人人都重視孩子的學習情況以及接受教育的程度,現在社會已經不適合那些文盲人的發展了,而且現在如果沒有接受過教育,沒有接受過上學讀書的孩子時很能夠在社會上生存下去。可以說現在教育對於一個人的發展來說是很重要的,是能夠去影響一個人的未來走向,能夠去讓一個人有更好的發展,古話有說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這兩句話從古至今就做出了一個真理接受教育以及能過去讀書的孩子,將會擁有一個很好的人生。

但是現在似乎對於讀書這個概念有了錯誤的認識,孩子對於讀書是越來越不接受,越來越是抗拒孩子都不會去體諒父母的苦心,都是將讀書當作是反抗父母的工具,認為讀書就是一件不好的事情,認為讀書就是沒有用的。孩子現在都是不太喜歡讀書,都是比較抗拒去讀書,而父母對於孩子這種抗拒讀書的行為很是擔憂,認為弱勢孩子一直抗劇,一直反對讀書的話,那麼將會導致孩子以後變成一個沒有文化沒有接受過教育,甚至成為文盲的人,這樣子的孩子將會很難在社會上生存。

一:孩子為什麼抗拒讀書

1、孩子對於讀書沒有深刻認識

孩子之所以會去看去讀書,是因為孩子對於讀書沒有深刻的認識,沒有意識到讀書對於一個人的發展是有多重要,孩子總是錯誤的,認為讀書只是讓自己有一個好的學歷,讓自己能夠去上好的學校,讓自己能夠有一個接受教育的證明。孩子總是認為讀書只是淺面上的學歷文憑之類的,只是讓自己有一個證明,證明自己是接受過高等教育,證明自己是上過大學的。孩子總是認為讀書只是這種作用,而沒有有深層意義,並沒有對讀書有深沉的理解以及認識,總是認為讀書就是單單只是能夠去擁有學歷,上好學。

2、孩子對於讀書沒有興趣

有一些孩子對於讀書是沒有興趣的,而且本來就對讀書產生了抗拒的心理,孩子對於讀書都是抱著厭惡的心理以及態度去對待孩子,一碰到書就會睡覺,一碰到書就會沒有精神,而這種社會對於讀書沒有興趣,自然孩子就比較抗拒去讀書,認為讀書就會限制自己的自由時間,只會讓自己沒有更多的時間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認為讀書就是一種遏制自己興趣以及自由發揮的一種形式,所以孩子就對於讀書越來越不習慣,越來越厭惡,從而就產生了抗拒的心理,在行為上去抗拒自己讀書。

3、父母的態度行為

其實有些孩子對於讀書是沒有抱有抗拒的心理,也不會去反對父母讓自己讀書,也不會看出自己去讀書,而且孩子也是願意去讀書的,孩子在小的時候根本就沒有會對讀書產生一些片面的態度以及看法。而孩子在這過程中形成對讀書的看法和態度,都是源源於父母都是受到父母的影響。有些孩子之所以會去看去讀書,其實是因為父母的一些錯誤行為以及錯誤態度,父母總是過於急於將孩子培養成一個成龍成鳳的人才,總是會過於重視,過於擔憂孩子的教育以及讀書,所以就會在生活中給孩子安排很多時間,讓孩子去讀書去學習,甚至會在行為以及態度上去強制孩子,讓孩子們能夠去按照自己的意願做事情。自然而然在父母的強制以及強迫下,就會使得孩子產生了叛逆心理,或者讓孩子內心積蓄了更多的壓力,在這樣子的變化消失的孩子對於讀書是抗拒的,是不喜歡的。

現在的孩子大多都是比較抗拒去讀書的,甚至會對讀書產生錯誤的認知以及態度,會在生活中去對讀書產生厭惡的心理。而且孩子對於讀書沒有進行深刻的認識以及理解孩子是,不能夠理解父母的苦心。孩子不懂得父母讓自己讀書的意義何在,不知道讀書能夠對自身有任何的幫助,而孩子也總是問父母說自己為什麼讀書。對於孩子這個問題,父母可以引用龍應臺《目送》書中的一句話,讀書是有選擇的權利,讀書能夠讓孩子提供更多的選擇方向以及選擇的權利。

二:讀書為什麼有更多的選擇

1、讀書能夠讓孩子有不同的發展

孩子能夠去讀書,在讀書的過程中能夠去學習更多的知識,能夠看到更多的世界,領略到更多的,能夠讓孩子有更多的體驗,從而使得孩子有不同的發展,孩子在讀書當中能夠去對自身有更多的發展,對於自身能力有更好的培養,從而孩子的不同能力的培養,見識到的不同世界不同環境中和他的孩子擁有不同的態度不同的做法。從而提供了孩子更多以及更多提供了孩子更多以及更多方面的發展,這就促使孩子在以後的未來,能夠因為如此能夠去選擇自己更傾向的發展方向,更多的事業方向能夠讓孩子有更多的發展空間以及選擇的權利。

2、讀書不是一層不變

讀書並不是一成不變的,讀書是一個過程,是永無休止的,孩子能夠讀書的話,就能夠在讀書的過程中去獲得知識,去能夠讓孩子有更好的發展,從而使得孩子不斷的發展,不斷的成長,這也使得孩子的能力不斷地被開發,孩子的能力不斷被鍛鍊得到,而孩子的身上的能力在不斷的開發,也使得孩子能夠在社會當中有更多的發展方向。讀書並不是一成不變的,將會帶給孩子更大更多更加無法考量得到的一些好處。而若是孩子不讀書的話,那麼孩子以後的出路很少,而且不讀書也會導致孩子在某些方面的發展,限制了孩子的成長,限制了孩子,以後發展空間會讓孩子局限於一個層面上。

3、有正確的生活意義

讀書是為了孩子,以後有更多的生活意義可以選擇,而不是只是為了去應付自己生活的需要而去工作,都是不是讓孩子對破生活而去讀書的讀書,並不是為了讓孩子在以後的人生當中因為生活的原因而去工作,而希望讓孩子去選擇自己想要過的生活。在以後成長當中需要幫助的時候,是要去選擇自己想要做的工作和喜歡以及父親自己熱情的幫助,而不是因為生活的需要而被迫去選擇自己的工作。工作是自己所選擇的,是對於自己有著生活的依賴,那麼孩子本身就會擁有自己擁有成就的,在生活當中也會變得更加快樂。

其實為什麼要讀書,是因為讀書能夠足夠孩子更好的選擇權利,在以後的人生當中有更好的選擇,有更多的選擇,而不是出於生活謀生的被迫,而去選擇自己的工作以及人生。為了更多選擇的權利,就是給予孩子這個問題的最好答案。父母在生活中一定要多去引導孩子,對於讀書的態度以及看法,能夠讓孩子了解到讀書的真正意義。

三、如何讓孩子有正確態度

1、讓孩子有興趣

父母想讓孩子有一個正確的讀書態度,能夠喜歡讀書的話,首先就得在生活中去引導孩子讀書的興趣,讓孩子對於讀書有興趣,能夠對於讀書產生興趣感產生喜歡,從而才會讓孩子慢慢對於讀書有正確的認識。孩子對於讀書有興趣的話就會有興趣去了解讀書,去認真地對待讀書,從而對於讀書才有個正確的態度以及想法。

2、父母懂得引導

父母想要讓孩子端正讀書的態度,從而使得孩子能夠不會對讀書有錯誤的態度以及做法,不會因為自身錯誤的認識從而去抗拒讀書,而父母的引導對於孩子端正讀書態度是很重要的。父母在生活中要懂得去引導孩子對於讀書的想法以及態度,不要在生活中有讓孩子產生抗拒心理的行為,不要在生活過於去強迫,而是要從孩子方面考慮慢慢去引導孩子讀書態度。

3、讓孩子體驗成就感

讀書是能夠給人一種成就感,所以父母要在生活中懂得去讓孩子體驗到這種成就感,讓孩子從讀書的過程中獲得成就感,從而使得孩子對於讀書是有著正確的做法以及想法的。相信每個人都希望自身能夠獲得成就,能夠擁有成就感,因此孩子就會因為從讀書當中獲得的成就感,使得孩子能夠去學習去讀書,從不去當爭取自己對於讀書的態度。

現在的社會是急需要有讀書的孩子,孩子若是不讀書的話,那麼孩子以後的未來將會是會因為生活而被局限而被逼迫,孩子以後工作都是為了生活謀生而去工作,而並不是去追求自己內心的想法,去做自己認為有意義的工作。

讀書是能夠讓孩子有更多的選擇,讓孩子在以後有選擇的權利,能夠去選擇自己想走的路,自己想過的生活,自己想做的工作,而不是因為生活所迫才去選擇工作,而是去對於自己所喜歡的工作進行選擇,從而去傾覆自己的熱情,讓自己能夠在生活中有激情,有熱情,讓自己生活得更加快樂,更加有尊嚴。

我是文姐聊育兒,也是4歲寶寶的媽媽,在養育和教育孩子過程中,遇到任何問題可以來問我,希望我的一點建議能有助你解決帶娃過程中的困惑與煩惱,讓我們的孩子能更好的成長!

更多育兒母嬰知識請關注我們,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讚或分享給更多的人!

相關焦點

  • 2018年讀書筆記·第30本龍應臺《目送》
    《目送》是一個關於時光的故事,生命的反思,是作家龍應臺繼《孩子你慢慢來》《親愛的安德烈》後,龍應臺再推出思考「生死大問」的作品,是一本感悟性的人生之書。是一本生死筆記,深邃,憂傷,美麗。從牽著孩子幼小的手、情意滿滿的親情,到青春後期孩子與自己漸行漸遠的背影;從陪著年邁母親如帶著女兒一般,思及自己也曾是父母眼前一去不返的背影,龍應臺娓娓道來。將筆觸伸向了「人」的內心世界,用散文的方式,述說著生命中的悲歡離合。
  • 解讀臺灣作家龍應臺「真情目送中」生死的頓悟
    捧起臺灣作家龍應臺的《目送》,靜靜地品讀,我們不難感受到其中文字散發的醇香,以及它帶給我們的對生命的真情目送和精神上的愉悅。《目送》中的74篇文章,以「我」的視角,寫父親的逝、母親的老、兒子的離、朋友的牽掛、兄弟的攜手共行,寫失敗的脆弱、失落和放手,寫纏綿不舍和絕然的虛無。整本書充滿了人生經歷之後的深邃的智慧和禪機,趣味和豁達。這是一本關於生死、關於人性的筆記,深邃,憂傷,美麗。
  • 龍應臺散文集《目送》觀感:再見,不必追
    這是龍應臺的散文集《目送》中的一個小片段,也是全書中最讓我揪心的一段話。我一遍一遍地讀著這段話,那「不必追」三個字狠狠地刺痛著我的眼睛——孩子所去的方向是燦爛的未來,而那個背影要去的地方卻是無盡的黑暗……我知道,花開總有花落的時候,但真到了那天,情何以堪?
  • 龍應臺《目送》:人生中有些路註定只能獨自修行
    龍應臺《目送》:人生中有些路註定只能獨自修行。大家好,這裡是圍爐,歡迎來到圍爐讀書時刻,今天要給大家帶來的是臺灣作家龍應臺的《目送》,這是一本極具親情、感人至深的文集。筆者對於龍應臺的印象停留在,她是個心思細膩的又有些愛說教但還是尊重孩子的母親(讀《親愛的安德烈》有感)。今日重讀《目送》的第一篇文章時,卻有些淚目之感,從前是覺得龍應臺有些傷春悲秋的,心思又細膩,看著康橋裡的天鵝也要感動到落淚,以為所謂的感觸不過是她自己的感時傷逝。
  • 龍應臺《目送》觀影暨交流會
    2、《目送》放映完畢後,龍應臺將與到場觀眾進行交流。著有《野火集》、《百年思索》、《孩子你慢慢來》、《親愛的安德烈》等十多部作品。 1984年11月,龍應臺的《中國人,你為什麼不生氣》在臺灣的《中國時報·人間》刊出,引起熱烈回應。隔年出版由同名專欄文章結集的《野火集》,21天內重印24次,創下出版記錄,也成為80年代臺灣人共同記憶的一部分。
  • 作品分析 | 龍應臺《目送》
    從牽著孩子幼小的手、情意滿滿的親情,到青春後期孩子與自己漸行漸遠的背影;從陪著年邁母親如帶著女兒一般,思及自己也曾是父母眼前一去不返的背影,龍應臺娓娓道來。正如作者所說:「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地告訴你,不用追。」
  • 番禺|閱讀打卡⑮:番禺執信附小李霞老師領讀推薦龍應臺《目送》
    推薦理由《目送》是作家龍應臺繼《孩子你慢慢來》《親愛的安德烈》後,龍應臺再推出思考「生死大問」的作品,是一本感悟性的人生之書。書中,龍應臺寫父親的死亡、母親的衰老和失智;寫對父母的憐惜和體恤,寫兄弟攜手共行,兒子的離別,朋友的牽掛;寫自己的失敗和脆弱,失落和放手,以及一個人的走路、賞樹、觀鳥、拍照、生活等。從牽著孩子幼小的手、情意滿滿的親情,到青春後期孩子與自己漸行漸遠的背影;從陪著年邁母親如帶著女兒一般,思及自己也曾是父母眼前一去不返的背影,龍應臺娓娓道來。
  • 龍應臺《目送》‖有些路,只能一個人走
    面對自以為是者的詰問,龍應臺曾以一篇《自白》來回應,結尾處說:是的!我是個女的!我很遺憾。當然,作為她真正讀者的人,自然可以見到她身為女人感性的一面。自她34歲第一次做母親後,《孩子你慢慢來》、《親愛的安德烈》、《目送》相繼出版,被稱為「人生三書」,是龍應臺「人生課」中的三本「作業」。
  • 「為什麼要讀書?」孩子提出「讀書無用論」,龍應臺的方法很管用
    文丨洛媽(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人所有,歡迎媽媽們轉發分享)每個孩子都有選擇讀書的權利,有些孩子喜歡讀書,有些孩子卻認為讀書是無用功。孩子的思想有著自己那一套,讀書與否,都要學會做人,才能在社會立足。為什麼孩子會有「讀書無用」的想法?
  • 龍應臺的《目送》為何總能讓人淚目?從這本書中,你讀到了什麼?
    龍應臺《目送》一書,從封面上,一點兒也不驚豔,不獨特。那就是一位年輕的母親,用自行車推著坐在後座上的幼兒,母子二人的背影那樣普通。就是因為這畫面太平常,應當讓許多人,瞬間想起了自己兒時的情景吧!《目送》是一本散文集,記錄了作者生活中的點滴,這些文字,多是關於親情的。龍應臺用她真摯、從容又優美的文字,記錄了自己作為一名母親,在自己孩子成長過程中所遭遇的困惑;也有自己為人子女,面對日益蒼老的父母,那種耐心溫柔的守候和悲憫。
  • 【人生感悟】龍應臺:目送
    周五了,再給大家推薦一篇龍應臺的作品——《目送》。 相信這篇經典之作你也不是第一次遇到。 如果他是鷹,遲早要翱翔天空。 我們需要做的,只不過是目送…… 來重讀一遍龍應臺的《目送》吧: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 再讀龍應臺的《目送》:仍然被那些優美、富有哲理的句子深深打動
    讀初高中的時候,看過龍應臺很多作品,很喜歡她的一些散文隨筆,她的文筆清新又發人深省。今日偶然又讀到了龍應臺的作品,竟然回憶起了年少青春的我。那時我看龍應臺的書,摘抄了好多優美富有哲理的句子,這些句子朋友似地陪伴我度過了美好的青春!時光飛逝,往事如煙,感嘆歲月不饒人。
  • 龍應臺《目送》:21世紀的《背影》,感人至深的「生死筆記」
    2020已經到來,我們又年長了一歲,然而我們的父母卻又老了一歲,在感嘆時間和親情的時候讓我想起了龍應臺在《目送》裡描述有關親情的那些文字,所以今天想在這裡給大家分享一下這本書籍。《目送》是作家龍應臺繼《孩子你慢慢來》《親愛的安德烈》後,龍應臺再推出思考「生死大問」的作品,是一本感悟性的人生之書。這是一本生死筆記,深邃,憂傷,美麗。
  • 「媽媽,我為什麼要讀書?」這是我聽過最好的回答
    「媽媽,我為什麼要讀書?」這是我聽過最好的回答「媽媽,我為什麼要讀書?」你的孩子有向你問過這樣的問題嗎?我想大多數父母都遇到過吧,那麼你是怎麼回答的呢?孩子不愛學習,或者厭惡學習,這種現象在孩子叛逆期尤其明顯,因為讀書長期得不到反饋,孩子不明白讀書的意義何在,所以非常苦惱,想要退出,因此這時期,孩子與父母的矛盾很容易就白熱化。而且這時候很多孩子都會舉出讀書無用的特例來反駁家長,比如北大畢業還不是賣豬肉,誰誰家裡兒子博士畢業還不是擺地攤,諸如此類,讓家長啞口無言。
  • 情到深處:龍應臺《目送》中那些直抵心靈的句子賞析
    龍應臺簡介:龍應臺,1952年2月13日生於中國臺灣高雄大寮鄉眷村,現代作家、曾擔任「臺灣文化部部長」,被譽為華人最有力的一支筆。34歲做母親,自稱從此開始上「人生課」,且至今未畢業。龍應臺的「人生三書」《孩子你慢慢來》《親愛的安德烈》《目送》,是這堂「人生課」的三本「作業」。
  • 董卿誦讀 :目送(龍應臺)
    想必之前聽過龍應臺的《目送》吧?而將這作品放在6月高考季之後來聽,更有深意……目 送作者:龍應臺    朗讀者:董卿很多很多的孩子,在操場上等候上課的第一聲鈴響。小小的手,圈在爸爸的、媽媽的手心裡,怯怯的眼神,打量著周遭。他們是幼兒園的畢業生,但是他們還不知道一個定律:一件事情的畢業,永遠是另一件事情的開啟。鈴聲一響,頓時人影錯雜,奔往不同方向,但是在那麼多穿梭紛亂的人群裡,我無比清楚地看著自己孩子的背影──就好像在一百個嬰兒同時哭聲大作時,你仍舊能夠準確聽出自己那一個的位置。
  • 龍應臺《目送》:書中的兩件小事,你一定也經歷過!
    龍應臺《目送》,牽繫三代,往上看,也往下看,看兒子們的青春,回憶自己的年少;看爹娘的老態,也審視自己即將邁入的年老。這是龍應臺的三代情懷,以時間為經,以親情為緯,遊走於「女兒」和「母親」的雙重角色。在文中,她寫來了生命中的兩件'小事'。
  • 龍應臺 目送
    >目 送龍應臺華安上小學第一天,我和他手牽著手,穿過好幾條街,到維多利亞小學。很多很多的孩子,在操場上等候上課的第一聲鈴響。小小的手,圈在爸爸的、媽媽的手心裡,怯怯的眼神,打量著周遭。他們是幼稚園的畢業生,但是他們還不知道一個定律:一件事情的畢業,永遠是另一件事情的開啟。鈴聲一響,頓時人影錯雜,奔往不同方向,但是在那麼多穿梭紛亂的人群裡,我無比清楚地看著自己孩子的背影──就好像在一百個嬰兒同時哭聲大作時,你仍舊能夠準確聽出自己那一個的位置。
  • 2019年高考現代文閱讀技巧點撥:解讀龍應臺《目送》
    目送龍應臺①華安上小學第一天,我和他手牽著手,穿過好幾條街,到維多利亞小學。很多很多的孩子,在操場上等候上課的第一聲鈴響。小小的手,圈在爸爸的、媽媽的手心裡,怯怯的眼神,打量著周遭。【宿老師原創答案】這段話是寫母親送16歲的兒子去美國做交換生時,和小時候送他上學一樣的場景,感受卻不同。面對已經長大的孩子,母親深情湧動依依不捨,而孩子卻不為所動,甚至是不能理解,勉強忍受母親的深情。
  • 龍應臺:目送(親情美文)
    為人父母,總希望能夠參與到孩子的生活和成長中;可殊不知,孩子的成長過程就是一個不斷和父母告別,不斷獨自前進的過程。誦讀丨瑩麗億番洛瓦華安上小學第一天,我和他手牽著手,穿過好幾條街,到wdly小學。九月初,家家戶戶院子裡的蘋果和梨樹都綴滿了拳頭大的果子,枝丫因為負重而沉沉下垂,越出了樹籬,勾到過路行人的頭髮。很多很多的孩子,在操場上等候上課的第一聲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