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一名在讀大學生葛偉(化名)去年11月份向113所高校寄出掛號信申請公開「三公」經費預決算信息,截至目前,已回復公開或通過網站公開其「三公」經費的高校只有30所。其中,南方醫科大學「三公」經費為零。該學校在官方微博上表示,這是因為其「三公」經費開支主要從自籌經費中支出,沒有用到公共財政撥款。
河南大學生葛偉向高校發出公開「三公」經費預決算信息申請並非心血來潮,其依據的是教育部2014年7月發布的《高等學校信息公開事項辦法》,該辦法規定:高校需在2014年10月底前向公眾公布財務狀況。
不過,對於教育部的這一要求,各家高校執行情況卻有差別。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山東大學、中國海洋大學等30所高校向葛偉公開了「三公」經費,也有約七成被申請的高校選擇了不回應。最讓人看不懂的是,還是南方醫科大學的「三公」經費為零。
什麼是「三公」經費?這裡有必要普及一下。「三公」經費,是指政府部門人員因公出國(境)經費、公務車購置及運行費、公務招待費產生的消費。高校雖說是事業單位,但官辦高校的書記、校長大多有行政級別。關於「三公」消費,一般參照政府機關的辦法執行。
「三公」經費為零,容易給人一種錯覺:南方醫科大學沒有因公出國(境)活動、沒有公務車購置及運行費、沒有公務招待費產生的消費。事實恐怕並非如此,「三公」經費為零,實則是「三公」經費,統統從自籌經費裡走了暗道。
疑問隨之而來:自籌的經費用於「三公」消費,算不算「三公」經費?如果是,當然應該公開。如果不是,自籌的經費怎麼可以用於「三公」支出,變成事實上的「三公」經費?南方醫科大學這樣做,符合不符合國家相關的財務政策?
中央出臺八項規定,旨在加強作風建設,遏制「三公」消費。實事求是地說,八項規定出臺以來,作風建設取得明顯成效,「三公」消費也大為收斂。有報導甚至稱:公務員自己掏錢吃飯也「抖呵」。當然,那些「抖呵」的,顯然是沒有掌握八項規定精髓。
相反,依然有一些單位、部門陽奉陰違,變著戲法頂風作案。1月12日至18日,全國各級紀檢監察機關共查處97件違反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典型案件。其中,海澱區區屬企業監事會原主席張寶信,在海澱區教育工委任職期間,多次接受某中學校長邀請出國旅遊,個人費用共計51356.73元,被行政撤職。
按理說,張寶信出國花的不是海澱區教育工委的錢,而是下屬中學的錢,算不算自籌?如果是自籌,何以被撤職?南方醫科大學「三公經費」為零以自籌為藉口拒絕公開,不過是玩的是「三公經費」換馬甲的遊戲。目的是繞開監督。因此,有專家建議教育部和財政部共同協商,儘快推出統一的公開信息模板,以統一標準來評判、監督各高校的三公經費公開程度。竊以為很有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