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一直是製造業強國
古嶽丘壑
一直以來,教科書上教的都是說中國古代是農業社會或農業文明。但事實上,中國古代是混合經濟,不是單純的農業社會。中國古代屬於農業立國,是沒有錯的,但在先秦時期就已經進入「工業」時代了,只不過是傳統人力的手工製造工業,不是現代意義上非人力的大機器製造工業。
「工業」時代,首先是能生產高附加值產品,也就是現在所說的高科技,並形成規模化和標準化生產。中國在遠古時期就能生產高附加值產品~絲綢,以及後期出現的瓷器。並且一直是規模化生產。在保證自給自足的同時,還能出口到周邊,並通過陸上和海上絲綢之路,遠銷到歐洲。如果沒有實現規模化生產,不可能會出現這種情況。其它高附加產品如造紙,印刷,書籍,陶瓷,開礦,鑽井,冶金等等,舉不勝舉。
由於中國在商、西周時期,有說甚至更早,就發明了鼓風器~橐(tuó)。使得中國在商周時期,包括冶鑄在內的手工業,就已經步入了世界前列。從商周時期的青銅器就能看出端倪。另外,從秦始皇兵馬俑出土的文物來看,所有兵器數量巨大,包括戈,弩機,馬車等,各武器零部件之間,可以互換。說明中國在先秦時期就具備標準化特徵了。並且各部件都刻有監督者和製造者的名字。那時就已經有問責制了,誰製造的誰負責。
中國紡織機具大約出現於舊石器時代晚期。紡輪是最早的紡紗工具,新石器時代早期出現了腰機。西周時期具有傳統性能的簡單繅車、紡車、織機相繼出現,漢代廣泛使用提花機、斜織機,唐以後中國紡織機日趨完善。在手工機器紡織時期,竹籠機、大花樓機、多錠大紡車等都代表著當時世界紡織生產的最高水平。
中國古代手工業,商朝時期是官方壟斷。西周時期,是家庭手工作坊和規模級的民營手工業(有大量僱員),以及官營手工業並存。到了宋代,由於工商業的規模不斷擴大與繁榮,為了解決銅錢過多,難以攜帶問題,甚至發明了紙幣~交子。
到了明代晚期,江南地區出現了3萬臺紡織機以上大規模級別的手工業工場,產品並出口海外。江浙一帶(如蘇州、松江)的絲織業,出現了以出賣勞動力為生的「機工」和以生產絲綢獲取利潤的「機戶」,即早期僱傭工人與資本家關係。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到了清代,也是絲綢,茶葉,瓷器等高附加值產品大量出口海外。和目前的中國一樣,造成進出口貿易大量的白銀順差。
那為什麼,中國會給人以農業國家的印象呢?主要是朝代更迭都是以戰爭形態出現的。每次戰爭過後,中國人口都要銳減十分之七八,戰亂之後,首先解決的就是溫飽問題。建國之初,地多人少,為了讓人留在田地裡,防止人口流動,必然要以農業立國。當國家恢復發展到一定階段時,隨著人口的增長,自然又回到混合經濟。
但由於歐洲掌握了絲綢,瓷器和茶葉種植技術,加上英國叛賣鴉片,使中國白銀大量外流,民營手工業缺乏資本破產。大量僱員失業。兩次鴉片戰爭後,加上天平天國戰亂,人口銳減,中國又回到農業社會。雖然洋務運動,中國開始向蒸汽機時代邁進,但甲午海戰的失利和對各國大量的戰爭賠款,使資金嚴重匱乏,中國工業便陷入全面停頓,甚至倒退。再到後期近百年的戰亂不斷,使中國不僅退回到了農業社會,甚至退回到了近原始狀態。
解放後的中國,仍然是採用打土豪分田地的農業立國政策。當恢復和發展到一定階段後,通過改革開放,自然又回到了混合經濟。在前蘇聯支援的163個工業項目基礎之上,加上引進和吸收歐美國家的先進工業體系和產業鏈條,中國不僅實現了大機器工業化,還實現了信息化,並向智能化時代邁進。
中國的傳統是製造業強國,中國人的特性是勤勞實幹。最後,中國終將會回歸到自己的本性~製造強國。歐美的傳統是商業金融,歐美的特性是巧取豪奪,最終也會回歸到他們自己的本性~商業金融化的產業空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