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一直是製造業強國

2020-12-22 古嶽丘壑

中國古代一直是製造業強國

古嶽丘壑

一直以來,教科書上教的都是說中國古代是農業社會或農業文明。但事實上,中國古代是混合經濟,不是單純的農業社會。中國古代屬於農業立國,是沒有錯的,但在先秦時期就已經進入「工業」時代了,只不過是傳統人力的手工製造工業,不是現代意義上非人力的大機器製造工業。

「工業」時代,首先是能生產高附加值產品,也就是現在所說的高科技,並形成規模化和標準化生產。中國在遠古時期就能生產高附加值產品~絲綢,以及後期出現的瓷器。並且一直是規模化生產。在保證自給自足的同時,還能出口到周邊,並通過陸上和海上絲綢之路,遠銷到歐洲。如果沒有實現規模化生產,不可能會出現這種情況。其它高附加產品如造紙,印刷,書籍,陶瓷,開礦,鑽井,冶金等等,舉不勝舉。

由於中國在商、西周時期,有說甚至更早,就發明了鼓風器~橐(tuó)。使得中國在商周時期,包括冶鑄在內的手工業,就已經步入了世界前列。從商周時期的青銅器就能看出端倪。另外,從秦始皇兵馬俑出土的文物來看,所有兵器數量巨大,包括戈,弩機,馬車等,各武器零部件之間,可以互換。說明中國在先秦時期就具備標準化特徵了。並且各部件都刻有監督者和製造者的名字。那時就已經有問責制了,誰製造的誰負責。

中國紡織機具大約出現於舊石器時代晚期。紡輪是最早的紡紗工具,新石器時代早期出現了腰機。西周時期具有傳統性能的簡單繅車、紡車、織機相繼出現,漢代廣泛使用提花機、斜織機,唐以後中國紡織機日趨完善。在手工機器紡織時期,竹籠機、大花樓機、多錠大紡車等都代表著當時世界紡織生產的最高水平。

中國古代手工業,商朝時期是官方壟斷。西周時期,是家庭手工作坊和規模級的民營手工業(有大量僱員),以及官營手工業並存。到了宋代,由於工商業的規模不斷擴大與繁榮,為了解決銅錢過多,難以攜帶問題,甚至發明了紙幣~交子。

到了明代晚期,江南地區出現了3萬臺紡織機以上大規模級別的手工業工場,產品並出口海外。江浙一帶(如蘇州、松江)的絲織業,出現了以出賣勞動力為生的「機工」和以生產絲綢獲取利潤的「機戶」,即早期僱傭工人與資本家關係。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到了清代,也是絲綢,茶葉,瓷器等高附加值產品大量出口海外。和目前的中國一樣,造成進出口貿易大量的白銀順差。

那為什麼,中國會給人以農業國家的印象呢?主要是朝代更迭都是以戰爭形態出現的。每次戰爭過後,中國人口都要銳減十分之七八,戰亂之後,首先解決的就是溫飽問題。建國之初,地多人少,為了讓人留在田地裡,防止人口流動,必然要以農業立國。當國家恢復發展到一定階段時,隨著人口的增長,自然又回到混合經濟。

但由於歐洲掌握了絲綢,瓷器和茶葉種植技術,加上英國叛賣鴉片,使中國白銀大量外流,民營手工業缺乏資本破產。大量僱員失業。兩次鴉片戰爭後,加上天平天國戰亂,人口銳減,中國又回到農業社會。雖然洋務運動,中國開始向蒸汽機時代邁進,但甲午海戰的失利和對各國大量的戰爭賠款,使資金嚴重匱乏,中國工業便陷入全面停頓,甚至倒退。再到後期近百年的戰亂不斷,使中國不僅退回到了農業社會,甚至退回到了近原始狀態。

解放後的中國,仍然是採用打土豪分田地的農業立國政策。當恢復和發展到一定階段後,通過改革開放,自然又回到了混合經濟。在前蘇聯支援的163個工業項目基礎之上,加上引進和吸收歐美國家的先進工業體系和產業鏈條,中國不僅實現了大機器工業化,還實現了信息化,並向智能化時代邁進。

中國的傳統是製造業強國,中國人的特性是勤勞實幹。最後,中國終將會回歸到自己的本性~製造強國。歐美的傳統是商業金融,歐美的特性是巧取豪奪,最終也會回歸到他們自己的本性~商業金融化的產業空心化。

相關焦點

  • 製造業全球前十大是哪些國家?其中製造業強國又有幾個?我國呢
    萬億美元,中國製造業增加值以4萬億美元,名列第一,世界製造業增加值前十名的國家如下表。666個工業小類,也就是說,小到一顆螺絲釘,大到宇宙飛船,我國都可以製造出來,這是我國獨特的優勢,即使美國、日本和德國這樣的工業傳統強國,也沒有中國這麼完整齊全的工業門類。
  • 低端製造業陷入薄利窘境,要拋棄它,轉型「製造業強國」嗎?
    尤其是在製造業領域,更是創下一個又一個的輝煌成績。不僅是工業產值超過美國,還在製造業增加值領域,「反超」美國,拿下世界第一的「雙冠王」。而且,就我國的製造業增加值而言,成績更是超過美日兩國的總和,成為了當之無愧的製造業大國。擁有全球最齊全的工業門類,讓我國在吸引製造業企業領域,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成為「世界工廠」,便是製造業大國的典型驗證。
  • 全球製造業強國口碑榜:德國穩居第一,日本第八,中國呢?
    但即使這樣,在全球製造業強國口碑榜中,依然沒有我國的名字,事實上我國本來就不是製造業強國,目前處於一個大國向強國轉變的過程。高鐵全球第一:八縱八橫說起我國的製造業,不得不提一提我國新世紀四大發明之一的高鐵,我國的高速鐵路營業裡程很早以前就是排在全球第一了。
  • 全球前10製造業國家有哪些?我國算製造業強國嗎?又能排第幾
    全球排名前10的製造業國家,分別是中國、美國、日本、德國、韓國、印度、義大利、法國、英國和墨西哥(聯合國統計司2018年數據),顯而易見,中國位列第一。但製造大國和製造強國其實是兩個概念,嚴格意義來說,目前中國只能被稱之為製造大國而並非製造強國。
  • 同為製造業強國,德國和日本誰更厲害
    只是德國製造業更有亮點,而日本製造業目前整體表現沒有很亮眼的地方,這是由於德國專注於精密機械領域,使得德國在高端機械領域(姑且把廣義的汽車也算進去吧)要明顯強於日本。從整體實力來看,日本有1.27億人口,德國是8200多萬人口,日本比德國多了大約一半的人口。在二位都是普及教育的老牌發達資本主義工業強國的基礎上,人多確實力量更大!
  • 古代製造業 前人汗水與智慧的結晶
    隨著時代發展和社會進步,人類依靠自己的智慧使工具在種類、材料、工藝、性能等方面不斷豐富、完善並日趨複雜,便形成了製造業的雛形,現代各種精密複雜的機械都是從古代簡單的工具逐步發展而來的。  中國最早的陶器製造業從母系氏族就誕生了,是世界上最早的陶器製造業,陶器成為遠古人類生活的必需品,直接改變了遠古人類的生活方式,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 日本和德國作為一流製造業強國,誰才是高端製造業的霸主?
    編輯:簡易財經目前,全球製造業強國第一梯隊只有三個國家,分別是:美國、日本和德國,其中日本、德國在眾多高端製造業領域處於絕對領先地位,在全球產業鏈當中佔據著極其重要的位置。那麼,日本和德國和全球一流製造業強國,誰才是高端製造業的霸主?我們需要從汽車製造、工具機製造、機械製造、半導體等高端製造業領域分別對比,誰強誰弱便一目了然。汽車製造在全球汽車製造領域,德國略微領先於日本。
  • 中國工程院:全球主要製造業國家中,中國製造整體提升最快
    今天上午,《2020中國製造強國發展指數報告》、《中國製造業重點領域技術創新綠皮書—技術路線圖(2019)》在中國工程院發布。《2020中國製造強國發展指數報告》顯示,我國仍處於世界主要製造業國家的第三陣列,質量效益在長時間內仍是我國製造業的最大弱項,但我國已經成為製造業整體提升最快的國家;「製造業重點領域技術路線圖」顯示,預計到2025年,我國通信設備、先進軌道交通裝備等方向將整體步入世界領先行列;航天裝備、新能源汽車等方向將整體步入世界先進行列;集成電路及專用設備、航空發動機等方向與世界強國仍有較大差距。
  • 中國製造強國發展指數位居第四 增長態勢明顯
    新華社北京12月25日電(記者彭韻佳)中國工程院等機構於25日發布《2020中國製造強國發展指數報告》。《報告》顯示,2019年中國製造強國發展指數位居第四,屬第三陣列。  「製造強國發展指數由規模發展、質量效益、結構優化、持續發展四個分項數值構成,能綜合反映一國製造業的發展水平。」
  • 強國時代的強國「戰略集」
    胡鞍鋼: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了一個強國總目標,即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還提出了一個強國「戰略集」,這包括人才強國、製造強國、科技強國、質量強國、航天強國、網絡強國、交通強國、海洋強國、貿易強國、文化強國、體育強國、教育強國、強軍,共計十三個強國目標。這標誌著中國進入強國時代。
  • 全球「製造業口碑」排名出爐:德國第一,美國第十,那中國呢?
    一直以來,德國製造在全球享譽盛名,從來都是全球前四位,而德國的製造業對德國經濟影響也很大,佔據本國GDP的22%左右,特別是德國汽車和機械製造產業表現亮眼。德國製造能有這麼好的口碑,主要由多個方面的因素決定。首先,德國的工業製造技術領先,率先在全球提出「工業4.0」戰略,實現製造業與網際網路的融合,讓製造變得更加智慧化和數據化,有效地提高了效率和品質。
  • 全球製造業口碑排名出爐:德國第一,日本第八,中國卻無緣前十
    一直以來,德國製造在全球享譽盛名,從來都是全球前四位。而德國的製造業對德國的經濟的影響也很大,佔據本國GDP的22%左右,特別是德國汽車和機械製造產業表現亮眼。 德國製造能有這麼好的口碑,主要由多個方面的因素決定。首先,德國的工業製造技術領先,率先在全球提出「工業4.0」戰略,將製造產業與網際網路融合,讓製造變得更加智慧化和數據化,有效地提高了效率和品質。
  • 回歸製造業的本質和初心 恆潔衛浴入選「2020品牌強國計劃」
    本屆論壇,恆潔作為家居新國貨唯一代表品牌,與華為、伊利、格力、茅臺、恆大等頭部品牌共同亮相此次盛會,併入選人民日報社「品牌強國計劃」和「2020中國品牌創新案例」,成為展現中國精神、中國力量、中國擔當的標杆品牌。
  • 中國製造業強大到什麼程度
    工業門類齊全、製造業規模遙遙領先、眾多領域已經進入世界前沿的中國製造,還差一道關口方可成為製造業強國。口罩產能擴張創造了奇蹟,證明了實力中國製造業已很強大,我們先來看一個最直接的例子。製造業規模在全球遙遙領先、一騎絕塵從工業規模上看,中國作為製造業大國,更是名至實歸。下面我們來看看從2000年到2019年這20年間中國與歐盟、美國的工業規模對比變化情況。
  • 日本和德國同為製造業強國,那麼究竟誰更勝一籌呢?
    而且兩國都曾是二戰時候的侵略國和戰敗國,並且兩國都是以製造業為主的高度發達的資本主義社會。因此有人說,日本便是東方的德國,而德國就是西方的日本。兩國都有著很強的工匠精神,那麼問題來了,同為製造業強國,很多國家特徵又很相似的德國和日本,究竟誰更勝一籌呢?下面讓我們一起來分析一下。
  • 該如何評價中國製造業的現狀才不會有失偏頗?
    透過對《中國製造2025》的解讀,不難看出,我們國家對自己製造業的現狀是有充分認識的,目前我國還只是製造業大國,其中聚焦的十大重點領域中,海洋裝備,先進軌道,電力裝備等領域目前發展較快,已經逐步領先;航天裝備,新能源汽車,農機裝備等目前進入與發達國家美國德國日本競爭狀態;新材料,生物醫藥等領域跟發達國家相比
  • 中國製造業正在經歷什麼? | 超級觀點
    供應鏈和產業鏈的問題一直都是製造業企業最關心的,也被政府多次提到,並出臺產業鏈協同復工、打通堵點、補上斷點、「六保」等相關政策。 要討論中國製造業企業如何圍繞供應鏈和產業鏈來應對危機,首先要知道供應鏈的危機是怎麼形成。 供應鏈危機的形成大概分為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上半年疫情突然到來以後引起的第三產業和服務業的中斷。
  • 楊光:做強做優做久隱形冠軍集群,才能成不怕被制裁的製造業強國
    2017年的這個時候,我們《中外管理》就意識到,中國製造要想從製造業大國變成製造業強國,中國企業要想實現高質量可持續發展,就必須要做強、做優、做久我們的中小企業集群。放眼全世界的工業強國,所有真正的獨角獸,所有長期的巨無霸,都是依託於強大的中小企業集群,才得以實現的,甚至得以從中湧現出來的。
  • 比起「做大做強」,這才是中國製造業的當務之急
    堅持把發展經濟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堅定不移建設製造強國、質量強國、網絡強國、數字中國,推進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提高經濟質量效益和核心競爭力」。實體經濟的發展被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國內製造業的發展,或將迎來重大機遇。同時,我們也應看到,當前國內製造業整體發展模式較為粗放,數位化程度依然較低。為什麼數位化轉型至關重要?數位化轉型如何推動企業發展?
  • 全球製造業口碑排名:德國第一,日本第8,中國卻不在榜單內?
    作為「世界工廠」,中國的製造業已經遍布世界。2019年,中國製造業佔世界製造業的比重為27.2%。世界上幾乎每三件產品就有一件是中國製造。作為世界上第一家市值超過2萬億美元市值的公司,蘋果90%的產品都是在中國製造的。可見,中國製造業已經滲透到世界各地,因此,說到製造業的行家,我們國家自然能夠說得上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