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方方日記》的8個問題:文學沒有國界,但文人有

2020-12-12 文字控制部落

談談和《方方日記》有關的問題。

●●●

很多熱心讀者給我留言,讓我談談《方方日記》。

隨著年歲增長,面對熱點問題,我更傾向於選擇等一等:

情緒更容易點燃,但理性更有助建設。

在正式談這個問題之前,我要先說兩點:

第一,《方方日記》開始連載後,我讀過一些,不是全部,特別是疫情最焦灼時期,她寫的文,我基本都看了。

第二,疫情期間,我的文章中也兩次提到過方方。

一次是,2月19日的二條,我引用了方方說的一段話:

「現在,我雖然不是湖北省作家協會的主席,但我還是個作家。

我非常想提醒一下我的湖北同行,以後你們多半會被要求寫頌文頌詩。但你們下筆時,請思考幾秒鐘,你們要歌頌的對象應該是誰。如果要諂媚,也請守個度。

我雖然老了,但我批評的力氣從來不老。」

這個引用至今仍在。

它來自疫情初爆發時方方的警告,也道出了我的心聲。

我至今都覺得,武漢疫情爆發之初,湖北時任決策者的應對不及時。而中國能擁有今天抗疫的成果,最值得頌揚的,是團結逆行的一線工作者,和平凡樸實的中國老百姓。

第二次提到方方,是我在悼念李文亮的兩位同事江學慶、梅仲明時,提到《方方日記》也寫道:熟悉梅醫生的人,對他的評價都很好。

這篇文至今也在。

直到今天我還認為,我們要記住那些在戰疫中犧牲的戰士,要記住他們也是普通人,有過熱氣騰騰的過往,有過閃閃發光的夢想,他們被永遠地困在這個多事之春裡,但我們不該將他們遺忘。

說完這兩點,我再從個人的角度,談談對《方方日記》的看法。

1.

《方方日記》客觀嗎?

武漢封城76天,《方方日記》寫了60篇。

既然是個人日記,就決定了文字本身的私人化,很難做到客觀。

就像我們這些自媒寫手,對某個熱點事件發表評論,我們所寫的文字,是我們自己見解和格局的顯現,而不是、也不可能是,事情本來面目的完全展現。

或者說,任何一件事,只要形成文字,就已經失去了完全意義上的客觀。因為文字承載的極其有限,而每個寫作者都有殘缺。

所以,不管你喜不喜歡《方方日記》,覺得它客觀還是不客觀,認為它是有點悲觀還是非常真實,都要承認這樣一個事實:

局限,是所有寫作者的宿命。

但今天,人們之所以揪著《方方日記》不客觀這點不放,我想,不是對她私人化感悟和評價的抨擊。

而是對於疫情事件中,已被證實為謠言的部分——比如殯儀館堆滿無主手機,還在搶救的護士被寫成已經死亡——未加求證也沒有修改的不滿。

這世上沒有完全客觀的作品,但作者當有實事求是的態度。

2.

《方方日記》該寫嗎?

烈士李文亮說,這個時代不該只有一種聲音。

從這個角度看,閱讀量篇篇10萬加的《方方日記》,有著大量的追隨者,也說明這種聲音不是方方一個人的心聲。

這些追隨者,未必就認同方方所寫的每一篇、每一段、每一句。

我更傾向的立場是:

這場突如其來又曠日持久的疫情,在每個中國人心頭都引發了一場天崩地裂的地震。

為了治癒內心的滿目瘡痍,每個人都需要找到一個出口。而那些善於表達的作者所寫的文字,就成了通往出口的那個通道。

我們在那些文字裡流淚、驚慌、疼痛、悲傷,在淚水中獲得清洗,又在共情中獲得力量。

所以,身在疫情中心的方方,有權寫她的日記。而那些閱讀方方日記的人,看見的和治癒的,其實不是方方,而是他們自己。

至於後來,支持方方把日記寫下去的人,為何在日記開始國外預售後,對方方不滿,這不是該不該寫的問題,而是另一個問題。

任何書寫,都是有意義的。需要審視的,是寫作者的發心。

3.

《方方日記》能出版嗎?

魯迅先生說,寫出來的東西,還是有人看得好。

傳統作家的身價,源自他們作品的暢銷程度。自媒寫手的身價,取決於他們文字的傳播力度。

每個寫字的人,都希望自己的文字能被更多人看到,這不是虛榮,而是本能。

所以,儘管在網媒上,《方方日記》已流傳甚廣,但如果能集結成冊,變成鉛字,成為暢銷書,獲得大獎項,那自然更好。

從這一點上,大部分人不反對《方方日記》出版。

《方方日記》的出版,之所以引發爭議,形成站隊現象,主要兩點:

第一,在國外先出版。

第二,有被人當槍使的嫌疑。

尤其是第二點,當抗疫戰演化成政治戰時,過於私人化的《方方日記》,成為了西方政客妖魔化中國的一個「罪證」。

閱讀匱乏的年代,普通百姓並不關心哪個作家出了哪本書,但絕大部分人都不願看見自己的國家陷入險境。

儘管,這危機,並非由一本書引起,但這個時候,一本書會增加一宗罪。

4.

《方方日記》為什麼不該叫《武漢日記》?

《方方日記》就叫《方方日記》,這沒有問題:一個叫方方的作家,疫情期間寫了她自己的日記。

但把《方方日記》改成《武漢日記——封城60天的記錄》,並不妥:

雖然出版社和銷售商,更願在矛盾擴大的衝突中,追求利潤最大化,但方方一個人的日記,無法代表武漢1000多萬人的日記,更談不上是封城60天抗疫的記錄。

至於將這本日記形容為「來自疫情中心源頭的報導」,封面設計為別有用心的紅底黃字黑口罩,以此去詆毀中國抗疫封城是「將人們禁錮在監牢裡」,中國體制腐敗專制無人權,就顯得有點下作了:

西方體制那麼自由美好高大上,面對病毒不照樣束手無策。

儘管後來,方方本人解釋澄清,說她不懂英文,翻譯沒有注意,很多細節隨後都會修改,但這樣的「第一印象」,還是傷害了很多國人:

時至今日,科學家也無法證明,武漢是病毒的發源地,生於武漢、長於武漢且成名於武漢的方方,不該把自己的日記,取名為一座城的日記。

5.

《方方日記》為什麼要這個時候出版?

《方方日記》目前只是預售,正式出版還要等幾個月。

不管是在哪國出版,出版社之所以這麼著急打出這張牌,不僅僅是出於資本的考慮,更像是對中國的發難:

以中國人自己的文字,攻擊中國人自己的抗疫,讓中國為世界疫情的大爆發買單。

翻譯成英文的這本日記,會以語種優勢煽動更多西方人,通過一本書定義當下中國,進而去支持那些提出「庚子賠款」的西方政客。

從方方個人角度考慮,65歲的她,自1978年開始發表文章,至今已寫作42年,獲得的最高獎是2009年的百花獎和2010年的魯迅文學獎。

如果,在這場堪比第三次世界大戰的疫情裡,她的這本日記能給她帶來海量銷量和至高聲譽,她自然要去搏一搏。

這種願望,是可以理解的。

但,如果這種願望的達成,是以迎合西方的仇華心理、矮化中國的犧牲付出為前提,很多人無法接受。

這種情感,或許也不是方方抨擊的「極左」狹隘,而是大部分國人的樸素情懷:

最難的時候,當和這片土地站在一起。孤獨的赤子,不會此刻想著出名。

6.

《方方日記》為什麼引發爭議?

我覺得,這場疫情,不僅在大部分中國人內心掀起了戰爭,也在複雜多變中,修正了我們的認知。

3月中旬開始,疫情主戰場從中國轉移到歐美,整個局勢都複雜起來了。

我們明顯能感覺到,伴隨多國對疫情防治的不力,歐美國家開始不斷淪陷,西方政客為轉移國內矛盾,紛紛開始甩鍋推責,試圖讓復工復產的中國當接盤俠。

承受了疫情之災的中國,又開始承受輿論之殤,處境越來越艱難。

方方後來在接受採訪時也說,她在3月中下旬才和外國出版社接洽,商量並決定出版日記的。

我們不妄自揣測這是巧合,還是另有他因,從一個普通中國人的立場,本能地覺得此刻出書,事有蹊蹺。

在《走到人生邊上》這本散文集裡,耄耋之年的楊絳先生回憶當年,戰亂動蕩恐慌中,她和錢鍾書先生始終不願離開祖國的原因時,這樣寫道:

我們不是科學家,也不是能以馬列主義為準則的文人,我們這種自由思想的文人是沒用的。

我們考慮再三,還是捨不得離開父母之邦,料想安安分分,坐坐冷板凳,粗茶淡飯過日子,終歸是可以的。這是我們自己的選擇,不是不得已。

一個「父母之邦」,看得人雙眼一熱。

沒有人要求文人必須高尚,但大是大非的選擇,可見修為。

文學沒有國界,但文人有。

7.

反對《方方日記》,就意味著忘記反思?

聽說因為對《方方日記》的不同立場,身邊很多朋友都鬧掰了。

其中有個聲音是:

誰反對《方方日記》,就意味著誰忘記反思。

面對疫情,僅僅因為外國人比我們做得差,我們就可以不用反思了嗎?

當然不是。

一個有獨立思考的人,和一個強大起來的民族,在災難事件上,從來不該向低處看齊,而應該向高處著眼。

這種反思、追責和彌補,不會因一個文人的日記而忘記,而要為一個國家的未來而踐行。

而避免悲劇的方式,從來不僅僅是記住苦難,而是不再有。

所以,有沒有《方方日記》,我們都要反思和問責。

8.

除了討論《方方日記》,我們最該做什麼?

不管我們反對也好,支持也好,生氣也好,無所謂也好,以《方方日記》為原型的《武漢日記》(或者是別的書名),還是會在國外發售。

這是必然的現實。

而這場曠日持久的疫情,會給中國帶來怎樣的災難和機遇,我們不敢妄下斷言,但我們——生活在這片土地的中國人——依然選擇相信:

新冠肺炎最先在中國爆發,但不一定起源於中國,也不是中國的原罪。

中國的動作,並非完美,但為防止疫情蔓延,作出了最大的犧牲和努力。

現在,是抱團取暖的時候,是萬眾一心的時候,是腳踏這片土地的每個人,在大是大非的問題上,做好自己的時候。

我們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哪個會提前到來,我們卻可以在今天,做好自己的工作,照顧好家人的生活,善待周圍的朋友,活出自我的熱望,不負中國人的稱謂。

疫情之下,摒棄狂躁戾氣,保持內心定力,踏上眼前路,升起一團火,當個建設者,樸樸素素做好自己,是當下的中國人,都要認真寫好的集體日記。

我是娜姐,周二熱點解析,願你們喜歡。

相關焦點

  • 在國外榮獲英雄獎的方方,患上了文人都有的通病:偏執、自我!
    然而名利雙收、被BBC寵愛有加的方方,卻絲毫沒有意識到自己已陷入偏執的狀態:只要她認為是對的,即使世人都質疑她、反對她,都無法影響她!  方方自始至終都認為,自己所寫的疫情日記沒有任何問題,有問題的是批評她的人!
  • 方方的《武漢日記》英文版上架亞馬遜:方方最後會得到什麼?
    最近,比較熱門卻一直上不了熱門的,應該就是關於武漢作家方方的《武漢日記》英文版德文版上線亞馬遜開始預售。編輯先大概說一下來龍去脈。(方方是1955年出生的,大躍進時她才幾歲?什麼叫見證?)另外,這些字眼還不夠,必須上升到說疫病中國的爆發及整個抗疫模式背後都有嚴重的、系統的政治問題,把中國人民/社會和政府完全對立起來。人民是無助的受害者,政府是加害方。COVID-19是各種人禍的疊加。
  • 「方方日記」英文版出版,方方本人被「罵」上了熱搜!
    武漢作家方方的60篇武漢封城日記於近日完結,從正月初一開始,方方通過「武漢日記」記錄自己的所見所知,每天在網上發布。「對於因疫情隔離在家裡的人,文學在此時顯得很無力。但記錄下真實的場景和自己的想法,卻是很重要的。」方方告訴記者:「其實,有幾天看的人太多讓我有恐懼感,它在網絡上傳播得太快了,使得我這種習慣小眾閱讀的人很不適應。
  • 對《方方日記》事件的輿情分析
    2、各方的觀點(1)一位高中生寫給「方方阿姨」的信    該信為匿名寫作。該作者間接批評《方方日記》沒有弘揚主旋律,傳遞正能量,沒有鼓舞人心,記錄角度片面,由於未去現場難以保證其真實性。(3)俞敏洪俞敏洪在其「老俞閒話」公眾號中提及,《方方日記》引起爭議有利於辨明真理。同時,他在3月23日的日記中提及「我從方方的文字中沒有讀出對於中國有多少否定和危害,倒是覺得,有些批評她的文字,顯得狹隘而固執。」
  • 關於「方方日記」,再說幾句
    況且,事情擺在那裡,問題擺在那裡,寫什麼、怎麼寫,由她自己,字面上她又沒寫反黨反社會主義的話。所以,大江也就是當作兼聽,沒想說什麼。但是,方方後來日記中的兩句話,讓大江的看法起了變化。一是湖北「解封」前夕,中央講「武漢勝則湖北勝,湖北勝則全國勝」,全國人民都為看到希望而感到欣慰和鼓舞,方方卻在日記裡說「沒有勝利,只有結束」。
  • 送給《方方日記》的六個贊
    當然,做為提綱契領的意思,先要表明我的觀點——給《方方日記》六個贊!頭個贊,送給一個善良的人。善不積不足以成名,惡不積不足以滅身。這是咱們二千年前的老祖宗留下的真言,難道現在我們還不能完整地理解它嗎?人性本善,那就要學會幫助弱者。這次疫情,帶給武漢人民的不僅有困窘,有痛苦,還有絕望。
  • 散場之後再讀「方方日記」:正方或是反方?
    讀完後,我更迷惑的是:不是精雕細琢的文字,沒有大開大合的起伏,有些尺度但並不偏激的文學日記——疫情中的一份個人記錄,個人記憶——為什麼在網絡上引起了如此多的關注,掀起了如此大的波瀾?思來想去,我想到一個詞:「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方方的日記就是那個火星子,燎起了輿論場,網絡場。
  • 寫點日記的方方不是壞人!此刻境外出書的她,絕不是好人!
    歲以前,非常羨慕寫日記的女同學小芳(村裡那個小芳),因為她有帶鎖的日記本,她每天都有趣事可記,更加羨慕她記事的才情。而我是窮開心(窮到沒有作業本,但很開心)所以那天偷偷翻開她日記本,還沒看完第一行,就被發現了。
  • 肖舜旦:未來文學史會否記載方方日記|評論
    對於方方「日記」的引發的「熱度」,「商文」的態度其實頗為不屑:「原來文學大眾化竟然這麼簡單……費半天勁,結果文學的大眾化就是粗鄙化、口號化、臉譜化。這方方,也沒寫什麼理論深刻的文章,更沒有走村竄戶的『採風』,就是悶在家裡,足不出戶,一天一見聞一天一感受地寫著那些平平常常的文字,不分階層不分專業的人們,還就是自覺的、自發地熱愛起文學來了。
  • 作家方方寫「武漢日記」,引4900萬網友圍觀,她究竟是什麼來頭?
    作家方方寫「武漢日記「,引4900萬網友圍觀,她究竟是什麼來頭?作家方方火了,倒不是因為作品而火,而是因為寫了「武漢日記」而大火特火。各大媒體平臺上,「作家方方」無疑成了一個巨大的流量池,寫一篇文章就是1000w+。
  • 方方將出外文版《武漢日記》?這本書會成為「刀子」嗎?
    歐美國家的版權保護都是做得比較好的,這兩家超級出版社,不可能在沒有得到授權的情況下私自出版。同時,在出版消息滿天飛的情況下, 方方並沒有出面闢謠。以方方的性格,如果出版社沒有獲得她的授權,她一定會第一時間發聲。在方方的最新一條微博下面,一個網友質問:「方方你的日記賣了多少錢?會用來給武漢人民捐款嗎?」這個問題獲得了3.9萬點讚,但是方方並沒有回覆。
  • 大學生是如何看待《方方日記》的?清華大學老師就此做了一個調查
    調查顯示,有87人對《方方日記》偶爾關注,12人持續關注,8人沒有關注。關於對《方方日記》的態度,38人表示一直反對,22人表示一直支持,29人表示無所謂。另外從支持變為反對的有28人,從反對變為支持的有2人。
  • 《方方日記》英文版在美出版,意欲何為?
    最近湖北武漢原湖北省作協主席方方,在武漢疫情期以《方方日記》記錄武漢在封城期間的點點滴滴,讓人意外的是,武漢在4月8日凌晨零時按下播放鍵時,《方方日記》的英文版也在亞馬遜網站開始出售。首先我得承認我沒有看完所有的《方方日記》,只看了1-23的合集,對於日記中寫的人和事,我相信都是真的,方方沒有必要去編排。方方在日記中加入自己的立場和觀點,我覺得也是可以理解的。每個人都會有自己對人、對事、對社會現象的獨立立場和觀點,只是立場和觀點應該始終有一套相同的標準,而不能因不同人、不同事而標準不同。
  • 一個寫日記的人,讓我細思極恐
    曾任湖北省作家協會主席、省文學創作系列高評委會主任,中國作協全委會委員,一級作家。方方的《武漢日記》英文版由英文讀物中五大出版社之一的哈珀柯林斯出版社(Harper Collins Publishers)出版,將於2020年8月18日發售。
  • 寫作課:作家方方的《封城日記》為什麼會引起巨大關注?
    方方和《封城日記》的影響力分為兩個階段。前半段,大約前30多篇日記,正處於武漢封城第一階段,方方獲得的是絕對正面的影響,每天有無數人追風閱讀委託發布的日記。後半段,封城的第二階段,疫情基本得到控制,主流媒體進入武漢。然後,網絡上出現大批相反的聲音,方方影響力好壞參半。
  • 方方《武漢日記》英文版已在亞馬遜預售
    方方的《武漢日記》前兩天剛傳出要製作英文版的消息,今天在亞馬遜官網就已經掛出預售信息了。根據官網信息,英文版《武漢日記》由英文讀物中五大出版社之一的哈珀柯林斯出版社(HarperCollins Publishers)出版,將於今年8月18日發售,售價為21.99美元(約合154.87元人民幣)。武漢解封的第一天,這份日記在海外上市售賣。
  • 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教授支振鋒:是誰給了方方「日記」春天
    方方「日記」(不是通常所理解的日記)被很多人認為助長了社會的撕裂,但實際上它本身就是這個撕裂時代的副產品。我的專業是法學,也做網際網路治理研究,都屬於社會科學。社會科學強調實證,因此我近年來對文學(特別是那種作協的文學)並不感興趣。起先曾偶然瀏覽過方方「日記」的某些篇章,雖然覺得有一些描述封城狀態下武漢同胞生活的文字挺好,但也只是一掃而過,基本上無感。
  • 「當代魯迅」鄢烈山,與方方結怨卻變臉力挺,為何文人都要撐她?
    社會撕裂:方方日記的影響早已超出日記本身一部"方方日記"和它在國外的出版,在社會上引起了軒然大波。不管是微信群、QQ群、微博、貼吧、還是紙媒體、作家群,都分裂成了立場鮮明的兩派,觀點劍拔弩張。隨後雙方你來我往,最終法院判決方方立即刪除侵害柳忠秧名譽權的兩條微博及評論、轉發文字,在其新浪微博上刊登道歉聲明,並向柳忠秧支付精神撫慰金2000元。2017年柳忠秧因突發心肌梗塞去世,鄢烈山便在網上上斥責方方至今沒有履行上述判決,而且在沒有取得證據前盲目批判,方方不服力爭,雙方由此交惡。
  • 武漢開城之日,方方筆記英文版預售,這是巧合還是有意為之
    3、護士「身亡」當廣西援鄂護士還在搶救的時候,方方在沒有任何證據的情況下,就發文說護士已經身亡。傳播謠言。根據知情醫生爆料,他們私下和方方多次交流,說護士仍在搶救並沒有去世。但方方仍然沒有改變自己的言論。
  • 胡錫進遭方方女士怒懟:「你以為你是誰」,我聽我一個朋友說的!
    這幾天她火了,是因為美國義大利要出她的書《武漢日記》,《武漢日記》很大程度上是一本小說,它不是紀實文學,也許你說,我沒看過她的日記,怎麼能評價她,小編可以告訴你,我是學她的:我聽我一個文學朋友說!估計老胡也沒想到他眼裡的這位「文人」居然會對他客觀中立角度的評判,做出這樣的定性,主要還是老胡天真的以為方方是個善茬,可以理解,不先入為主,不過小編相信方方後面會有更多的狗血操作,會讓老胡重新認識這位「作家」。方方是個作家,寫過啥,自己看得不多,唯一看了她寫的一篇日記,裡邊說豬肉的事,讓小編這個和養豬相關的人事,覺得她在瞎說豬肉,是武漢封城引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