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場之後再讀「方方日記」:正方或是反方?

2020-12-13 讀如人生

如果這次疫情當中,最美的逆行者是白衣天使,最紅的聲音就是作家方方的封城日記。疫情之下,我記住了鍾南山,李蘭娟,張文宏,也記住了方方。

在每場戰爭的背後,輿論同樣都是不可忽視的另一個戰場。為了探究方方這麼火的原因,我認真閱讀了方方全部60篇日記。

讀完後,我更迷惑的是:不是精雕細琢的文字,沒有大開大合的起伏,有些尺度但並不偏激的文學日記——疫情中的一份個人記錄,個人記憶——為什麼在網絡上引起了如此多的關注,掀起了如此大的波瀾?

思來想去,我想到一個詞:「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方方的日記就是那個火星子,燎起了輿論場,網絡場。

時勢造話題

寫日記是個人的權利,你能寫,我能寫,方方也能寫。武漢封城期間,寫日記的人不在少數,之所以方方火了,這其中的原因,是「作家+武漢+封城」三個因素的雜糅,引起了化學變化,並「在大家都不適意的時候」,引爆了網絡。

在開放的網際網路時代,無論什麼時候,都不可能只有腔調。如果旋律基本一致,那麼,此時若是出現一個不一樣的音符,這個音符必定引起所有人的注意。

很明顯,方方就是那個不一樣的音符。她無意中站在了疫情言論的漩渦裡,風口上。

武漢封城雖然不是第一次,但千萬人口級別的封城,歷史上應該是第一次;被封在一個疫情爆發的城市內,武漢人的壓力不言而喻,在這樣巨大的壓力下,方方日記正好給了輿論一個發洩的渠道,於是,方方的爆紅便不難理解。

怎麼說呢,用小米董事長雷軍的名言就是,站在風口上,豬都可以飛起來。

方方的爆火併不是方方的本意,她已經是功成名就的作家,不需要通過網絡再一次讓自己聞名於世,何況,這「聞名」摻雜了如此多的毀譽:支持者舉之上天,反對者按之入地。

在開寫第一篇中,她就透露了之所以寫日記的原因是來自於他人的建議,他寫道,「剛才《收穫》程永新給我信息,說不妨寫寫『封城記』。」

讓她意外的是,這一次不經意的燃燒,竟然持續了整整60天,甚至讓她騎虎難下,欲罷不能。支持者的鼓勵讓她不忍,反對者的漫罵讓他不能,他只能奮力前行。

時也!勢也!

難得的全民大討論

網絡的特點是,來得快,來得猛,但是消散的也快,可謂「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

這是網絡的特點,也是人性的特點。不獨是網絡時代如此,之前也是,梁啓超先生在《第十度的「五七」》中就提出了五分鐘熱度的議題,他說,「義和團式的愛國心本質好不好另屬一問題,但他的功用之表現,當然是靠『五分鐘熱度』。」

疫情之前的網絡熱點很多,但是,多少全民聲討某一現象,某一事件,或者某一人物,一邊倒的聲音居多。早之前的富士康事件,李子柒現象,疫情之前的故宮奔馳事件,等等,都是沒有紛爭的一邊倒的集體高潮,看似熱熱鬧鬧,其實只是固化了原有的刻板印象。

而方方的日記難得的引起了中國網際網路群體「全民大討論」,眾多的支持者與反對者激烈攻防,面紅耳赤甚至「撕裂」。

這種「撕裂」,對於中國的進步是有益的。疫情的爆發,困住了大多數人的手腳,也給了宅在家裡的億萬網民一次全民大討論的機會,在這次持續時間較長的討論中,可以充分探討生命的價值,自由的尺度,痛苦的疏解,愛的展現,制度的優劣,「人類的悲歡並不相通」。

有人說,方方的日記是一次啟蒙。當然是拔高了,但是方方畢竟是「這個時代旋律的一個音符」,一個無法忽視的,舉足輕重的一個音符。從這一點來講,方方的存在是一個必然,有其現實意義,就像胡錫進所說,「中國永遠都會有方方」。

衝動是魔鬼

我特別贊同蘇群關於方方的觀點,「方方在最不該動筆的時候,打開了她的電腦。」「對作家來說,衝動是魔鬼」。

憑心而論,方方日記中正面表達是多於負面情緒的,只不過,方方的正面表達多少一帶而過,沒有渲染。因為方方覺得正面的表達,「宏觀視角、疫情走向,英雄氣概、青春熱血等等,這樣的文章業以多如牛毛」,不需要她再來錦上添花,所以,他作為一個個體寫作者,要記錄的更多的是一些「身邊一些碎事,以及一個個具體的人」,和一些「即時感想(反思)」。

更因為這是她作為職業作家的習慣使然,他仍然沿著寫小說的思維去記錄當下發生的一切:

「還有,我的主業是寫小說。以前談小說感想時,我說,小說經常是與落伍者、孤獨者、寂寞者相濡以沫的。與之攜手共行,甚至俯身助人。小說更寬闊的表達著一種人情和關懷。有時候會像老母雞一樣,護著那些被歷史遺棄的人事,被前進的社會冷落的生命。陪伴他們,溫暖他們,鼓舞他們。更或許,小說自己會呈現與他們同命相連的氣息,也需要他們的陪伴、溫暖與鼓舞。這世上的強人或是勝者,經常是不介意文學的,他們更多的時候拿文學當點綴、當花環,但弱者們,卻經常拿小說當了自己生命中的一盞燈,水中的一根救命稻草,垂死時的救命恩人。因為在那個時候,只有小說會告訴她,落後也沒關係,很多的人跟你一樣,不只是你一個人孤單和寂寞,不止你一個人痛苦或艱難,也不只是你一個人有焦慮和脆弱。人活著有很多方式,成功固然好,不成功也不是壞事。」

這是方方關於為何寫作日記最完整的表達。我們可以看到,文學創作的思維習慣自覺或者不自覺地時時刻刻在影響著她。如果說方方日記有什麼需要反思的地方,那麼,以文學創作思維來看待疫情期間的人和事,並不完全合適。這場戰爭畢竟不是文學,何況,進行中的戰爭多數時候,是不太適合實時創作的。因為你的創作,可能影響著戰爭中的戰士的心態,影響著戰爭的走向。

川普日前批評「羅斯福」號航母艦長寫公開信的舉動給出的理由可以作為評價方方日記的註腳。川普說,「我認為他做的事,寫一封信,真是太糟糕了。這不是文學課。這是一艘擁有核動力大型艦船的船長,一封船長寫的長達5頁的信,弄得到處都是。那不合適,我認為那是不合適的。」

我不殺伯仁 伯仁卻因我而死

事實上,方方日記早已經超出了她自己認為的「個人記錄」「私人記憶」「身邊瑣事」的範疇,成了一種「方方現象」,甚至引起了國外媒體的關注。如果復盤或者總結這場疫情戰爭的時候,與這場戰爭如影隨形的名字中,必定有一個名字叫方方。因為在戰爭之外,輿論風暴的漩渦中心,赫然站立的名字就是方方。

我不殺伯仁,伯仁因我而死。在網絡時代,你本身想表達的是什麼並不重要,輿論如何解讀才是最重要的。

在千人一面的正面表達年前,多一個正面表達無足輕重。而此時若有一個不一樣的音符出現,那麼必定引起眾人的關注,方方就是那個不一樣的音符。看看正面的聲音很快會被淹沒,而負面的表達很快能引起熱議。

看看媒體為方方每篇日記所起的標題就明白了,他們專門截取日記中負面語言作為標題,而對日記中那些正面表達絕口不提,視而不見,引導人們一看標題就會產生憤怒情緒。

不得不說,這是一種別有用心,故意利用。你以為你是做了好事,殊不知,他們利用你做的好事打破了鍋。

方方日記總體上還是克制的,如此還是招來了無端地攻擊和謾罵,這些謾罵的背後,與個別媒體、大v故意人渲染、放大負面情緒後引起的反擊不無關係。好在方方已經過了憤青的年紀,已經走到了耳順與從心所欲的中途。方方只做了最低限度的反擊。

平眼看世界

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我們不能指望所有人都能以平常心態,客觀理性地閱讀解讀「方方日記」。

有人說,方方被西方利用了,美國《洛杉機時報》、日本《朝日新聞》等,大量引用方方日記的負面內容,全盤否定中國民眾為抗擊疫情努力與犧牲,它們對中國抗擊疫情取得的成績隻字不提,以方方日記為依據,專門尋章摘句,尋找中國」失敗的證據。「

以此來上綱上線批評方方是沒有必要的。魯迅在評價《紅樓夢》時說:「經學家看見《易》,道學家看見淫,才子看見纏綿,革命家看見排滿,流言家看見宮闈秘。」他人從日記中讀到什麼並不重要,美日對中國的偏見不是一時一會的了,對於他們來說,反華是終生事業,不引用方方日記,也會引用某內部人士,某XX人士,他們的目的是反華。不能因為害怕他們借日記中的隻言片語以攻擊我國,就不讓方方寫日記了。若是怕別有用心的美日媒體利用,全員禁言或者閉關鎖國不是更好,可以一勞永逸嗎?

讓人寫,讓人批評,是我們自信的表現。政委金燦榮說的好,我們要「對外面的批評當做一種表揚」,挨罵是我們強大以後的常態,你比他強大、你比他繁榮、你比他好過,他打不過,過不上,只能羨慕嫉妒恨,罵罵你算了,這是作為「超級大國的必然代價」。

相關焦點

  • 寫作課:作家方方的《封城日記》為什麼會引起巨大關注?
    純粹從寫作的角度,探討方方的《封城日記》為什麼會引起巨大關注?上官長風/文如果問,現在網絡上被爭議最多的寫作者是誰?方方和她的《封城日記》。這個答案大約不會有人反對。方方和《封城日記》的影響力分為兩個階段。前半段,大約前30多篇日記,正處於武漢封城第一階段,方方獲得的是絕對正面的影響,每天有無數人追風閱讀委託發布的日記。後半段,封城的第二階段,疫情基本得到控制,主流媒體進入武漢。然後,網絡上出現大批相反的聲音,方方影響力好壞參半。
  • 簡單評論:對方方及其日記的態度投票結果,或許是一場捨本逐末
    昨天和今天的數據我都看過,一天之隔數據略有變化,對日記的態度正方78%跌到了59%。反方從18%漲到了25%。而對方方的態度,則變化不大。「認為方方是良心作家」原來66%,現在是63%。這個數據準不準確?準確——這個投票系統是騰訊出品,我想沒人輕易可以在裡面做手腳。
  • 對《方方日記》事件的輿情分析
    對《方方日記》事件的輿情分析摘要:本文以《方方日記》確認在國外出版為界,將《方方日記》事件的輿情分為兩個階段,分別進行輿情分析。在第一階段,核心議題為《方方日記》內容是否真實客觀,內容是否過於消極、缺乏正能量。在此階段,大眾對《方方日記》的評價褒貶不一,各方觀點均未呈現明顯優勢。在第二階段,核心議題為《方方日記》是否應當在國外出版。
  • 關於「方方日記」,再說幾句
    大江過去是不知道方方的。湖北及武漢封城後,大江正忙著約稿,從大年正月初二起,在「東海民兵」公眾號持續推出戰「疫」宣傳專輯,所以沒精力顧別的,無從知道有湖北省作協前主席方方這麼個人物被封在武漢家中,也不知道她在我啟動戰「疫」專輯前一天開始了「武漢封城日記」的寫作。看到她的日記,還是在微信朋友圈和一些群裡。後來看到發表日記的公眾號不斷「升維」,什麼情況?才注意看了看。
  • 《方方日記》又出日文版了
    《方方日記》繼英、德文版後,日文版也要出版了。但《方方日記》的發行效果要大打折扣了。因為,抗擊新冠疫情至今,中外形勢已發生了根本性逆轉。中國政府完全可以用抗疫的重大勝利把《方方日記》拋到腦後。另一削弱《方方日記》政治價值的是,上月上旬,全球最大的國際公關諮詢公司愛德曼在布魯塞爾舉行的」2020信任峰會」上發布世界28個主要經濟體國家信任度晴雨表,中國民眾對本國政府信任度為90%,已連續三年居世界第一。
  • 巴黎日記:致作家方方女士的公開信
    昨天日記發表之後,不少網友表示擔心:疫情之後西方真的會聯手向中國發難嗎?放心,西方也知道真的甩鍋中國是不可能的。一是因為中國的實力。今天的中國可不是一百二十年前庚子年時的中國。二是全球醫療專家都不支持西方政府和媒體的所謂質疑。
  • 送給《方方日記》的六個贊
    第一次聽說方方,是因為那篇日記。正值抗疫期間,除了滿天的傳言和飆升的數字之外,這篇日記稱得上人氣最高的戰疫劇情了。關注和討論的數量,應該遠超本時期所有的相關話題。同時可以想見的,是來自不同群體的不同觀點。讚揚有之,批評有之;有謾罵,有掌聲;有恨之如妖鬼,有奉之為神靈。
  • 正方VS反方
    「我對煤制乙醇的前景謹慎樂觀。」 反方 正方 中科院大連化物所所長、中國工程院院士劉中民對煤制乙醇向下遊延伸的前景表示樂觀。他說,在化學品領域,乙醇比甲醇的後序深加工路線更加豐富、衍生品的附加值更高。乙醇不僅能夠生產乙烯、乙苯,還可生產醚、酮、酯及其它醇類等眾多大宗化學品和精細化工產品。
  • 「方方日記」英文版出版,方方本人被「罵」上了熱搜!
    武漢作家方方的60篇武漢封城日記於近日完結,從正月初一開始,方方通過「武漢日記」記錄自己的所見所知,每天在網上發布。「對於因疫情隔離在家裡的人,文學在此時顯得很無力。但記錄下真實的場景和自己的想法,卻是很重要的。」方方告訴記者:「其實,有幾天看的人太多讓我有恐懼感,它在網絡上傳播得太快了,使得我這種習慣小眾閱讀的人很不適應。
  • 方方的《武漢日記》英文版上架亞馬遜:方方最後會得到什麼?
    最近,比較熱門卻一直上不了熱門的,應該就是關於武漢作家方方的《武漢日記》英文版德文版上線亞馬遜開始預售。編輯先大概說一下來龍去脈。2020年1月25日,武漢作家方方在網上發布武漢日記,用她的視角和文筆開始描述這場疫情下的武漢,暫且先不評論內容取向,等會一一評論。《武漢日記》在這段時間確實反響很大,得到了很多人的轉發,流量暴漲,當然,有支持的,也有反對的,因此爭議也很大。
  • 方方《武漢日記》英文版已在亞馬遜預售
    方方的《武漢日記》前兩天剛傳出要製作英文版的消息,今天在亞馬遜官網就已經掛出預售信息了。根據官網信息,英文版《武漢日記》由英文讀物中五大出版社之一的哈珀柯林斯出版社(HarperCollins Publishers)出版,將於今年8月18日發售,售價為21.99美元(約合154.87元人民幣)。武漢解封的第一天,這份日記在海外上市售賣。
  • 作家方方「日記」的英文版,封面已經改了,但是……
    方方作家的日記,英文版和德文版的封面和簡介出現後,在網絡上引起了巨大的爭議。4月11號,方方作家通過「學人」的採訪,也給出了相應的回應。對於封面上「敏感的小字」,方方作家給出了解釋。第二是這本日記能叫「WUHAN DIARY」麼?修改的封面上,正中間還是大大的「WUHAN DIARY」幾個字,也就是《武漢日記》。方方作家確實是在武漢,「據說」也記錄的是武漢這座城市的事情。但是這日記能不能以「武漢」為名?
  • 願理性與平和重回我們的生活 一一也說方方「日記」
    作者:秦彬觀之網絡,看到由方方「日記」引發的「方方論戰」,已經愈演愈烈。兩大針鋒相對的「派別與陣營」,相互叫罵,什麼「憤子」「腦殘」「流氓」「精神病」「垃圾」之聲,不絕於耳。這是疫情之後這段非常時期之特殊現象,有讓人性之善惡撕裂之勢。
  • 怎麼和中小學生談《方方日記》——可作教材的抗疫故事之作家方方
    「方方日記」是這場全球新冠肺炎疫情中出現的一個「文化現象」,也是網絡時代抗疫的一個「重要事件」。「方方日記」影響再大,也是個人聲音,只是描寫疫情文章大江大河的一股細細支流而已。作家「方方」和她的「抗疫日記」應該成為青少年關注的一個社會話題,應該成為教育的一種題材,從中挖掘一些教育元素,對青少年進行教育:1.可以讓學生自己去理解方方日記作品本身,學習方方的寫作方法和技巧,了解文章的局限性,了解文章的個體特性,了解文章要來源於社會生活表達社會生活為社會生活服務的道理。
  • 《方方日記》英文版在美出版,意欲何為?
    最近湖北武漢原湖北省作協主席方方,在武漢疫情期以《方方日記》記錄武漢在封城期間的點點滴滴,讓人意外的是,武漢在4月8日凌晨零時按下播放鍵時,《方方日記》的英文版也在亞馬遜網站開始出售。首先我得承認我沒有看完所有的《方方日記》,只看了1-23的合集,對於日記中寫的人和事,我相信都是真的,方方沒有必要去編排。方方在日記中加入自己的立場和觀點,我覺得也是可以理解的。每個人都會有自己對人、對事、對社會現象的獨立立場和觀點,只是立場和觀點應該始終有一套相同的標準,而不能因不同人、不同事而標準不同。
  • 方方英文版日記提前出版,真成了一顆子彈
    之前方方英文版日記預計在8月份才能進行正式出版,但沒想到在4月末突然提前至5月19日進行出版。一本近60萬字的日記想要提前3個多月進行出版,不知道又有多少人得通宵達旦、夜不能寐了。方方英文版日記為何要提前到5月19日進行出版呢?她是為了貪圖名還是利呢?哪怕方方是為了沽名釣譽而將日記提前出版,大家心裡還會好受一些。但這一次,大家又要失望了。這一次,方方英文版日記提前出版,是將目標對準了在5月21日和5月22日在北京舉行的兩次會議。
  • 看武漢作家方方日記說一些題外話,供參考
    武漢作家方方寫的日記火了,不是一般的火,而是大火。誰也沒有想到的是,火了之後,各種非議也隨之而來,各種指責謾罵的,鋪天蓋地。我想這很正常。武漢作家方方寫日記,以此表達自己的所知所想,可不可以,我想應該是可以,然後把它發表出來也是可以的。這是鄙人要表達的第一個觀點。方方是名作家,是以寫作為主的文字工作者,自己正處於新冠肺炎疫情的風暴中心,拿起筆來寫是作家的本能反應,她的寫作理應受到尊重和理解。
  • 方方日記出海,西方知識與權力的一次「合謀」
    方方日記出海,英文版出版,這是一件大事。這一天是4月8日,武漢解封、武漢市民外出逛街,方方的 《武漢日記》由美國哈珀柯林斯出版社出版,上架美國亞馬遜預售。從3月收筆到4月預售,6月電子版,8月實體版上線,如果加上翻譯,堪比武漢解封速度。
  • 肖舜旦:未來文學史會否記載方方日記|評論
    「商文」認為,在「能涵蓋幾百年」的文學史上,「再能耐的作家,包括莎士比亞、荷馬、狄更斯……等,一旦寫入文學史……也就是三五頁的篇幅」;所以,「僅憑『新寫實』這一張牌的方方,一定會淘汰掉」。但是,自從方方「連續寫作『封城日記』後,天平的砝碼可是倍增起來」了。
  • 《方方日記》的心理解析——這個作家很會「作」
    同樣,近來大火的《方方日記》也在網絡上引發了激烈的爭論,贊同者視之若聖經,反對者則視之若洪水猛獸。幾個月以來爭論不但沒有得出共識,反而形成了涇渭分明的兩大陣營,雙方唇槍舌劍,彼此攻訐。結果,真相在這種互相的攻擊中漸漸的被埋沒。所以,我希望通過對《方方日記》,以及相關的一些信息進行心理剖析,幫助我們看到事實真相,繼而做出更加切合實際的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