願理性與平和重回我們的生活 一一也說方方「日記」

2020-12-20 楚天視野

作者:秦彬

觀之網絡,看到由方方「日記」引發的「方方論戰」,已經愈演愈烈。兩大針鋒相對的「派別與陣營」,相互叫罵,什麼「憤子」「腦殘」「流氓」「精神病」「垃圾」之聲,不絕於耳。這是疫情之後這段非常時期之特殊現象,有讓人性之善惡撕裂之勢。

對方方「日記」,疫情期間我看了很多篇,開始也轉了幾篇,後來看還是看,就沒有再轉了。主要原因是在我的朋友圈中,有人對她欣賞、崇拜,有人對她鄙視、憤慨;而我卻是一個「中間」人,既不崇拜,也不憤慨。且自認為: 這既不屬不明是非,也並非為「中庸之道」。

作家方方,有才氣,有個性,敢說敢當,的確是值得尊重的;方方的很多作品,也是值得一讀的。單就方方疫情期間中的「日記」而言,也並非是她個人作品中的「上乘」之作, 用她自己的話說,也只是在疫情爆發後居家隔離期間抒寫心情的一種隨心之筆,因而這也就無所謂高雅和無須「高雅」。

但方方「日記」,卻生逢其時地產生於這場突於其來的疫情期間,把人們對這場災難的恐慌與困惑,及時地宣滯了出來,因而在很多人心中引發共鳴,得到了成千上萬人的追捧。同時,又因為正處於國外「甩鍋」口水戰之中,「日記」首先在國外出版,讓一部分國人擔心會被西方利用,從而激起了眾怒。方方「日記」,作為這個特殊時期、特殊環境下所產生的特定產物,在此期間形成了一種特別的穿透力與衝擊力,故而在社會上產生了巨大影響,釀成了風波。這種特殊現象的產生,更是引發人們特別的關注,帶來了各種不同的思考。

最近看了很多評論方方「日記」的正反兩方的文章,說實話,其中很多的觀念與觀點,都是我不能認同的。 我個人認為:對方方「日記」,不能簡單地以對與錯來認之;同樣,目前各方對方方「日記」的爭論,都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表面看似理由充分、道理充足,話說得很絕對,實質上哪一方也難以真正找到讓人特別信服的理由,難以真正地從理論上談出絕對的對與錯。

前幾天從網絡上看到湖北省文聯原黨組副書記鄢來旭的文章《方方還是那個方方》,對方方的個性與為人,大家也可從中略知一二。我很認同鄢老先生的一些觀點:在疫情爆發時,大部分人的心情都很焦慮,腦子似乾柴般一點就著,在和人爭論時不免會情緒化,走極端。這時,看人就像霧裡看山一樣,「橫看成嶺側成峰」,很難進入「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的那種境界。

作為長期工作和生活在武漢的方方,也是難以脫「俗」的。我不相信她會是「漢奸」、「特務」,如果她真似某些人所講是隱藏或被國外反華勢力收買的「漢奸」、「特務」,她做了八年的省作協主席,當了20多年的省市人大、政協常委,我們的國家安全、統戰和組織部門那可就是嚴重失職了。方方是作家,同時也是一位直爽、潑辣、要強、好勝的女人,這都是一些武漢嫂子所具備的典型的個性特徵。

疫情期間,方方以一個專業作家或以一個普通人的身份,寫下這麼一本「日記」,本應屬於一個很正常的現象,如果把它放在疫情消失後的某一時間再在國內外出版,作為疫期某一個層面的記述和一個特殊時期的回顧,還是有一定的閱讀價值的,可能也就惹不上這場風波了。

可偏偏卻被國內某些人,特別是一些頗有影響的「專家」「學者」們,對國內抗疫中許多可歌可泣的人和事,都可以視而不見,不願多發聲,卻大肆把方方「日記」追捧為體現當代作家的「社會良心」和具有時代意義的「代表作」,硬是把一本很普通的「日記」吹噓為「價值連城」,這樣也就把方方推上了「火山」。

其實,方方還是那個方方,「日記」也就那麼一本日記」,並非是什麼驚人的「醒世」之作,談不上什麼「高大與完美」,也不可能因為一本日記真的成為什麼「英雄」。誰是真的英雄?理所應當是那些奮戰在一線的醫護人員、工作人員和志願者,是那些為抗擊疫情出錢出力的企業家們與居家堅守的老百姓。從他們身上,我們才能真正體會到什麼才是「民族精神」與「社會良心」。

既然說方方的「日記」無所謂「高大與完美」,也就更沒有什麼值得可恨與可怕。我也不相信方方寫作「日記」的初衷,就是為了給敵人製造「炮彈」,藉此讓西方勢力來「轟炸」中國人民。但我不排除國內國外可能會有一些別有用心之人,會藉機尋亂、渾水摸魚來抹黑攻擊我們的國家。對此,我仍認同鄢來旭先生的看法:一個14億人口的中國,不會因為一個方方和她的一本日記,就會使天塌下來。

文藝作品應弘揚主旋律,但同時也提倡「百花齊放」、「百家爭鳴」。作家也是人,尤其像方方這麼一個有個性的女人,無論是在疫情爆發的隔離期間,還是在平日清靜之時,想寫寫說說,又有何不可?再說她之所寫,也算通常、平常、正常,至於是否完全合情、合理、合法,這可另當別論。生活中不能只有一種聲音,讓人說說又何妨?!

對於目前出現的這場爭論,我個人認為:也屬一種正常現象;人人都有自己的權利,公眾也有評論與批評任何作品的權利。參與此次「論戰」的雙方,都談不上有什麼家仇國恨,你能這麼認為,我為什麼就不能那樣去思考?!大家都固有一份情懷,懷有一份「憂國憂民」的情感與良好的願望,只是各自有不同的認識與見解而已。哪有這麼多的「腦殘」「流氓」與「精神病」?如果總是這樣相互謾罵與攻擊,可能真的會被西方人利用,又罵我們中國人是「東亞病夫」了。無論是哪方,凡上升到人身攻擊和惡意的謾罵,都是低俗與無聊!

引起這場輿情風波的原因其實很簡單:也就是人們在日常生活與工作中,都容易產生那種傲慢與偏見。我個人認為:我們不必過多的去爭論方方「日記」,但方方在爭議中從不示弱所表現出的傲慢,也是存在的,包括她對待批評者,常斥之極左,甚至形容為「病毒」,也是本人不能認同的,這可能與她的性格和個性有關;而爭議雙方則大多都是感性地站在自我的角度去認識與思考,難免會有所偏見,這不僅與個性相關,更多地與人們的世界觀與價值觀相聯繫。

對於方方把日記拿到外國去出版,並和翻譯者與國外出版商籤訂了出版合同。我認為方方有責任在出版過程中,應對日記的書名與內容以及裝幀設計,都應進行嚴格的校對與把關,不得有損武漢抗疫的形象,更不能有損國家的形象。對大多數的批評與反對聲音,不可一味的反擊,而應冷靜地進行一次自我反思。對此,我很同意鄢來旭先生的觀點,她必須向全國人民作出說明與解釋。

一些很有名望的教授、律師與知名傳媒人、著名評論家等,都參與到這場爭論中。他們的講說與文章,把方方「日記」,「上綱上線」到「愛國」和法理論戰中,其實大可不必這般小題大做,正是這些所謂的「名人效應」,為這場爭論推波助瀾。我們尊重知識與名人,但也不可過於迷信,更不必隨意去跟帖跟風。有些事,合情不一定都合理,合理也不一定都合法;反之,合法的,也不一定都是合理、合情的。

從另一個角度來講,如果方方不是名人,方方「日記」就不會在輿論上掀起這麼大的波瀾。但即便方方是名人,如果她的「日記」危害到國家安全,或者說觸犯了法律,相信有關部門一定會採取相應的措施。而現在方方並沒有因此而發生什麼事情,只不過是被輿論推到了風口浪尖。等到疫情完全消散之後,這場風波很可能就會逐漸被大家淡忘。所有愛國者首先都要相信我們的國家,相信我們的黨和政府,一定會正確處理好國內國外的一切事務。

期待此次論戰的雙方,均能放下傲慢與偏見,回歸理性與平和。作為一個普通人,我就方方「日記」閒扯這麼多,內心也很糾結,我也知道無論說好說壞,都容易引起諸多不快,左右都不討好。有人說:你這篇文章,完全沒有什麼立場與觀點,是和事佬,兩面派,純粹來蹭熱點,瞎起鬨,還有點霸道和管閒事。但我實在是不忍看到太多的叫罵聲,有些人一邊談文明文化,一邊又競爆粗口。雖然我並不認同方方的某些觀點與做法,但我絕不認為她已成為我們的敵人,我根本不會在這場爭論中去跟派站隊,一直以來,我都是很鮮明地表達這種觀點與立場。

剛讀到一篇巜方方是照妖鏡?》一文,文章開頭的第一句話是:「除了原來的那批鳥人,一些方粉也在倒戈」,結尾有一段話:「如果批評是有罪的,那麼沉默也會是有罪的」,並最後提示說:「請記住,這種事是流氓幹的」,全篇文章對方方的批評者,用「流氓、騙子、壞蛋和傻逼」、「下三濫」來形容,真的感覺很可怕。想在這場論戰中保持沉默,也照樣會被人叫罵,到還不如一吐為快。

本文初稿發出後,引起了很多方方追捧者的不滿,但我沒想到會被更多方方批評者叫罵。有人留言說我是「理中客」式的方方辯護者,要為方方辨護,就直來直去,不要既想當婊子,又想立牌坊。我的觀點已經表達得很清楚了,你想怎麼認為是你的事。本人發表一點個人見解,這是我的權利。再次聲明一點:我並非有意冒犯諸位,還望諸位給予理解和批評。

人人都有評論與批評任何作品的權利,但隨意罵人卻是一種不理智、不道德和缺乏教養與不能容忍的行為。狗咬人不是新聞,人若咬狗便成了新聞,我不想為此成為新聞人物。沒有人能做到完美無缺。如果抑制不住生氣,這時就要問問自己:一年之後這生氣的理由是否還那麼重要? 這會使人對許多事情得出正確的看法。

(作者秦彬,系湖北某法治期刊原執行主編,現為某律所投資合伙人與某商會秘書處負責人)

相關焦點

  • 送給《方方日記》的六個贊
    在談到前期的困境時,他只說了三個字「沒法說!」就哽咽不止。讓我們再想一下九死一生,膠囊上寫日記的董婉婷。四處奔泊卻一無所獲,先後送別父母,自己又染病仍然求告無門的小杭姑娘。你就會大概明白什麼是真正是呼天不應,叫地不靈了。所以說,方方作家能夠拿起筆來與民呼,就是善莫大焉。二個贊,給那些真實的話。《方方日記》網上都有,具體內容不再複述,此處只談感想。
  • 方方的《武漢日記》英文版上架亞馬遜:方方最後會得到什麼?
    2020年1月25日,武漢作家方方在網上發布武漢日記,用她的視角和文筆開始描述這場疫情下的武漢,暫且先不評論內容取向,等會一一評論。《武漢日記》在這段時間確實反響很大,得到了很多人的轉發,流量暴漲,當然,有支持的,也有反對的,因此爭議也很大。
  • 關於《方方日記》的8個問題:文學沒有國界,但文人有
    《方方日記》該寫嗎?烈士李文亮說,這個時代不該只有一種聲音。從這個角度看,閱讀量篇篇10萬加的《方方日記》,有著大量的追隨者,也說明這種聲音不是方方一個人的心聲。但把《方方日記》改成《武漢日記——封城60天的記錄》,並不妥:雖然出版社和銷售商,更願在矛盾擴大的衝突中,追求利潤最大化,但方方一個人的日記,無法代表武漢1000多萬人的日記,更談不上是封城60天抗疫的記錄。
  • 關於「方方日記」,再說幾句
    二、不翻歷史舊帳,如《軟埋》,大江沒讀過此小說,不能「聽別人說」就說。三、不扯個人私事,如「別墅」之類的話題,相信清者自清、濁者自濁。大江過去是不知道方方的。就一般觀感來說,方方日記信息大都來自「聽說」及網絡等,感覺太消沉、太悲情、太灰暗。如果說在疫情初發時這樣寫自己的日記,可以理解。因為,新冠病毒突襲,人們一時難以認清它的面目、兇險及為害途徑,難免應對失當,加上各種信息流傳,真假混雜,群眾難免擔心、驚慌,有親友中招甚至病逝的,更難免悲痛、哀怨,等等。這些狀況和情緒實屬正常。雖未經調查採訪及核實,寫私人化的日記作些記錄,也是可以理解的。
  • 散場之後再讀「方方日記」:正方或是反方?
    有人說,方方的日記是一次啟蒙。當然是拔高了,但是方方畢竟是「這個時代旋律的一個音符」,一個無法忽視的,舉足輕重的一個音符。從這一點來講,方方的存在是一個必然,有其現實意義,就像胡錫進所說,「中國永遠都會有方方」。
  • 大學生是如何看待《方方日記》的?清華大學老師就此做了一個調查
    最近一段時間《方方日記》沸沸揚揚,各行各業中的人士紛紛發表自己的看法,那麼具有較高智慧和較多知識儲備同時更為理性的大學生群體是如何看待《方方日記》的呢?縱觀這個調查報告,我們可以得出,多數參加調查的大學生對《方方日記》表示了反對的態度,並且認為日記不盡真實。但同樣,多數參加調查的大學生認為方方在寫日記的時候善意大於惡意。
  • 「方方日記」英文版出版,方方本人被「罵」上了熱搜!
    武漢作家方方的60篇武漢封城日記於近日完結,從正月初一開始,方方通過「武漢日記」記錄自己的所見所知,每天在網上發布。「對於因疫情隔離在家裡的人,文學在此時顯得很無力。但記錄下真實的場景和自己的想法,卻是很重要的。」方方告訴記者:「其實,有幾天看的人太多讓我有恐懼感,它在網絡上傳播得太快了,使得我這種習慣小眾閱讀的人很不適應。
  • 怎麼和中小學生談《方方日記》——可作教材的抗疫故事之作家方方
    批評者大多像作文題裡描述的那樣,說「方方日記」消息不確切,「立場」偏了,基調灰暗,比較消極,批評為主等等,甚至有的比較尖銳,說她「只看」陰暗面,不看積極和光明的一面,還有攻擊作者人身和道德的……「方方日記」雖然有批評,也有一些憤激言辭,但總體來看,還是比較客觀,似乎看不出違背國家法律和法規的地方,也沒有什麼「目的不純」的反動言論。
  • 巴黎日記:致作家方方女士的公開信
    我只是比較感嘆,衝在輿論第一線的是中國外交人員,我們的智庫、媒體、學者的作用還太弱。今天的好消息是在中國各界的強烈反應下,德國出版社撤回了《方方日記》封面的設計,發行時間也推遲到了6月9號。面對來自中國的批評,德文版《方方日記》的出版方決定放棄之前的封面設計。出版社還辯解說原來的出版日期只是巧合,首發的計劃時間「完全不是想挑釁」。對於一個老牌、頗具聲望的出版社,這樣的解釋誰相信呢?一個特殊的運作方向、一個「獨具匠心」的封面設計和一個特殊的出版時間,真是一氣呵成,何來巧合?
  • 對《方方日記》事件的輿情分析
    對《方方日記》事件的輿情分析摘要:本文以《方方日記》確認在國外出版為界,將《方方日記》事件的輿情分為兩個階段,分別進行輿情分析。在第一階段,核心議題為《方方日記》內容是否真實客觀,內容是否過於消極、缺乏正能量。在此階段,大眾對《方方日記》的評價褒貶不一,各方觀點均未呈現明顯優勢。在第二階段,核心議題為《方方日記》是否應當在國外出版。
  • 看武漢作家方方日記說一些題外話,供參考
    武漢作家方方寫日記,以此表達自己的所知所想,可不可以,我想應該是可以,然後把它發表出來也是可以的。這是鄙人要表達的第一個觀點。方方是名作家,是以寫作為主的文字工作者,自己正處於新冠肺炎疫情的風暴中心,拿起筆來寫是作家的本能反應,她的寫作理應受到尊重和理解。
  • 《方方日記》到底想表達什麼?真的就是簡簡單單的記錄生活嗎?
    又擔心是對的,但應該仔細讀一下這個封城日記,從頭到尾,基本是大家都知道的事,對封城,隔離,救治寫的比較詳細,完全是一部抗疫過程的再現,尤其對美國敵對勢力質疑我們抗疫成果,給了狠狠的一擊,證明了我們果斷採取措施,嚴格防控,已經白衣戰士一線忘我奉獻是我們取得戰役勝利的基礎,這和目前歐美現狀是有鮮明的對比的,老外們看了這個,就更會相信中國的抗疫成果。
  • 肖舜旦:未來文學史會否記載方方日記|評論
    「我也曾經對萬事萬物都有很清晰鮮明的態度和立場,但在充滿挫折、憤恨和柴米油鹽的生活裡,我學會了對自己保持懷疑,常持保留和善變的心態。我珍視這種變化,把它當作一種人生的饋贈。」 話中提到的「事件」,就是關於「方方日記」引發的爭議「事件」。
  • 作家方方的封城日記英文版提前出版,書名打了作者臉
    作家方方因不合時宜地將所寫的封城日記交給國外出版社出版,而陷入輿論之中。其英文版由美國著名出版社哈珀柯林斯出版社負責出版,預計8月份面世。不過,據最新消息,方方的這本日記將提前於5月19日出版發行。方方封城日記的英文版書名為《WUHAN DIARY》。「diary」一詞,不知道方方有沒有打臉之感。方方曾在日記中這樣說:「有一點我還是想說,這是我在疫情中的一份個人記錄,屬於純粹的個人記憶。而最初時,我甚至不覺得這是『日記』。因為『日記』二字,不是我提出的。只是後來,這份記錄,變成了一日一記,別人說它是『日記』,我也就沒有表示異議。
  • 《方方日記》又出日文版了
    《方方日記》繼英、德文版後,日文版也要出版了。但《方方日記》的發行效果要大打折扣了。因為,抗擊新冠疫情至今,中外形勢已發生了根本性逆轉。中國政府完全可以用抗疫的重大勝利把《方方日記》拋到腦後。另一削弱《方方日記》政治價值的是,上月上旬,全球最大的國際公關諮詢公司愛德曼在布魯塞爾舉行的」2020信任峰會」上發布世界28個主要經濟體國家信任度晴雨表,中國民眾對本國政府信任度為90%,已連續三年居世界第一。
  • 方方英文版日記提前出版,真成了一顆子彈
    之前方方英文版日記預計在8月份才能進行正式出版,但沒想到在4月末突然提前至5月19日進行出版。一本近60萬字的日記想要提前3個多月進行出版,不知道又有多少人得通宵達旦、夜不能寐了。方方英文版日記為何要提前到5月19日進行出版呢?她是為了貪圖名還是利呢?哪怕方方是為了沽名釣譽而將日記提前出版,大家心裡還會好受一些。但這一次,大家又要失望了。這一次,方方英文版日記提前出版,是將目標對準了在5月21日和5月22日在北京舉行的兩次會議。
  • 粉絲寫給作家方方的《絕交信》:方方老師,您太讓我們失望了
    前不久,您的日記相繼在《洛杉磯時報》《華盛頓郵報》報導以後,他們在網上罵聲一遍,說您已成為西方人的「走gou」,為他們搜集我們的「黑材料」。因為報導都出來了,這成為鐵的事實,也將會成為西方討伐我們的「證據」。我們當時極力為您辯解,說只不過是報導,又不是全文刊登。
  • 方方《武漢日記》英文版已在亞馬遜預售
    方方的《武漢日記》前兩天剛傳出要製作英文版的消息,今天在亞馬遜官網就已經掛出預售信息了。根據官網信息,英文版《武漢日記》由英文讀物中五大出版社之一的哈珀柯林斯出版社(HarperCollins Publishers)出版,將於今年8月18日發售,售價為21.99美元(約合154.87元人民幣)。武漢解封的第一天,這份日記在海外上市售賣。
  • 作家方方「日記」的英文版,封面已經改了,但是……
    方方作家的日記,英文版和德文版的封面和簡介出現後,在網絡上引起了巨大的爭議。4月11號,方方作家通過「學人」的採訪,也給出了相應的回應。對於封面上「敏感的小字」,方方作家給出了解釋。這修改後的封面,想來肯定是方方作家的本意了,因為方方作家說「目前已經協商好,要求這些文字必須先給翻譯看,然後交我確認。」可是這個封面仍然有兩個問題,不太好解釋。
  • 《方方日記》的心理解析——這個作家很會「作」
    同樣,近來大火的《方方日記》也在網絡上引發了激烈的爭論,贊同者視之若聖經,反對者則視之若洪水猛獸。幾個月以來爭論不但沒有得出共識,反而形成了涇渭分明的兩大陣營,雙方唇槍舌劍,彼此攻訐。結果,真相在這種互相的攻擊中漸漸的被埋沒。所以,我希望通過對《方方日記》,以及相關的一些信息進行心理剖析,幫助我們看到事實真相,繼而做出更加切合實際的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