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時經常看到這種現象,一二年級還能考九十幾分的孩子,到了中高年級就不行了,相反,有些一二年級並沒有考多高分數的孩子,有時候反而後來居上,什麼原因?中低年級孩子要怎麼學數學?我認為要輕知識,重思維,興趣和習慣是關鍵。
低年級的知識點並不難,重點不是學習知識點,而是通過對知識點的學習,培養孩子對數學學習的興趣,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有的家長非常關注孩子的成績,非常重視孩子在班級裡的排名,如果沒有考前面幾名,就憂心忡忡,我的孩子是不是跟不上了?為了能讓孩子考出高分,不惜對那麼小的孩子展開題海戰術,在你的高壓下,孩子成績確實是有所提高,可孩子孩子對數學漸漸產生恐懼,長期這樣下去,最後數學還能學好嗎?一二年級你孩子可能還有優勢,一到高年級,隨著思維含量的增加,隨著孩子自主意識的覺醒,學習興趣沒有培養,學習習慣沒有養成,成績還能繼續保持嗎?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以前我班上有個孩子,據家長介紹,孩子一回來就是說數學課上的事情,一到書店隨手就抓一本奧數書來做,對數學學習有著濃厚的興趣,其實剛開始並不是很出色,孩子跟著爸爸生活,媽媽在外地上班,平時爸爸一忙,也沒有怎麼很好抓孩子的學習,但有一點,這個孩子上課愛發言,經常有自己獨到的見解,而我也時不時地表揚一下,後來就喜歡上了數學,到了中高年級,愛思考的孩子的優勢就顯示出來了,經常代表班級參加學校數學比賽,還獲得非常好的成績。
現在學習壓力很大,家長和老師都抓得很緊,作業多一點是難免的,數學本身也很枯燥,確實很難對數學學習感興趣,不說喜歡,至少不要讓孩子對數學產生恐懼,覺得數學很難,如果能較輕鬆學習數學,保持對做數學題的興趣,還怕孩子以後數學學不好?如果聽課很被動,做作業很馬虎,現在學習好點又有什麼用?
習慣是成績好的保證。很多家長重視孩子對數學知識點的學習,往往卻忽視對孩子學習習慣的培養,數學書的知識點提前都學過了,很多結論孩子都知道了,上課時老師提的問題,不加思考就能得出答案,初看還以為孩子聰明,其實孩子只是簡單的記憶,並不是經過自己獨立思考得出結論的。有時候老師講的問題,孩子認為自己都學過了,沒有新鮮感了,反而不認真聽了,但對問題的理解其實並不深,還在一知半解的狀態,平時作業做多了,反覆出現的題目是也會做,但並不明白為什麼這樣做,會做也只是簡單的記憶,對將來的學習反而不利。
平時家長要特別注重為孩子提供思考的機會。如在做題時不求多,但要用一題多解,一題多變等形式,發散孩子思維,通過「你能想出不同的方法嗎 」「你還能想到什麼 」「你有獨特的見解嗎」「你能從另一個角度看問題嗎」等言語,啟發和誘導,鼓勵孩子敢想,敢說,不怕出錯,敢於發表不同的見解,不僅要讓孩子掌握知識,還要注意發展孩子的求異思維習慣。
總之,中低年級孩子要怎麼學數學?我認為要輕知識,重思維,要加強對孩子學習興趣,讓孩子感到數學真好玩,要慢慢培養孩子良好的學習習慣。除了上課認真聽講、作業及時完成等常見的學習習慣,低年級還要重視培養學生的良好思維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