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群特殊的學生受到媒體廣泛關注,他們就是綏化學院特殊教育學院的聽障大學生。
2015年,綏化學院開始創辦聽障生本科教育,實行單獨考試、單獨錄取、免收學費等政策,面向全國招生,成為我省唯一一所招收聽障本科生的高校,目前已有來自20多個省區的235名聽障生在該校就讀,經過四年的學習,綏化學院首屆聽障本科生今年畢業了。
在畢業答辯會上,這些聽障大學生,用自己的畢業設計,為培養他們的老師和母校獻上了一份滿意的答卷。
一場無聲的畢業答辯
「滑鼠點擊聲、論文翻頁聲、寫字沙沙聲……成為這場答辯「伴奏」。整個教室裡靜悄悄。老師用手語問,學生用手語答,秩序井然」。這是新華社記者筆下的首屆聽障生答辯會現場,6月5日,以《一場無聲的畢業答辯》為題,刊發在新華社客戶端上。
同時,新華社微博刊發《畢業季,這裡有一場無聲的答辯》,以視頻的形式報導了綏化學院聽障生畢業答辯情況。
6月21日,《27名聽障大學生的畢業季:在陽光下活出精彩人生》在新華網首頁和新華社客戶端同步推送,閱讀量達到了100萬+,還被推薦到了「學習強國」。
人民網、新華網、今日頭條、新浪、網易、搜狐等中央媒體、網絡新媒體持續關注報導,黑龍江日報、東北網等省內媒體也進行了相關刊發。據不完全統計,自新華社6月首發後,共有30餘家媒體以不同形式報導了綏化學院聽障大學生畢業答辯,累計閱讀量達200餘萬人次。
在綏化學院一提到聽障生大學生藝術團,很多人都會豎起大拇指,因為看過聽障生演出的人,都會發自內心的敬佩,而不是憐惜!
不是憐惜而是敬佩——走進聽障孩子的舞蹈世界
2015年綏化學院成立了聽障大學生藝術團,聘請音樂學院專業舞蹈教師王海、李清潔老師擔任藝術團指導教師。四年間,藝術團先後編排了《勁草》《鼓舞中華》《乘風破浪》等多支舞蹈。藝術團登上哈爾濱之夏音樂會舞臺,獲得第八屆黑龍江省殘疾人文藝匯演一等獎,還被授予全省高校年度人物(集體)稱號。
藝術團排練
6月5日,綏化學院舉辦了聽障大學生藝術團專場演出。舞臺上舞者動作整齊,舞臺下指導老師「誇張」地指揮,演出作品以聽障生自身經歷為原型,展示了他們頑強不息、樂觀向上的生活態度,令很多觀眾熱淚盈眶。
6月6日,新華社以《不是憐惜而是敬佩——走進聽障孩子的舞蹈世界》為題報導綏化學院聽障生藝術團專場演出。
黑龍江日報也以《淚目,這樣的畢業季演出是否可以感動你》為題,介紹了專場演出臺前幕後的故事。
黑龍江衛視全省新聞聯播用時1分41秒報導綏化學院聽障大學生藝術團的演出。
中國教育電視臺全國新聞聯播、東北網、新浪等20餘家媒體報導了綏化學院聽障生專場演出。
數據顯示,我國聽障人群超過2000萬,為了讓聽障孩子也能獲得高等教育機會,綏化學院先後開設了特殊教育專業、教育康復專業和環境設計、計算機科學與技術、電子商務三個殘疾人高等教育專業。
越來越多聽障孩子圓大學夢
綏化學院是省內唯一一所招生聽障生的本科高校,獲批國家「特殊教育學校建設二期」專項,新建了特教大樓、特殊教育基礎實驗室,教學條件得到明顯改善。為減少聽障生學習障礙,學校還成立了聽障生志願服務隊,為每個聽障孩子配備了志願者。6月23日,新華社以《越來越多聽障孩子圓大學夢》為題,做了系統介紹。
為了讓這些聽障大學生掌握一技之長,綏化學院採取了「工作室制」培養模式,即利用大學生創新創業基地,學生申請成立公司,學校免費提供場所並配備專業指導教師,讓學生一邊學習、一邊實踐、一邊創業。
綏化學院目前已有「陽光科技殘疾大學生服務中心工作室」 「黑土新藝聽障生手工藝品工作室」和「寒地黑土葫蘆烙畫工作室」三個聽障生創業工作室,這些都為聽障生畢業以後的就業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中國教育電視臺以《小小工作室,就業大舞臺》為題對「工作室制」聽障生培養模式進行了報導。
在做精本科教育的同時,綏化學院還積極推進特色課程建設,開設了剪紙、舞蹈、糧食鑲嵌畫、葫蘆烙畫、手工皮具等一系列豐富多彩的課程,讓聽障學生在愉悅身心、提升自信的過程中,增添了一塊就業的「敲門磚」。
手工藝品
糧食鑲嵌畫、葫蘆烙畫還應邀參加了哈洽會,新華社記者以《聽障孩子的「哈洽會」時光》為題介紹了綏化學院聽障生參加哈洽會的情況。
綏化學院黨委書記冉慶國在接受中國教育電視臺採訪時表示,綏化學院將繼續深化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深入推進「工作室制」聽障生人才培養模式,探索「訂單式」人才培養新途徑。
據了解,綏化學院結合聽障生特點,正在修訂聽障生人才培養方案,讓更多的聽障孩子圓夢大學,圓夢人生。
來源:綏化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