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風瑟瑟,寶興縣大溪鄉煙溪口村村民馮大伯站在自家田地邊,看著地裡的黃柏苗隨風搖曳,心情美麗。「這片田荒廢好久了,現在終於有了生機!」
事情要從一則公告說起。
「聽說巡察組來了的嘛。」
「是嘞,還在村裡面貼了公告,說是有問題就找他們。」
「之前沒聽說過巡察組,也不知道巡察組是幹啥的,向他們反映問題管用嗎?」
2019年3月10日,根據省委巡視組統一安排,寶興縣委第二巡察組於2019年3月11日至3月31日,對大溪鄉開展集中巡察,並在村委會公告欄貼了公告,圍繞黨的政治建設、思想建設、組織建設、作風建設、紀律建設等八方面開展巡察監督。一時間,村民的話匣子被打開。
巡察組工作人員走訪村民,了解相關情況
聽著村民三言兩語地議論,馮大伯坐不住了,來到了巡察組的駐地,不管三七二十一,先說了個痛快。
「前年,村裡租了我們幾戶人的十多畝田種有機蔬菜,結果兩年多過去了,啥也沒種!你別小看這片地,以前種一季的玉米都可以餵出欄幾頭大壯豬,現在就這麼荒廢了,你說我們看著心裡難受不難受……」
「農民視田地如寶貝,如今在他們眼皮底下,『糧田』竟變成了『涼田』,這是為何?」帶著疑問,巡察組當即決定摸著這根「藤」,看看到底結的是什麼「瓜」。
巡察組工作人員來到了田間,仔細觀察周邊,該田呈階梯狀,全由堡坎砌成,很美觀。但奇怪的是,當時正值春耕時節,卻沒有看見農民在耕種。田地裡,只有零星的幾株植物顯露著頹勢。
在巡察組深入了解後,事情逐漸明朗起來。原來,這塊田是煙溪口村新農村示範縣農業產業發展項目用地。項目用地採用土地租賃方式,向煙溪口村三組7戶村民進行租賃,面積共計11.14畝,租期為5年。
據煙溪口村2016年新農村建設示範縣財政專項資金項目建設內容調整「一事一議」會議記錄內容第二條顯示,該項目的實施規劃為「高標準、規範化整理『梯田式』土地10畝以上,配套完善作業便道、溝渠排水設施等,打造成有機觀光農業示範基地」。
然而,事與願違。項目實施之初,施工人員發現,這片土地並不適合種植有機蔬菜。
「機械進場平地後才發現,這塊地表面上是好土質,下面卻是白鱔泥,根本不肯長蔬菜。」播種後的第一年,煙溪口村村委會主任馮成算了一筆帳,十幾畝地的有機蔬菜,一年只賣了1萬多元,而每年光是付給村民的田地租金就接近9000元。於是,這個「不划算的項目」就此擱置。
不僅如此,巡察組工作人員還發現,該項目存在競爭性談判不規範、違規發包工程等問題。
找到問題的癥結之後,巡察組將該問題依照相關規定移送寶興縣紀委監委處理。目前,相關責任人已受到處罰。
租賃合同被提前解除了,如今,田地又回到了村民的手中。一番拾掇,「涼田」又恢復了「糧田」的模樣。
「現在知道巡察組是幹啥的了,就是專門做好事的。」煙溪口村村民高興地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