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心理諮詢師,擅長親子和婚姻困境。
在心理學裡面,其實每個父母都有討厭孩子的一面,只不過這個討厭自己的孩子,並不被世俗所接受,所以一般都會壓抑。
但是在生活中這部分其實是處處可見的,父母無意中用各種方法來表達對孩子的厭惡。
用拋棄來恐嚇孩子,「你再不聽話,我就走了!」
用別人家的孩子來貶低自己家的孩子:「你要多學學隔壁的小明,每次考試都第一!」
用懲罰來簡單粗暴的教育孩子:「你給我罰站去!」
………
你可以說這裡希望孩子成為龍,成為鳳的方式之一,但是我們細看,這裡不管用如何好聽話語來說話這些行為,都可以看出來,對自己孩子的厭惡。
那麼為什麼會有這樣的部分呢?
1,在強烈的情感裡面,愛和恨都是正常存在的。
父母和孩子之間的情感,是世界上最親密並強烈的情感之一,另外就是和伴侶的關係。在這樣強烈情感下,裡面包含了父母對自己的期待,對孩子的期待。而有期待就自然會有落空,所以情感就會相對複雜一些。當孩子完成父母的期待時候,愛會多一些,而當希望落空的時候,就會出現恨,這個恨有時候就用討厭孩子的方式,來推開孩子。
愛或者喜歡,是拉近孩子,把自己的期待或者未完成的心願放到孩子身上。
恨或者討厭,是推開孩子,表達自己的期待的落空。或者正是這樣的推開,幫助孩子成為自己,而不是父母的延續或者一部分。
在電視劇《都挺好》,姚晨扮演的女兒,是被母親厭惡的,很早就離開了家庭。看上去是一個很悲慘的故事,但是姚晨卻在這樣被推開的地方,有了一個自由的空間施展自己,在商業領域取得了很好的成就。
她的大哥和二哥,因為父母的喜愛,或者說這個喜愛是一種控制,反而被束縛,在個人事業上並沒有取得很大的成就。
所以,我們即是討厭孩子,也有好的一面。
2,討厭孩子,不過是討厭自己的投射
我先說下投射,投射發生時,內部心理過程被個體誤認為來自外部。也就是說父母討厭孩子的時候,這個討厭其實是來自父母自己的內部(自己),而不是外部(孩子)。但是,因為說討厭自己,承認自己很讓人討厭,這個需要勇氣,很多人都無法承受,於是把這部分投射給了孩子。
這裡把討厭的部分投射給孩子,其實也是深謀遠慮的。
我摘錄南希《精神分析診斷:理解人格結構》P116 「投射的負面效應是導致可怕的誤解和人際衝突。若投射的內容與客觀事實嚴重不符,或被投射的內容是自我的消極和不能接受的部分,那麼人際適應困難便會接踵而至。 被投射對象會因為被誤解而惱怒不已,感覺受到批評,嫉妒或虐待。
」 也就是說當一個大人說討厭一個成年人的時候,對方有可能是會惱怒,或者可能產生人際衝突的。而面對自己的孩子,一個相對比自己弱小的孩子,投射給孩子消極的內容是安全的,孩子即使是有反擊,這個反擊必然也會失敗的。
而且,孩子最容易做的,因為對父母天然的認同,會認同父母的投射,也就是說,一個孩子會認為自己就是讓人討厭的。
當父母投射認為孩子是讓人討厭的,然後孩子也認同自己討厭的部分,那麼父母穩穩的長在一個權威的位置,可以對孩子發號施令,讓孩子言聽計從。
3,孩子對父母的認同。
認同包含了兩種成分:直接吸納愛的客體,同時以防禦為目的而模仿恐懼的發生。孩子對父母的認同,有一部分是因為愛自己的父母,還有一部分是因為害怕自己被父母拋棄。
這裡極端的例子就是「斯德哥爾摩綜合症」,斯德哥爾摩症候群,斯德哥爾摩效應,又稱斯德哥爾摩症候群或者稱為人質情結或人質症候群,是指被害者對於犯罪者產生情感,甚至反過來幫助犯罪者的一種情結。這個情感造成被害人對加害人產生好感、依賴性、甚至協助加害人。
人質會對劫持者產生一種心理上的依賴感。他們的生死操控在劫持者手裡,劫持者讓他們活下來,他們便不勝感激。他們與劫持者共命運,把劫持者的前途當成自己的前途,把劫持者的安危視為自己的安危。於是,他們採取了「我們反對他們」的態度,把解救者當成了敵人。
所以孩子為了生存,其實認同父母是必然啊,而父母很多時候在沒有辦法區分討厭的是自己還是他人的時候,孩子就成了父母投射的犧牲品。
3,父母需要有面對問題能力和自省能力
當父母討厭孩子的時候,其實需要回到自己身上,正視自己討厭自己的部分,而不是逃避。並且還有自省的能力,這個能力把自己自我分裂,把自我分成理性、客觀、邏輯的自我和體驗的,主觀的,非理性的自我。
一方面能體驗到自己討 厭自己帶來的挫敗感,一方面客觀的分析自己討厭自己的來源是哪裡,並學會接納自己的這部分。
總之,父母先要學會接納自己,才會儘可能的接納孩子。另外也要正視感情的兩面,有愛就有恨,有喜歡就有討厭。